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对话理论_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
杨璐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1520)
【摘要】在提倡沟通的当代社会,对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普遍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等领域。对话的普及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好体现,契合了时代的潮流。巴赫金在对话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开创性作用,巴赫金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对话所昭示的人文精神中,巴赫金认为通过对话能彰显人的存在。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人的存在【中图分类号】
I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0)00-0032-01
【作者简介】杨璐(1980-),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米哈伊尔·巴赫金(Bakhtin ,1895-1975)是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文学界最伟大的理论家之一。巴赫金的学术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哲学、神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诗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领域。巴赫金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非常丰富,提出了包括复调小说理论、语言杂多理论和狂欢化思想等在内的诸多理论。但是巴赫金对这诸多领域和理论的研究绝不是随意和分散的,统摄它们的是巴赫金尽毕生之力而建构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以及由对话所昭示的人文精神,是巴赫金思想的精髓。[1]
有关对话性的对话理论是巴赫金首先提出来的。[2]13
巴
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复调小说,也可以叫对话小说。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个思想形象,同时是个矛盾体,但是由于作者拿出一个客观的世界同主人公无所不包的意识相抗衡,这个客观世界便是与之平等的众多他人意识的世界。[2]13因而,每个主人公都不过是众多的声调中的一个。而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以及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就是复调。具有这种特点的小说,就是复调小说。[2]13复调小说(对话小说)具有这样几个层次:一是话语中时有双声语现象出现;二是主人公主体意识中会产生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三是许多价值相等的主人公意识,作为某一他人意识而非客体,以对位形式,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一统一的事件中。[2]39由以上复调小说的特征可以看出,在此类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之间、
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以及主人公内心会不断出现交锋,而这些交锋所体现出的“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就被巴赫金称为“纯粹的对话关系”。[2]18
巴赫金在复调小说里发现了对话性。但是,他对对话性的研究并不局限在小说或文学理论之中。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也就是说如同对位旋律一样相互对立着。要知道,对话关系这一现象,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语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渗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渗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
物。”[1]
由此可以看出,巴赫金在把对话性确立为复调小说
的本质的同时,也认为对话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1]巴赫金把对话理论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把人文科学各领域当作建构对话理论的不同途径,以对话理论贯穿自己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研究。
巴赫金为何单独对对话理论倾注了如此大的研究热情,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石?这源于巴赫金对自己所处时代思想状况的认识。在巴赫金生活的时代,包括西方和当时的苏联的思想文化领域内,与对话原则相对立的独白原则占据着主流,独白世界观占据优势,人们看到的多半是一个独白的世界。[3]101而这个占据统治地位的独白者则是物质。早在本世纪初,深受欧洲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熏陶的青年巴赫金便痛感人文科学丢失了(下转第34页)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Aug.2010Serial No.156No.8
2010年8月总第156期第8期
□编
辑/张明元
□编辑/张明元
〔参考文献〕
[1]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01):108-114.[2]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文学评论,1998,(05).
[4][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上接第32页)人。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自己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的能力充满自信,趋向于把人与社会物质化、
实体化。人文科学偏离了人这个中心,所能贡献给人们的真正的精神财富日见其少,人们对人文科学的敬重和期望,随之也日见其微。[3]108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赫金厘清了独白原则和对话原则,并极力推崇后者。巴赫金假设了一种人的观念,认为他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即:脱离与他人的关系来理解一个人是不够的。[4]305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重新审稿时,巴赫金这样写道:“只有把我看作是他人,通过他人,借助他人,我才能意识到我,才能成为我自己。最主要的行为,也是个人意识的构成部分,取决于另外一个意识(也就是‘你’)。失去自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决裂、隔绝、自我封闭。任何一种内心活动都有接壤处,与他人相遇,而它的实质也存在于这种激烈的相遇中。人本身(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是一种深层交际。人即交流。对他人来说,人是一种通过他人成为自己的人。人不具有内心主宰世界,他完全而且总处在一个边缘线上;在观察自己内心的同时,他通过他人的眼光去看自己。我不能没有他人,没有他人,我就不能成为自己;我必须置身于他人,在
我身上找到他人(在反映中,在相互观察中)。不能自己证实,不能自己承认。我从他人那里得到我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是为他人存在的(自我命名属于侵占)
。自爱同样是不可能的。”[4]308—309由此可以明白,巴赫金为什么特别重视对话
了。人的存在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两个实体的互动,“他人”彰显了“自身”。而联系“自身”与“他人”的则只能是对话。
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提炼出了对话理论,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哲学理念加以系统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探讨一种通过与他人的对话而观照出
“人”的存在的思想,从而把“人”请回到人文科学里来,高扬人的中心价值,进行人的主体建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服务于“解放人和使人摆脱物化”这一最高目的。[1]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
巴赫金说:“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创作的主要激情,无论从形式或内容方面来看,都是同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物化、人与人关系及人的一切价值的物化进行斗争。”
[1]
巴赫金以对话彰显人的主体性,看到了对话的独特性,对
对话本身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对话形成理论的开始。葺
〔参考文献〕
[1]梭罗.梭罗集(上)[M].陈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64.[2]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97.
[3]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7.
[4]Arthur Chirity.The Orient i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A Study of Emerson,Thoreau,and Alcott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2.
[5]Harding,W.The Days of Henry Thoreau:A Biography [M].Dover Publication Inc,1982.[6]陈寅恪.金明馆从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大卫·弗斯特.康考特牧歌:重回梭罗的华腾湖[M].辛巴译.台北: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8]李长之.陶渊明论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遗忘和冷淡”[2]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梭罗因为反对黑奴制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写成了《论公民不服从》一书,探讨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他宣传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二人都重视个人的自由。陶渊明放弃“心为形役”的官场,选择心灵的自由和品德的高洁,皈依老庄崇尚的“自然”,保持了本真的人格。他的高洁和淳朴为后世的无数文人墨客树立了典范,让中国文化中的隐逸染上了高洁品格的美感。梭罗按自己的方式呼吸,不愿被众人强迫着按某种方式来生活,所以他拒绝庸俗的功利的社交生活。他对自我德行提出高要求,通过自我的改良来实现社会的美好。梭罗说:“我要像黎明时站在
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即使我这样做只不过是为
了唤醒我的邻居罢了”[3]
。可见梭罗的心态相当进取而又踏
实,他试图通过自己个人微薄的“啼叫”来“唤醒邻居”,最终实现社会的改良。可见他对个人自由以及个人力量对社会进步之作用的重视。
四、结论
陶氏和梭罗的隐逸都可谓是亦隐而非隐。如果说陶渊明的隐逸是对自我的保留,那么梭罗就是对此的放大和张扬。陶渊明生活的中国封建时代没有自由、
民主、平等的观念,幸而老庄哲学为此提供了避难所。而梭罗明确地把《独立宣言》中的自由,民主,平等践行到自己的笔下,生活在对社会的贡献中。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