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新诗代表作赏析

合集下载

《新生代诗群·于坚·高山》新诗鉴赏

《新生代诗群·于坚·高山》新诗鉴赏

《新生代诗群·于坚·高山》新诗鉴赏高山把影子投向世界最高大的男子也显得矮小在高山中人必须诚实人觉得他是在英雄们面前走过他不讲话他怕失去力量诚实就像一块乌黑的岩石一只鹰一棵尖叶子的幼树这样你才能在高山中生存在山顶上走风暴洪水和闪电都是高山中不朽的力量他们摧毁高山高山也摧毁他们他们创造高山高山也创造他们在高山上人是孤独的只有平地上才挤满炊烟在高山中要有水兵的耐性波浪不会平静港口不会出现一摇一晃之间你已登上峰顶或者堕入深渊一辈子也望不见地平线要看得远就得向高处攀登但在山峰你看见的仍旧是山峰无数更高的山峰你沉默了只好又往前去目的地不明在云南有许多普通的男女一生中到过许多雄伟的山峰最后又埋在那些石头中《高山》是于坚献给养育他的云岭之南的情歌。

这首诗写得十分内在、深沉,更重要的是,诗人透过云南的自然地理风貌,展示了一种独特的云南式的文化性格:内凝、孤独、老实又充满恒久的力量,充满人与大自然静默的交流。

“高山把影子投向世界/最高大的男子也显得矮小/在高山中人必须诚实/人觉得他是在英雄们面前走过/他不讲话他怕失去力量”。

以“横断” 为特征的地理形态,使云南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

西部的崇山峻岭与险河急流所造成的雄浑、冷峻,激起了人们对自然近乎崇拜的泛神心理。

闭塞的生活环境,使云南山区的人民有一种质朴的、诚实的、粗犷的人性。

有感于都市生活的喧嚣围闭,于坚更倾心山区人民,“在高山中人必须诚实/人觉得他是在英雄们面前走过”。

这不仅是什么恋土意识,而是诗人对纯真人性的呼唤。

这里,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峙的,而是精神上深深的互塑和沟通,“他们摧毁高山/高山也摧毁他们/他们创造高山/高山也创造他们”。

自然的性格和人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忻合无间的展示,这里没有自卑,而是一种深深的自豪,一种高山巨石般的凝重的自豪。

正如诗人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作品的美感、历史感、人生经验、哲学意味是在每一块土地上都可以体验的”(《甘于寂寞,埋头苦干》)。

《新生代诗群·于坚·横渡怒江》新诗鉴赏

《新生代诗群·于坚·横渡怒江》新诗鉴赏

《新生代诗群·于坚·横渡怒江》新诗鉴赏黄昏时分的怒江像晚年的康德在大峡谷中散步乌黑的波浪是这老人脸上的皱纹被永恒之手翻开深刻的思想在那儿露出只有石头看见千千万万年天空高如教堂巨石在看不见的河底滚动被水磨成美丽的石子装饰现代人的书房或者白沙光屁股的孩子们把它堆成一座座金字塔千千万万年怒江流得冷静目光炯炯过江就是过江影子滑过镜面天空看得清清楚楚逃跑就是逃跑哪怕你浑身湿透像落难的英雄淹死就是淹死许多奋斗许多梦许多离合悲欢一闪就没了踪影一只鹰一只在诗歌中象征帝王的鹰一闪就没了踪影怒江水冷太阳升起时又走过人,又飞过鹰在一些年代怒江两岸有军队踞守只有革命者或者叛徒才横渡怒江无论他们朝着哪一岸革命或者背叛都一样要面对怒江无论是谁当他站在大怒江边都要先面对自己内心的江面横渡或者逃走要想好他外表很平静像怒江的脸在他心的深处巨石滚动或者停下水流湍急或者混浊永远没有人会看出相对于那些训诫的诗,这首诗没有道德观,没有带倾向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

这里惟一的现实是语言,是在语感的自然流泻中,升腾的另一种有意味的空间。

关于诗歌的语感问题,于坚有一番高论。

归纳起来说是这样的:在诗歌中,生命被表现为语感,语感是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是诗人心灵的呼吸。

犹如中国书法的美感不是基于字义本身,而是来自线条流动的气韵,诗歌的美感来自语感的流动。

它是诗人生命的节奏,而不仅仅是音节的抑扬顿挫。

诗人只要把直觉到的组合成有意味的形式,成为语感,他的生命就得到了表现。

一切无意识的都会有意识,无意义的会有意义,无情的无不情,无形式的将构成形式。

为了深刻而强调某一语义的东西没有语感,没有生命迹象的诗歌没有语感,故意制造的口气和行文特点没有语感。

一句话,没有诗人的生命灌注的诗,就没有语感。

《横渡怒江》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几乎没有定向化,他沉静地面对亘古如斯的河流,他只任凭那流畅、平缓的语感导引,将我们带入一个特有的艺术感觉中。

欣赏这样的诗,一定要轻轻读出声音,而不必停下来死拘个别字词蕴藏的意义。

于坚的诗歌

于坚的诗歌

于坚是一位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明了,常常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表达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思考。

