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运输过程冷链控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对采供血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也成为了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能够保证血液的质量,加强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是不容忽视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路途时间采用最为合理的包装方式。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血液运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控制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力求采取最科学的方式确保血液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运输;冷链控制;分析
在我国目前采供血工作中,血液贮存和运输过程是稳定性较差的环节。因此,为了确保血液的质量,加强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控制的问题,加强各个环节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体系,以此来保证血液运输的质量,为临床提供优质、可靠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1目前我国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现状
“冷链”是一套应用在血液储存和运输方面的系统,系统的运行需要具备组织储存和运输人员以及储存和运输设备两个要素。就我国目前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现状来看,虽然有部分研究是针对储存温度影响血液质量的,但是却缺乏对温度进行有效控制的研究,从而导致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缺乏保护依据。
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大部分血站储存血液的容器都是采用的保
温箱或者保温瓶,但是对其具体用法相关部门却没有给出详细的规定,导致血站在血液储存和运输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血液在运输的过程中,质量会受到路途长短和用血单位数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血液在某种温度下能够保存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加
以详细探讨,从而确保血液在运输到用血单位之后,质量仍然可以得到保证。鉴于此,相关部门以红细胞成分血为对象,对其在常温25℃的运输条件下,怎样保证“冷链”的有效性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其研究报告如下:
1.1材料与方法实验中的材料主要是在每日报废的红细胞成分
血中随机选择出来的血液样本,在其保温箱外部采用明显的标识将其区分。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条件主要分为3种,一种是无冰块的保温箱,一种是冰块量和血液量比例为1:6的保温箱,最后一种是夹心法,即冰块量和血液量比例为1:3的保温箱,将以上3
个保温箱里的血液样本按照日常送血同条件进行运输,并且对其进行监测,实验中所采用的监测仪器是由美国德创公司生产的flash link系列可录式温度监控仪,这种仪器能够记录的数据多达3800个,却精度准确,是目前我国血液存储质量监测中常用的监测仪器,采用此仪器对每个保温箱的血液进行30次监测记录,每次监测记录之间相隔的时间设置为1分钟,每个保温箱中均匀放置3台可录式电子温度监控仪,读取并记录从血液出库到温度超过6℃的时间差,求均值为测量值。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flash link分析软件对其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1.2结论根据相关规定,红细胞成分血的保存温度应该控制在2℃-6℃之间,实验过程中,我们读取并记录了3种运输方式下红细胞成分血从出库到温度超过6℃的时间差。其结果如表1所示:2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的优化措施
血液运输在血站整体运行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确保血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相关部门的人员一定要对其冷链控制的有效性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上文中所介绍的关于红细胞成分血模拟运输情况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没有冰块的保温箱能确保血液质量的时间为0.84h,因此其运输的时间不能超过50分钟,冰块量与血液量比例为1:6的保温箱能确保血液质量的时间为2.7h,因此其运输的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40分钟,夹心法即冰块量与血液量比例为1:3的情况下,保温箱能够确保血液质量的时间为8.13,因此其运输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运输人员可以根据血液运输的具体情况来合理采用运输方法。
以上实验还能够将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比如说,对于其他成分血液的运输温度也进行了详细的制定,比如说浓缩血小板的运输要求温度为22℃±2℃,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运输温度应该大于-20℃。此外,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优化措施还应该从采供血的其他过程入手,比如说血液的采集过程。就我国目前血液采集的方式来看,大多数血站都是使用流动献血车停靠的方式来进行采血。这种条件下,采血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环境以及车辆等诸多因素都较为复杂,血液的质量很容易
因为温度得不到保证而受到影响。加强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还应该延长血液成分保存期限的研究活动中的温度控制。这就要求采供血机构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监测血液在各个环节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根据其结果找到最为合适的保温方法和措施。以此来完善血液运输整个过程的温度控制,杜绝“冷链”上的漏洞。减少血液报废和血液质量隐患,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采供血工作的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何保证血液运输质量,从而使其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科学合理地实施血液运输的冷链控制,对保证血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当前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以此来保证血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国桥,茹新龙,蒋国瑾.血液样本运输的冷链控制方法[j].《中国输血杂志》,2009(03).
[2]兰竹,谢映明,陈永超.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的现状分析及优化[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s1).
[3]李美霖.浅谈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10(s1).
[4]刘培义,丁永波.浅谈血液冷链管理[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