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映现代 都市和工业题材小说 有: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欧阳 山的 《三家巷》 ;
表现少数民族生活与斗争的有: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上部)、 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徐怀中的《我们播种爱情》等; 反映明末农民起义的长篇历史小说有姚雪垠的 《李自成》 (第一 卷)。
收获期长篇小说的特色
① 题材领域的独特与宽广:选取的描写对象都具有新颖之处,或开辟了新的题材领 域,或填补了往日的内容空白,或在常见的题材内发掘新意,或在奇异的生活中 有独到的发现。如曲波的《林海雪原》,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描写东北剿匪的故事。 题材范围几乎覆盖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全部历史行程,所 述事件更是涉及从历史到现实的方方面面。 ② 史诗的追求:作家主动追求史诗般的巨大规模和宏伟气魄,注重整体性的鸟瞰效 应和网络状的结构框架。梁斌的《红旗谱》就曾计划写四部,从大革命一直到 40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普 遍好评的作品是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 《红 岩》《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一、茹志娟《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一、茹志娟简介:
茹志鹃与孙犁是创作风格相当接近的作家。他们都 不擅长于在强烈的行动中刻划人物,而往往通过 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现来把握人物的性格,他们的 作品里都少有英雄人物形象,而更多的是普通人, 即使写英雄人物,常也通过侧面去反映他们的先 进,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他们尤其擅长写女性。 他们的作品色彩柔和,文字清新、俊逸。在强调 突出反映社会主义英雄人物的创作语境中,他们 的作品也都因取材小、没有写出具有共产主义品 质的英雄形象而受到批评。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B.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 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 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 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 情操,歌颂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 容,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 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批判旧 世界,发人深思,对50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 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2.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 秋收》;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 《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C.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李双双小 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 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短篇小说创作 一、短篇小说创作概述:
具体到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本时期的繁荣除了表现 在作品数量的庞大和创作作家的众多,更表现在 以下方面。
一是出现了一些有一定特色的作家和作家群体。
其二,出现了一些在小说艺术上有一定独特追求和
创作特点的作品。
具体作品简介
萧也牧 《我们夫妇之间》
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 独特的取材角度:无论是写战争还是写农村
二、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 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进程的形象化表现:它涉及到了农村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农业合作化、集体农庄,落后人物的转变,封建习俗迷信的根除等, 如《三里湾》、 《“锻炼锻炼”》 等。 ② 所塑造的“中间人物”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是对农民形象的丰富性开 拓。 ③ 追求小说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A . 根据农民的欣赏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写小说,故事有头有尾、 首尾呼应、情节完整,一般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 份和经历,然后紧紧抓住某一事物突出的特征,或者人物的某一显著 特征,演绎故事。 B. 吸取了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并对民间口语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小说 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农民喜爱的口语化语言 , 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性特色。 C 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故 事 , 加强故事的动作性叙述,轻人物心理刻画,而重故事进程。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 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 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 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 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 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 “战役”》、王愿坚《党费》。
“十七年”小说创作相对于其它体裁创作,
显得更为繁盛。一方面,小说自“五四”
以来,一直占据创作的主流,有其历史
渊源;另一方面,“十七年”的大大小
小的政治运动,用小说来表现和迎合显
得相对容易,也易于被接受。
一、从篇幅划分来看“十七年”小说 创作情况:
50年代的小说创作,从体裁上来说,最兴 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 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① 构思新颖独特,表现重大主题:以战士向百姓 借被子、保护伤员构成基本情节,以一床绣有百 合花的被子为道具,表现了拥军爱民的重大主题。 自然而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前后呼应的细节,对 英雄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 注重人物的心灵和情感的“诗化”:作者善于 经营一些富于诗意的画面,让人物置身其中,从 各个不同的侧面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现人物 的内心世界,使她笔下的人物如山野的“百合花” 一样圣洁、纯朴,透着自然的情韵和独特的诗意。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二、写作与农村 “ 实际工作 ” 的关系。
三、按照生活的 “ 本来面貌 ” 来写。
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
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
书写革命历史和反映战争风云 百度文库有:吴强的 《红日》 、杨沫的《青 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 《红岩》 、高云览的《小城春秋》、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刚》、曲波的《林海雪 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梁斌的《红旗谱》、冯德 英的《苦菜花》等; 反映农村题材小说的有:周立波的 《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第一部);
《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
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
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 塑造
① 选材独特:王愿坚选择和表现了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还涉及得不多的第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红军和苏维埃区域的斗争生活,表现 20世纪二三
赵树理生平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在40 年代,赵树理曾创作出《小二黑结婚》、《李 有才板话》等作品。由于赵树理作品与中共其 时对文学的要求契合无间,在毛泽东《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文 学界对赵树理进行了大力推崇,甚至一度还提 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口号
赵树理的个人悲剧
二、从题材上来看:
从题材的角度看, “ 革命历史 ” 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小 说创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因而, 50 年代开始,就有 “ 革命历史题材 ” 小说的概念出 现。以对历史 “ 本质 ” 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 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 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 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 是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李准 《李双双小传》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细刻,艺术的感染力强。
一、“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 小说
一、“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 花》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 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 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三里湾》、 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胡正的《汾 水长流》、西戎的《宋老大进城》《赖大嫂》等;作品多 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 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本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① 探索期( 50年代初期和中期)长篇小说 主要有:柳青的《铜墙铁壁》、杨朔的 《三千里江山》、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 《保卫延安》 、赵树理的《三 里湾》、刘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 、徐 光耀的《平原烈火》等。
② 收获 期(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