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外卫星城 纽约 巴黎 汉城 伦敦 东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国外卫星城纽约巴黎汉城伦敦东京

美国纽约

在美国众多的新城中,最普遍采用的就是卫星城。这个卫星城的概念涵盖了1000英亩的城市小区乃至15000英亩的新设市镇。从形式密度和生活方式来看,卫星城市基本是郊区城镇网络的完善与延续。

在纽约快速形成超级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问题接踵而来。居住问题、居民的生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都成了市政当局的心病。为此,纽约市调整了城市发展的战略,从城市化向城郊化方向转移。这个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居民的住宅迁到郊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居民外迁的高潮期;第二阶段,在纽约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及将工厂企业搬到郊区,从而使城市中心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阶段,在纽约周边郊区基础上建立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

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进行得相当顺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正向促进和支持:美国政府推行大规模援助公路建设的政策,公路网尤其是高速公路网很好地解决了城郊化过程中交通的问题;同时,长期实行有利于郊区发展的住宅政策,鼓励中高收入者在郊区贷款建房。50年代,该政府又提出了在郊区建设小城市的建议;60年代后,美国又实行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实现分散型城市化。如今纽约周边的一些市镇就是当时政策的产物。

法国巴黎

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地区的城市建设开始规模增长,工业企业在近郊自发聚集,独立式住宅在工业用地外围无序扩展,甚至呈过度蔓延趋势。1932年,法国通过法律提出了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根据区域开发的需要设立巴黎地区,对城市发展实行统一的区域规划。

第一次规划?称为PROST规划?将巴黎地区定义为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方圆35公里之内的地域范围,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将各市镇的土地利用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建设区,在非建设区严禁任何城市建设活动。

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继承PROST规划的思想,提出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提高郊区密度的新观点,建议积极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不适宜在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在近郊区建设相对独立的大型住宅区,在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卫星城。

1965年《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要建设5座新城,远期人口规模平均达到20至30万人,与巴黎的距离为25至30公里。这些新城并不脱离巴黎而独立发展,而是与市区互为补充,构成统一的城市体系。

70年代前后,这五座新城开始投入了建设。

巴黎这些新城的规模一般比其他国家的卫星城规模大。每个新城的人口规模平均达到30万人,新城极力寻求就业、住宅和人口之间的平衡,不搞卧城和单一的工业城市,情报、通讯、行政管理、文化、商业和娱乐等设施被安排在了新城的中心区,使得新城居民能在工作、生活和文化娱乐方面享有与巴黎老城同等的水平。

在新城的建设过程中,国家保证新城政策的连续性,政策上的连续性使新城建设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负担了新城的大部分开发,同时政府下放权力到地区,使地区在新城建设中有自主权,充分发挥地区的建设积极性。

“卫星城”的雏形出现于上个世纪初,位于英国伦敦东部的莱奇华斯是世界上最早建设的卫星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纷纷建设了自己的卫星城。世界上一些成熟的卫星城特别强调卫星城要具备居住、工作、休憩、交通四大功能,同时还要求应从人的需求出发点来建设卫星城。

韩国汉城

韩国城市化的特点集中在经济中心和人口向汉城过度集中。为遏制首都人口过度集中,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韩国早在70年代初即制定了“建设卫星城市,积极分散人口”的方针,当时制定了第一个国土综合开发计划(1972-1981),在汉城周边地区建设10座卫星城市。80年代初制定了第二个国土综合开发计划(1982-1991),在继续推进卫星城计划的同时,加强地方聚集地城市建设,积极诱导人口梯次向地方分散。90年代初又出台第三个国土综合开发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卫星城市和地方聚集地城市建设,通过提高城市综合素质,

稳定和吸纳人口。

1989至1994年间,汉城南部相继落成了5座卫星城,新建了能容纳百万人口的公寓群落,仅仅93年一年,迁出汉城的人口达到79万。

韩国卫星城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意发挥地利优势,努力向现代标准靠拢,确保卫星城真正具有吸引力。

首先,在布局上由近及远,逐步外扩。第一批几个卫星城均建在距汉城30至40公里的交通要道附近或地铁能够延伸之处。等到更多的人认识到卫星城的优越性,地铁、电气铁路和公路网的延伸使更远处的卫星城到汉城的距离不再成为问题时,那么,人们就自然会向远处的第二线卫星城移居。其次,发挥地皮便宜、造价低廉的优势。卫星城宅基地价格原本大大低于汉城,加之政府强化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土地投机,并实行优惠政策,减免税费,使房价保持在低廉的水平。再次,营造舒适、方便、清洁的生活环境。卫星城的人均税负低于汉城,但城市按高标准规划建区内,商店、饭馆、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布局合理,生活方便程度不亚于汉城市内。

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卫星城之一的一山,86%的居民对这里的生活感到满意,72%的居民表示将长期在卫星城生活下去。

英国伦敦

1903年,英国在伦敦以北56公里的郊区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式的卫星城??莱奇沃斯。1920年在离伦敦35公里处开始建设第二个威尔温田园城,这两座田园城市实际上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较为独立的居住区,属于卧城。

1943年,成立了“城乡规划部”,制订了伦敦群规划,1944年又制订了大伦敦规划。将离伦敦市中心半径48公里内的范围,划为4个同心圆:第一圈是城市内环,准备从这里疏散出100万人口和工作岗位,第二圈是郊区圈,在这里计划不再增加人口;第三圈是绿带环,宽约16公里,用来阻止伦敦扩散到1939年达到的边界外去;第四圈是乡村外环,将建设一系列人口规模为6至8万人的卫星城,来容纳伦敦迁来的人口。

1946年,英议会通过了新城法(New Towns Act),从此掀起了建设新城的运动,到20

世纪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已建设了8座卫星城,又称伦敦圈(London Ring)新城。

这8座卫星城是为了解决大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发展工业缺乏用地等问题而建设的。建设的目标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独立自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为新城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从卫星城的作用来看,这八座卫星城对疏散伦敦市内人口的作用并不明显。然而,卫星城对于截留外来人口流入伦敦市区,缓解大城市的居住困难,分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减少大城市的各种压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本东京

为解决因城市不断膨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东京从多方面加强了城市的规划。卫星城市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对策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在距东京25至60公里的东京郊区,在靠近铁路或高速公路干线,建设了7座新城,且多为卧城。

由于这些卫星城多为卧城,自身功能不健全,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不配套,其居民要在中心城市上班和娱乐。因此,它们对疏散大城市人口的作用不大,同时增加了路途往返的复杂性。此外,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卫星城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先建设住宅,后配套市政和公共福利设施,速度十分缓慢,使新城与母城相比,物质文化条件差别较大,没有吸引力。

1984年5月公布了《首都改造基本设想》,基本方针是改变城市机能过度集中于东京中心部的单极依存结构,将其分散开来,形成有多个核心和圈城的多核多圈型的地区结构,将东京大都市圈建成由东京都城区和几个自立都市圈组成的联合大都市圈。

在联合都市圈内,卫星城自身功能朝着配套齐全的方向发展,增强了相对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