以下是于坚的几首诗歌:
1.《只有大海苍茫如幕》
这是于坚的一首短诗,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广阔的向往。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海的壮阔和浩渺。

2.《避雨的鸟》
这是一首描写鸟儿的诗歌,通过拟人的手法,将鸟儿赋予人的情感和意识。

诗人通过鸟儿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3.《读康熙信中写到的黄河》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的诗歌,通过对黄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现了黄河的宏伟和壮丽。

4.《作品111号》
这是一首描写数字的诗歌,通过对数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数学和哲学的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现了数字的神秘和深邃。

5.《怒江》
这是一首描写怒江的诗歌,通过对怒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环境的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怒江的汹涌和澎湃。

于坚的诗歌观念

于坚的诗歌观念

于坚的诗歌观念原文:《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打开烟盒打开嘴巴打开灯墙上钉着于坚的画许多人不以为然他们只认识梵高老卡的衬衣揉成一团抹布我们用它拭手上的果汁你在这时走过来买走了我们的笑只剩下我们空守着这间房子一、衍生注释:“尚义街六号”:这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可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生活场景或情感寄托。

“法国式的黄房子”:描绘了房子的风格和色彩,增添了异域风情。

“老吴”“老卡”:可能是作者熟悉的朋友或人物形象。

二、赏析:这首诗以日常而琐碎的场景和人物为描绘对象,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烟火气。

于坚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和温情的小世界。

诗中的细节描写,如“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让人仿佛能亲眼看到这些画面。

同时,通过对人物和物品的描写,展现了朋友们之间的亲密和随意。

三、作者介绍:于坚,20 世纪 80 年代成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常常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人性的温暖关怀。

四、运用片段:那天,我和好友们在老旧的巷子里闲逛,看到了一间类似尚义街六号的房子。

斑驳的墙壁,晾在窗外的衣物,这一切让我瞬间想起于坚的诗。

难道这不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吗?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那份朴实无华的温暖和亲切。

于坚的诗《在西部荒野中看见火车》赏析

于坚的诗《在西部荒野中看见火车》赏析

于坚的诗《在西部荒野中看见火车》赏析
《在西部荒野中看见火车》是于坚的一首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诗歌。

这首诗以西部荒野为背景,通过对火车这一现代交通工具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诗人将火车置于西部荒野这一特殊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西部荒野象征着原始、荒凉、未被开发的自然状态,而火车则代表着现代文明、科技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即现代人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其次,诗人通过对火车的描绘,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火车作为一种高速、高效的交通工具,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加剧了资源的消耗。

此外,火车的速度和力量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

因此,诗人在赞美火车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质疑和反思。

再次,诗人通过对火车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诗中,火车穿越荒野,如同一条长龙,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因为火车的强大力量,更是因为它所展现出的自然之美。

诗人通过对火车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感悟。

总之,《在西部荒野中看见火车》这首诗歌通过对火车和西部荒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人们对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考。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小诗两首品读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小诗两首品读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小诗两首品读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这位诗人的。

第三代诗歌是继“朦胧诗”之后兴起,至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持续十数年,有着庞大谱系的诗歌运动,它被称为中国诗歌的造山运动,又被称为是自朦胧诗后一次最伟大的诗歌高峰。

而于坚是其中能让人熟知的少数几位诗人之一。

话不多说,欣赏其中两首小诗。

避雨的鸟一只鸟在我的阳台上避雨青鸟小小地跳着一朵温柔的火焰我打开窗子希望它会飞进我的房间说不清是什么念头我洒些饭粒还模仿着一种叫声青鸟看看我又看看暴雨雨越下越大闪电湿淋淋地垂下青鸟突然飞去朝着暴风雨消失一阵寒颤似乎熄灭的不是那朵火焰而是我的心灵散文似的语言,口语化地表达,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

初看似乎觉得没什么诗味,不像西川的诗有那种典雅之感,但也不是那么好懂,需要咀嚼。

避雨的青鸟,我想让它飞进房间,还给它饭粒诱惑它,还模仿它的叫声,等于是某种诱导行为,而鸟却在舒适的房间和暴风雨之间,决然向着暴风雨飞去。

这是一种毅然地选择,那一瞬的寒颤,是自己与青鸟的对照,是一种痛苦的显现,它的勇猛与自己的怯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青鸟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这诗初看平谈无奇,细品却能体验诗人内心波动的情绪,最后一句乃点睛之笔,令前面的平淡顿时熠熠生辉。

另一首有编号的小诗:146主席台上花朵也穿着毛呢制服惟一温柔的是倒茶的小姐当她袅袅走进文件和话筒为他们沏茶我们才想起来那些木偶也有嘴这是活生生的讽刺诗,活画了官场上的开会时的场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花朵似乎是花瓶,把呆坐的那些比做木偶,似乎此时作者正坐在台下细细地观察着,倒水的时候才让人想起来他们是也有嘴的,不仅让人莞尔。

