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地40个语法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习要点
1、理论部分1.教学语法的概念:以语言能力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以构造规律、用法和表达法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一套语法系统。
也称“学校语法”或“规范语法”。
2.教学语法的特点:(1)科学性:首先是语言事实的描写要科学,要符合汉语实际;其次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要科学,要符合语言理论。
(2)规范性:传统语法就是一种规范语法。
所教的内容要求是正确的,可靠的;强调教学语法的规范性的同时,要有动态的观念。
(3)实用性:教学语法的根本目标所决定。
语法项目的选择、安排和描述都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强调实用性,不能牺牲科学性。
(4)统一性:这主要是就语法分析和描写的术语、系统而言的。
系统本身的统一和稳定就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5)针对性:这也是由教学语法的本质决定的。
不追求系统的完备和完美,一切以需要为导向。
针对性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总体上的针对性和个体上的针对性之分。
3.教学语法的特质:实用、适用和管用;简明与可操作。
4.语法教学和教学语法的主要区别:5.理论语法的定义:理论语法是语法学家对语言的语法系统和语法规律所做的理论概括和说明,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通则。
又称:专家语法、语言学语法、描写语法。
6.理论语法的特点:(1)追求理论体系的自足性;(2)分类上强调标准的对内普遍性和对外排他性;(3)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7.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区别:8.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联系(1)理论语法为教学语法提供基础(源泉)教学语法本身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以理论语法为基础。
没有理论语法的深入研究,就没有教学语法的实际效果。
(2)教学语法促进并检验理论语法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区分是人为的,为了把二者所着重的点凸现出来。
根本上说,二者都应该以是否符合语言事实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9.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接口问题:实际就是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能不能以及如何应用于教学语法的问题。
关键点有二:第一,要看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是否揭示了语言构造的规律;第二,如果是,要看语言学习(教学)是否需要这样的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法知识点
对外汉语一、名词解释1、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而言语是个人的和或然的;语言是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约定俗称的,而言语只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母语和第一语言(1)母语: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2)第一语言: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
3、外语和第二语言(1)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2)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通常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语言。
4、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1)语言习得:“习得”是一个外来的词语,也可译作“获得”。
习得一般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的过程。
(2)语言学习:“学习”也有人译作“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通常是在教学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简答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答:“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这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遗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儿童掌握了语言规则,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另一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不是一些习惯的综合。
语言习得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规则的内在化,这些语言规则就是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基础。
乔氏理论的不足在于他的语言能力理论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性。
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答:“语言监控模式”假说由克拉申于1977~1982年提出,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
第一讲对外汉语教学总论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一)性质、任务、根本目的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任务:研究——(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2)教学的全过程;(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根本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概念: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
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正在学习力求掌握的语言。
汉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外语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4、教学方法: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教材与辅助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5、教师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二)第二语言教学包括:(1)中国人学外语;(2)少数民族学汉语;(3)少数民族学外语;(4)外国人学中文(三)“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汉语之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盘点之补语知识
