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曹操啊,那可是个超酷的人物呢。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写的诗也是相当厉害,而且还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意识。

曹操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你想啊,他处在那样一个乱世,每天都在忙着打仗、争地盘。

在他的诗里,就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几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朝露是啥呀?就是早上那一小会儿就没了的小水珠,这一下子就把生命的短暂给说出来了。

他就像是在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时候,突然叹了口气说,哎呀,咱这一辈子没多长时间啊,就像那朝露一样,眨眼就没了。

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就像我们有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年纪大了一点,就会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呀。

曹操还在诗里表达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也是他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

他觉得生命这么短暂,那可不能就这么白白过了,得做出点大事来。

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匹老马都想着要跑千里路呢,他曹操虽然年纪大了,可心里的那股子劲头还在。

他就像是一个不服老的老顽童,虽然身体可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但是梦想还是大大的。

他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建立丰功伟绩,让自己的名字被后人记住。

这就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虽然可能只是个小老百姓,但是也想着在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里做出点成绩,让自己的人生有点意义。

而且啊,曹操的诗里还透着一股豁达的劲儿。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有胜利也有失败。

他的诗里没有那种被挫折打败的感觉。

比如说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他也没有一蹶不振。

他的生命意识里有一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知道生命中有起有落,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

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了。

这种豁达的态度,其实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像工作不顺利啦,和家人吵架啦,但是要是能像曹操一样豁达一点,那日子可能就会好过很多。

曹操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渴望上。

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业,光靠自己可不行。

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品读曹操诗歌的意境

品读曹操诗歌的意境

品读曹操诗歌的意境本文是关于品读曹操诗歌的意境,感谢您的阅读!品读曹操诗歌的意境曹操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的作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大手笔。

毛泽东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书法》)我以为,曹操的诗作,从思想内容上看起码有两个亮点,一是珍惜生命,一是老当益壮。

那就是他的传世佳作中写到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碣石篇》)这是他对人生观、价值观形象而生动的描述、真实而深刻的概括,掷地有声,值得研讨。

首先说珍惜生命。

在曹操看来,人的一生是相当暂短的,犹如“朝露”,太阳一出来就蒸发了。

仔细想想,此言有理。

人的一生,去掉吃喝拉撒睡的时间,去掉种种灾难和疾病的时间,能真正做点事情的时光还有多少?恐怕不是很多。

他感慨“去日苦多”,言外之意是期望“来日甜多”,甜,大概是意味着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地过日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经济凋敝,长期混战,百姓伤亡惨重,曹操以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崇奉东汉“天子”为名,经过艰苦的努力,先后消灭了中原和北方的割据势力,使这些地区都置于他的统辖之下,与江南的吴政权、四川的蜀政权鼎足而立。

三国时代由连年战乱逐步趋向统一,从宏观的角度上考察,大概也是从“苦”到“甜”的过程吧。

珍惜生命,是古今中外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为了传播“仁义礼智信”东奔西跑忙忙碌碌一辈子,感慨时间不够用啊。

贾谊说:“时难得而易失也。

”陶渊明的诗句:“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饮酒其十五》人的一生在宇宙的长河里,可以说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太短暂也太渺小了。

人的一生做不了几件象样的事情。

不是吗?《唐诗三百首》最后一篇是《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杨丽琼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曹操的游仙是其所有诗歌作品中最具重要意义的部分。

因为曹操创作的游仙诗不仅承袭了屈原寄托抒愤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汉末乱世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终极的思考。

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是其人格精神构建中儒道思想互补的表现,亦是曹操受所处时代社会思潮涤荡的产物。

曹操的游仙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揭示了当时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个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作者简介:杨丽琼(1996-),女,白族,云南省临沧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69-02游仙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

曹操的游仙诗继承了屈原“远游”的传统,同时还赋予了游仙诗更加丰富的文化意义。

曹操一共有七首游仙诗,其中《气出倡》三首,《秋胡行》二首,还有《精列》和《陌上桑》各一首。

曹操的这七首游仙诗除了《秋胡行》有确定的创作时间外,其它诗作的时间并没有确定记载,但大致可以断定为是曹操晚年的作品。

这几首游仙诗反映了,曹操晚年于生命将尽之际在文学自觉、人的自我觉醒社会思潮的涤荡下,受儒道互补思想影响对人生终极进行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人类对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尽头。

