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曹操是建安诗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歌以旧乐府诗为基础,既有民歌的特点,又有自身的创新

一个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义愤,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谢禄兴对何进害国、董卓害民的描写十分真实。《浩行》揭示了楚平元年袁绍等人出兵攻打董卓的情况,突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悲剧性画面:“甲生虱子,宛姓亡。”荒野中的白骨,千里无乌鸦。如果你从每个活着的人身上送出一个,你就能切掉你的肠子。候选人的生活和思乡之情描写得栩栩如生。二是展示他们的雄心和进取精神。这类诗歌大方庄重,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色彩。如短歌行:

当你用酒歌唱的时候,生活又如何呢?例如,朝露就比较难去。慷慨大方,让人难忘。只有杜康能解决这个问题。清清的紫金,悠然的我心。但我因王的缘故暂时思虑。你,小鹿,吃野苹果吧。我有一位吹长笛和笙的客人。我什么时候能修好?愁从它而来,又不能割断。更莫独千,徒然相存。齐国说起酒席,想起了旧日的恩泽。月亮明亮,星星稀少,黑鹊南飞。绕树三圈,靠什么树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舟拱退,世界归心。

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和统一世界的雄心壮志

深刻的社会现实给曹操诗歌更深的影响是忧郁低沉,悲凉哀伤的气氛。观建安文人诗歌尤其是曹诗,“悲”字出现的格外频繁。如:“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悲彼东山诗,

念之断人肠”等文中都有出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曹操诗歌的特点,“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下》,《魏晋六朝文学参考资料》)悲凉、激忧的情绪是大部分曹诗气氛的基点。如其著名四言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开篇诗人就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的悲苦。在痛感来日无多的苦闷中油然产生了人生有如朝露之短的感受。忧郁的心只有饮杜康好酒才能解脱。以微吟低唱,道慷慨激昂的心曲。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看似平静欢乐的宴乐描写后,作者突然吟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全诗的气氛一下子沉浸到悲苦之中,接着,作者又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个寂寞静冷的意象衬托了自己的心绪。《短行歌》通篇都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中,“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篇》)。作者由社会现实产生的低沉的悲苦,作为一个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者的华丽的哀伤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此诗难以言表的气氛,使其成为千古兴寄名篇。

时光流逝,世事艰辛,社会现实中各种灾难使诗人悲痛不已;生命短促,盛年不再使诗人忧郁哀思,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颓废,相反的,在悲歌中常常融合积极向上的壮怀激情,从而使诗歌在悲凉的氛围中得以继续发展,在内涵上上升到另一种更高的层次。正如《短歌行》中最后一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暗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

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势解》)之意,自喻心胸广阔如高山大海,能如周公“一饭三吐哺”般礼贤下士,并期待着人才的投奔。诗的末尾,笔意一转从矛盾、悲苦中解脱出来,在困难挫折前用顽强的意志追求建功立业的盛名。他超越了根植于现实的内心苦闷之情,转而代之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从悲凉中升腾出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使整首诗更具浪漫主义的气质。因此,在曹操诗歌中,对乱世的不满,对生命苦短的感怀,往往转化为“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湖行》),进而成为对其所憧憬的“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的太平治世的政治理想的追求。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在《龟虽寿》篇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此诗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壮,勇于进取的斗争精神,显示了诗人敏锐的哲学头脑。全诗作为诗人人生境界的自我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镜。开篇作者以唯物的立场承认生命的规律,即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古往今来,无有例外者。所以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诗人以神龟灵蛇为喻说明人生必将走向死亡。然而他对人生的认识,又不仅仅停留于此,这反而激发了诗人“烈士”的心,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从来就不甘于自然约束而无所作为。(《魏晋六朝文学参考资料》)在年老时依然能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使诗中充溢了不满现状,不安衰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时至今日,仍然能使人读之而心动。通观全诗,虽然是对生命的感叹,却无丝毫自艾自怜,而是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英雄气概。一位志在千里的暮年英

雄形象跃然纸上。《晋书・王敦传》记载,晋人王敦“每酒合辙咏魏武帝东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为节,壶边尽缺”。可见此诗乐观向上的渲染力。林庚先生说:“建安诗人的追求是在悲苦之中带着反抗的意味出现的。他不是在悲苦之中屈服变得脆弱,而是在悲苦之中锻炼得更坚强;他不是徘徊缠绵而是爽朗有力;他是高原上的风,而不是屋檐下的雨。”(《魏晋六朝文学参考资料》)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更可贵的是在“悲”中产生的消除灾难,再现治世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