汉语之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盘点之补语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之补语知识大盘点: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结果,程度,状态等成分的常见语法,是老外学中文必学知识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
教学的难点之一,本篇文章将补语知识点归结了以下四大类别,供各位老师们参考。
第一: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 形容词(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第二: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你快倒茶来!第三: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他拿出来一本书。
|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去”前:你拿出书来!第四:程度补语形式:形容词+ 极了/ 得+不得了/ 死了/ 坏了/ 得很/ 多了他高兴极了。
| 我累得不得了。
| 我饿死了。
第五: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形式:动词+ 得/ 不+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
第五:情态补语形式:动词+ 得+ 非常/ 很/ 比较+ 形容词(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他跑得很快。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讲义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讲义
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分析和语法单位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语法体系
汉语语法的特点
1、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2、汉语注重意合
3、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不一一对应
识别词类的方法
根据划分词类的标准:语法功能
组合功能
句法功能
类别功能
识别的窍门:记小类
名词
代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介词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象声词
词类的教学分布
构成语法点出现在教材中
构成表达式出现
分布在句子当中
词的兼类
“零”和“半”
“二”和“两”
三、小数、分数的读法
四、倍数的读法
五、序数的读法
“第”的用法
号码读法
六、概数表示法
相邻数字的并列
“几”和“多”
表概数的词语
量词的语义特征
一、量词和名词在语义上的联系
4、离合词的重叠方式是AAB
5、离合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6、有的离合词可以倒序
三、离合词的教学方法
词的组合
一、短语概述
二、短语的类别
1、短语的结构类别
2、短语的功能类别
句子和句子成分
主—谓中的主语和谓语
三、指示代词的活用
能愿动词
一、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二、能愿动词的词义分析
1、能愿动词的一词多义
“能”:
“会”:
“可以”:
“要”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本文概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在教授非汉语母语者汉语语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和关键要素。
随着全球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汉语语法教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将对汉语语法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常见的难点,如语序的复杂性、时态和语态的多样性、量词和名词的搭配等。
文章还将探讨一些教学重点,如基础语法的掌握、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语法规则的灵活运用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为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汉语语法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词类的教学:汉语的词类繁多,各类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位置、搭配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使用各类词,是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
例如,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等,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句型的教学:汉语的句子结构有其独特的规律,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
教授学生如何构建和理解这些句型,是语法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句型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以便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虚词的教学:汉语中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
虚词的使用往往决定了句子的语法关系和意义。
因此,虚词的教学也是语法教学的重点之一。
语法规则的讲解与练习:除了上述的具体内容,语法教学还需要注重规则的讲解和练习。
通过系统的语法规则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这些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这些重点知识。
对外汉语重要语法点及其教学(课堂PPT)
趟 去了两趟。
22
22
遍 看了一遍,读了一遍。
下
等一下,问一下,请你说一下。
场 看了一场(chǎng)电影。
下了一场(cháng)雨。
阵
刮了一阵风。 23 23
动量补语
念一遍课文 动词 + 动 量 词 + 一般名词 1.一般名词作宾语在动量词后
找他两次。 动词 + 人称代词 + 动 量 词 2.代词作宾语在动量词前
西瓜 1.5元/斤
樱桃 15元/斤
贵/便宜 贵/便宜 得多/一点儿 贵/便宜……钱
3
根据下表,比较下面四个城市的气温
哈尔滨 上海 香港 最低气温 -25℃ 15℃ 17℃ 最高气温 -16℃ 20℃ 21℃
高/低 高/低 得多/一点儿 高/低……度
4
比较句(二)
1.A+(没)有+B +(这么/那么)+谓词性词语 我的家乡没有长春(这么)冷。
29
基本格式(二)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
• 他走上/下了讲台。 • 同学们走进/出教室。 • 同屋买回很多水果。 • 小鸟飞过天空。 • 妈妈拿起了电话。
30
• 他回去宿舍了。(×) • 他回宿舍去了。(√) • 如果宾语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宾语一定要放
在动词和补语之间。 • 他回宿舍去了。(√) • 他回了宿舍去。(×) • 处所名词作宾语的动词后面不能用“了”,
只能在句子的末尾用“了”。 • 我给你带了一本书来。(√) • 我给你带来了一本书。(√) • 一般名词作宾语可以。
31
对不对?