曹操满怀着雄心壮志戎马一生、雄霸一方,但是无论他获得了多少的成就和荣誉,也没有办法逃避生死问题。

曹操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

在曹操之前的游仙诗大多以追求生命长久和寻得生死解脱为主旨,但是曹操探讨的是生命价值的问题,他的游仙诗饱含着“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曹操善用旧调旧题描写新的内容。

汉乐府诗多着重塑造客观人物形象,曹操的乐府诗却突破诗人的自我形象;汉乐府诗以叙事为主,曹操的乐府诗却以抒情为主。

他没有从形式上模拟乐府,而是学习民歌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用旧曲作词,既具有民歌的特色,而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性。

曹操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

部分诗中则杂有思忧难忘、人生朝露的消极情绪,还有宿命思想,又写了一些游仙诗。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作者:杨丽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曹操的游仙是其所有诗歌作品中最具重要意义的部分。

因为曹操创作的游仙诗不仅承袭了屈原寄托抒愤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汉末乱世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终极的思考。

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是其人格精神构建中儒道思想互补的表现,亦是曹操受所处时代社会思潮涤荡的产物。

曹操的游仙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揭示了当时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个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作者简介:杨丽琼(1996-),女,白族,云南省临沧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游仙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

曹操的游仙诗继承了屈原“远游”的传统,同时还赋予了游仙诗更加丰富的文化意义。

曹操一共有七首游仙诗,其中《气出倡》三首,《秋胡行》二首,还有《精列》和《陌上桑》各一首。

曹操的这七首游仙诗除了《秋胡行》有确定的创作时间外,其它诗作的时间并没有确定记载,但大致可以断定为是曹操晚年的作品。

这几首游仙诗反映了,曹操晚年于生命将尽之际在文学自觉、人的自我觉醒社会思潮的涤荡下,受儒道互补思想影响对人生终极进行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人类对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尽头。

曹操满怀着雄心壮志戎马一生、雄霸一方,但是无论他获得了多少的成就和荣誉,也没有办法逃避生死问题。

曹操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

在曹操之前的游仙诗大多以追求生命长久和寻得生死解脱为主旨,但是曹操探讨的是生命价值的问题,他的游仙诗饱含着“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首先,“憂世不治”是曹操生命意识中的根本。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2019年文档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2019年文档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曹操是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昂扬奋发的主体精神和雄阔苍凉的审美风貌立足诗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诗评家的注意。

曹操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充满了创新超越精神,形成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的显著特色。

魏晋时期动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使人们体验了太多的死亡,深感“生之艰难,死之可期”。

他们更多的是对人生短促、宇宙无尽、祸福无常的感慨和喟叹。

曹操诗歌不免也打上了这种烙印,既有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也有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更有对生命美好的赞颂。

余秋雨先生曾把曹操与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认为“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于生命的格局。

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

”曹操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中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生命关怀情绪,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大气的生命格局。

一.波澜壮阔的天地形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描写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举目所及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

曹操游仙诗生命焦虑意识探讨

曹操游仙诗生命焦虑意识探讨

曹操游仙诗生命焦虑意识探讨概要:曹操,虽说成为三国中最有实力的诸侯,但是他身边依旧是危机四伏,充满权谋和诈术,他的内心是十分孤寂的。

这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呈现在曹操游仙诗中是一种悲凉之情。

在游仙诗中,他用“戚戚欲何念”道出了东汉末年士人阶层在乱世中面对价值选择和光阴流逝、暮年已至的焦虑与叹息。

诗中在对神仙世界中美好场景描写的背后,交织着失意,孤独,焦虑,死亡等旋律,细细品读,可谓是“跌宕悲凉”,印证了钟嵘《诗品》评曹操的“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一点评。

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曹操的游仙诗有七首:《秋胡行》二首、《精列》、《气出唱》三首及《陌上桑》。

1在这些游仙诗中,体现出曹操处于乱世的焦虑意识。

一、价值的焦虑所谓价值焦虑,包括因人生追求受阻或人的价值观念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

曹操的价值焦虑,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前,曹操为无法实现功名而伤感和焦虑,这可在他的诗歌《善哉行》找到依据。

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在军事上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当时最具有实力的集团。

可以说,在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面对现实价值的选择,曹操并没像当时的士人那样感到焦虑和迷惘。

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战败,给原本还沉浸在北破乌桓、统一北方胜利中的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他再次陷入焦虑当中。

而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游仙诗中。

且看《秋胡行》其一: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沈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上里塬初中王媛媛摘要:曹操留存的诗歌大约二十多首,大多为抒情的乐府古体诗,在这些诗歌中,大多都是曹操感世而作。

