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拳合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三拳合一

形意、八卦、太极三拳都练,只是三拳和一,并不意味着三拳能够合一。孙禄堂先生的三拳合一有两个独到的技术支撑,其一是将三拳各自的特性都发挥到极处,其二是使三拳都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这听上去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孙禄堂先生自身武功造诣卓绝,见识超迈,因此发现了对立两极之间存在有共同的基础,这就是极还虚之道,即极还虚致中和。孙禄堂先生为三拳构建的共同的基础就是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孙禄堂先生将三拳性能发挥到极致的法门是孙氏三体式的三种变化形式以及由此展开的孙氏三拳。这是指练习方法。作为内在的机理,三拳之合一都是以中和为宗,以内劲为统御。三拳之特性则是中和之气的三种作用形式:直中、变中、虚中。作为三拳合一的最终表现是体现在人的能力上,而不是在任何形式上。所谓完备良知良能。

胡凤山先生和靳云亭先生都曾讲过,在孙禄堂先生之前,形意、八卦、太极三拳都练的人也有,但是真正能够将三拳合一的人只有孙禄堂先生一人。在孙禄堂先生之后,能够真正做到三拳合一的人有孙存周先生、孙振川先生、孙振岱先生、裘德元先生、齐公博先生等。

那么三拳和一怎么就不能产生三拳合一的效果呢?因为这

时三拳没有共同的基础,不能在同一个形式下直接互相转换。比如,陈式太极拳是大马步,其技术发挥都是在这种形式下完成的,杨式是大弓步,也是如此,所以它们无法同一到三体式中来。在运用时需要通过一个较明显的调整过程才能成为三体式,因此三拳是叠加关系,不能从一个太极拳的形式直接演化为形意拳的形式。所以,三拳和一在能力与效果上就不如三拳合一。

武学的提升是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单独练的太极、形意、八卦也能够融合,但如果在基本规矩上没有进一步的提炼和创新,其融合的程度就不可能达到完备,孙禄堂先生是通过提炼三拳各自的特性并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由此完备了良知良能,从而使机体的适应能力最大化。全面提升了技击结构的基础。因此超越了原有的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的技术水平和技能体系。

孙禄堂为三拳建立的共同基础是: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统御,以三体式为本体,以九要为规矩,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总纲,以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为法门。

孙禄堂提炼出三拳的特性为:中直、蓄直、变直之技和实中、虚中、变中之能。将三者融合为一,形成互补完备的技击技能。并通过对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体用合一、天人

合一的追求,来实现“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的技击效果,使技击合于道,历史性地建立了完善技击所需全部基础技能的互补完备的技术结构。为中华武学建立了统一的基础技术结构。

直中、变中、虚中之法以及刚球、钢丝盘球、皮球之劲,皆以内劲为统御,由三体式而出,此为三拳合一之标准。

一般人一辈子练好一拳都难,何况三拳?的确,不下功夫,一切都不可能成功,功夫是基础,孙氏三拳的意义,不是让人不劳而获,而是让人把功夫下在最值得花费功夫的地方,使所下功夫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球劲是孙氏拳对传统武术劲力系统的整体提升。球劲有三个特征:一单重运动意轴。二动静合一。三周身各向劲力均匀。传统武术基本步型都是三角架形式,因此在劲力的发挥上静与动不能统一于一体。无论是孙存周先生还是孙剑云老师都喜欢用孙氏八卦拳的形式来说明孙氏拳的特征,体现的就是孙氏拳的劲力系统在动与静上的统一。

认真研究体认六个式子:一个无极式,三个太极式,一个三体式。反复体悟每个式子的内意和原理以及六者之间内

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演化之机,就能够初步体会到孙氏拳是对传统武学的整体超越。