• 1.老师进来教室了。(×) • 2.小张拿来一本书。 • 3.我给他寄了一封信去。 • 4.他昨天就回去日本了。(×) • 5.我看见他进了食堂去。(×)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个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年的汉语之 后过对比分析法和演绎法进 行教学,首先对比英语和汉语的复句结构异同,然后演绎汉语复句的各种类型和 构成方式。同时,教师还组织了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运用复句。
一、重点语法项目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有一些重点项目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以下是其中几 个:
1、词类系统:汉语的词类系统相对复杂,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等十几种。在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和用法,并能在具体的语 境中进行正确的使用。
2、句型结构:汉语的句型结构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包括简单句、复 合句、无主句等。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句型结构的特点和构成方式,以便在交际中 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3、虚词用法:虚词在汉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介词、助词、连词 等。学生需要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和常见用法,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变体和含义。
二、难点语法项目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项目,以下是其中几个:
1、语序: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位置。学 生需要了解不同语序带来的不同语义和表达重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规则。
经过一个学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后,学生终于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复句进 行交际。这个案例显示了针对难点项目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
本次演示探讨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教学 方法。实践证明,结构-功能法、对比分析法和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在针对重点和 难点项目进行教学时具有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取 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完整word版)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 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一、引言1.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线条性。
3.文字是符号的符号,文字是按照一定方式记录语言的书写系统,是辅助语言并且扩大它的作用的工具,是用来代替语言的符号;文字是书写符号的体系,但书写符号并一定是文字。
4.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5.现代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广义:普通话和方言。
6.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历史背景:(1)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2)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3)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述1.语法:一是指语法本身,即人们说话的规则,或者是组词造句的规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语法著作或者是语法学这门学科。
2.教学语法:教学语法称为规范语法、学校语法、课堂语法等。
是在语法教学中使用的语法学及其语法书,教学语法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研究他们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解决的方式方法。
理论语法也称专家语法、语言学语法。
3.教学语法的特点:规范性、稳定性、可接受性(一是教师的可接,二是学生的可接受性。
语法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针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是应用性的教学语法,对象既可以是外国学生,也可以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
5.汉语语法的特点:(1)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3)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4)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5)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一定影响(6)有丰富的量词6.教学语法是贯穿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语法,而语法教学指的是语法的教学过程。
7.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地位:(1)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2)大多数第二语言教学流派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3)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更需要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8.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语法术语的表述,尽量少用语法术语(2)语法偏误的讲解(3)表述的浅化和简化9.第二语言教学流派方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程目录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二章语素与词第三章词类第四章短语第五章句法分析第六章句型、句式、句类概说第七章复句第八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第九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一节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一、对汉语的认识(宏观、历史、语言内部)九大语系中之五大语系: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南岛。
汉藏语系: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语音、词汇、语法●汉语普通话的形成汉语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汉民族共同语古已有之:雅言、通语、官话2、古代书面语:主要以文言为主流,中古以后,白话开始发展3、官话的产生与发展:元明清、公用口语、外国人学习北京话4、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5、政府的推动●影响汉语形成、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因素)(参考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P7-1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1、多元性的汉文化民族融合:蛮夷戎狄、百越人口迁徙:西晋永嘉之乱,赣方言、吴方言初步形成唐代安史之乱,赣方言基本形成,吴语和湘语分离南宋移民南迁,客家话最终形成2、汉字对汉语、文化的统一和维系汉字王国、书面语(文言、白话)3、佛教文化的影响(1)四声理论的建立:梵语、反切(2)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3)对汉语词汇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大量音译词进入汉语:禅、塔、佛、佛陀、菩萨、般若、琉璃、和尚、涅盘4、近代开始的西方文化二、什么是语法?(一)语法:(1)指语法本身,词的构造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说话的规则。
(2)指语法学或语法著作。
●语法和语音* 进行了认真的学——韵律影响语法(韵律构词法、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例如:I’ll tell you why this is wrong.* I’ll explain you why this is wrong——词义影响句法(二)狭义语法和广义语法1.狭义的语法:同上“(1)”2.广义的语法:指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语法就是我们的语言知识,它代表我们的语言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 语法点英文缩写