于坚不仅写诗,还写散文,《棕皮手记》、《相遇了几分钟》是他有名的散文集。

他也一直在坚持写诗,2019年《大象十章》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

他的诗,很多都象普通的散文,却总是在最后的几句给人一种猛的回转,点破了前面的铺叙,破空而来,颇令人回味。

于坚最著名的十首诗

于坚最著名的十首诗

于坚最著名的十首诗于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于坚最著名的十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诗篇。

第一首:《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第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于坚思乡之作,表达了他身处异乡时的孤独和思念之情,通过九月九日这个节日来凸显他与兄弟间的离别之痛。

第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草原上的景色,并以草木的枯荣循环来寄托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第四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续篇,通过景物的对比来表达了离别之中的孤独和别离的辛酸。

第五首:《临江仙·梦后人世如梦》梦后人世如梦,笑里藏刀。

风波江上使人愁,至死一生何曾遭。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第六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以夜雨为背景,通过表达诗人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第七首:《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的自然景观,通过描述春天的雨水带来的汹涌激流和草木的蓬勃生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八首:《鹧鸪天·茂陵秋风吹渭水》茂陵秋风吹渭水,洛阳女儿思悠悠。

缃管一声何处曲,湘船一帆远何楼。

这首词以秋风和两岸的风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亲人的思绪之情。

第九首:《己亥杂诗·夏日南亭怀辛大》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于坚《诗六十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于坚《诗六十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于坚《诗六十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于坚《诗六十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曾卓,现代诗人,剧作家。

于坚:绿色大地的守望者

于坚:绿色大地的守望者

于坚:绿色大地的守望者诗人于坚的创作源于对苍茫大地的呵护与守望,践行大地道德的灵魂律令,为天地万物歌哭,唤醒现代化进程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的梦中人,寻觅城乡之间生活钟摆的平衡,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目标,使得他的诗歌凸显着尖锐的生态意识。

于坚的很多诗歌表达了对生态平衡的渴望。

诗歌《作品89号》中诗人写道“世界日新月异/在秋天/在这个被遗忘的后院/在垃圾/废品/烟囱和大工厂的缝隙之间/我像一个唠唠叨叨的告密者/既无法叫人相信秋天已被肢解/也无法向别人描述/我曾见过这世界/有过一个多么光辉的季节。

我承认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一隅/属于那些金色池塘/落日中的乡村。

”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工业文明对乡村大地的割裂、破坏和戕害,原生态的自然世界在机器的轰鸣和滚滚的浓烟中销声匿迹,诗人于坚在家乡的秋野中迷茫彷徨于无地,发出了对落日和池塘的追忆和礼赞。

失魂落魄的游子在家乡的土地上深情地挚爱着每一棵风中的树木,在失血过多的农田里,感受着苍凉的记忆。

“站在收割过的田里/听打谷场上的声音/风爱每一棵树/人也爱风”。

这样的诗句弥漫着农耕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以至于,当诗人身体不适的时候他面对探望者屡屡发出如下的幻想——“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想起大地/想起树林和山冈”(《探望者》)。

对绿色植物的爱恋渗透在于坚诗作的字里行间。

诗歌《礼拜日的昆明翠湖公园》倾注了诗人于坚对绿色植物的惺惺相惜:“一个被阳光收罗的大家庭/植物是家什/人是家长/活着的/都是亲属。

”。

阅读这样的诗句,我们被于坚深厚的大地道德所感化,植物也是与人类息息相通的生命形式,值得诗人深情眷顾。

《事件:棕榈之死》中于坚凝视着即将被毁灭的“坚硬/挺直/圆满/充盈弹性和汁液。

蓬勃向上/高尚正直/与精神的向度一致”的绿色植物棕榈,刻骨铭心的爱凝聚在心中,歌颂植物的美好和正直,是因为植物总是给人类带来绿荫和幸福。

记得一位古文字学家讲过,树木的“树”这个字是由木和对这两个字组成,暗含了“树木代表着正确和正义”的意思。

浅析于坚诗歌

浅析于坚诗歌

浅析于坚诗歌
于坚,清代著名诗人,也是宋词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于坚在诗歌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融合了宋词派和蒲松龄诗歌派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诗歌更加生动、抒情,深受世人喜爱。

于坚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宋词的诗歌思想,体现着他的坚忍不拔,对社会改革的深厚感情。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哲理意味:处处反映人们追求美好的心态,坚信苍天不变,实践忠贞不渝。

《题能武城宫颜妃》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此诗自发,宫言如溪,意象新颖,借宫之名,藉此表达自己的心迹。

此诗极具诗意,以旷古的气象表达了于坚对社会的期盼,他深信,社会会变得更加开放、和谐,只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切都会变得完美。

于坚的诗歌,注重描写景物,不仅赋予其传统的宋诗哲思,而且也在表达自然情怀方面,用诗歌武装自己的追求。

例如他倾心笔耕下的《明月照我心》就是对美好社会的期望之言:“三千劫仍朝朝共,
囊萤洒火开清光。

”此诗把一种深沉的期待,以热烈活跃的语言发挥
出来,构思生动、意境深远,用诗歌表现出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于坚的诗歌,既继承了宋代诗歌传统,又推陈出新,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是一股浓浓的宋词新思潮,对于中国文学的革新有着重大的意义。