三拳合一是不断融合创新的基础,其完备性体现在:对于一切有效的技击技法都可以通过孙氏三拳中的规矩化为

良知良能,纳百川于海。

孙禄堂先生通过其卓绝的武学实践对中国传统哲学的

超越就是开启了极还虚致中和的哲学原理。使极与虚统一在中和的法则下。说孙禄堂先生是中华武学领域里的第一人毫不为过。

没有孙氏三体式的基础,孙氏形意、八卦、太极就没法练习,一动即错,不可能正确。按照剑云老师的说法:根本就迈不出步去。

孙禄堂先生通过不断实践、不断融合、不断改进、不断升华,最终形成了孙氏三体式和孙氏三拳。所以,孙氏三体式即不是直承于李奎元、郭云深、宋世荣,也不是得自程庭华、郝为真。而是孙禄堂先生在融会各家、改进各家、提炼各家后,自己独创的三体式。所以,孙氏三体式的技术要求与其它各家皆不相同。

孙氏三体式与其他各家三体式的区别:孙氏三体式在技术上的特点是单重轴,球劲,临界态。法则是极还虚,致中和。单重轴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有确切的检验标准。

球劲必须以单重轴为基础,周身产生球劲是有训练关窍的,通过触摸可以检验,因此并非仅仅是个意。

1933年二次国考期间,山西榆次的白守华(王福元的弟子)与童文华交流,童文华是孙禄堂老先生的弟子,实学于孙存周先生,当时学习形意拳已经五年。白守华看见童文华的三体式与自己差异很大,经过交流,白守华一动即被制,不动亦被制,无论是形是意皆慢于童文华,白守华在其师门中是最具灵劲的,结果在童文华面前完全不能匹敌。其差别就在基本功上,这个基本功的基础就是三体式。按说白是刘奇兰一支,属于河北派中与山西派有所交融的代表之一。不久经过童文华引见,白守华又认识了孙振岱先生,白守华对孙振岱先生的武功甚为惊叹,认为超过了乃师王福元。孙氏拳长期以来是旧瓶装新酒,并非是不自信,而是承续了尊敬历代前贤之谦怀之德。往往接触后,才使人知道其卓然逸群,不同凡响。当年孙门中有本事的人多,自然可以通过让人亲身体验其艺而服从其理。时论“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现

在不同了,能够把功夫做出来的人已经极为罕见了,所以只好让我这个天桥把势在这里卖嘴。

单重轴不是两条腿当一条腿,而是相反,要练出用一条腿代替两条腿。在孙氏拳之前的传统武术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技术。这是孙禄堂老先生对中国技击技术的独到贡献。

关于侧身将自身一侧的肩与脚同时抵在墙上而能抬起另外

一侧的一条腿,除孙禄堂老先生自己外,武林中无人能够做到。这个已经不是临界状态了,而是超出了牛顿力学范畴的能力。

研究传统武术的技术形态的发展,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孙禄堂先生大大改进、全面提升了传统武术的技术结构和功能。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源于传统,但是绝对不是仅仅继承而已,而是进行了根本性地全面改造、融合、创新与升华,成为孙氏武学。其区别体现在基本规矩上,有些在孙禄堂先生的书中写了,有些在书中没有写。但认识这些根本规矩上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孙氏太极拳与武式太极拳在根本处就不同,不是本人强行割裂而是事实如此。孙氏太极拳的基础是无极式和太极式,在无极式和太极式上孙、武两家太极拳是完全不同的。

球劲是最基础的身劲,以体为主。螺旋楔入劲和渗透劲是劲力的应用,以用为主。三者在训练中所处的层次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把球劲与螺旋楔入劲和渗透劲相并列。

有人说在孙禄堂先生的拳著和文章中没有球劲,借此否定球劲是孙氏拳的特点。事实上,孙氏拳的很多内容都是原本没有相关的名词,但是有事实——具体的技术要求。孙禄堂先生当年不可能把孙氏拳所有的规矩都写出来,有的重要内容在当年也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描写,只能靠面对面的传授来体认。球劲就是其中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