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曹操当时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歌所流露出的主题思想,概括的讲,主要可分为:一,“胸怀天下,心忧黎明民”。

如《薤露》《蒿里》。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孜孜追求精神。

如:《苦寒行》。

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永不服输精神。

如:《步出夏门行》二首等。

关键词:曹操,诗歌,生命意识曹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尤其在文学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文献集团——建安文学集团或者又叫邺下文人集团,并由此开创了一代诗风——建安风骨。

曹操戎马一生,酷爱文学,他生命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都深深的镌刻在他的诗歌里。

因此对曹操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曹操的思想脉络,跟准确科学地理解曹操及其一生。

一,、胸怀天下,心忧黎民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这首《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

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

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析曹操诗歌的生命情怀

析曹操诗歌的生命情怀
生 命情绪少了 一些颓废、 迷惘、 单纯感伤的成分, 而多了一种 原” ( 王粲< 七哀诗》 ) , 这与曹操的诗篇可谓是如出 一辙。女 悲愤苍凉的色 彩。 面对着社会动乱中触目 惊心的死亡, 曹操 诗人蔡琰的< 悲愤诗> 更是这个时代大生命悲歌的绝响。她 在个人的政治生涯中 升腾起弘道济世的气概, 对整个生命群 以自 身的 悲惨生命经历为核心, 但本质上却反映出了人类生 体产生了广博的 关怀, 也就 是对大生 命产生了一种哀挽。
恒的文 化范 式, 刻画了 一种不朽的生命风貌。 刘勰将这种范 凉 挽歌。“ 贼臣持国柄, 杀主灭京。 荡覆帝基业, 宗庙以燔 式描述为: “ 雅好慷慨, 良由 世积 乱离, 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 丧。 播越西迁移, 号泣顾且行。瞻彼洛阳 郭, 微子为哀伤。 ” < 薤露 》 ) 实录中夹杂着议论, 也携带者哀伤, 帝业的荡覆, 长, 故梗概而多气也。 ( < 文心雕龙> ) 这是一种艺术特征 (
的概括。近人王瑶先生解读了这一艺术风貌背后所隐含的 宗庙的燔丧, 使得诗 人对普天之下的社会类群产生了 广博的
实 质内 容: “ 我们念魏晋人的 诗, 感到最普遍、 最深刻、 最激动 哀挽, 深重且又深刻, “ 禾黍之思, 不须摹写, 而悲感填胸, 此 ” (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卷五) 此言可谓“ 精 人心的 便是那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 第一高手。
语 文 学刊
2 0 1 4年 第 6期
析 曹 操 诗 歌 的 生命 情怀
。 孙 淑 娟
( 潍坊科 技 学 院 , 山东 寿光 2 6 2 7 0 0 )
[ 摘 要】 “ 建安风膏” 能够 成为中国 诗 歌史上一个永恒的诗歌范式, 曹 操的 作用不客忽 视。他是政治之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1.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曹丕被称为“三曹”。

他们各自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并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重点研究三曹诗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律动,通过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探索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2.曹操的生命意识律动2.1曹操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战争、政治和社会现实为题材,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他的诗歌直接而坦率,力图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世事的思考。

2.2曹操诗中的生命意识在诗歌中,曹操常常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他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转。

例如,在《短歌行》中,他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并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外,在一些诗歌中,曹操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寄托和追求。

他认为生命应该充满希望和活力,不应被困于一成不变的社会常规。

在《龟虽寿》中,他写道:“但使龟长无邻巢,区分玉殿开三宵。

”这表达了他对长寿和尊贵的不屑追求,并倡导追求自由和独立。

3.曹植的生命意识律动3.1曹植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植是曹操之子,他的诗歌作品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意象。

他的诗歌常常深情而抒怀,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

3.2曹植诗中的生命意识曹植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情感的表达。

他注重表现人的情感,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形容词,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例如,在《洛神赋》中,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水女神的美丽,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思考。

与此同时,曹植的诗歌中还蕴含了对社会和人生中诸多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例如在《临江仙·满江红》中,他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的痛惜之情,透露了对人性的思索。

4.曹丕的生命意识律动4.1曹丕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丕是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他的诗歌多以道德、人生哲学为主题,形式上多采用五言古体诗。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作者:张荣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03期曹操是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昂扬奋发的主体精神和雄阔苍凉的审美风貌立足诗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诗评家的注意。

曹操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充满了创新超越精神,形成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的显著特色。

魏晋时期动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使人们体验了太多的死亡,深感“生之艰难,死之可期”。

