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李双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Ξ
摘 要: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冯梦龙建立了“情”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论;本体论;人性论;儒家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3)0120074204
On the Thought of Emotional Education of Feng Meng -long
LI Shuang 2hua
(School o 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
Abstract :The thoe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by Feng Meng 2long took an im 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 ing Dynasty.Feng Meng -long established 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a struggle against reas on with em otion ,he did not surpass the tradi 2tional thinking m ode.His thought of em otion did not develop into a theory of defending one ’s own rights.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was not es 2tablished to entirely deny the old m orals but to lay a stronger base for the present m orality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in the w orld.H owev 2er ,neither the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nor the in fluential learning thoughts in the late M ing Dynasty surpassed the ethical ideology of C on fucianism.
K ey w ords :Feng Meng 2long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ontology ;theory of humanity ;ethics of C on fucian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是晚明尊情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情教说”不仅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编纂的文学作品有较多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对“情”的推崇登峰造极,自称“多情欢喜如来”,并立志为情作史。为此,人们往往将冯梦龙视为反礼教的旗手,将其列入进步文学家之列。然而深入观察又会发现,冯氏的情教论时时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内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忠孝节义的说教俯拾即是。这使喜欢划营垒,区分左中右的人感到困惑和难堪,只得用“时代局限”这个万能膏药帖上了事。这其实是自欺欺人。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现实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特点,探寻情教思想的真实内涵。
冯梦龙情教说的起点是以男女性爱。“三言”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涉及到情爱。戏剧集《墨憨斋定本传奇》中爱情内容则占了一半,散曲集《太霞新奏》和民歌集《挂枝儿》、《山歌》几乎全部是这方面的内容。如此热衷于此类题材,当然有反对理学禁锢,释放人欲的意味,但冯梦龙重视男女性爱却有着更深的用意。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常常将两性关系看成是宇宙间自然力量的体现。《周易》云:“天
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P67)
男女亲和,乃自然之理,是宇宙生命运动的必然趋势。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冯梦龙正是以此为根据展开其情学架构的。他重视男女之情不是或不仅是为了提倡恋爱自由,而是因为“情始于男女”,男女之情
—
47—Ξ收稿日期:2001209210
作者简介:李双华(19572),男,江苏邳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第26卷第1期2003年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 ol.26 N o.1
Jan. 2003
体现了宇宙自然的意志。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情不仅是人类情感的主观表现,更是宇宙运行的根据,是自然万物本质力量的体现。他认为:
万物生于情,死于情。人于万物中处一焉,特以能言,能衣冠揖让,遂为之长,其实觉性与物无异。……微独禽鱼,即草木无知,而分天地之情以生,亦往往泄露其象。何则?生在而情在焉。[2](P879)天地万物莫不有情,因而世间便有相思子、相思草、合欢树(见《情史》)。情不是人类的专利,情也不依附于人而存在。相反,人却要依附于情而生。他说:“人生死于情者也,情不死于人者也。人生而情能死之,人死而情又能生之。即令形不复生,而情终不复死。”[2](P340-341)因而他在《情偈》中写道: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相环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2](P1)
可见,冯梦龙已经将“情”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万物和谐运行的依据,是世界的本体,也是他世界观的最高范畴。
冯梦龙关于情的本体论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情”是中国古代哲学甚为关注的对象。《礼记・礼运》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古人常常性情并提,性与情的界限不甚明确。唐代韩愈曾提出“性三品”说,将“性”视为伦理本体,而“情”则专指人的自然情感。宋明理学详加辨析的“性情”、“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未发,已发”等等概念,即是在阐明人的自然情感与伦理本体之间的关系。明中叶以后,“情”的地位逐渐提高,“性”的本体地位受到挑战。徐渭指出:“人生堕地,便为情使。”[3](P1296)汤显祖则高举“情”的大旗向“理”宣战,他宣称“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4](P1268)“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5](P1)明末的尊情论者更是变本加厉,直接用“情”压倒了“理”、
“性”。张琦说:“人,情种也。人而无情,不至于人矣。”[6](P747)视“情”为人的本根。不是什么以情达性,以理节情,性本情用,而是以情育性,理由情生(见张琦《吴骚合编》)。这与冯梦龙情的本体论的观点完全一致。他们也时常性情并提,但这性情已不是那性情,而是与“情”划了等号。冯梦龙说:“文之善达性情者无如诗,……《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唯其发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7](P1)“情”取代了“性”的地位而成为本体。冯梦龙甚至还
说:“古有三不朽,以今观之,情又其一矣。”[7](P1)情与性的这种变位,是明代尊情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冯梦龙的情教论继承和发展了晚明以来情学思想的成果,成为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
对于冯梦龙的“情”的本体论,我们首先要注意到它的的自然人性的内容。正是这方面的内容,给予了封建礼教以极大的冲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男女亲合是自然之理,是自然界生命运动的必然趋势,是造物主赋予人的本能。因此,追求爱情是任何人都具备的权利。这一方面张扬了人性,具有人性解放的意味,另一方面蕴含着一种平等意识。世间之人不论高低贵贱都有爱的权利。“三言”中有许多篇章描述了中下层市民的爱情故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深入细致地描写了地位微贱的卖油小贩秦重的爱情故事。而民歌集《挂枝儿》、
《山歌》则更是野夫村妇对情欲的热烈而大胆的追求,具有比较强烈的人性解放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对于冯氏的情学观点,人们过去评价甚高,说它具有个性解放的性质,具有民主的倾向,反映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过程等等,其实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并不符合冯梦龙的本意和思想实质。冯梦龙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张扬自然人性,而是利用它的自然性作为跳板,来建立他的情本体论。就拿男女性爱来说,尽管冯梦龙承认男女恋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他并没有在人的自然权利上做文章,而是从血缘关系的角度来展开思想的:《易》尊夫妇,《诗》有关雎,《书》序嫔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姬姜之际因而异之。岂非以情始于男女,凡民之所必开者,圣人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而汪然有馀乎![2](P3)
可见,冯氏尊情主要是为了给君臣父子的伦理观念寻找基础。他反对禁束男女之欲,但他主观上不是为了申张“天赋人权”,而是为了维护儒家的宗法体制。他说:“异端之学,欲人鳏旷以求清净,其究不至无父无君不止,情之功效亦可知矣”。[2](P3)禁男女之事则无家,无家则无国,无国则无君,此乃大逆不道之事。即使对男女之情本身,他关注的也不是自然欲望,而是相互间保持贞节的义务。这种贞节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儒家伦理都同出一辙。如《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编纂者对陈小姐与阮三的越轨行为虽持同情的态度,但其前提是陈小姐为阮三抚养遗腹子并为他终身守节。她爱过,但为
—
5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