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曹操啊,那可是个超酷的人物呢。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写的诗也是相当厉害,而且还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意识。

曹操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你想啊,他处在那样一个乱世,每天都在忙着打仗、争地盘。

在他的诗里,就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几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朝露是啥呀?就是早上那一小会儿就没了的小水珠,这一下子就把生命的短暂给说出来了。

他就像是在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时候,突然叹了口气说,哎呀,咱这一辈子没多长时间啊,就像那朝露一样,眨眼就没了。

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就像我们有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年纪大了一点,就会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呀。

曹操还在诗里表达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也是他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

他觉得生命这么短暂,那可不能就这么白白过了,得做出点大事来。

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匹老马都想着要跑千里路呢,他曹操虽然年纪大了,可心里的那股子劲头还在。

他就像是一个不服老的老顽童,虽然身体可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但是梦想还是大大的。

他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建立丰功伟绩,让自己的名字被后人记住。

这就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虽然可能只是个小老百姓,但是也想着在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里做出点成绩,让自己的人生有点意义。

而且啊,曹操的诗里还透着一股豁达的劲儿。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有胜利也有失败。

他的诗里没有那种被挫折打败的感觉。

比如说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他也没有一蹶不振。

他的生命意识里有一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知道生命中有起有落,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

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了。

这种豁达的态度,其实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像工作不顺利啦,和家人吵架啦,但是要是能像曹操一样豁达一点,那日子可能就会好过很多。

曹操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渴望上。

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业,光靠自己可不行。

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曹”文学审美观中的生命意识比较 .

“三曹”文学审美观中的生命意识比较 .

”三曹”文学审美观中的生命意识比较. 三曹文学审美观中的生命意识比较.以上所分述的三曹在其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审美观中所张扬的生命意识表现的三个方面实际上只是生命意识的三个基本方面,彼此本不能分割,且三个方面在三曹身上都有所体现和反映,文中分而论之是为着叙述和讨论的便利。

三曹的生命意识都表现出一种对个体生存的强烈渴望和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迫而察之,由于他们的个性、地位等的差异的存在,细分后其生命意识的侧重点各有所不同,其生命意识侧重点的不同又影响到其张扬生命意识的文学审美观的不同。

相比较而言:首先,三曹生命意识内容的具体表现各有所侧重。

曹操胸襟宽广,气度非凡,性格奔放不羁,具有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居于领袖地位,有传奇的人生经历,故其生命意识倾向于意气风发、有所作为的英雄式的生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为一种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曹丕有着深藏不露的内向型性格而又工于心计,本人又身为公子、太子、帝王,养尊处优,位高势隆,思想上趋于保守,政治上较为守成,缺乏其父的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故其生命意识更多的是对生命个体终极存在价值的苦思与探求。

就曹植而言,他的个性几乎和曹丕的正好相反。

他具有喜形于色的外倾型气质,性格好动,不拘小节,洒脱无羁,真率坦诚,喜好大团圆,爱热闹,好交友,耐不住寂寞。

但后来客观情况使他不得不禁若寒蝉,如履薄冰,他不得不同兄弟、友人分别,这就使他内心充满了哀苦。

从公元220年起他不断地遭到排挤、猜忌、打击、迫害,成为圈牢之养物,[55]名为王侯,实为囚徒,人身没有自由,身轻于鸿毛,心灵上受到了莫大的磨难。

而他又执迷不悟、不识时务,虽文帝、明帝都对他处处设防,他却痴心不改的多次上书,屡求自试,声言愿蒙矢石,建旗东岳、甘赴江湘,奋戈吴越。

这当然为统治者所不能接受,因而也就更加重了人生的悲剧色彩,终至在衣食不继中抑郁而去。

虽历经生活磨难,但他依然壮志不改,豪气不减。

因而曹植的生命意识侧重于一种人生的悲剧意识,更多的表现为生命主体所承受的摧抑以及由此而生的壮志不伸的哀怨和对生命理想的坚持不懈。

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曹操的诗歌生命意识作者:何倩谈到建安文学,就不可以不提到曹操,建安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大纛,它的写实性和特有的文人心态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少数几个在后世不受争议,只有赞美的文学时代,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建安文学的建树不言而喻。

