雷平阳《浮华》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华》赏析

浮华

雷平阳

大理苍山,靠近玉局峰

一个山谷中。乔木杜鹃,每年春天

都把花粉,一点不剩地

给了一座悬崖。登高看雪的那天

我路过那里,怎么也不习惯

一座石头的悬崖,从里到外

都被渗红了。散发着浓烈的脂粉香

旁边的一泓清水,里面则埋伏着

一群清冽的哑巴

这是一首标题与深意联系紧密的诗歌。忽略标题,除却最后一句“里面则埋伏着一群清冽的哑巴”让人不明就里,略显突兀,你也许会觉得这只是一首记叙一次踏雪出游的小诗,字里行间清新自然,毫无杂念,更无浮华之意可言。然而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了,标题与正文看似毫无联系,实则丝丝入扣。

雷平阳被称为“平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充满滇南质朴的尘土气息。而要对一篇诗作深入赏析必然要联系起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平生作为,否则便与凭空捏造毫无分别。诗人霍俊明评价说“对于自然、故乡的命运性关联,雷平阳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这个离群寡欢的欢乐和“饥饿”同在的“梦游者”确乎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宿命性地以诗人的“非正常”性格冷静而无望地面对着身边和心灵中所有的遭际。”雷平阳的诗歌仿佛永远的暮色一样令人在无边的苍茫中窥见人生的踪迹。于是我们知道这样一个诗作活跃在镁光灯下和各类奖项中的诗人,内心始终偏执地保留着写诗愉己的初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眼看淡世间,视功名利禄为无物。他那带着尘土的语言之下,是对生活与生命的清澈认识,和对人性的静默悲悯。他的诗句安静朴实,却在不经意间化作细小锋利的针尖,针砭俗世,令读诗的人笃然清醒。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这首小诗上,大理苍山,玉局峰巅,深山幽谷,便是诗人钟爱一生的故乡意象了,然而“乔木杜鹃”未免有些夸大,杜鹃原是灌木

植物,说成乔木并“都把花粉,一点不剩地给了一座悬崖”便有隐隐的夸大批判之嫌。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便不难理解杜鹃的哗众取宠与这个时代对文学不合时宜的吹捧如出一辙。相应地,“一座石头的悬崖”便可指代诗人自身甚至是整个文坛,被自作多情的杜鹃渐染,愿与不愿都是无可奈何。“我”本意欲登高看雪,却遭遇了“从里到外都被渗红”的石头悬崖,圣洁的雪与散发着低俗的脂粉香的石头,这是怎样的天壤之别。阳春白雪求而不得,见到的却是这样的触目惊心。很多人经受得多了也就麻木了,奖项、名声虽是负累却也是在俗世中得以通行的有利凭证。然而“我路过那里,怎么也不习惯”,这其中透露了莫大的无奈和偏执。世人皆醉我独醒,不论事实多么肮脏不堪,总有那么一些先驱者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但面对现实丑陋的庞然大物,只能适度选择沉默,而这样的沉默往往却让更多的人不安或者揣测。于是便有这样“一群清冽的哑巴”埋伏在“旁边的一泓清水”中,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在沉默中爆发出来。整首诗不见一个“浮华”却处处隐含深意,诗歌文学务实的本质与现代文坛的浮华之间的矛盾可见一斑。

诗人雷平阳是这个时代诗歌的先锋者,以他独到的语言和视角印证了每个时代都在不断探讨的文学问题。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时代的联系与矛盾,引申至整个文学领域,也是客观存在并值得深究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坛的发展正愈加趋向功利化,原先写作的初衷已被太多人遗忘。为什么现在出版的纸张越来越多,值得赞颂千篇的文学作品却越来越少,这不仅是整个文坛也是整个时代需要仔细思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1.《浮华》之题目与正文的关系

2. 仿佛有永远的暮色——雷平阳其人其诗霍俊明

3. 这些满沾尘土的诗句让我们感到振颤——读《雷平阳诗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