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文化观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文化观比较
实验0901 刘嘉林200921254 洪秀全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曲线。他们一个是流落民间的低级知识分子,一个是翰林院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郁郁不得志的秀才,一个是踌躇满志的进士;一个是深受儒家学说所害进而致力于颠覆它的反叛人士,一个是通过科举而功成名就的封建卫道士。因此,他们的文化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造就了他们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互敌对的人生。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1852年,太平天国势力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政府无力抵抗,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于是曾国藩在家乡组织军队抵抗太平天国军,称为湘军。因领兵有方,并且清朝武装力量在军事素质方面落后,湘军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曾国藩在《讨贼檄文》中说: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于、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典型的顽固的儒家思想。他把儒学看成是自己的生命,所以在洪秀全起义公然反对儒家思想的时候,他毅然的站了出来。而他的成功也正是因为他对儒学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他信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些信念帮助他获取了政治和军事上一定程度的成功。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无果,受到打击而生了重病,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他便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人间的统治者,并以此作为拜上帝教的教义之一。在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越来越深之后,他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创立了太平天国。但是后期由于发生内乱,管理腐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因此遭到清政府围
剿,导致失败。
洪秀全认为,所有儒释道都是歪理邪说。他反对儒家,到处拆除孔庙,要打破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他还封杀四书五经,笃信上帝不能自拔。与曾国藩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反儒家的思想几乎得罪了全体中国知识分子阶级,推翻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固有思想,因此传教过程中宗教组立极大。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曾国藩与洪秀全两个人在文化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洪秀全在吸取西方基督教、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创立了上帝教,目的是为了“开创新朝”,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公平正直之世”——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曾国藩则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举着捍卫孔孟儒学的旗帜,写了《讨粤匪檄》,号召动员将士与太平军战斗;洪秀全把维护皇帝制度的儒学斥为异端“邪说”,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把反孔与反皇帝斗争结合起来。为了捍卫孔孟为代表的旧道统及清朝君主专制政制,曾国藩则把反孔反清朝皇帝的上帝教贬为异端邪教。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中我们并不能说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一种观点的小修小补能拯救得了的了,但是的清朝需要一种全新的,充满激情的力量去拯救,才有可能不会走上亡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