他们更多的是对人生短促、宇宙无尽、祸福无常的感慨和喟叹。

曹操诗歌不免也打上了这种烙印,既有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也有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更有对生命美好的赞颂。

余秋雨先生曾把曹操与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认为“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于生命的格局。

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

”曹操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中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生命关怀情绪,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大气的生命格局。

一.波澜壮阔的天地形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描写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举目所及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_赵立春

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_赵立春

百家论苑BAIJIA LUNYUAN得报道。

但是,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整个社会自有其一套相应的彰荣抑耻、扬善惩恶的道德评判标准与价值尺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亦应如此,如果一种道德超越了其历史局限让一般人远远望尘莫及,那么这种道德就是一种虚拟的道德。

教育法规中也规定了中小学生不能救火等不具成人行为能力的事情,见义勇为也要以不损害生命、保护自身为前提。

因此,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走出造神时代的误区和道德问题泛政治化的影响,以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做到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实事求是而又求真务实地把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道德情操塑造人的宣传思想教育,定位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把握上。

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既树立正面形象,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又踏踏实实地深入开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积极的探索和成绩。

参考文献:[1][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6、152.[2]陈海春.从政三议讲稿[J].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中心,2006,4.[4]林达.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好[J].《读者》,2006,第14期:第32页.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赵立春摘要:作为政治家兼文人的曹操,其诗歌所展现的生命意识既有他那个时代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

具体体现在:首先是对生命的珍惜和重视,其次,和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曹操也流露出对生命易逝的伤感,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同时也表现出豁达、坦然的一面。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最大的理想是完成天下一统,无论是以道家的自然养生,还是幻想游仙,都是他想延长生命的具体方法,最终的目的还是想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曹操;生命意识;人生价值作者简介:赵立春(1978—),男,安徽淮北人,亳州师专助教,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皆为魏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们的诗作既展示了个人独特的文学才华,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曹操、曹丕和曹植的诗作中探讨生命意识的律动,并剖析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一、曹操的生命意识律动曹操的诗作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在《龟虽寿》中,曹操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时见松间一钓叟,衰藁卧听春蛙喧。

”通过描绘一位老钓叟与自然相伴的画面,曹操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和对自然变迁的洞察力。

这一诗作中的律动,既表现在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中,也反映出人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曹操诗歌中常常以小物表现大道理,他通过这种手法唤起了读者的内心共鸣。

二、曹丕的生命意识律动曹丕的诗作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和憧憬,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抱负。

《七哀诗》中表达了对曹操父亲去世的悲痛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曹操事业的坚定支持和继承。

他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岁月和亡者的思念,同时也蕴含了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体悟。

曹丕的诗作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用生动的词句表达了对生命和社会的热爱。

三、曹植的生命意识律动曹植的诗作着重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抉择,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烘托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洛神赋》是曹植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他以洛神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他写道:“洛神赋兮其丽也,萧瑟兮水之湄。

曲沃矩而容止兮,淑慎其身而不失。

”这段描写中,曹植通过对洛神自然美和优美举止的描绘,折射出对生命美好的渴望。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震撼。

总结三曹的诗作在生命意识的律动中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和表达方式。

曹操通过对自然与生命的咏叹,呈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曹丕则通过对追求和理想的表达,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曹植则从矛盾和抉择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执着追求的努力。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样ꎬ都是继承了孟子提出的“ 民贵君轻” 思想ꎬ他认
苦ꎬ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挺身而出ꎬ他们
为天地间最尊贵的是人ꎬ他自己尊重珍惜普通百姓
一方面关注个体生命ꎬ强调生命的价值ꎬ另一方面
的生命ꎬ希望所有的统治者都像他一样尊重百姓的
也表达了他们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政治理想
生命ꎮ 在面 对 战 争 过 后 “ 白 骨 露 于 野ꎬ 千 里 无 鸡
首» 其三) ꎬ表达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达到
下« 军谯令» ꎬ责令“ 为存着立庙ꎬ使祀其先人ꎬ使魂
己的身份去为普通人着想的胸襟与气度为当时一
的愿望以及理想ꎬ而每个人心中的愿望和理想都有
般文人所不及ꎮ 曹操曾下过« 选军中典狱令» 这样
不同ꎬ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ꎮ 每个人在追求自
的一个命令ꎬ典狱就是主管刑法的人ꎬ他认为“ 夫
饱含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ꎮ 他的诗文中有表现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的ꎬ有表现对个体生命、群体
生命的关注的ꎬ有表达人生有限、壮志未酬的苦闷的ꎬ有表达对长寿的渴望的ꎮ 这些文学作品都
体现一代枭雄曹操诗文独特的魅力ꎮ
关键词:曹操ꎻ生命意识ꎻ文作品
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志码:A
汉末社会动荡不安ꎬ战争不断ꎬ人们的生活困
魏晋时期ꎬ个体对短暂生命的超越ꎬ成为十分
基业不能自存着ꎬ县官勿绝廪ꎬ长吏存恤抚循ꎬ以称
自觉的行为 [4] ꎮ 曹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ꎬ他
吾意” ( « 存恤吏士家室令» ) ꎮ 他能够在百忙之中
歌中提到“ 君子多苦行ꎬ所求不但一” ( « 善哉行三
而有灵ꎬ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ꎬ曹操的这份放低自
的作品中更多地反映的是个体的生命意识ꎬ他在诗
之后何恨哉ꎮ” 他想要为死去的将士设立祠庙ꎬ以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作为社会动荡变革的见证者,曹操与其他魏晋文人一样,有着浓郁的悲情文艺心理,其诗歌也展现着浓厚的“悲凉”意蕴。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余首且皆为乐府诗。

