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1、试归纳并分析《金匮》首篇的治则。

答:(1)虚实必须异治。如肝实证则最易传之于所克之脏(脾),故其治当先治脾,以防肝病传之。而肝虚则不传脾,其治除补之以本味(酸)外,尚须助用焦苦,因子(心)能令母(肝)实,益用甘味,因补土可荣木(2)表里当分缓急。表里同病时,一般当先表后里,但若以里症为急,则应先里后表(3)新久宜有先后。如有痼疾即所谓久病,又患卒病即所谓新病,一般应先治卒病,因卒病见效快,而痼疾非旦夕可愈(4)攻邪当随其所得。无论病邪自外入还是自内生,往往是两种甚或两种以上相合,故治疗必须分清轻重多少。此外,尚须分辨邪正之盛衰强弱,以便药到则邪去正复。

2、简述首篇肝虚的治法及道理。

答:五味补五脏,“酸入肝”故肝虚证以味酸的药物补肝脏;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同时,火旺可制金,以防金乘木,故以焦苦的药物做辅助治疗;甘入脾,培土能荣木,又可制水助火,使肺金被制,以防乘犯肝木,故更用甘味的药物调补脾脏。

3、试述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依据。首篇原文“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

答:“治未病”是指调治未受克我之脏传变而病的脏腑。因一脏有病可依相克关系传变他脏,当某脏还未受克己之脏传变时,即进行调治,目的在于预防脏病相传,如肝实病而脾虚者,当泻肝实脾,以防肝病传脾。上工懂得,五脏之间存在生克制化关系,一脏有病,最易传其所克之脏,故在治病脏(克我之脏)时,首先必须想到要用适当的方法或药物治其所克之脏,如治疗奔豚的奔豚汤中即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防肝邪(气、火)传(脾)胃,胃和逆降则等于补益(调理)了脾胃,体现了“当先实脾”之治未病之旨。若但治其肝,多肝病未已而脾胃病又起。临床上见有肝炎即清热解毒利湿,而不辨其寒热虚实,结果是肝炎益重,且脾胃病(乏力,纳呆等)又现。

4、“厥阳独行”的含义是什么

“厥阳独行”是指阴气衰竭于下(即原文所谓“无阴”),阳气独盛于上(即原文所谓“有阳”)的阴阳失去平衡的状态。意在强调人体在生理情况下,阴阳是相对平衡的,阴阳失衡是杂病的总病机。

5、整体观念在首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从两方面体现整体观:①天人整体观:原文指出,自然界正常的气候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反常的气候在人体正气不足以抗邪的情况下会伤害人体,导致疾病。自然界季节变化,人的色脉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②脏腑整体观: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经络之间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可传变它脏,脏腑与经络病变也可相互传变,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因考虑整体。(可引原文论述)

第2篇

1、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二篇提出的湿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特征的湿病,这种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湿邪在表之侯,而是内湿与外湿相合的指征性表现,说明外湿内趋,病程已迁延一定时日,正气无力抗邪。既有外湿流注关节.筋脉造成的关节烦疼之症,又有内湿为重引起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症,是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而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外湿亦可随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病求本”之谓。

2、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3、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第3篇

1、简述狐蜮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病因:湿热虫毒;临床特征:咽喉及前后二阴溃疡和目赤;治疗原则:清利湿热,解毒杀虫.

2、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其临床表现有何特征

百合病,多见热病之后或余热未尽,阴液被耗,也可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伤阴,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以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异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为主症,用百合地黄汤主治.

第5篇

1、中风病邪中络、经、腑、脏的不同临床表现是什么

答:中风病邪中于络,肌肤不仁;邪中于经,肌体重滞,不易举动;邪中于腑,神志不清;邪中于脏,不能语言,口吐涎。

2、“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如何理解

答:其意为:受邪的一侧因经络闭塞而弛缓不用,健侧气血正常,相对紧张拘急,健侧牵引患侧,即出现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3、试述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的区别运用。

答:两方均治历节病,前方主治风湿偏盛而化热伤阴之历节病,以肢体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欲吐等为主症;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兼养阴清热。后方主治寒湿偏盛历节病,以关节剧痛,不能屈伸为主症;功能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第6篇

1、大黄蛰虫丸与薯蓣丸同治虚劳,二者在治法上有何特色

大黄蟅虫丸是治疗虚劳干血的主方。治以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治以祛瘀生新,峻药丸服,以防伤正。薯蓣丸是治疗虚劳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