曹操其本身在政治立场方面饱受后人争议,罗贯中就说其“遗臭流芳本一身”。

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似他的为人一般惹人争议,曹操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他诗歌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是在其文章中熠熠生辉。

曹操流传至今的诗歌总计有24首,和李白杜甫一类的古诗人相比存诗偏少,却题才广泛,涉及游仙、战争、山水、拟古等方面,并且在部分诗歌中隐约表达了曹操对生命的认识和见解,就笔者看来,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精列》、《龟虽寿》、《气出唱》(其一)、《苦寒行》、《蒿里行》、《对酒》这八首诗能很好的展现曹操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一)对有限生命的危机意识曹操对生命有一种特别的危机感,造成这种危机感的原因首先是他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终将会有香消玉殒的一天:曹操在诗歌《精列》中写道: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他认为每一样事物都不能逃避它最终消亡的命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

这也让曹操感受到,要抓紧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其次,曹操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其《胡秋行》其二说道:“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与地是亘古不变的,而生命却是如此的短促,一个长久,一个转瞬即逝,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曹操明白人的生命有如白驹过隙,因为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再加上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每时每刻都显得格外的珍贵。

曹操没有消极的应对时间的流逝,“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间越是流逝,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一边对逝去的时间哀婉叹息,一边又“壮心不已”而这样的壮心不已更增加了曹操对有限生命的有限时间的危机意识,也让曹操思想的悲剧性不断增强。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杨丽琼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曹操的游仙是其所有诗歌作品中最具重要意义的部分。

因为曹操创作的游仙诗不仅承袭了屈原寄托抒愤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汉末乱世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终极的思考。

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是其人格精神构建中儒道思想互补的表现,亦是曹操受所处时代社会思潮涤荡的产物。

曹操的游仙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揭示了当时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个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作者简介:杨丽琼(1996-),女,白族,云南省临沧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69-02游仙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

曹操的游仙诗继承了屈原“远游”的传统,同时还赋予了游仙诗更加丰富的文化意义。

曹操一共有七首游仙诗,其中《气出倡》三首,《秋胡行》二首,还有《精列》和《陌上桑》各一首。

曹操的这七首游仙诗除了《秋胡行》有确定的创作时间外,其它诗作的时间并没有确定记载,但大致可以断定为是曹操晚年的作品。

这几首游仙诗反映了,曹操晚年于生命将尽之际在文学自觉、人的自我觉醒社会思潮的涤荡下,受儒道互补思想影响对人生终极进行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人类对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尽头。

曹操满怀着雄心壮志戎马一生、雄霸一方,但是无论他获得了多少的成就和荣誉,也没有办法逃避生死问题。

曹操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

在曹操之前的游仙诗大多以追求生命长久和寻得生死解脱为主旨,但是曹操探讨的是生命价值的问题,他的游仙诗饱含着“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曹操善用旧调旧题描写新的内容。

汉乐府诗多着重塑造客观人物形象,曹操的乐府诗却突破诗人的自我形象;汉乐府诗以叙事为主,曹操的乐府诗却以抒情为主。

他没有从形式上模拟乐府,而是学习民歌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用旧曲作词,既具有民歌的特色,而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性。

曹操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

部分诗中则杂有思忧难忘、人生朝露的消极情绪,还有宿命思想,又写了一些游仙诗。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作者:杨丽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曹操的游仙是其所有诗歌作品中最具重要意义的部分。

因为曹操创作的游仙诗不仅承袭了屈原寄托抒愤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汉末乱世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终极的思考。

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是其人格精神构建中儒道思想互补的表现,亦是曹操受所处时代社会思潮涤荡的产物。

曹操的游仙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揭示了当时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个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作者简介:杨丽琼(1996-),女,白族,云南省临沧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游仙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