曹操的这些诗歌普遍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新精神,其诗歌无论反映民生还是抒发自己的理想,都充满了浓厚的悲戚之感。

曹操诗歌悲凉意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确实使曹操产生了无尽悲情,二是因为汉末普遍流行“以悲为美”,文艺审美倾向于悲凄美、悲凉美和悲壮美。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曹操诗歌作品,探寻其创作中的“悲凉”意蕴所在,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解读曹操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思想特征,以期对曹操的创作悲情和当时以悲为美的创作审美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一、悯时伤乱之悲凉曹操身处的汉末时期,是一个黑暗动荡、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中的百姓除了要面对冷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会受到战乱的侵扰。

此时的文人志士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其建功立业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甚至身家性命也难以保障。

在此状态下,当时的文人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对百姓民生的强烈关怀。

曹操同样如此,汉末的四处战乱、满目疮痍让曹操“断人肠”,让其“心多叹怨”。

从曹操的诗歌中可以发现,他对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乱的现实的悲叹。

曹操是一个有着宽阔胸襟、希望社会太平的人,比如《对酒》一诗中,曹操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太平社会。

然而,社会现实却与其理想截然相反,皇室衰败、帝业崩溃,奸贼作乱、民生艰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曹操难以释怀,预算不可避免地为其诗歌创作带去了浓厚的悲叹之情。

例如在《蒿里行》一诗中,曹操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看到的是“生民百遗一”,这种恶劣社会现状使其满腔忧愁,心情沉闷,让其诗歌充斥着浓浓的悲凉色彩。

曹操在《薤露行》一诗的前两句中,就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述了出来,悲凉气息于开头便涌现了出来。

然后曹操将社会动荡的原因简明扼要地说了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论三曹文学的生命意识

论三曹文学的生命意识

目录论文摘要 (2)关键词 (2)一、感伤生命,及时行乐,展示生命风采 (3)二、通脱放达,重视自我,显示个体生命 (3)三、积极进取,立功立言,实现永恒价值 (4)结束语 (6)注释、参考文献 (7)论曹操文学的生命意识[论文摘要] 三曹的生命意识是感伤生命,及时行乐,展示生命风采;通脱放达,重视自我,显示个体生命;积极进取,立功立言,实现永恒价值。

这些从曹操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感伤意识、自由意识、创造意识中可见一斑。

[关键词] 曹操生命意识文学创作所谓“文学的生命意识”,是指文学是人的生命的表现,是人的生命意识的结晶,或者说是指人的生命文学化。

它强调了文学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学活动不仅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生命高度成就的表现。

人类文学无不以展现人的生命,歌颂人的生命为基本主题,中国古典文学就极富于生命意识。

在汉末乱世,曹操作为社会价值的积极创造者和社会角色的大胆实践者,作为建安文坛的高标和典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重复地个案,以及一个永远传承的主题,其文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具有生命意识的文学,它全面体现了建安文人的生命精神。

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个由个人独立创作,风格相近的文学团体,其生前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类文章总量就在六百八十篇以上。

就其创作来说,无论是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还是对后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曹操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价值都是巨大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曹操的文学作品,对汉末连续多年的战乱,以及百姓的痛苦,表现出鲜明的悲悯意识,这是不同于老子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冷漠心肠的。