对外汉语教师讲授语法知识时,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英文缩写。
了解这些缩写的含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将针对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语法点英文缩写进行介绍,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名词性从句缩写1. 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OC(Objective Clause)2. 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SC(Subject Clause)3. who引导的主语从句:WSC(Who Subject Clause)4. who引导的宾语从句:WOC(Who Objective Clause)5. which引导的主语从句:SIC(Which Subject Clause)6. which引导的宾语从句:WIC(Which Objective Clause)二、形式宾语缩写1. 不定式:IT(Infinitive)2. 动名词:G(Gerund)三、名词性从句缩写1. 名词性从句:NC(Noun Clause)四、定语从句缩写1.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RC( Relative Clause)2.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WRC(Which Relative Clause)3. who引导的定语从句:WRC(Who Relative Clause)五、特殊疑问句缩写1. 特殊疑问句:WQs(What questions)2. 选择疑问句:WCqs(Which choice questions)以上是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语法点英文缩写的介绍。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缩写,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者也应该重视这些缩写的学习和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通过对语法点英文缩写的认识和运用,可以使语法教学更加高效,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祝愿所有的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时,除了掌握语法点的英文缩写外,还需要具备清晰的解释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法复习要点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法总论1.涵义: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育基本原则的方法。
2.理论支柱:(一)语言学原理: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支柱。
(二)心理学原理(三)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对教育的心理学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为教育提供心理基础。
,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也称为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主要通过翻译手段,最终主要培养了第二语言的读写能力。
1.代表人物:奥伦多夫2.理论基础:机械主义语言学3.教学原则和特点:(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2)语言材料的内容以能否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
(3)运用学习者母语进行课堂教学。
《(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
(二)直接法:1.定义:是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2.理论基础:语言学观点: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和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结,否认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3.基本原则:(1)直接联系: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排斥母语和翻译;(2)以口语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3)模仿为主,重复练习¥(4)句本位原则: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而不是从单音、单词开始。
(5)用归纳法教语法:先感知,再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主动形成习惯。
(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三)听说法:1.含义: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
反复进行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法。
2.代表人物:拉多、弗里斯。
3.理论基础(1)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2)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4.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
(4)排斥或限制母语。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复习资料一、汉语语法的特点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点。
1、缺乏形态变化汉语不像英语、法语等语言那样,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比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等。
2、语序和虚词重要语序和虚词在汉语语法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我吃饭”和“饭吃我”,语序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的、地、得”等虚词的使用也会影响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量词丰富汉语中有大量的量词,如“个、只、条、把”等,用来修饰名词,这在其他语言中相对较少见。
4、句式多样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多种句式,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二、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1、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如“人”“民”“葡萄”等。
2、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如“人民”“葡萄”“跑步”等。
3、短语短语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比词大的语言单位,如“红色的花”“跑得快”等。
4、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通常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三、汉语词类1、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如“学生”“书”“北京”“友谊”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如“跑”“想”“有”“消失”等。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如“美丽”“高兴”“大”“小”等。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等,如“很”“非常”“都”“经常”等。
5、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的词,如“我”“你”“他”“这”“那”等。
6、数词表示数目或次序,如“一”“二”“第一”“第二”等。
7、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如“个”“只”“条”“辆”等。
8、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如“在”“从”“对”“把”等。
9、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等,如“和”“或者”“但是”等。
对外汉语教学40基本语法和教案
基本语法项目(40项)●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定语、状语、补语我的朋友学习汉语他认真地学习汉语他学得很好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怎么去?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区别:A还是B ? // A或者B4.定语:1.的 + 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领属关系)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 他是汉语老师。