曹操的游仙诗继承了屈原“远游”的传统,同时还赋予了游仙诗更加丰富的文化意义。

曹操一共有七首游仙诗,其中《气出倡》三首,《秋胡行》二首,还有《精列》和《陌上桑》各一首。

曹操的这七首游仙诗除了《秋胡行》有确定的创作时间外,其它诗作的时间并没有确定记载,但大致可以断定为是曹操晚年的作品。

这几首游仙诗反映了,曹操晚年于生命将尽之际在文学自觉、人的自我觉醒社会思潮的涤荡下,受儒道互补思想影响对人生终极进行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人类对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尽头。

曹操满怀着雄心壮志戎马一生、雄霸一方,但是无论他获得了多少的成就和荣誉,也没有办法逃避生死问题。

曹操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

在曹操之前的游仙诗大多以追求生命长久和寻得生死解脱为主旨,但是曹操探讨的是生命价值的问题,他的游仙诗饱含着“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首先,“憂世不治”是曹操生命意识中的根本。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2019年文档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2019年文档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曹操是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昂扬奋发的主体精神和雄阔苍凉的审美风貌立足诗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诗评家的注意。

曹操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充满了创新超越精神,形成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的显著特色。

魏晋时期动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使人们体验了太多的死亡,深感“生之艰难,死之可期”。

他们更多的是对人生短促、宇宙无尽、祸福无常的感慨和喟叹。

曹操诗歌不免也打上了这种烙印,既有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也有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更有对生命美好的赞颂。

余秋雨先生曾把曹操与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认为“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于生命的格局。

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

”曹操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中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生命关怀情绪,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大气的生命格局。

一.波澜壮阔的天地形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描写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举目所及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

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生命之思 阅读与鉴赏 5 曹操诗二首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生命之思 阅读与鉴赏 5 曹操诗二首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生命的忧思【设计理念】语文与生命相关,语文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发展和提升。

语文教学的文章素材包含了古今中外人类的各种观点知识、行为方式、情感样态,师生能够通过它们体验到生命律动,即蕴含在其中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在《短歌行》中表现为:一、承认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二、扩展生命的张力,增大生命的价值,即诗歌流露出的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曹操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人“忧”而奋发、慷慨激昂的情绪。

2、水平目标:抓住诗歌的“诗眼”,深入挖掘、体会诗中“忧”的内涵,提升诗歌欣赏的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学积淀。

3、情感目标:通过古人的生命意识——他们对于短暂生命的感慨、思虑,和对生命有限性的突破,激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涵养其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理解诗中“忧”的不同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相关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卑鄙的圣人》一书谈起;二、初步诵读,整体感知“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本来是和乐吟唱的,如今曲调已失,我们只能先通过最简单、最纯粹的诵读方式来体会它的情感。

1、自由诵读。

(给两分钟自由诵读,诵读结束之后,请每组推荐大家觉得最合适的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2、个别朗读点评:略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合适?大家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高亢豪壮?还是低沉悲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必急着下结论,曹操在与群臣宴饮时,对月高歌,他心中的情绪到底是怎样的,我们需要回到诗中来找寻!)问:诗中有一个字表明了当时萦绕在曹操心中的情感,堪称是本诗的“诗眼”,请问是哪个字?——忧三、研读文本,体会诗情1、师生对话,赏析文本问:忧从何来?(月明夜静,鼓乐阵阵,酒过三巡,曹操心中思绪涌动,他在忧什么呢?)【凡人/哲人之忧】一忧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譬如朝露”四个字,你有什么体会?朝露晶莹剔透,玲珑美好,这不正像是我们流光熠熠却又短促易逝的人生吗?提升:这种忧,其背后是对生命的贪恋和对死亡的恐惧。

曹操游仙诗生命焦虑意识探讨

曹操游仙诗生命焦虑意识探讨

曹操游仙诗生命焦虑意识探讨概要:曹操,虽说成为三国中最有实力的诸侯,但是他身边依旧是危机四伏,充满权谋和诈术,他的内心是十分孤寂的。

这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呈现在曹操游仙诗中是一种悲凉之情。

在游仙诗中,他用“戚戚欲何念”道出了东汉末年士人阶层在乱世中面对价值选择和光阴流逝、暮年已至的焦虑与叹息。

诗中在对神仙世界中美好场景描写的背后,交织着失意,孤独,焦虑,死亡等旋律,细细品读,可谓是“跌宕悲凉”,印证了钟嵘《诗品》评曹操的“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一点评。