曹操最能打动后人的,就是这种以人道主义情怀为代表生命意识。

一、感伤生命,及时行乐,展示生命风采从汉初到建安时期,文人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自身的生活追求,行为方式以及精神世界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建安文人的心理状态与两汉时文人的心理状态比,变化无疑是巨大的,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文人对政权,对儒家正统思想的疏离。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戏剧之家》2018年第04期 总第268期189文化天地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曹芙蓉(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00070)【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其生命主题得以普遍表现。

曹操作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文人之一,他的诗歌中也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

他的诗歌,或是一首首空前绝后的大挽歌,或是喟叹年岁老迈,表达政治理想,本文从曹操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出发,浅析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曹操;诗歌;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189-01王瑶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了“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特征,作家们既要应对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

生命主题的表现是魏晋诗歌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在建安诗人的诗歌中也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文士们在颠沛流离之中,一定程度上体验到了人民的的苦难,所以,建安时代首先是一个文学转向真实,转向人民,转向个人的时代。

”他们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以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等问题都有了自己理性或非理性的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命的自由,探索并超越生命的痛苦。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的诗中更是不乏对个体生命、群体生命、生命终极价值的思考与感悟。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笔者从曹操的诗歌出发,从诗歌表现的主旨出发,探究曹操诗歌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一、空前绝后的大挽歌曹操描写时事的诗,有《薤露》《蒿里行》《苦寒行》等,诗中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对生命意义的强烈关注。

在《薤露》中,诗人看到“宗庙燔丧”“播越西迁”,民众流离失所,尸横遍野,不禁号泣哀伤。

陈祚明评价此诗“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此第一高手。

”钱志熙先生也评价道:“这正是对于大生命死亡的一种体验,是为宗庙燔丧,万民死亡所作的空前绝后的大挽歌。

曹操诗歌评价

曹操诗歌评价

一。

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

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在建安文学“俊才云蒸”、“彬彬之盛”当中,“三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我个人认为,曹操的诗远胜其二子,这与其经历是分不开的。

曹操作为魏国的缔造者,其一生大半是在鞍马征尘中度过的, 这种病痛时代的生活, 使他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

在其军旅生活中, 曹操“登高必赋, 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 皆成乐章。

”《三国志•武帝纪》其诗文破格创新, 自成一体, 内容充实, 真情自露, 既无汉大赋那种铺陈浮华旧习, 又无“古诗”的低回哀怨, 开创了一代诗风。

宋代敖陶孙誉之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

”(《诗评》) 清沈德潜誉之为:“沉雄俊爽, 时露霸气”。

这些特点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他的诗,有反映时事,具体描写汉末政治斗争、军阀混乱和民生疾苦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极写兵乱之惨、取境雄阔远大。

前两句写战争的频仍和残酷,上句以小见大,从戎旅写起,通过战争的一件生活细事——铠甲上生了虮虱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后两句进一步写战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

“白骨”句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亡惨重,尸体无人收敛掩埋,任其暴露荒野,年复一年,唯见白骨累累。

这是一幅多么触目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把笔锋伸向了更广阔的地区,以“无鸡鸣”来写战争所造成的无人区——那里荒无人迹,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

句首再著“千里”这样一个表示空间范围的词语,更见战争所造成后果该是多么严重!在如此广袤的地区都荒无人烟,那社会生产力将破坏到什么程度,不久可想而知了么?《苦寒行》全诗以“苦寒”二字表达中心,描述了诗人平叛途中的所见所感,既表现了征旅生活的艰苦,也表现了诗人对兵士的体恤和同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平定海内,实现天下太平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的诗歌生命意识作者:何倩谈到建安文学,就不可以不提到曹操,建安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大纛,它的写实性和特有的文人心态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少数几个在后世不受争议,只有赞美的文学时代,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建安文学的建树不言而喻。

曹操其本身在政治立场方面饱受后人争议,罗贯中就说其“遗臭流芳本一身”。

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似他的为人一般惹人争议,曹操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他诗歌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是在其文章中熠熠生辉。

曹操流传至今的诗歌总计有24首,和李白杜甫一类的古诗人相比存诗偏少,却题才广泛,涉及游仙、战争、山水、拟古等方面,并且在部分诗歌中隐约表达了曹操对生命的认识和见解,就笔者看来,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精列》、《龟虽寿》、《气出唱》(其一)、《苦寒行》、《蒿里行》、《对酒》这八首诗能很好的展现曹操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一)对有限生命的危机意识曹操对生命有一种特别的危机感,造成这种危机感的原因首先是他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终将会有香消玉殒的一天:曹操在诗歌《精列》中写道: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他认为每一样事物都不能逃避它最终消亡的命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

