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例_诗经_中的异文_诗经今注_与_诗经注析_异文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研究
浅析几例《诗经》中的异文
——《诗经今注》与《诗经注析》异文对比
周小龙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63-0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大致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亦即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五百年间。

“异文”是相对于“正字”而言,是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的统称。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相异的各方都叫异文,甲是乙的异文;同时,乙是甲的异文。

“总体来讲,《诗经》异文大概有通假字、古今字、联绵字等训诂方面类型,还有汉字演变中的篆隶关系、籀篆关系(大小篆关系)、正俗字关系等,另外还有由于避讳改字等用字原因,当然也少不了传授刻抄过程中的衍文、正讹关系等。

”【1】因此,《诗经》中的异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的形成包括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诗经》的异文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字使用的问题。

张树波即认为:“对于《诗经》异文的研究,从一定意义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唐以前古人用字习惯、方式和规律的研究,是对《诗经》用字规律和本字意义的研究。

”【2】我主要运用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和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1版),将二者对《诗经》的注释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并将其中有异或者有分析价值的字再做进一步的整理。

①“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周颂•清庙》)
《今注》:“不,通丕,大也。


《注析》:“不,同丕。

古不、丕音同,发语词。

毛公鼎、师訇簋铭文中均有‘丕显文武’句,其中‘丕’字都作‘不’。

陈奂《传疏》:《孟子•滕文公》引《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

’《释词》云:‘显哉承哉,赞美之词,丕,发声。

’是也。

一说‘丕’意为大,亦通。


按:《说文》:“丕,大也。

从一不声。

”《段注》:“丕与不音同。

故古多用不为丕。

如不显即丕显之类。

于六书为假借。

”《通训定声》:“不,叚借为丕。

”戴震:“《诗》之意,以周德昭于天,故曰丕显。

以天命适应乎民心,故曰丕时。

”王引之《经传释词》:“不显不承,即丕显丕承,承当读为烝。

”据《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不”属非母物韵。

“丕”属滂母脂韵。

“旁转而后对转者为旁对转”,因此可以认为二字同音。

《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

”朱右曾校释:“不,当读为丕,大也。

”同样的道理,《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惟保。

”于省吾《新证》:“不,应读为丕。

”因此句子中的“不”也应该理解成“大”的意思,指文王的功绩很大。

综上所述,“不”与“丕”在早期应该是同一个字,“不”的产生应该是在“丕”之前,后来才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字。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

”此处同样应该将“丕”训为大的意思。

《汉书•匡衡传》:“殆论议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

”颜师古注:“丕,大也。

”此外,如:“民用丕变”,《尚书句解》释为:“是以民用大变,其所为从上所为。

”;“周公不训,无依势作威,无以倚法以削。

”;“故观雅、颂,识文武之丕烈”。

这些都是“不”通“丕”的例证。

②“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周颂•维天之命》)
《今注》:“维,借为惟,思也。


《注析》:“维,同惟,想。

陈奂《传疏》:<释文>引<韩诗>云:‘维,念也。

’《文选•临终诗注》引《薛君章句》云:‘惟,念也。

惟与维通’。


按:《汉语大字典》即认为:“维,通‘惟’,考虑,计度。

”并引《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既称…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杰,维万世之安。

”司马贞索引:“维训度,谓计度令万代安也。

”《小雅•白华》:“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在此处“维”的意思同样应该理解成思念的意思。

对于“惟”的解释,《尔雅•释诂下》:“惟,思也。

”《说文•心部》:“惟,凡思也。

”《大雅•
摘 要: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

从训诂学的角
度对这些异文进行一些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部凝聚着先民们智慧结晶的经典。

关键词:诗经;异文;训诂
作者简介:周小龙,男(1986-),四川德阳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汉语言
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163
青年文学家
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郑玄笺:“惟,思也。

”因此,维与惟乃是一对通假字。

在“思考”的意义上,“维”与“惟”是通用的。

两字不同可能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在《诗经》创作成书时代,汉字的数量还比较少,书中不少用字是“身兼数职”。

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字,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版本之前,文章在传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很多异体字。

③“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周颂•昊天有成命)
《今注》:“单,通殚,尽也。


《注析》:“单,《国语》引作‘亶’,古亶、单通。

这里指心地厚道。

朱熹训单为‘尽’,意谓单通殚,亦通。


按:《毛传》:“单,信也。

”本文是周王祭祀成王时使用的乐歌。

其主旨是歌颂成王继承了文武的基业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尔雅•释诂上》:“亶,厚也。

”《国语•周语下》:“于,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

”韦昭注:“亶,厚也…言二君能光明其德,厚其心,以固和天下也。

”贾谊《新书礼容篇》:“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成嗣,仁以临民,故称昊天焉。

”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单”通“殚”,即描写成王殚精竭虑治理国家。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亶,叚借为殚。