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曹操的游仙诗有七首:《秋胡行》二首、《精列》、《气出唱》三首及《陌上桑》。

1在这些游仙诗中,体现出曹操处于乱世的焦虑意识。

一、价值的焦虑所谓价值焦虑,包括因人生追求受阻或人的价值观念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

曹操的价值焦虑,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前,曹操为无法实现功名而伤感和焦虑,这可在他的诗歌《善哉行》找到依据。

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在军事上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当时最具有实力的集团。

可以说,在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面对现实价值的选择,曹操并没像当时的士人那样感到焦虑和迷惘。

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战败,给原本还沉浸在北破乌桓、统一北方胜利中的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他再次陷入焦虑当中。

而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游仙诗中。

且看《秋胡行》其一: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沈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析曹操诗歌的生命情怀

析曹操诗歌的生命情怀
生 命情绪少了 一些颓废、 迷惘、 单纯感伤的成分, 而多了一种 原” ( 王粲< 七哀诗》 ) , 这与曹操的诗篇可谓是如出 一辙。女 悲愤苍凉的色 彩。 面对着社会动乱中触目 惊心的死亡, 曹操 诗人蔡琰的< 悲愤诗> 更是这个时代大生命悲歌的绝响。她 在个人的政治生涯中 升腾起弘道济世的气概, 对整个生命群 以自 身的 悲惨生命经历为核心, 但本质上却反映出了人类生 体产生了广博的 关怀, 也就 是对大生 命产生了一种哀挽。
恒的文 化范 式, 刻画了 一种不朽的生命风貌。 刘勰将这种范 凉 挽歌。“ 贼臣持国柄, 杀主灭京。 荡覆帝基业, 宗庙以燔 式描述为: “ 雅好慷慨, 良由 世积 乱离, 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 丧。 播越西迁移, 号泣顾且行。瞻彼洛阳 郭, 微子为哀伤。 ” < 薤露 》 ) 实录中夹杂着议论, 也携带者哀伤, 帝业的荡覆, 长, 故梗概而多气也。 ( < 文心雕龙> ) 这是一种艺术特征 (
的概括。近人王瑶先生解读了这一艺术风貌背后所隐含的 宗庙的燔丧, 使得诗 人对普天之下的社会类群产生了 广博的
实 质内 容: “ 我们念魏晋人的 诗, 感到最普遍、 最深刻、 最激动 哀挽, 深重且又深刻, “ 禾黍之思, 不须摹写, 而悲感填胸, 此 ” (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卷五) 此言可谓“ 精 人心的 便是那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 第一高手。
语 文 学刊
2 0 1 4年 第 6期
析 曹 操 诗 歌 的 生命 情怀
。 孙 淑 娟
( 潍坊科 技 学 院 , 山东 寿光 2 6 2 7 0 0 )
[ 摘 要】 “ 建安风膏” 能够 成为中国 诗 歌史上一个永恒的诗歌范式, 曹 操的 作用不客忽 视。他是政治之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1.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曹丕被称为“三曹”。

他们各自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并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重点研究三曹诗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律动,通过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探索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2.曹操的生命意识律动2.1曹操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战争、政治和社会现实为题材,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他的诗歌直接而坦率,力图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世事的思考。

2.2曹操诗中的生命意识在诗歌中,曹操常常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他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转。

例如,在《短歌行》中,他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并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外,在一些诗歌中,曹操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寄托和追求。

他认为生命应该充满希望和活力,不应被困于一成不变的社会常规。

在《龟虽寿》中,他写道:“但使龟长无邻巢,区分玉殿开三宵。

”这表达了他对长寿和尊贵的不屑追求,并倡导追求自由和独立。

3.曹植的生命意识律动3.1曹植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植是曹操之子,他的诗歌作品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意象。

他的诗歌常常深情而抒怀,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

3.2曹植诗中的生命意识曹植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情感的表达。

他注重表现人的情感,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形容词,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例如,在《洛神赋》中,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水女神的美丽,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思考。