这也让曹操感受到,要抓紧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其次,曹操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其《胡秋行》其二说道:“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与地是亘古不变的,而生命却是如此的短促,一个长久,一个转瞬即逝,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曹操明白人的生命有如白驹过隙,因为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再加上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每时每刻都显得格外的珍贵。

曹操没有消极的应对时间的流逝,“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间越是流逝,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一边对逝去的时间哀婉叹息,一边又“壮心不已”而这样的壮心不已更增加了曹操对有限生命的有限时间的危机意识,也让曹操思想的悲剧性不断增强。

既然曹操认为没有什么事物会是永恒存在的,那么曹操的价值观就和倡导永恒不变、长生不老的神仙世界有了强烈的对立,他有了“痛哉世人,见欺神仙”的感叹就不足为奇,那么,本该对神仙世界是很不待见的曹操,却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游仙诗,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但是从曹操的游仙诗中我们会发现,曹操的游仙立足点不是虚无缥缈的仙境,而是他所站立的现实世界,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游仙诗的原因并不是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而是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曹操到了晚年, 更是感到人已暮年, 生命终有期限, 而统一大业未能完成, 这种矛盾使他不得不经常思考生命的伸展性的问题, 而延长生命是他协调有限生命与理想实现矛盾又一方式, 但是如何延长生命呢? 尽管事实上,曹操本人并不相信神仙 ! ” [6]历朝历代有数不胜数的游仙诗,例如郭璞、李白的游仙诗,基本上是抒发个体对现世的不满,亦或者是表达人生失意以及对想象中的美好世界的向往,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对现实世界极尽批判之词。

以游仙诗而举世闻名的郭璞《游仙诗》其十写道“登仙抚龙驷,迅驾乘奔雷,鳞裳逐电曜,云盖随风回,手顿羲和辔,足蹈阊阖开。

”将神仙世界描述得瑰丽奇妙,他描绘的是自己的愿望和幻想,当现实世界存在着太多和自己不利的因素之时,这种幻想就成了心灵世界逃避愁苦的救命稻草,如果没有这样的想象,作者的正常思维可能都维持不下去。

而曹操在游仙诗中丝毫没有避世之情也没有批判之心,或者可以这么说,与其称其为游仙诗,不如说是“求寿诗”。

曹操在其《气出唱》其一中写道:“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仙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曹操并不向往神仙世界,而是声称愿意跪受不死之药,恭敬的对待仙人,这样神仙之道自然来临,这个游仙者虽然偶而也陶醉在自创的意境里,迷失在追寻与迷茫里,但生命理性和价值理性却最终占了上风,指引着他由虚无彼岸回归现实世界。

不仅是这样,《气出唱》其二中写道:“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愿主人增年,与年相守”,在曹操的求仙诗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描述神仙世界,也没有尖锐语言抨击现实社会,只有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希望自己能够延长寿命的强烈期待。

“正是这种对光阴如逝、人生如寄的清醒认识,使他们体会着个体生命的种种困惑和由此而来的永远无法消释的痛苦,但是这种困惑和痛苦并没有使建安诗人陷入悲观与消沉,他们在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中参透了人生,从而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7](P45)曹操的紧迫感让他在珍惜时间的同时,更希望能延长自己的生命时限,“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对曹操来说,求寿,比求仙重要得多。

因为神仙世界时虚无缥缈的,而长寿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

曹操希望能够通过寿命的延长,减轻自己对生命即将失去的危机感,更坦荡的面对现实。

(二)生命无可依傍的悲哀人生失意的诗人常常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每当人生遇到挫折时,就算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再坚定再强烈,思想都会发生剧烈震荡,因为摇摆,生命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生命只是个飘忽的个体,在纷纷扰扰的俗世中无所依傍,没有丝毫安全感,为了给心灵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天堂,前文所说的李白和郭璞,他们心灵的避难之处就是自己神乎其神的想象力所构筑出来的神仙世界,而大部分的文人他们就会选择用自己最亲近的故乡作为心灵的依傍来抵御一种生命无所依傍的悲哀,故乡总是诗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完美港湾,对曹操来说也是如此,在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荆棘满地,曹操不是神仙式的军事家政治家,每当遇到挫折时,他会比军中的任何人都痛苦,当遇到背叛和无法征服的客观问题时,他的迷茫与困惑让他只能通过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来排解愁绪,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袁绍外甥高干,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公元206年)曹操从邺城西征据守壶关的高干,围城三月,拔之。