此外,于坚的诗歌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传承了古典文化的精神,活跃的概念也把他的诗歌放在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道璀璨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于坚的诗歌不仅继承了宋词派和蒲松龄诗歌派的特点,
而且也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国人继承和研究。

于坚《我的父亲》 赏析

于坚《我的父亲》 赏析

于坚《我的父亲》赏析《我的父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诗人于坚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诗歌的开头就非常引人入胜,“他沉默如山/仿佛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他内心的世界”,这种开场白让人感受到了父亲的沉稳和内敛,也预示了诗人的语言将难以完全表达出父亲的真实形象。

父亲在诗人心中是一个难以言表的存在,他的内心世界深邃而复杂,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描绘。

接下来,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父亲的伟大形象。

“他粗糙的手掌/像大地一样坚实”,这里的手掌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意象,它不仅描绘出了父亲的手部的特征,更象征着父亲坚实的性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父亲的手掌粗糙,是因为他长期辛勤劳作,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手掌坚实,是因为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坚持到底。

“他脸上的皱纹/像古老的河流穿越时空”,这一句把父亲的皱纹比作穿越时空的古老河流,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感。

这也暗示了父亲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和深厚人生智慧的人。

他的皱纹是岁月的痕迹,也是他人生经验的见证。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父亲的眼神,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和思念。

“他眼中的光芒/像繁星点亮我的生命”,这里的光芒是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

这种光芒不仅点亮了诗人的生命,也温暖了整个家庭。

它让人们明白,父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持久的。

总体来看,《我的父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

诗人于坚通过对父亲的朴实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更唤起了人们对父爱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云南冬天的树林》赏析

《云南冬天的树林》赏析

《云南冬天的树林》赏析《云南冬天的树林》赏析导语:对于坚的文章《云南冬天的树林》,各位可以作出自己的赏析。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赏析,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云南冬天的树林》原文在冬天,云南的树一片苍绿无论是叶子阔大的树,还是叶子尖细的树,亦或叶子修长的树,都是绿的,只是由于气温不同,所以绿色有深有浅,有轻有重从云南群山的某一座山峰往下望去,只见一片葱茏,这时已是十二月底,一点冷落的迹象也没有,偶尔会有些红叶、黄叶从这里那里冒出来,使山林的调子显得更为暖和一直到三月份,这无边无际的绿色也不落去,它直接在树上转为了春天的嫩绿。

在冬天的云南,要获得一种史蒂文森所谓“冬天的心境”很不容易,要见着“在冬天,乌鸦和雪”这类实况,得往北方走,越过许多绿色的峡谷和永不结冰的大河,一直到进入北纬二十五度的附近云南的冬天没有通常诗歌中所惯用的某些冬天意象,在这里,冬天这个时间概念所暗示的只是一种教科书上的文化,一个云南口音的罗曼谛克小诗人幻觉中的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一个来自外省的漫游者所讲述的关于暴风雪和蓝胡子的传奇故事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甚至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

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在最喧嚣、最明亮、最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上不祥地落下来但你永远看不到它们全体死去,看不见它们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常常是,它们在每一个季节都活着,在云南所有树木的树冠的附近,保持着绿色,像永远丧失了飞翔功能的鸟群死,永远只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一齐死去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它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年代、任何钟点内,它并不指望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整个季节的结束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斓的红叶,人会感到触目惊心、热泪盈眶。

欣赏我国诗坛大咖于坚的作品:《塑料袋》

欣赏我国诗坛大咖于坚的作品:《塑料袋》

欣赏我国诗坛大咖于坚的作品:《塑料袋》
一只塑料袋从天空里降下来
像是末日的先兆把我吓了一跳
怎么会出现在那儿光明的街区
一向住的是老鹰月亮星星
云朵仙女喷泉和诗歌的水晶鞋
它的出生地是一家化工单位
流水线上没有命的卵子父亲
是一只玻璃试管高温下成形
并不要求有多少能耐不指望
攀什么高枝售价两毛钱提拎
一公斤左右的物品不会通洞
就够了不是坠着谁的手鼓囊囊地
垂向超级市场的出口而是轻飘飘的
像是避孕成功从春色无边的天空
淫荡地落下来世事难料工厂
一直按照最优秀的方案生产它
质量监督车间层层把关却没有
统统成为性能合格的袋子
至少有一个孽种成功地
越狱变成了工程师做梦也
想不到的那种轻它不是天使
我也不能叫它羽毛但它确实有
轻若鸿毛的工夫瞧
还没有落到地面透明耀眼的
小妖精又装满了好风飞起来了
比那些被孩子们渴望着天天向上的心
牢牢栓住的风筝还要高些
甚至比自己会飞的生灵们
还呆得长久因为被设计成不会死的只要风力一合适它就直上青云。

于坚:“一只在诗歌中象征帝王的鹰”

于坚:“一只在诗歌中象征帝王的鹰”

