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3期
第19卷(总第109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N 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o.3,2003
Serial N o.109V ol.19 文明冲突论 :
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
赵秋梧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
摘 要:当代,文化问题已成为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文化策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策略。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 以文化为出发点,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最终归宿,为美国及西方实现 后殖民主义 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质上是为美国构建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以达到美国重建世界秩序的目的。
关键词:文明冲突论;文化认同;意识形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9774(2003)03 0048 04
冷战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 文明冲突论 ,引起了一场文化讨论的冲击波。他试图以 文明 为主要工具构建 政治地图学 ,由 文明 及宗教等符码来承载其政治意图和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明冲突论 本身就是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一种国策性的意识形态文本。
一、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内核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美国自立国后就很重视维护、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冷战后,在世界上推行本国的意识形态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深谙美国政治的亨特认为,经济利益,官僚机构的压力,既定的民族习性,以及国际环境,都会在由观念变为行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是,最终,这些因素毕竟还是第二位的,意识形态仍明显的是解释美国人在世界事务中的看法与行动的出发点。 1 (P185)当亨廷顿用包容性很强的范畴 文明 或 文化 诠释当今世界冲突的根源时,自然也不会从美国人固有的意识形态情结中解脱出来,他只是改变了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或手段而已,将意识形态的阵地由原来的政治领域转移并扩张到了文化领域。
亨廷顿提出,冷战后文化的冲突比政治的冲突更深刻,与冷战时期国家之间通过意识形态结盟不同, 在新的世界,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结盟或对抗的主要因素 。 2 (P133) 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 2 (P129)即认同只能在与 他者 的关系中界定。失去了政治对手之后的美国,急于寻找到新的对手以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建构新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亨廷顿认为,现代化促使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力量不断发展,刺激了本土认同和文化复兴,对西方文明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正是在文化的旗帜下,他为美国及西方文明设定了新的敌人 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联盟。
当亨廷顿用 文化冲突 置换 政治冲突 ,以文化上的认同和归属取代意识形态的对立时,文化的包容性与广泛性就会模糊乃至消解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但这并不能抹煞文化内在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作为文化中具有普适性的因素,是一种确立并维护一定信仰和价值的模式。文化间的冲突归根结底隐含着意识形态的内核。对此,亨特说得很
收稿日期:2003-02-30
作者简介:赵秋梧(1970 ),女,江苏海安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作战指挥系教员。
明确, 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能持续存在,可能要归功于某种文化的推动力,而这种文化起初并无显著作用。 1 (P14)文化冲突并不都归结于意识形态冲突,但亨廷顿执着于 我们 和 他们 的简单两分法,将文化冲突当做了意识形态冲突。冷战时期的 我们 与 他们 体现着鲜明的政治性,是显性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冷战后,这种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双方 我们 与 他们 ,被亨廷顿以文化重新界定:不属于同种文明就不可能有文化认同, 我们 与 他们 必然发生冲突。显然,这丝毫没有摆脱冷战时期的政治简单化思维模式。
将文化认同与美国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考察,可以进一步认识亨廷顿以文化为世界分界线的良苦用心。亨廷顿注意到,来自其他文明的移民拒绝融入西方社会,继续坚持他们原有社会的价值观、习俗和文化,若不能同化移民,美国内部就可能存在冲突并造成分裂。由此,亨廷顿指出, 还需要战胜美国存在的崇尚多样性及多文化主义的思想。 3 即美国必须在国内控制来自非西方社会的移民,摒弃多元文化主义以加强西方文化的认同。只有用统一的文化、统一的意识形态来聚合多种文化,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才能使美国真正承担起对西方文明的责任。毋庸置疑,文化(包括种族、民族或意识形态的内容等)会帮助社会个体重新建立认同感,在相当程度上使社会支离破碎的各部分重新凝聚在一起,能够最有效地防止社会的崩溃。 4 (P82)文化认同的这种政治功能在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为了求得国内的文化认同,解决国内的多元文化危机,亨廷顿一味夸大文化的政治功能,把文化的作用提升到决定一切的高度。他抱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偏见,要求排除异己文化以达到认同目的,只不过是以文化认同来掩盖其政治图谋,归根结底还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二、文明形态划分的势力重组意念
亨廷顿将重建世界秩序的重任赋予文化,以宗教为基本原则,将世界划分成八种不同的文明。宗教一向是美国文化的基本因素,近年来移民的增加使美国国内种族和宗教趋向多元化,对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根基的美国政治文化带来了一定冲击。同时,席卷全球的宗教热,包括传统宗教的复兴和新兴宗教的崛起,也引起了亨廷顿的注意。因此,他以宗教为基点重新组合当今世界的各种力量,有着深刻用意。
宗教产生以来,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使其相对独立性愈加鲜明。同时,它无可避免地与意识形态产生了紧密联系。 某种特定宗教中的各种意识形态要素,即某种宗教的信仰和价值系统的各方面,都带有作为其主要载体的阶级和地位群体的印记,并且,它可能一直围绕着他们的利益而变化。但是,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载体本身又部分地由意识形态所决定并带有它的印记 。 5 (P11)鉴于此,某种宗教信仰越来越可能侵入国际事务,其本身在国际关系中也会成为对外交往的动力。亨廷顿突出精神因素在政治冲突中的作用, 在现代世界里,宗教是主要的,可能是惟一的感召和动员人们的核心力量 。 2 (P353)由此,他把宗教当做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
于是,宗教的复兴在冷战后世界的意识形态真空中便显得极为自然而又富含政治意味。 东西方所造成的政治思想冲突正在被文明间的文化和宗教冲突所取代 , 2 (P40)人们在发生冲突时不仅强调本文明的认同,还强调对方的文明认同。当人们以宗教为认同时,宗教就代替意识形态并起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各个集团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把公众、支持者、参与者组织和统一起来,并加强各种社会联盟,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现象学角度看,意识形态常与宗教仿佛有天然的姻缘关系 。 6 (P237)的确,意识形态能赋予人一种道德崇高感和类似宗教的归宿感,宗教所唤起的 认同感 当然也体现着某种意识形态性,说到底就是一种 利益认同 。亨廷顿把非西方宗教的复兴当做是非西方社会反对西方化的最强有力的表现。在他眼中,这种复兴是非西方社会对西方以及与西方相关的世俗的、颓废的文化的一种坚决拒绝,是独立于西方文化的宣言。这样,他把宗教力量的变化上升为潜在的意识形态冲突,势力较大的 最虚伪 的儒教和 最偏执 的伊斯兰教就被描绘成异族,成为 正义 象征的西方基督教文明的 死敌 。把宗教基础视为更重要的和决定性的文化因素,暂且抛开学理上的缺陷不说,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政治上对意识形态势力的一种重新组合。
三、西方 非西方范式的绝妙心计
亨廷顿认识到非西方文化的经久生存能力,也感觉到若干非西方民族的巨大潜能及其根深蒂固的独立性,由此对西方在未来世界中能否维持其优势地位表现出极度忧虑。他关注的焦点说到底仍是世界政治中可能发生的变迁问题,而且这种变迁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