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40项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法练习题练习题1(3班1组)【第一次作业各小组所编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兴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语言学流派是( )A 转换生成语言学 B机械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2、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德国心理学家是()A巴甫洛夫 B冯特 C克拉欣 D 特雷尔3、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把行为主义公式修正为()A刺激(S)—反应(R) B刺激—反应—强化C S—(AT)—RD S—A—T—R4、外语教学中运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直接法 B听说法 C功能法 D语法翻译法5、下列哪位不是直接法的代表人物()A奥伦多夫 B贝力子 C帕默 D叶斯珀森6、直接法的支派阅读法的代表人物是( )A帕默 B韦斯特 C 贝力子 D叶斯珀森7、《基础英语》的作者是( )A帕默 B韦斯特 C艾克斯利 D贝力子8、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A机械语言学 B结构主义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9、代表人物是古根汉和吉布里纳的教学法是()A听说法 B直接法 C视听法 D认知法10、下列不是听说法教材的是()A《英语九百句》 B《英语成效》 C《英语速成教程》 D《新概念英语》11、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为基本原则的教学法是()A认知法 B视听法 C功能法 D直接法12、被称为“意念法”的教学法是()A认知法 B功能法 C听说法 D视听法13、以电视英语教学片《跟我学》为教材的教学法是()A直接法 B 自觉对比法 C功能法 D认知法14、认知法产生于()A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B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C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5、与直接法对立,是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的教学法是( )A听说法 B自觉对比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语法翻译法是第一个科学的教学法流派,成熟于十九世纪()2.20世纪40年代,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学派创建了听说法教学流派()3.韦斯特作为直接法两大支派之一--口授法的代表人物,对教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的鼻祖”()5.行为主义源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心理学家华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刺激—反应—强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6.听说法同翻译法一样都明确提出用母语进行课堂教学()7.《新概念英语》是视听法的代表性教学教材()8.自觉对比法是古典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它与直觉法是对立的()9.6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也是认知法创立的理论支柱。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教法复习题共27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教法复习题共27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教法复习题一、填空1.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等四大环节。

2. 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四个方面。

3. 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4. 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尊重的态度。

5. HSK的全称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制定的,其初、中等共分八级6.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7. 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语言迁移、.社会文化环境、学习者的主体特性和个性因素等。

8.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9. 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10. 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_。

11. 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

12.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HSK是种水平测试。

13.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14.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能力。

15. 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16.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17.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18.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19.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

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20.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崔永华引言简略地说,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外国人汉语。

学好一门外语,是一个复杂的“教”和“学”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怎样使学习者又快又好地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

本文的任务是概略地说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框架和学科的现状,内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定位、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科的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要意义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使用本族语的各国内部是这样,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外国语”也是这样。

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常常跟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作用,也在于此。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度过了40多个春秋。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0多所,1996年在校就读的外国学生达37000多人,专职教师在2000人以上。

此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

总数难以统计,下面是几个抽样数据: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校生2000多人;澳大利亚把汉语列为第一外语;美国把汉语列入大学升学考核语种之一,90—95年学汉语的学生增加了36%;韩国近年每年仅在大陆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就有近万人;日本有200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从1997年开始,汉语作为大学入学外语考试语种之一。

汉语日受国际社会的重视,依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反过来,汉语的推广又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增进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

例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原北京语言学院)建校34年来,已经培养出4万多名懂汉语的国际友人。

他们之中已经有很多人活跃在国际交往中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后首次接触并且掌握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的,学习并且努力去掌握的语言。

3.母语:本国,或者本民族语言。

一般情况下是指第一语言,但是却与第一语言不等同。

4.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5.目的语:人们通过正在学习,希望掌握的语言。

6.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7.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要求掌握语言规则,也要求掌握语言的应用规则,除了语言知识外,还涉及社会,文化,心里等因素,是多层次的复杂知识和技能体系。

8.语言形式:通常是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形式。

9.语言功能:是指语言发挥的作用,用语言做事,或者用语言完成的交际任务。

10.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11.教学原则:是指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要求。

12.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

13.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结构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应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4.语义文化: 指语言的语意系统,主要是指词汇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应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首先是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15.语用文化:16.习得:指在自然环境下,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的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17.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又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的对语言规律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种语言。

18.迁移: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程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是为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初学者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考试。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研制。

HSK(基础)的考试对象是接受过100-800个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或相当于这一水平)的汉语学习者。

一考试依据(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制。

HSK(基础)词汇和汉字的考试依据是甲级词汇1033个,乙级词汇2018个。

共计3051个。

汉字的依据是甲级汉字800个,乙级汉字804个,共计1604个。

(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1995)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制。

HSK(基础)语法的考试依据是甲级语法项目129项,乙级语法项目123项,共计252项。

二试卷结构HSK(基础)试卷共分三大部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试卷构成如下表所示:第一项:听力理解(50题,约35分钟)听力理解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5题):这部分试题,每一道题考生都会听到一个陈述性或描述性的句子,在试卷上会看到四幅图画,考生应选出跟听到的句子内容一致的那一幅,在答卷上找到那一题,在相应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这部分试题每句话听两遍。