于坚:“一只在诗歌中象征帝王的鹰”——小声地评说于坚的诗作尹宗义于坚,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1994年创作的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先后曾获《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

是我国著名的诗人。

用他自己的一句诗来评价,他就是“一只在诗歌中象征帝王的鹰”。

在“云南省首届中青年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课上,于坚曾说:“批评是滞后的,是自愿的,批评家是跟在作品后面的,是小声的评说。

”[1]重读于坚的一些代表诗作,笔者自愿地评说一下纯自我的一点感悟,这点评说是滞后,更是小声的。

一、鹰的意象:帝王部落的图腾于坚虽然主张拒绝隐喻,但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情有独钟。

比如《0档案》,有人批评说它是一堆词语的堆砌。

其实这种风格,可以追溯到马致远的《秋思》,只是于坚堆砌意象词的手法,更彻底,更富有跳跃性,富有现代意味。

从这个层面看,于坚还是习惯用意象表情达意。

其中,“鹰”这个意象比较突出。

在他的不少诗作中,都运用了“鹰”这个意象。

“远方的风/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见过些什么样的地方/你吹过些什么样的人群……那儿的河边是不是种着白杨/那儿的天空是不是飞着老鹰/……”(《远方的风》);“风举着森林欢呼/落叶淋湿了深谷/不眠的鹰群在星星下飘扬”(《风暴》);“鹰在我脚下的天空翱翔/风在我耳旁的森林喧响/我安静如高原/拨开白云/望见山地在远方……我拨开白云/我走过鹰的身边/我走下阴郁的高山/和阳光一起流向大地/和大地一起长满阳光”(《阳光》)。

从这些诗作中,无论是通过风的视角来流露诗人对“鹰”飞翔的怀念与向往,还是以星空、白云、高原等意象陪衬出“鹰”的孤傲雄健,都表达了诗人对“鹰”热爱。

“鹰”象征着飞翔、高度、力量、勇气、理想等等。

“鹰”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多有出现,古人借这一意象“或表现进步理想,展示胸襟抱负;或抨击社会现象,抒发不得志的感叹。

激昂抑或沉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

表层事件下的叙事能量——于坚《避雨的鸟》一种解读

表层事件下的叙事能量——于坚《避雨的鸟》一种解读

表层事件下的叙事能量——于坚《避雨的鸟》一种解读表层事件下的叙事能量——于坚《避雨的鸟》一种解读答案,拼音为dá àn,汉语词语,指对有关问题所作的解答。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表层事件下的叙事能量于坚《避雨的鸟》一种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表层事件下的叙事能量于坚《避雨的鸟》一种解读摘要:新时期的优秀诗人于坚是一个固执的坚守者,他对于土地、动物、生命、自然的坚守与表达,成为他诗歌的深刻含蕴。

于坚诗的细节与琐屑的注意,其表层的浅易,深层意蕴的巨大能量,体现出于坚思考与体悟的高贵品格,本文试析《避雨的鸟》。

关键词:避雨的鸟;于坚;人事叩问一、日常琐屑:细节的巨大蕴涵《避雨的鸟》(见《中文自修》,2004年9期)是于坚关乎生命与自然诗作中的一首。

于坚的诗歌写作脉络是成阶梯状排列的。

从70,80年代的先锋姿态,进入90年代以后他还是沉静下来,由他的拒绝隐喻又回归到那些带有隐喻性质的高水平诗作。

《避雨的鸟》这首诗虽不是传达隐喻性质最好的诗歌,却明显留下了于坚在理论上对诗歌隐喻调整的痕迹,那就是寻找民间凡庸生活中所隐藏的震撼心灵的本质意义。

从这里说,于坚的诗是进行了十分伟大的探索的。

于坚的诗观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首好诗是一座塔,基础部分人人可进可懂,修养决定你可以进入诗的那一层。

诗的最深核心,塔顶部分,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自古如此。

[1]于坚的诗观,辨析地反映于坚诗歌叙事的琐屑,刻画微小,场景日常,细节却充盈有力。

《避雨的鸟》通篇都是一种陈述,于坚充分地揭示了过程,并控制住情感,讲一个小故事,一个情节:因为一只鸟的避雨和我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完成了一章诗篇。

全诗白俗地讲述,也就构筑了于坚所谓塔的基础。

朦胧和宏大叙事所带来的时代快感,在于坚这里没有沉溺,而是进行了一个挑战性的反驳,这个反驳的成功在于他把琐碎的力量发挥至极,足以震撼人心。

用平淡与白俗,从根源去探求生命自然的伟大与痛楚。

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诗歌赏析

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诗歌赏析

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诗歌赏析
“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这句话出自于《只有大海苍茫如幕》,是于坚的一首诗歌作品。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描述的是大海的苍茫景象。

大海广阔无垠,波涛汹涌,像一幅幕布一样展开在眼前。

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宏伟、神秘、壮阔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于坚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通过描绘大海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悟。

他把大海比作“幕布”,暗示着人生的舞台已经拉开,每一个人都在上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而“苍茫”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让人深刻地意识到,生命就像海浪一样,起伏跌宕,来去匆匆。