与此同时,曹植的诗歌中还蕴含了对社会和人生中诸多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例如在《临江仙·满江红》中,他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的痛惜之情,透露了对人性的思索。

4.曹丕的生命意识律动4.1曹丕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丕是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他的诗歌多以道德、人生哲学为主题,形式上多采用五言古体诗。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作者:张荣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03期曹操是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昂扬奋发的主体精神和雄阔苍凉的审美风貌立足诗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诗评家的注意。

曹操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充满了创新超越精神,形成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的显著特色。

魏晋时期动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使人们体验了太多的死亡,深感“生之艰难,死之可期”。

他们更多的是对人生短促、宇宙无尽、祸福无常的感慨和喟叹。

曹操诗歌不免也打上了这种烙印,既有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也有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更有对生命美好的赞颂。

余秋雨先生曾把曹操与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认为“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于生命的格局。

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

”曹操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中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生命关怀情绪,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大气的生命格局。

一.波澜壮阔的天地形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描写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举目所及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曹操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观及其原因探析

曹操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观及其原因探析

曹操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观及其原因探析李晴晴【摘要】作为建安诗坛上第一个创作游仙诗的文人,曹操的游仙诗表达了他对游仙和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体现出他致力于自我实现的生命价值观.其本身所具备的儒家匡世济民思想、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建安时期人的觉醒和文人的自觉影响等方面特点,揭示了当时文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曹操的游仙诗也开启了以游仙抒发情怀的新一代诗风,为后世游仙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4【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曹操;游仙诗;生命价值观【作者】李晴晴【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游仙诗可以追溯至屈原的《远游》。

在建安诗坛上,曹操是第一个创作游仙诗的文人。

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记载,曹操的游仙诗共四题七首,分别为:《秋胡行》二首、《精烈》、《气出倡》三首、《陌上桑》。

在现存的20几首乐府诗中,曹操的游仙诗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曹操的游仙诗可以明确考证的只有《秋胡行》二首,作于建安二十年西征张鲁之时,时年曹操六十一岁。

曹操作游仙诗是在晚年,从内容上看,他的游仙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与幻境交织,即既有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有对于借神仙方术以求得长生的虚幻理想,这类作品如《秋胡行》、《精烈》。

另一类是完全沉浸在幻境之中,即真正的游仙,如《气出倡》、《陌上桑》,诗歌中没有掺杂现实的因素,诗人运用充分的想象力写自己在神仙境界里任意遨游,表达了对于成仙长生的向往与渴望。

然而,曹操游仙诗中也体现出对游仙和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情绪的侧重点实则落脚于对现实景况的苦闷不得解脱上,游仙只是作为一个情绪释放的载体。

既然曹操对神仙之说有所怀疑,为何又写出大量游仙诗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曹操之前,可以说真正的文人游仙诗并没有出现,文人游仙诗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譬如最早描写奇幻世界的可推屈原的《离骚》,《离骚》后半部分把政治失意与神仙世界联系起来,表现了自己为求美政而不怕艰难、九死而不悔的爱国精神,但因仙游部分描写较少,政治理想描写过多,只能算作是一篇政治抒情诗而非游仙诗。

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_赵立春

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_赵立春

百家论苑BAIJIA LUNYUAN得报道。

但是,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整个社会自有其一套相应的彰荣抑耻、扬善惩恶的道德评判标准与价值尺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亦应如此,如果一种道德超越了其历史局限让一般人远远望尘莫及,那么这种道德就是一种虚拟的道德。

教育法规中也规定了中小学生不能救火等不具成人行为能力的事情,见义勇为也要以不损害生命、保护自身为前提。

因此,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走出造神时代的误区和道德问题泛政治化的影响,以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做到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实事求是而又求真务实地把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道德情操塑造人的宣传思想教育,定位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把握上。

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既树立正面形象,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又踏踏实实地深入开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积极的探索和成绩。