《苦寒行》这首诗约作于此次西征途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官渡之战最终曹操以弱胜强重创袁绍势力,曹操统一北方已经是大势所趋,因为高干的缴械投降,曹操本来很乐观的认为在明朗的局势下,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易如反掌,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高干的叛变让他备尝人情冷暖,试想一下,敌军的骨干投奔自己麾下,自己本来兴致勃勃地委之以重任,却被其当头棒喝,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悲哀、落寞。

又加上这次行军的路程隐藏着千难万险、各种恐怖自然环境,在曹操的诗中没有一丁点的畏惧,虽然对困境有做了详细描写,但充斥在整首诗中的悲凉肃杀之气是曹操真实内心的写照,当他在心灵受到严重打击时,他想到了逃避,逃避的唯一出路就是找到自己生命起源的故乡,这让他终于有了暂时的目标,生命也有了可以依靠的港湾。

“我相信许多伟大的英雄,或许是最伟大的,他们一直都是充满绝望的人,同时也由于绝望而使得他们完成不朽的功业。

”[8](P73)曹操也是这样,因为绝望所以破釜沉舟。

这种绝望排除了消极,选择了积极,但人的消极和积极却是不可能被完全排除,曹操就选择了一种方式,让自己的情感无论在哪里有有一个落脚点:将积极给予现实,将消极安置于“故乡”。

因为生命本质的无所依傍,所以将故乡摆在了内心深处相当重要的位置,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但这也是曹操最纠结的一种生命观,对诗人来说,这是生命在困境之下的逃避方式;对政治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致命伤,可纵观曹操的一生,并没有项羽一样,有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的观念,戎马半生的曹操就算再成功,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衣锦日行”。

对他来说故乡只是自己意识中的乌托邦,没有真正的实名意义,这乌托邦是他心中不愿面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所以说在他的生命意识中,故乡不仅是其不断前进的生命精神的依靠之物也更是逃避方式,对曹操来说生命不仅仅是不可抗拒的前进,更是可以休憩,充满着人性关怀。

所以他不止一次的思念着理想中的故乡,“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征战到别地,只感受到他乡的荒芜,只能扑闪着有力的翅膀,组成一支孤独的军队,“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因为长年征战,只能离开家乡很久很久,为了成就统一大业,曹操“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可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年龄不断增长,可是自己的宏图大志的实现还是如此的渺茫,不由得让曹操新生感慨,不能自己,他多么希望自己又一天功成名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这样的日子又在哪里呢?曹操的暂时悲观的生命意识让他不由得发出这样失落的感慨。

在这些和思念故乡有关的诗句中,作为读者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逃避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哀,这些思乡之句也让我们感受到,对曹操来说,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衣锦还乡,当感到自己的生命飘忽不定无所依傍时,最好的逃避方式也是能在自己想象的故乡之中休憩。

(三)对每一份生命的尊重受政治身份的影响,曹操的生命意识中一直有一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博大情怀,所以他的生命意识不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体验,而是包容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份珍贵的生命。

诗歌《蒿里行》原是古乐府的悼诗“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每一份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公平的,只要死神降临,人生命的消亡一刻也不容耽误,这首诗的原作者在古战场表达了对失去生命的伤悼。

曹操改变了这首诗的叙述手法,却表达了和原诗相类似的思想情感,曹操用史诗般的描绘手法展现了建安时期广阔的历史画卷,在这首诗的前半段,曹操着力于写实和对众诸侯“军合力不齐”的感叹,主要聚焦的还是对局势的悲叹,在诗歌的后半段,则主要侧重的是对生命逝去的哀叹,但这两段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正是因为众诸侯的群龙无首和游移不定,导致整个局势向不利于同盟军的方向发展,局势的紧张引发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钟嵘在《诗品》评价曹操的诗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9](P56)曹操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来渲染自己对人民的关怀,只是用“生灵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两句简单的诗句一笔带过,却质朴得触动人心,曹操在诗歌中抒发的并不是一己之私,他诗中的情感惠及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他像乐府民歌《蒿里行》一样哀悼逝去的生命,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并没有偏离原来的主题,他为民众不能选择自己的生命感到无限的悲哀,对诸侯为争夺一己私利而祸害无辜的罪行表示了深深的无奈,所以一想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就有了一种肝肠寸断的凄苦。

如果说一名政治家对每一份生命都格外重视,那可能会遭到太多人的怀疑,曹操更是如此,为了不暴露身份屠杀吕伯奢一家,为了给父亲报仇,攻克徐州大辟三日,曹操的这些罪行在史书上历历在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