同时,于坚在这首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戏,虽然短暂,但要有信念和追求,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

只有如此,才能在生命结束时,不留遗憾,坦然面对。

综上所述,于坚的这首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大海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在乡村的稻草堆上 于坚赏析

在乡村的稻草堆上 于坚赏析

在乡村的稻草堆上于坚赏析
读于坚的诗《短篇115》:在乡村的稻草堆上,一只老雀死在世界怀抱中,没有葬仪的死亡啊,风散了它的双生,秋天阳光晒干了它的心脏,案树在金汁河的岸上,为一朵乌云歌唱。

一只普通老雀的死亡,是自然的宿命,不需要任何仪式,也不需要什么葬歌。

简简单单的,暴露在阳光下,肉体被腐化、羽毛被吹散,心脏被晒干,而后消失在充满稻香的空气里,这是自然界一个最普通的现象,没有伤感,也没有沉痛,悄悄地来临轻轻地逝去每时每刻都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上演。

诗人告诉我们,为生死而苦痛,为利益而忧心是大可不必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这种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才是智者之心态。

我梦想着看见一头真正的老虎——于坚《我梦想着看到一头老虎》赏析

我梦想着看见一头真正的老虎——于坚《我梦想着看到一头老虎》赏析

视野/最经典责任编辑:石文涛
我梦想着看见一头真正的老虎
——于坚《我梦想着看到一头老虎》赏析
[诗人简介]
于坚(1954— ),当代著名诗人。

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

20岁开始写诗,以世俗化、平民化的诗风享誉诗坛。

长诗《0档案》被誉为“当代汉
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经典诗歌]
我梦想着看到一头老虎
于 坚
我梦想着看到一头老虎
一头真正的老虎
从一只麋鹿的位置 看它
让我远离文化中心 远离图书馆
越过恒河 进入古代的大地
直到第一个关于老虎的神话之前
我的梦想是回到梦想之前
与一头老虎遭遇
49
50。

《新生代诗群·于坚·送朱小羊赴新疆》新诗鉴赏

《新生代诗群·于坚·送朱小羊赴新疆》新诗鉴赏

《新生代诗群·于坚·送朱小羊赴新疆》新诗鉴赏他从人群中挤出来跳上开往大西北的火车他父亲没有来送行那个游击队员老了躲在家里不出声地啜泣灯也没有打开我们站在水泥月台和他的独儿子握手在一起好多年从来没想起要握手手和手紧紧地握好像要握住将来所有的日子手握过了车还不开最后几秒真是难耐(如果你突然不走了我们就是一群喜剧演员)此后是天各一方了傍晚你再也不会来敲门叫我去逛八点钟的大街听说新疆人烟稀少冬天还要发烤火费在那边倒可以干些破天荒的事情好好干吧朱小羊“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列车载着你跑向天边外我们这群有家的人在人海中悄悄走散这是一首品位很高的送别诗。

在我们的定位期待中,送别诗一定是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式的,或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式的。

但真正的诗人从来不指望自己的诗仅仅从量上补充先贤,他要做的是面对自身原生的感觉,并经过艺术的磨砺让它放出别具意味的光来。

这首诗,没有易感的倾向,它显得宁静、老到而坚实自然。

它不是某个电影某场戏剧中秋夜送友和长亭送别,而是现实生活中人的送别。

这是一种平淡的深沉,质朴的冲动。

朱小羊是诗人的好友,他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只身到遥远的新疆闯荡,要换一番活法。

诗人将这些仅仅作为暗示,死死限制在后台,也没有让这个有骨头的小伙子以英雄的面目出现,而是“他从人群中挤出来/跳上开往大西北的火车”,平平淡淡的两句话,朱小羊坚定而快活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

我们站在水泥月台上为朋友送行,“在一起好多年/从来没想起要握手/手和手紧紧地握/好像要握住将来所有的日子”。

仍然是平平淡淡的语言,也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但内中深挚的暗示却静静地笼罩了我们。

“握住将来所有的日子”,这句来得那么传神,这正是诗人对语言格外敏感的表现,它的精确、简洁是建立在深厚的情感背景上的。

接下来,诗人没有顺着这种感情一泻到底,他轻松地宕开一笔,“手握过了车还不开/最后几秒真是难耐/(如果你突然不走了/我们就是一群喜剧演员)”。

作为灯光的可能性——于坚《在漫长的旅途中》评鉴

作为灯光的可能性——于坚《在漫长的旅途中》评鉴

作者: 肖红缨[1]
作者机构: [1]江西师范大学,南昌330022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页码: 134-13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于坚;《在漫长的旅途中》;灯光;故乡
摘要:于坚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在诗歌创作上带给诗坛无限丰富的可能。

其诗歌植根故乡的土壤,执着且朴素的语言内部敞开的是对于存在的思考和生命的顿悟。

于坚以自身的写作实践对现时美学秩序进行反拨,让诗歌真正进入生活现场。

《在漫长的旅途中》是于坚对于生命体悟的诗性提炼,本文试图对“灯光”这一主要诗歌意象进行文本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坚新诗代表作赏析
于坚,1954年出生于云南。