参考文献:[1][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6、152.[2]陈海春.从政三议讲稿[J].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中心,2006,4.[4]林达.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好[J].《读者》,2006,第14期:第32页.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赵立春摘要:作为政治家兼文人的曹操,其诗歌所展现的生命意识既有他那个时代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

具体体现在:首先是对生命的珍惜和重视,其次,和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曹操也流露出对生命易逝的伤感,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同时也表现出豁达、坦然的一面。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最大的理想是完成天下一统,无论是以道家的自然养生,还是幻想游仙,都是他想延长生命的具体方法,最终的目的还是想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曹操;生命意识;人生价值作者简介:赵立春(1978—),男,安徽淮北人,亳州师专助教,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皆为魏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们的诗作既展示了个人独特的文学才华,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曹操、曹丕和曹植的诗作中探讨生命意识的律动,并剖析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一、曹操的生命意识律动曹操的诗作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在《龟虽寿》中,曹操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时见松间一钓叟,衰藁卧听春蛙喧。

”通过描绘一位老钓叟与自然相伴的画面,曹操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和对自然变迁的洞察力。

这一诗作中的律动,既表现在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中,也反映出人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曹操诗歌中常常以小物表现大道理,他通过这种手法唤起了读者的内心共鸣。

二、曹丕的生命意识律动曹丕的诗作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和憧憬,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抱负。

《七哀诗》中表达了对曹操父亲去世的悲痛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曹操事业的坚定支持和继承。

他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岁月和亡者的思念,同时也蕴含了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体悟。

曹丕的诗作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用生动的词句表达了对生命和社会的热爱。

三、曹植的生命意识律动曹植的诗作着重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抉择,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烘托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洛神赋》是曹植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他以洛神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他写道:“洛神赋兮其丽也,萧瑟兮水之湄。

曲沃矩而容止兮,淑慎其身而不失。

”这段描写中,曹植通过对洛神自然美和优美举止的描绘,折射出对生命美好的渴望。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震撼。

总结三曹的诗作在生命意识的律动中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和表达方式。

曹操通过对自然与生命的咏叹,呈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曹丕则通过对追求和理想的表达,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曹植则从矛盾和抉择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执着追求的努力。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样ꎬ都是继承了孟子提出的“ 民贵君轻” 思想ꎬ他认
苦ꎬ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挺身而出ꎬ他们
为天地间最尊贵的是人ꎬ他自己尊重珍惜普通百姓
一方面关注个体生命ꎬ强调生命的价值ꎬ另一方面
的生命ꎬ希望所有的统治者都像他一样尊重百姓的
也表达了他们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政治理想
生命ꎮ 在面 对 战 争 过 后 “ 白 骨 露 于 野ꎬ 千 里 无 鸡
首» 其三) ꎬ表达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达到
下« 军谯令» ꎬ责令“ 为存着立庙ꎬ使祀其先人ꎬ使魂
己的身份去为普通人着想的胸襟与气度为当时一
的愿望以及理想ꎬ而每个人心中的愿望和理想都有
般文人所不及ꎮ 曹操曾下过« 选军中典狱令» 这样
不同ꎬ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ꎮ 每个人在追求自
的一个命令ꎬ典狱就是主管刑法的人ꎬ他认为“ 夫
饱含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ꎮ 他的诗文中有表现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的ꎬ有表现对个体生命、群体
生命的关注的ꎬ有表达人生有限、壮志未酬的苦闷的ꎬ有表达对长寿的渴望的ꎮ 这些文学作品都
体现一代枭雄曹操诗文独特的魅力ꎮ
关键词:曹操ꎻ生命意识ꎻ文作品
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志码:A
汉末社会动荡不安ꎬ战争不断ꎬ人们的生活困
魏晋时期ꎬ个体对短暂生命的超越ꎬ成为十分
基业不能自存着ꎬ县官勿绝廪ꎬ长吏存恤抚循ꎬ以称
自觉的行为 [4] ꎮ 曹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ꎬ他
吾意” ( « 存恤吏士家室令» ) ꎮ 他能够在百忙之中
歌中提到“ 君子多苦行ꎬ所求不但一” ( « 善哉行三
而有灵ꎬ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ꎬ曹操的这份放低自
的作品中更多地反映的是个体的生命意识ꎬ他在诗
之后何恨哉ꎮ” 他想要为死去的将士设立祠庙ꎬ以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作为社会动荡变革的见证者,曹操与其他魏晋文人一样,有着浓郁的悲情文艺心理,其诗歌也展现着浓厚的“悲凉”意蕴。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余首且皆为乐府诗。