(说明性质)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亲属或单位)3.动词…的+名词:这是我买的书。
/ 看电影的人很多5.状语: 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
5.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6.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7.动态助词“了”:动词+了(“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
(过去:动作已经完成)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
(将来:动作1完成后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8.语气助词“了”(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9.语气助词“了”(二):名词 / 形容词 / 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变化): 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对外汉语语法和语法教学PPT课件
对象 语言的研究者,他 语言的学习者,他们的 们具有比较一致的 学习条件不尽相同。 学术兴趣。
二、教学语法的基本内容
1.词 (1)词的定义
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2)同音词和兼类词
同音词:花1(一朵花) 花2(花钱) 兼类词:工作(在工作) 动词
(一份工作) 名词
二、教学语法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语法的基本内容
对外汉语知识点总结
对外汉语知识点总结一、语音知识点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也是对外汉语学习的第一步。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语音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知识点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是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韵母是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构成了汉语的音节,而声调则是汉语中的语音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浊音、清音、舌尖音、齿音等一系列语音知识点需要学习者掌握。
通过对这些语音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可以更准确地发音,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二、汉字知识点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符号,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掌握汉字至关重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知识点包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构造特点、字形规律等方面。
此外,还有汉字的读音、义项、造词法等知识点。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汉字知识点也逐渐向更加深入的方面拓展,比如字意组合、字义组合等。
通过对这些汉字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阅读、理解和使用汉字,提高汉字表达能力。
三、词汇知识点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知识点包括词义、词性、构词法、用法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常用词汇、生词、短语、成语、俗语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对词汇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表达能力,进而加强语言交流能力。
四、句型知识点句型是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也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型知识点包括词序、句子成分、句法规则、句式变化等方面。
此外,还有各种句型的用法、语法结构、语法功能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对句型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语法知识的掌握。
五、语法知识点语法是语言的规范化体系,也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知识点包括句法、词法、语法分类、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语法功能、语法病句、修辞手法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对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语法知识的掌握。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要(语素和词)
词的构成
•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因此词的构成 可以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分析。从语音 形式的角度,词可分为单音词、双音词和 多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可统称为复音词。 从意义结构的角度,词可区分为单纯词和 合成词。
一、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
• (一)单音词(单纯词) 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 看、听、好、红、山、水……
单纯词
• (2)音译词 • 按外族语词的声音翻译过来的词。例如: • 葡萄 逻辑 沙发 奥林匹克 巧克力 法西斯
单纯词
• (3)叠音词 • 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的词。例如: • 猩猩 饽饽 孜孜
单纯词
• (4)拟声词 • 模拟声音的词。例如: • 哗啦 喀嚓 丁当
噼里啪啦
合成词
• (二)合成词 •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构成 的。
语素
• 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均又被称为实语素,
在合成词中称为词根;不自由语素又被称
为虚语素,在合成词中称为词缀。
词
• 词是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 词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词由 语素构成,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 词都表达一定意义。词区别为“实词”与“虚词” 两大类。实词主要表达词汇意义,即通常用来表 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概念,所以有人称它们为 “概念词”。虚词主要表达语法意义,即经常用 来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或者表示句 子的语气,所以有人称它们为“功能词”。
• (一)单纯词 •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纯词不 存在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或结构方式问题。 从语音形式角度分析,单纯词有单音节的 和复音节的两种。
单纯词
• 1、单音节单纯词(同单音词)
单纯词
• 2、复音节单纯词 • 这种单纯词由双音节或多音节语素构成。主要包括联绵词、 音译词、叠音词和拟声词。 • (1)联绵词(部分双音词) • 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可分拆的词,古人称“联绵字”。可 分以下三种: • a.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双声联绵词。例如: • 琉璃 吩咐 淋漓 秋千 恍惚 蟾蜍等 • b.两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叠韵联绵词。例如: • 徜徉 玫瑰 唠叨 从容 苗条 彷徨等 • c.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例如: • 牡丹 蝙蝠 鸳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他拿出来一本书。
|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 去”前:你拿出书来!11.程度补语形式:形容词 + 极了/ 得+不得了 / 死了/ 坏了 / 得很 / 多了他高兴极了。
| 我累得不得了。
| 我饿死了。
1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形式:动词 + 得 / 不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
13.情态补语形式:动词 + 得 + 非常 / 很 / 比较 + 形容词(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他跑得很快。
(2)动词后带有宾语的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
