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模铸造工艺规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失模铸造工艺规程(初稿)
1、消失模铸造工艺流程:
2、国产可发性珠粒的技术指标:
2.1 发泡剂质量分数6.0~8%,使用时最低不低于5.5%。

2.2 剩余苯乙烯单体质量分数含量不大于0.1%
2.3 相对分子量在18万~27万。

2.4 含水量小于0.5%(体积分数)。

2.5 密度1.03g3,表观密度0.6 g3
2.6 根据铸铁件最小壁厚选取粒度,具体铸铁件选取规格如下:
2.7 珠粒粒度应均匀,每一粒径范围的过筛率不小于90%。

2.8 珠粒应按使用量、质保期分批做好标识,低温铁桶密封储存,最好冷藏
(-12~-10℃),确保使用时发泡剂含量符合工艺要求。

3.
3、铸造用泡沫塑料的规格型号:8
18,密度0.0150.020g3 ,珠粒筛号10~16,板材,
物理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4、预发泡
使用间隙式蒸汽预发机完成珠粒预发。

4.1 按设备操作工艺规程点检设备,在设备逐项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启动。

4.2 核对珠粒的生产批号、存放时间、发泡剂含量、粒度等指标是否符合工
艺要求。

珠粒应于使用时开封,同时取样检验。

检验项目包括:表观
密度、水分、粒度、发泡剂含量。

对已经开封的要依据开封时间核对
是否超过规定的存放时间或检验其发泡剂含量。

4.3 严禁使用超过质保期或发泡剂含量小于
5.5%的珠粒。

4.4 控制温度95~105℃,压力0.01~0.04, 时间60~120S。

4.5 预发泡后的珠粒,装入熟化框,转入熟化工序。

在熟化框标识卡上做好
预发完成时间、数量等记录。

5、预发珠粒的熟化
5.1 对预发后的珠粒,应测量其堆积密度及水分,一般堆积密度
0.0160.022g3,水分2%以下。

5.2 参照下表确定预发珠粒的熟化时间:
5.3 熟化合格的珠粒,应干燥、有弹性。

化验残存发泡剂含量>3.5%。

在熟
化框标识卡上做好熟化完成时间、数量及残存发泡剂含量等记录。

6、模具成型
6.1按成型机操作规程点检设备,在设备逐项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开始工作。

6.2 清洁模具各面,检查模具闭合时定位情况及其他机械动作。

6.4 将模具闭合,并使分型面处留有小于预发泡半径的空隙。

通蒸汽预热模
具至100℃。

6.5 加料:打开上下(或左右)气室出气口,用压缩空气加料器通过模具加
料口把预发珠粒吹入模腔内,待预发珠粒填满整个模腔后,用加料塞
子堵住加料门。

6.6 发泡成型:蒸汽通入模腔,将珠粒间的空气和冷凝水排出,聚苯乙烯在
热作用下软化,发泡膨胀。

6.7 合模:通蒸汽成型发泡后,随即把模具完全闭合。

控制蒸汽温度120℃,
蒸汽压0.15,保持时间视模型厚度确定(一般十几秒至1分钟左右)。

使模具中的泡沫珠粒相互粘合呈致密蜂窝状结构。

6.8 冷却:关掉蒸汽,同时将冷却水(最好使用软水)通入气室并经过气孔
(气塞)注入模腔内,在冷却定型模样的同时,使模具快速冷却到脱
模温度,一般40~50℃。

6.9 开模与脱模:开启压机模具,同时用压缩空气或机械顶杆顶出模样。

6.10 成型后的模片置于烘干小车上,转入熟化工序。

小车的标识卡上记录
有关质量信息。

6.11 严禁使用龄期超长、残余发泡剂含量不足、密度不合格的预发珠粒。

6.12使用新预发珠粒或调整充填参数后,必须测定烘干(熟化)后的模片
质量,以控制模片密度在0.0180.022g3。

7、白模熟化工艺:
7.1 于白模熟化区放置72小时,然后进白模烘干室烘干3小时。

7.2 快速熟化工艺:进烘干室强制烘干12小时。

7.3 烘干室温度:50~60℃,相对湿度<40%。

7.4 检查模片质量:合格模片表面及尖角处无疏松、裂纹、过热,充填口处
无疏松或高密度现象。

8、组模
选用聚醋酸乙烯乳液(白乳胶)做粘结剂。

8.1 粘合剂应涂刷得薄而均匀。

8.2 粘结剂涂层均匀后随即将其敞开放置数分钟至十几分钟(视气温、粘结
剂的成分和特性),待溶剂大部分挥发后,即可合上两块要胶合的模片
让其自然干燥。

9、涂料制备
9.1 涂料配方(质量比,%):320目硅砂粉100、钠膨润土6~8、0.1~0.5、
粘结剂6~7、流变促进剂微量、表面活性剂微量、消泡剂微量、
水适量。

9.2 涂料配制:
9.2.1 膨润土按1:10加水,高速搅拌6小时,制成均匀的粘土浆。

9.2.2 加水50倍使用,其他各种有机粘结剂预先配成液态。

9.2.3 在搅拌状态下的粘土浆中,徐徐加入称量的硅砂粉,等附加物,加入
适量水,不断高速(1380)搅拌2小时以上,制成成分均匀的涂料。

9.2.4 慢速搅拌适当时间除气备用。

9.2.5 制好的涂料应放在干净的料桶内备用。

9.3 涂料性能指标:密度1.82.43g3 粘度120~150S
10. 涂敷涂料
10.1 涂料使用前应加水稀释至规定的密度,短时间高速搅拌再慢速搅拌除
气,最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慢速搅拌。