曹操的这些诗歌普遍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新精神,其诗歌无论反映民生还是抒发自己的理想,都充满了浓厚的悲戚之感。

曹操诗歌悲凉意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确实使曹操产生了无尽悲情,二是因为汉末普遍流行“以悲为美”,文艺审美倾向于悲凄美、悲凉美和悲壮美。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曹操诗歌作品,探寻其创作中的“悲凉”意蕴所在,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解读曹操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思想特征,以期对曹操的创作悲情和当时以悲为美的创作审美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一、悯时伤乱之悲凉曹操身处的汉末时期,是一个黑暗动荡、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中的百姓除了要面对冷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会受到战乱的侵扰。

此时的文人志士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其建功立业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甚至身家性命也难以保障。

在此状态下,当时的文人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对百姓民生的强烈关怀。

曹操同样如此,汉末的四处战乱、满目疮痍让曹操“断人肠”,让其“心多叹怨”。

从曹操的诗歌中可以发现,他对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乱的现实的悲叹。

曹操是一个有着宽阔胸襟、希望社会太平的人,比如《对酒》一诗中,曹操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太平社会。

然而,社会现实却与其理想截然相反,皇室衰败、帝业崩溃,奸贼作乱、民生艰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曹操难以释怀,预算不可避免地为其诗歌创作带去了浓厚的悲叹之情。

例如在《蒿里行》一诗中,曹操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看到的是“生民百遗一”,这种恶劣社会现状使其满腔忧愁,心情沉闷,让其诗歌充斥着浓浓的悲凉色彩。

曹操在《薤露行》一诗的前两句中,就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述了出来,悲凉气息于开头便涌现了出来。

然后曹操将社会动荡的原因简明扼要地说了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戏剧之家》2018年第04期 总第268期189文化天地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曹芙蓉(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00070)【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其生命主题得以普遍表现。

曹操作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文人之一,他的诗歌中也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

他的诗歌,或是一首首空前绝后的大挽歌,或是喟叹年岁老迈,表达政治理想,本文从曹操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出发,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曹操;诗歌;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189-01王瑶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了“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特征,作家们既要应对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

生命主题的表现是魏晋诗歌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在建安诗人的诗歌中也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文士们在颠沛流离之中,一定程度上体验到了人民的的苦难,所以,建安时代首先是一个文学转向真实,转向人民,转向个人的时代。

”他们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以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等问题都有了自己理性或非理性的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命的自由,探索并超越生命的痛苦。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的诗中更是不乏对个体生命、群体生命、生命终极价值的思考与感悟。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笔者从曹操的诗歌出发,从诗歌表现的主旨出发,探究曹操诗歌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一、空前绝后的大挽歌曹操描写时事的诗,有《薤露》《蒿里行》《苦寒行》等,诗中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对生命意义的强烈关注。

在《薤露》中,诗人看到“宗庙燔丧”“播越西迁”,民众流离失所,尸横遍野,不禁号泣哀伤。

陈祚明评价此诗“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此第一高手。

”钱志熙先生也评价道:“这正是对于大生命死亡的一种体验,是为宗庙燔丧,万民死亡所作的空前绝后的大挽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上里塬初中王媛媛摘要:曹操留存的诗歌大约二十多首,大多为抒情的乐府古体诗,在这些诗歌中,大多都是曹操感世而作。

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曹操当时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歌所流露出的主题思想,概括的讲,主要可分为:一,“胸怀天下,心忧黎明民”。

如《薤露》《蒿里》。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孜孜追求精神。

如:《苦寒行》。

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永不服输精神。

如:《步出夏门行》二首等。

关键词:曹操,诗歌,生命意识曹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尤其在文学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文献集团——建安文学集团或者又叫邺下文人集团,并由此开创了一代诗风——建安风骨。