出版的诗集有《诗六十首》(1989)、《对一只乌鸦的命名》(1993)、《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1999)、《便条集》(2002)、《诗集与图象》(2004)《于坚集》5卷(2004)。

长诗有《零档案》《飞行》。

多次获奖。

现供职云南省文联。

另有纪录片、戏剧等。

这里选择他的《塑料袋》和《鼓浪屿便条》进行赏读。

塑料袋
一只塑料袋从天空里降下来
像是末日的先兆把我吓了一跳
怎么会出现在那儿光明的街区
一向住的是老鹰月亮星星
云朵仙女喷泉和诗歌的水晶鞋
它的出生地是一家化工单位
流水线上没有命的卵子父亲
是一只玻璃试管高温下成形
并不要求有多少能耐不指望
攀什么高枝售价两毛钱提拎
一公斤左右的物品不会通洞
就够了不是坠着谁的手鼓囊囊地
垂向超级市场的出口而是轻飘飘的
像是避孕成功从春色无边的天空
淫荡地落下来世事难料工厂
一直按照最优秀的方案生产它
质量监督车间层层把关却没有
统统成为性能合格的袋子
至少有一个孽种成功地
越狱变成了工程师做梦也
想不到的那种轻它不是天使
我也不能叫它羽毛但它确实有
轻若鸿毛的工夫瞧
还没有落到地面透明耀眼的
小妖精又装满了好风飞起来了
比那些被孩子们渴望着天天向上的心
牢牢栓住的风筝还要高些
甚至比自己会飞的生灵们
还呆得长久因为被设计成
不会死的只要风力一合适
它就直上青云
2002.4
物像,何以起死回生
一只塑料袋从天而降,对于正常的生活秩序来说,只是一道细小的擦痕。

在一般人心中,也不过如一阵风吹过而已。

然而,在诗人敏锐的视野里,这一“起因”,则“小题大做”到“末日”的程度。

塑料袋对“光明街区”的侵扰,“光明”所代表的势力、文明和高贵(那里住着老鹰、月亮、星星、云朵、仙女、喷泉和水晶鞋),两者形成一种小与大、丑与美的
对峙。

由于对比的突兀和悬殊,构成了奇特的阅读张力。

而“光明”一词所暗含的讥刺,和“末日”来临的有意夸大,使一只轻飘的塑料袋,俨然成为一个严重事件。

诗,就此展开它的戏剧化过程。

从第6句到第12句,是写这个“明白飞行物”的身世与功能:塑料袋诞生于流水线、低廉的工业化制品;在实用的层面上,它负载一公斤左右的物品。

不过,在想象力的层面上,诗人倒形象地将它比作避孕套,“从春色无边的天空淫荡地落下来”,相当的准确生动,以此冲淡前面几句近乎产品说明书。

接下来道出事件原因:在优秀工艺操作和层层监督之下,有塑料袋这么一只“孽种”,成功越狱出逃,“变成工程师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轻”。

罪孽而放荡的聚氯乙烯,此时,脱离前面的道德评判,在诗人审美眼光青睐下,竟变得有些异样起来。

当然,“不是天使”“也不能叫它羽毛”,但它却拥有“轻若鸿毛的”轻功呀。

好一个“透明耀眼的小妖精”!
快落地的小妖精,不甘身亡,“又装满了好风飞起来了”,比风筝还要高些。

在此,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诗人的价值判断第二次来了个90度向。

原来是出逃的囚犯、末日的先兆、淫荡的信使、污染的症候,低贱的制品,现在,经过“好风”的鼓动,不仅没有乌乎哀哉,反而越发升腾。

塑料袋的败坏功能得到了“纠偏”:那些“渴望着天天向上”的幼小心灵们,受到它“高飞”的鼓舞。

呵呵,多么绝妙的废物利用啊。

戏剧性的巧妙周旋,于坚的确把死物给写活了。

然而还不够,诗人顺势再悄悄来个90度向,这是最致命的:“因为被设计成/不会死的只要风力一合适/它就直上青云”。

“不会死的”,断然的判词。

这一来,问题就显得特别严重。

虽然表面上,塑料袋只是一只轻若鸿毛的废物,但它的内部结构(超稳定的化学链条)是能够“呆得长久”的、是有生命力的、极其顽强的“老不死”。

塑料袋,它代表着工业污染、环境污染的信号弹——它的顽强、难以处置和生生不息,意味着技术主义的强大和独裁,对人类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只要一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它将造成真正的灾难,而不仅仅是开头所预示的“先兆”。