10.2 将模型浸入涂料中(或刷涂、淋涂)一定时间后再取出来。

10.3 待涂料不往下流淌时,将30~50目高温烘烤的石英砂均匀地撒在已浸
渍过涂料的模型上;
10.4 挂好涂料的模型,平稳地放置在平直的架板上,防止变形;
10.5 采用浸涂时,选好实型模样浸入涂料的方向、部位,防止模样变形。

10.6 涂层要均匀,模样上不得有露白现象。

10.7 通过控制涂料密度、浸涂次数和浸涂操作控制涂层厚度。

采取两次浸
涂作业时,第一遍应采用密度较小的稀薄涂料,获得均匀的薄涂层;
第二遍要通过调整涂料的密度获得均匀的涂料厚度。

一般控制涂料厚
度0.5~1。

生产中使用卡板测量或称量涂层重量的方法控制涂层厚度。

10.5按需要对已经干燥过的模型进行二次涂挂涂料。

11. 烘干涂层
11.1 对涂挂好涂料的模型进烘干室烘干,温度40~55℃,时间8~10小时。

相对湿度不大于30%。

11.2 烘干过程注意模型合理放置和支撑,防止模型变形。

11.3 烘干结束时,要检查,涂层必须干透。

一般干透的涂料,难于从模样
上剥离,敲击时声音清脆。

11.4 烘干后的实型模样应放在湿度较小处,防止返潮。

造型前应再进行适
当烘干。

12.造型
12.1 硅砂: 2含量≥90%;水分﹤1%;粒度20/40目;砂粒形状为圆形、多角
形;干砂灼烧减量﹤0.5%;生产过程中控制砂温﹤50℃。

12.2 密封用塑料薄膜:推荐使用厚度0.1
12.3 造型过程:
砂箱移入造型位置→加底砂→振实→放模样→加砂→振实→覆盖塑料膜→放浇口杯、冒口圈→加盖砂→砂型转浇注位置
12.3.1 使用雨淋加砂器加底砂并振实,振动时间30S左右,刮平,厚度100
左右;底砂厚度应使模样直浇口顶面与箱口平齐。

12.3.2 按浇注位置工艺要求将模样平稳放置在底砂上,注意保持模样四周
吃砂量均匀。

空心直浇口用塑料薄膜包严顶面。

12.3.3 使用雨淋加砂器加砂,边加砂边振实,振动时间60~90S。

沿砂箱上
口平面刮平,并用掸笔掸净直浇口顶面的浮砂。

12.3.4 覆盖塑料薄膜:薄膜应平整地覆盖住砂箱上口,且沿砂箱上口四周
多出50左右的余边。

12.3.5 放浇口杯:浇口杯下面应平整、紧实。

放浇口杯时应使浇口杯中的
浇口与模样直浇口对正,且适当用力压一下。

12.3.6 加盖砂:在砂箱顶面均匀覆盖一层厚度约15的干砂,加盖砂时应注
意在浇口杯根部可适当加厚且不得使浇口杯中有浮砂。

12.3.7 用适当大小的硬纸板盖严浇口杯,转浇注位置。

12.4 有暗冒口铸型,核算暗冒口顶部距离砂箱上平面的吃砂量,当此吃砂
量不足50时,应放适量压铁。

12.5 砂型硬度(紧实并抽真空后)80~90。

12.6 三维振实台振动参数:振动加速度1~2g(g为重力加速度);
振动频率:50~60,振幅0.5~1。

13. 浇注
13.1 浇注温度:比普通铸造浇注温度提高20~50℃。

对铸铁箱体类铸件,
浇注温度控制在1420~1450℃
13.2 浇注时真空度:0.03~0.04
13.3 浇注前,应认真打渣,将包嘴处铁水表面的浮渣及黏附在包壁上粘渣
清理干净,并在包嘴处覆盖耐热硅酸盐毡板挡渣。

13.4 浇注过程中应及时挡住铁液表面的零星浮渣。

13.5 浇注操作原则:平稳、快速。

具体:要“慢-快-慢”。

首先慢浇将直浇道
点通后,立即大流快速浇,使金属充满浇口杯,封闭住直浇口。

待浇
满铸型时,再放慢浇速,直到浇口杯的液面不下沉为止。

13.6 浇注的金属液一直充满浇口杯,以使直浇道处于封闭状态。

13.7 浇注一旦开始,绝不可终止断流,否则将导致浇注失败。

13.8浇注厚大铸件时,要防止浇注后从浇口杯中喷溅金属液。

14、砂处理工艺流程:
液压自动翻箱机→振动输送筛分机→带式永磁分离机→斗提机→(落砂)(筛砂)(一级礠分)
风选磁选机→自动加砂门→水冷沸腾冷却床→斗提机→直线振动筛→(除尘、礠分) (冷却)
砂温调节器→皮带输送机1→皮带输送机2→气动雨淋加砂器
(调温)(雨淋加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