曹操戎马一生,酷爱文学,他生命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都深深的镌刻在他的诗歌里。

因此对曹操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曹操的思想脉络,跟准确科学地理解曹操及其一生。

一,、胸怀天下,心忧黎民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这首《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

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

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诗人以极其直白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一幅京城残破,生灵涂炭的悲凉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乱臣贼子的深恶痛绝,必欲诛之而后快,同时对国家遭此劫难,黎民百姓无端遭受颠沛流离之苦,深感痛心和忧虑.因而诗人在结句中说: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清人陈柞明在<<采椒堂诗集>>中说:"<<薤露>>'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第一高手'."方东树评<<薤露>>:"此诗浩气奋进,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恣真朴.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

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

《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

”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

《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初平元年(190)春,函谷关以东地区各州郡的军阀起兵讨伐董卓,各路将领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在孟津会师,打出讨伐元凶,匡扶汉室的旗号,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

当董卓本人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

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

诗人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因此明人钟惺在<<古诗归>>中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请看他的描述和呼唤: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

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诗人的诗中读到诗人的那一份忧国忧民之心,诗人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悲愤之情,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诗人是一个胸怀天下,心忧黎民的民族英雄,他将注定要为国家民族奔波劳累一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嚥,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这首诗是诗人率军南下攻打孙权是写的.诗中强烈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渴望统一天下的愿望.诗人以疑问句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紧接着自嘲似的说道:"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的短促使诗人无时无刻不感到时不待我的焦虑.所以诗人迫切的需要辅助他打天下的人才,求贤若渴地焦急心理跃然纸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诗人极其自然地将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渴望!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曹操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又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在今日的宴会上促膝谈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可是我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

他们像南飞乌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还没有最后选定归宿呢!于是,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在千古诗人中,只有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人物才写得出来,也只有他能与之相称。

至今读之,犹觉豪气逼人。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此诗开篇,便描摹太行山之“巍巍”,太行山横亘于晋、冀、豫三省边境,“凌虚抗势,天岭交气”,形势极为险峻。

古人因此有“太行,牛之难也”之叹(《尸子》)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巍巍太行山正站立着一位壮志凌云,志在统一中国的一代枭雄,而在他脚下,此刻正有一队队荷戈执戟的壮士,翻越在盘曲入云的山坂;那嶙峋的山石,简直要把辚辚滚转的车轮颠摧——这就是从沁阳通往晋城的那段令人闻之色变的“羊肠坂”!为了烘托这场艰苦卓绝的行军,诗人接着用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写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高树,笔底正有一片呼啸之声卷过;“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伺行军的勇士,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靠”,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更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寒意。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出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这四句发自内心的心灵告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的另一面:他也与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快乐和悲伤!读来倍觉亲切。

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东归之思,此刻正如眼前的曲曲山坂、霏霏白雪,已变得怎样绵绵无尽、纷扬难息了呵!但诗人终竟按抑了深切的怀思,又踏上了征路.自“水深桥梁绝”以下,节奏逐渐加快,正如一组不断转换的镜头,历历如画地展示了行军生活的各个侧面:“水深桥梁绝”二句,叙行军途中的意外受阻;“迷惑失故路”二句,叙迷路后的栖宿无所;“行行日已远”四句,则叙长途跋涉中的饥渴和取薪举炊的艰难。

由此可见士卒翻越太行时的生活,是何等艰辛和悲苦。

诗之结尾,相对平静的叙事被冲断,跳出了直抒胸臆的悠悠思叹:“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豳风·东山》,相传为周公东征归来的慰劳士卒之作。

诗中描述东征战士“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的艰苦行役生活,正与曹操此诗所叙相仿佛。

周公东征平定叛乱,终于使士卒“勿士(事)行枚”,乐返故园;曹操北度太行山,亦正要征讨叛乱的高幹军,以实现北中国的安定、统一。

诗人在结句中忽生思古之幽情,正隐隐以周公自命,从而将诗中表现的怀归、伤悯之情,一下升华为安定天下的悠悠壮思.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