第二部分(15题):这部分试题,每题都是一个人问一句话,试卷上有四种回答。

考生应根据问话从四个供选择的回答中选出唯一正确的回答。

在答卷上找到那一题,在相应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这部分试题每句话听两遍。

第三部分(20题):这部分试题,是两个人的对话或一段话,根据对话或那段话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在试卷上每道题都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

考生每听完一个问题,应迅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并在答卷上相应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这部分试题只听一遍。

HSK(基础)听力录音材料语速较正常语速稍慢。

每题后有16-20秒的答题时间。

听力理解这项试题,主要是测量考生能否听懂用普通话所进行的对话、问话或对事物的描述;能否进行初步的社会交际,如一般的会见、谈话、介绍、祝贺、告别等。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

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P77)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主要表现在: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语法是否正确)、可接受性(交际中能否被接受)、得体性(是否在语境中恰当,合乎社会文化)、现实性(是否在现实中常用)。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大纲本大纲是为来华长期进修的留学生制定的,旨在明确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规定其教学目标、等级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并对教学途径、教材编选以及测试进行指导。

各教学单位可按照本大纲的基本原则,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一、教学性质与特点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华侨进行的,半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以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非学历教育,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者学习目的多样,教学上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学习者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组织教学时,分班宜细。

3、学习者学习期限不一,在教学上,宜将语言诸要素划分为螺旋式小循环递升的系统。

4、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在设课与选课上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华侨,他们来华进行从半年到三年不等的汉语言文化进修。

初等阶段的学习者(包括零起点的初学者),入学前基本未掌握普通话语音或不会使用汉语拼音;未学过或基本未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领会式词汇量在0—2000词之间,复用式词汇量在0—1000词之间;听说读写能力较差或发展很不平衡。

中等阶段的学习者,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普通话语音;已学过并初步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领会式词汇量在2000—4000词之间,复用式词汇量在1000—2000词之间;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交际的能力。

高等阶段的学习者,入学前已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及一般的表达法;领会式词汇量在4000词以上,复用式词汇量在2000词以上;已具有中等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用汉语进行一般交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汉语长期进修教学,使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进一步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加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了解。

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发展概况:一、对外汉语的发展历史与学科地位的确立:1、1950年,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于清华大学;1951年正式开课,有33名欧洲留学生。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邓懿、王还等为任课老师。

2、1960年北京开始接收非洲留学生。

3、第一位到国外教授中国语文的专家是朱德熙。

4、1965年为承担2000名越南学生的汉语课,开展了培训班,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5、1978年,对外汉语教育确立了学科地位;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8年,该研究会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为吕必松。

6、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1965年出版的《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7、80年代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则。

90年代出现了理论研究深化的趋势:高度重视语言习得的研究与教学理论的丰富。

8、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是1984年6月成立的“语言教学研究所”。

9、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二、学科特点:1、性质:对外汉语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既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也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特点:⑪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⑫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⑬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⑭以语言对比为基础;⑮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⑯集中、强化、短期、速成的教学;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是指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节中能完成的交际任务。

