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摘要:从本质讲,数学是经历发现——概括——模式化的一系列过程中逐渐丰富
发展而来的。

因此,数学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便开始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重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将模型思想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同时强调:“从学生已
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
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
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小学阶段渗透建模思想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关注小学数学建模的合理定位
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

叶其孝在《数学
建模教学活动与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一书中认为,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
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
的数学问题(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无论站在大学、
中学还是小学的视野,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对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无疑
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需要特别关注和正确把握数
学建模的合理定位。

1.定位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数学建模要从儿童的视角,将校园或者家庭中发
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并努力将教材上的内容转化为儿童日
常生活数学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积极调动自身经验,感知数
学模型的存在。

同时,小学数学建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适合学生的年
龄特征,赋予适当的挑战性;又要照顾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儿童的个性,促
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定位于儿童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较简单。

小学数学建模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逐步推进,更要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恰当把握
问题的难易度。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较好地把握了数学建模中儿童的认知起点、
情感起点和思维起点,才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
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多元表征中丰富概念意象
以《认识公顷》教学为例。

跟以往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等小面积单位相比,学生无法在生活中直接找到公顷的概念原型。

因为缺乏直观的表象支撑,所
以比较抽象。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课前教师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上操场,开展以下活动。

一是在100米的直跑道上走一走,感受一下100米有
多长。

二是在长100米、宽50米的长方形活动场上跑一圈,感受这个活动场有
多大。

三是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边长约10米的正方形,观察这个正方形的
大小。


师: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

你能根据课前的活动谈谈自己
的感受吗?
师: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

师: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发现,边长扩大10倍,面积就要扩大100倍;边长扩大100倍,面
积就扩大10000倍。

生2:我们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进率都是100,但平方米到公顷进率是10000。

生3:我觉得如果在平方米和公顷之间添上一个单位,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
的进率就一样了。

师:你的猜想很有道理。

确实,在平方米和公顷之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


记得我们课前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吗?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10米,面积是100平方米。

在国际上把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叫做1公亩。

虽然在我们国家
这个单位不常用,但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教师在构建概念模型的过程中,从数学知识结构和儿童的数学认知结构出发,首先在课前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概念的直观表象。

接着
对各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对照,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从生活到数学,
从线到面的过程,对概念的认识更加丰满。

同时通过对“公亩”这个“中介”的简单
介绍,把面积单位连成一个“知识串”,将新概念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
现了概念的“同化”。

数学建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数学知识“重构”的过程,是“数学化”的过程,
而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和空洞的“形式化”。

这就需要我们追溯知识的源头,关注
数学知识本身,站在整体、系统和结构的高度把握和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充分经
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海伦论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建模教学的优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

[2]徐刚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

[3]许万明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云南教育,20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