在一只污染的“先兆”来临之前,诗人已经尖锐地敲响生态警钟,不是僵硬的、训诫的,而是艺术的灵巧的。

在赋以枯燥物象以“起死回生”的三度换中,全诗充满着讥诮。

于坚有一种叙说能力,能将死物说活。

鼓浪屿便条
1.在这里我慢下来
在这里我准备抒情
在这里我接受浪漫主义
在这里我跟着巡逻出海
像十九世纪的骑士
吟咏在古宅与沙滩之间
歌颂玫瑰赞美夜莺
2.又一台钢琴死去了
大海继续演奏
3.打伞的陌生人站在海岸
牵着一条雾做的狗
4.海娃把黄拖鞋扔在沙滩
我们以为是船
5.捞珍珠的大姐
认识舒婷女士
她了解的当代诗歌
比陈仲义深
6.一群猫占领了老宅
继承着贵族风度
流浪者远走他乡
成为谦卑的文盲
7.蓝头发刚刚理顺
白头发翻卷起来
贝多芬随着暴风雨谢幕
肖邦披着月光上台
8.开屏者在大海中尖叫
我隐约想起孔雀
因此沉默了
发散思维散点透视
2006年鼓浪屿诗歌节,原安排6月1日晚为“厦门诗歌座谈”。

忽然有人心血来潮,提议当场写诗,为后天的版面“贮粮”。

其时我“任务加身”,便从中煽风点火,将座谈型为“现场即兴赋
鼓浪同题诗”的擂台。

到会30多位诗人互不示弱,15分钟后纷纷交卷。

女诗人安琪捷足先登,曲有源紧追不舍,于坚则一口气“气出”8首。

当场同题诗写作,是一次对诗人才智的“突然袭击”,也是新诗界罕见的“现场考试”。

于坚用发散思维和散点透视,将两天来的灵感,撒在“便条”上,我试着做一点狗尾续貂。

第1节
此节可能还没热身好,所以老于进入显得平平。

它不过是的表白和辩解。

老于原本特反对抒情,对西方的玫瑰夜莺不屑一顾,现在,置身于这么娇好的海上花园,耐不住也要吟咏起来了。

看来,浪漫主义还真没有失去魅力罗。

第2节
的确,老于这两句诗抓住了鼓浪屿的灵魂。

钢琴是缩小了的大海,大海是放大了的钢琴。

钢琴音哑,大海继续演奏;大海虽死,钢琴犹生。

碧海簇拥着琴声,键盘盛开着海浪。

琴声和大海唇齿相依的关系,那是生命和灵魂的亲密呼应。

第3节
每当初春,小岛必有雾气笼罩,流岚似的雾带,时浓时淡。

朦胧中,岸石上有绰约的人和绰约的伞,仿佛是来自雨巷的定格。

而将它区分开来的是那一条狗;看起来也真的像是雾气所拿捏的。

老于写“雾做的狗”——真的写得太身历其境和太有质感了。

第4节
鼓浪屿岛民多迤拖鞋上街,尤其在昏晨,海滩上更不用说了。

老于抓拍散落在近处的鞋与远处的船——对比镜头相映成趣。

“我们以为”,庄重的语气下有微微的误读提醒,既见出构思眼光,又点出小岛闲散情趣。

老于的摄影,在此露了一手。

第5节
先披露一点背景材料:诗歌节期间,有位女诗人购买珍珠,老板大姐拍着胸脯打保票说,与舒婷有深交,保证货真价实。

这位女诗人被双重信赖感召,高价买回,结果发现上当受骗。

据此,老于做了一个小小的调侃。

调侃诗评家,实在不如卖货大姐对当代诗歌了解。

调侃中自然流露对当代诗歌批评的不满。

老于老奸巨滑呐。

第6节
鼓浪屿原有高素质人口,因外迁递减一半,留下不少空宅和流浪猫,不过猫们可是继承小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落魄中还葆有贵族风度呢。

对比之下,大量远走他乡的打工
者涌入,虽有一方水土滋养,因缺失底蕴,终究改不了“文盲”身份。

从流浪猫看出深层的变迁悲凉,显出诗人的犀利眼光。

第7节
老于在上半节用蓝头发、白头发的“理顺”和“翻卷”来比喻变幻的海,色彩与动感相互辉映。

下半节则以贝多芬肖邦,“指代”小岛频繁演出的盛事。

海与音乐,琴岛与海,也再次前后呼应,引起我们心中的潮水与共鸣。

该节概括力特强又十分感性。

第8节
岛上“百鸟园”时有孔雀私奔,或栖在凤凰树上鸣叫。

尖叫声无疑引起老于联想。

本人揣测,这是老于一次对比性的——沉默与尖叫的联想——比如众孔雀的鸣声暗含着当下诗歌界的喧闹,而真正的诗歌书写者则应该保持沉默,那才是诗的真谛。

老于的联想真够快的。

任何高水平的诗人,无论触景生情或触景生理,都有自己快捷的明道或暗道。

几年前,于坚出版《便条集》,收入200多则。

便条写作属于随机的、即兴式的“草书”,带有灵光片羽特色。

有些属于半成品状态,将来可继续完善。

有些已是非常完整。

像鼓浪屿这次速写。

发散思维和散点透视,寥寥几笔,却有画龙点睛之效。

我不知道,读者不用我饶舌的“内情”解说,反而能读出更多意思,或者我所提供的“背景”,本身就是多余?
陈仲义,著名诗评家,现居福建厦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