“文化”是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4、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关系:(1)对外汉语教学和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同,进行母语教学时学生已具备了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语言知识、提高母语的运用能力的教学,以及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好的品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审美能力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思看,3 种语言有相似处:表示性别的修饰语离中必词最近, 表示年龄的离中心词远一点。表示小部门的更远,表示大部门的 最远(参见本章第二节)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扩展练习。教师写出一个向子,让学生 口头不断地添加定语,直到不能继续为止。 14.连……也/都…… • 整体教学,用一般句子对情况进行描述 那几个字很大,年轻人看得清楚,老人也看得情况。 • 老师用“连……也/都……表达。 • 再提供一些情况,如箱子很轻,小朋友提得动。让学生进行造 句练习。 • 练习中可以给出上半句,让学生完成下半句,如:这次考试很 难,…… 15.把字句 • 把字句,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 学生说话。 • 板书把字句例句,讲解把字句的使用 情况。 • 总结把字句的结构格式。 主+把+宾语+动作结果。 • 练习:收拾房间时做什么? 如何做一道中国菜。
9.状态补语
• 用明星的图片引出例句:乔丹打篮球。
• 板书:他篮球打得很好。
• 其他图片:一群人吃饭,引导学生说出:菜做得很好吃,他们 吃得很开心。 • 帮助学生归纳状态补语句式:V+得+很+Adjust • V+O+V+得+很+Adjust •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描述特点、爱好,介绍自己的长处和短 处。 • 总结否定形式:V+得+不+Adjust 10.时量补语 • 情境导入 • 总结格式 • 带入练习 (1)可以给出两张图片,图片一中一个人在工作,旁边有个时钟, 显示时间为上午 9 点,另一张图片同样一个人还在工作,显示时 间为下午 4 点。教师可以一边演示边教学。例如: 教师:马丽早上九点在做什么? 学生:她九点在工作。 教师:玛丽下午四点在做什么? 学生:她在工作。 教师:马丽工作了几小时? 学生:玛丽工作了七小时。 教师:对,玛前工作了七小时。大家一齐说,玛丽工作了七小时。 (板书)
• 操练时,要求学生把括号中的成分插入离合词并造句。
见面(两次)
洗澡(一个、热水)
3
7.反而
• 反而的偏误
我去了北京一年,反而没爬过长城。
• 讲解“反而”的语义条件:某个情况发生了,按常理会导致一
个结果,但这个结果没有发生,出现了跟这一结果相反的情况。
• 给出情况,让学生练习造句
春天-天气暖-没暖,冷了
Hale Waihona Puke 11. 复合趋向补语 12.“很多”做定语 • 学生用“多”做定语:学校有多留学生。 • 讲解:“多”不能单独做定语,做定语时,要用“很多”。 • 让学生说说他的母语中是如何表达“多”的,进行一个简单的 交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总结。 12. 多项定语 汉语多项定语的顺序一般是: 表示领属、表示数量、表示性质。 如: (姐姐)(那件)(红)大根子很漂亮。 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些)(重要)资料。 (张艺谋导演的)(那两部)(艺术)电影很值得看。 可以通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也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前边 讲过,汉语、越南语、英语的多项定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与中 心语关系越紧密的就越靠近中心谐。如: 我们学校数学系的年轻女教师 the young woman teacher of the math depirtment in our university (英 语) 年轻 女性 老师 数学系 在 我们学校 giao vien nu tre cua khoa toan trong chung toi (越南语) (老师)(女)(年轻)(的)(系)(数学)(学校)(我)(们)
衣服放在床 书本在桌子 • 汉语表示方位,必须在名词后面加上方位词(上、下、左、右、 里、外、前、后……) • 讲清楚“处所”和“普通名词”的区别: 在学校上课 在商店买东西 字典放在教室 在床上躺着 书放在桌子上 衣服挂在衣柜里 • 帮学生建立“在……上”“在……之中”的框架,然后给出房 间布置图或地图进行练习。 5.离合词的个别教学 把离合词放在格式中进行教学。 玛丽和谁见面? 玛丽和同学见面。 玛丽和同学见了面。 玛丽和同学见了一面。 • “玛丽见面同学”是错误的。 • 帮助学生总结“见面”的用法。 6.离合词的总结性教学 • 当学生学习了若干个离合词之后,就可以进行总结性教学。 • 请同学回忆学习过的“离合词”,如:见面 洗澡 游泳 跑步 结 婚 帮忙 • 讲解离合词的特点:V 和 O 之间可以加入“着、了、过”,还 可以加入表数量和性质的词语。
玛丽太漂亮了。 天气太好了。 • 再讲 2,关着门,让学生描述。门再打开,引导学生说“门开 了” • 板书“句末 V/Adj+了”表示发生了变化,再给出几张图片,让 学生进行描述。 • 最后讲 3,展示例句 我们是朋友 10 年了,我们早就是朋友了。 3.量词 • 汉语的数词和普通名词之间有量词。 • “个”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是比较通用的个体量词。 一个面包 一个学生 一个杯子 • 根据具体情况做一定的解释:扁扁平平的是“张”,长长细细 的是“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练习,教师帮助纠 正和积累,每次积累的数量不宜过多,5 个一组,1-2 组比较合 适。 • 可以通过量词填空和量词搭配比赛的方式进行课堂练习,活跃 气氛。 4.介词结构中的方位词 • 给出偏误
8.结果补语
• 首先,老师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学生说话。
• 老师在做什么?撕纸,纸怎么样了?破了。
• 板书:我撕破了这张纸。
•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结果补语的公式:V+RC,并说明结果补
语的作用:表发行为动作
产生的某种结果。
• 利用小道具,喝水、看书、写字。
• 故意叫错学生的名字,然后用结果补语表达。
语法 40 项 1.助词“着” 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持续。 • 让每位同学拿起一样东西,然后开始教学。 • 归纳并板书“V+着”,指出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 让学生描述教室里的东西,如“教室的门关着”“老师戴着眼 镜”,等等。 • 以对话的方式练习存现句: 地图在哪里挂着? 地图在墙上挂着。 老师在哪里站着? 老师在教室前面站着。 让学生归纳格式:“A+在+地方+V+着”。 操练,用“着”描述学生的外貌和穿着,让别的同学猜测描述的 人是谁。 2.句末“了” 句末“了”主要有三种用法: 1. 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2. 表示事物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 3. 肯定某个事实。 • 先讲解 1,“太……了”中的“了”表示感叹语气,用于评价。 芒果太贵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