”《墨子•非乐上》:“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

”孙诒让《间诂》引苏时学云:“《非命篇》亶作殚。

”《太玄•莹》:“君子所以亶表也。

”范望注:“亶。

尽也。

”殚,《说文》:“殛尽也。

”徐锴系传:“极尽也。

”《段注》:“穷极而尽之也。

极,铉本作殛,误。

古多假单字为之。

”《庄子•胠箧》:“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成玄英疏:“殚,尽也。

”高亨《周颂考释》即认为:“此言成王奋发前进,为王业竭尽其心也。

”单纯地指心地厚道似乎并不能说明该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将“单”释为“殚”应该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国语》叔向引此诗而言曰:“是道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定武烈者也。

”由此可见,单与殚这是一对同音假借字。

④“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周颂•时迈)
《今注》:“序,读为予,我也。

非付予之义。


《注析》:“序,同敍,有顺助之义。

序为本字,敍是假借字。

吴闿生《诗义会通》:‘右、序皆助也’二字同义。


按:高亨认为:序读为予,是“我”的意思。

“予”,字形从“”,于省吾认为是此字是“雍”的本字,意思是合、贯通。

邹晓丽认为:“从‘’的字义就有‘给予’的意思,字形也由‘雍’另造一‘予’字。

”【3】《段注》:“予我之予,<仪礼>、<古文左氏传>皆作余。

郑曰:‘余予古今字’。

”估计是因为“序”、“予”字形相似,在古代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字形的讹误。

序与予,予与余,我推测高先生即根据这一思路而得出上述结论。

但我认为理解成帮助、佑助的意思更加合理。

马瑞辰:“‘序与叙同’…‘次序’为序,‘顺从’亦为序,‘顺之’即‘助之’也…‘实右序有周’,犹言实佑助有周也。

右序二字同义。

”樊树云:“右、序:佑助。

”“右”与“佑”是一组异体字,为佑护、保佑的意思。

“右”与“序”同意,那么“序”也是佑护、保佑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⑤“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周颂•良耜》
《今注》:“读为削,锋利。


《注析》:“赵,通,三家诗作,的借字。

《说文》:‘,刺也。

’铲除的意思。


按:《集韵•筱韵》:“赵,刺也,或作。

”《毛传》:“赵,刺也。

”郑玄笺:“以田器刺地,蓐去荼蓼之事,言闵其勤苦。

”孔颖达疏:“赵是用镈之事,镈是锄头,故赵为刺地也。

”《周礼•考工记•总序》:“粤无镈。

”郑玄注“赵”作“”。

《后笺》:“‘其笠伊纠’,纠为笠之状,则‘其镈斯赵’,赵亦当为镈之状,非言镈之用也。

〈传〉训赵为刺者,〈淮南•纪论训〉‘脩戟无刺’注:‘刺,锋也。

’盖刺者,锋利之谓,言其镈鎒锋利,故可以划草耳。

”孔颖达疏“赵是用镈之事,镈是锄类,故赵为刺地也。

”《考工记》“粤无镈”注引《诗》作“”。

又一说:通“削”,弯刀,于省吾《新证》卷四:“削是刀之类,斯以古通。

…其镈以削,言其镈与削也。

”本文是周王秋收后祭祀土神谷神的乐歌。

诗中描写了农家耕种、送饭、除草、施肥、丰收、纳仓、祭祀等情景,反映了当时农夫的生活。

而“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就是描写农夫除草时的情景。

结合句子“其镈斯赵”,那么我认为高亨先生将“赵”释为形容词“锋利”就显得更加符合文义,即言锄头很锋利便于除草和耕作。

⑥“黄发台背,寿胥与试”(《鲁颂•宫》)
《今注》:“试,疑借为贷,予也。

此句言上帝都把寿赐予僖公。


《注析》:“试,比。

马瑞辰《通释》:‘试,犹式也,字通作视。

’《广雅》:‘视,比也,比之言比拟也。

寿胥与试,承黄发台背言,犹云寿相与比耳。

’”
按:试,式吏切,职部,审母。

《说文》:“贷,施也。

”《段注》:“谓我施人曰贷也。

”《广雅•释诂三》:“贷,予也。

”《汉书•食货志下》:“贳贷买卖。

”注:“贷,假与也。

”《今注》的说法大概源自《集传》引王氏说:“寿考相与为公用也。

”郑玄:“寿而相与试,谓讲气力,不衰倦。

”《新序•杂事》五:“《诗》曰:寿胥与试,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国也。

”《注析》将“试”理解成“比”的意思,其说法的根据有:《吕氏春秋》作“式夷”,《汉书•古今人表》作“视夷”。

作者认为:“寿胥与试”是承接“黄发台背”而言的。

“黄发台背”即象征着长寿,那么与其相承接的“寿胥与试”同样表达的是长寿之义。

“比”这一义项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其意思就是祝福鲁公能够长寿,能和那些年老的长者相比。

综上,对于前人是注疏,我们应抱着审慎的态度,“尽信书不如无书”。

由于学识有限,对于上述几条异文的理解我可能也存在问题,现只是将我的理解罗列出来,希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时世平,《<诗经>异文训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1期,25页
2.张树波,《<诗经>异文简论》,载《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24页
3.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131页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