(重复动词)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14.时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1)持续性动词的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动词+时间+宾语)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他离开中国一年了。
(动词+宾语+时间)(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重复动词)我等了他十分钟。
(动词+人称代词+时间)(4)副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重复动词前边:我学汉语只学一年。
/ 我学汉语要学一年。
15.动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数量)形式:动词 + 动量词(主要是“次、遍、下”)(1)动词 + 动量词 + 事物宾语:我看了一次电影。
| 他看了一遍课文。
|(2)动词 + 人称代词宾语 + 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6.存现句形式:处所词语 + 动词 + 名词(1)表示存在:墙上有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17.动态助词“了”形式:动词 + 了说明:“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与时间无关):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了。
明天我吃了早饭去学校。
平时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18.语气助词“了1”形式:“了”在句尾。
说明:表示事情已经发生: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 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19.语气助词“了2”形式:“了”在句尾说明:表示变化: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他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20.动态助词“了”+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说明:表示动作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习一年。
(还要继续)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
(不再继续)21.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说明:表示动作或事情很快会发生)要下雨了。
/ 新年快到了。
/ 汽车快要开了。
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
(“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22.动态助词“着”形式:动词 + 着说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外边下着雨,刮着风。
(动作持续、动态)房间的门开着。
(状态持续、静态)23.动态助词“过”形式:动词 + 过说明:表示过去的经历我去过北京,没有去过上海。
正反问:你去过北京没有?24.在 / 正在 / 正 + 动词……(呢)说明:表示动作的进行他在看书(呢)。
| 他正在看书(呢)。
| 他正看书呢。
外边在下着雨。
| 外边正下着雨。
(可以跟“着”一起用)25.连动句形式:有两个以上的动词昨天他去商店买了东西。
(“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26.兼语句形式:A请 / 让 / 叫 B + 动词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27.用“比”字句表示比较(1)A(不)比B + 形容词我比他高。
|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 + 形容词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3)A比B + 形容词 + 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我比他高五公分。
我比他高一点。
我比他高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动词 + 数量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比”字句中有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我比他来得早。
我来得比他早。
28.用“A跟B(不)一样 +(形容词)”表示比较我的书跟他的书一样。
| 我的书跟他的书不一样。
我跟他一样高。
|这个房间跟那个房间不一样大。
29.用“A有 / 没有B(这么 / 那么) + 形容词”表示比较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高。
(或:我没有他那么高)他有你高吗?(或:他有你这么高吗?)30.动词重叠(表示时间短,或尝试)(1)动作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可不用“一”:这个问题,我要想想。
这个问题,我要想一想。
(2)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一)研究。
(3)动作已经完成,单音节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4)用“在”、“正在”等表示动作的进行,动词不能重叠:他正在听(×听听)音乐。
31.形容词重叠(有生动、形象的作用)(1)单音节的重叠形式:AA 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2)双音节的重叠形式:AABB 这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
(3)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一双大大的眼睛 / 他的脸红红的。
(4)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她穿得(×很)漂漂亮亮的。
32.“把”字句形式:A把B + 动词 + 其他成分语义:说明移动、变化或产生的结果我把门关了。
(动词后用“了”)我把作业做完了。
(动词后用“结果补语”)你把箱子拿上来。
(动词后用“趋向补语”)你把这本书给他。
(动词后用宾语)注意:(1)“把”字句里不能用可能补语:×我把这本书看得完。
(2)宾语一般是确指的,或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3)能愿动词 / 否定词,放在“把”前:我要把这本书给他。
| 我没把这本书给他。
(4)动词后有补语“在、到、给、成”时,常用“把”字句:我把车停在门口。
|我把书放到桌上。
我把笔还给他。
|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33.被动句(1)用“被”的“被”字句:形式:A 被 B + 动词 + 其他成分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钱包被人偷了。
(2)不用“被”的被动句:饭吃完了。
| 信写好了。
34.“是……的”(1)强调已发生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他是昨天来的。
他是从北京来的。
他是坐飞机来的。
(2)表示态度或看法我认为,你打人是不对的。
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
35.越来越 + 形容词 / 心理类动词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
36.越……越……:(1)主语相同: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37.一……就……说明:表示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主语相同:我一下课就回家。
(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38.“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1)有一点儿 + 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 + 心理类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
(3)形容词 + 一点儿(表示比较):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点儿。
(4)动词 + 一点儿 +(宾语):我会说一点儿汉语。
39.定语的一般顺序名词|代词 + 指示代词 + 数量短语 + 形容词/名词 + 中心语学校这两个新学院她那五件漂亮的丝绸衣服40.状语的一般顺序时间 + 处所 + 范围 + 程度 + 情态/方式 + 介词短语 + 动/形我们都对他很热情我们在学校非常认真地跟老师学汉语我们昨天在家里都很高兴地给他打了电话=============================注意:1.“也”+别类副词:我学汉语,他们也都学汉语。
/ 我常去公园,他也常去公园。
2.别类副词 + 程度副词:我们都很喜欢他。
/ 他们也非常努力。
3.时间副词+介词短语:我正在给他写信。
/ 他已经从国外回来了。
4.时间副词+形容词短语:他常常热情地帮助我。
/ 他总是认真地学习。
5.表示重复的副词“也、又”+否定副词:我明天也不来。
/ 他昨天又没来。
6.否定副词 / 时间副词 / 能愿动词+“把、被、让、叫”构成的介词短语:他没把书还给我。
/ 我的书已经被他借走了。
/我能把这件事做好7.时间词语 + 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我下午两点从学校出发。
8.表示空间、共同的介词短语 + 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他在电话里对我说了这件事。
/ 我跟他一起给老师写了一封信。
9.能愿动词 + 介词短语:我本来想跟他商量这件事的。
/ 他愿意为大家表演节目。
10.表示重复的副词“又、还”+能愿动词:他的病好了,又能来上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