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现代人来自同一祖先?
•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所有现代人的祖先都是来自东非,他们在大约10万年前离开故乡,冲出非洲,走向世界。

•这一理论的最有力证据,就是非洲人相对其他大陆的人类在基因上极为多样化,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更久远的历史。

•根据目前人类Y染色体的差异和种类,人口遗传学家推测6.6万年前离开非洲的男性只有大约2000人。

假如同时离开的女性人数与男性相当,那么当今人类的祖先总共不出4000人。

二、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同时不断向四周辐射,吸收并融合四周各民族的文化艺术。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其真正形成已是汉代的事了。

•秦朝以前,原始部落自治,诸侯林立,中华大地上文化艺术形态的区域性特征十分鲜明,由于频繁的战乱、迁徙和流动,乐舞交流异常活跃,这种早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对后来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乐舞艺术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海经、尚书等资料,具体事物。

•山海经:异地、怪物,刑天、夸父、精卫。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可不信的地理文献。

——郭璞
•《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胡应麟
•《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方面的巨著。

——刘秀歆
•《山海经》是一部“盖古之巫书也”。

——鲁迅
•全书汇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美的神话,记载了550座山、300多条水系、473种动物、525种植物、673种矿物、130多个国家和部族以及大量的风土人情。

这是一部奇丽诡异、博大精深的百科通书,《山海经》以离奇的幻想和浪漫的笔调叙述了许多优美神话。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稀世珍贵、充满玄奇幻想的百科全书式的不朽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史学、民族、天文、历法、深化、宗教、巫术、地理、气象、动物、植物、地理学、矿物学、文学、考古、医学、药学、人类学、生物学、水利、海洋学和科技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山海经》的重要价值,这部书不仅是一部传奇,而且更是一部充满玄怪神话色彩的不朽的综合性巨著。

特别是它以丰富离奇的幻想和浪漫诡异的笔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广而久远的影响,开创了后世神话、寓言、童话、故事、诗歌、戏剧之先河。

(一)朝聘体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朝聘是先秦时期外交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朝聘场合体现着一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而朝聘场合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则较多地表现为物质文化交流,表现为周人音乐中的外来文化因素,表现为翻译人员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朝聘场合的对答(如“问礼”、“问政”、“问疾”)或观礼等活动。

•据《古本竹书纪年》、《国语·鲁语》和《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早在周代以前,不同地区的部族之间就通过朝聘的交往方式实现了物质文化的交流。

具体事例
•如在《逸周书·王会解》中开列有四方诸侯朝见时所带来的礼品单,共有62个方国的62种特产,本篇后面有《商书·伊尹朝献》,记述了37个不同的方国朝见商汤时所贡纳的地方特产。

而甲骨文中“属于贡纳的用语有氐(致)、共(供)、入、见(献)、登、取、眉、来、至等10个,贡纳物的种类有奴隶、牲畜、农产品、野兽、贝、玉、象齿等奇珍、手工业品、邑、卜龟和卜骨等八大项,都说明商王朝或西周王朝与方国的朝聘关系中已经进行着充分的物质文化交流。

•《礼记·乐记》:“昔舜做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也就是说早在传说中的舜时,南北乐舞便有了交流。

•《周礼注疏·卷二十四》:“旎nǐ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郑玄注:“四夷之乐,亦皆有声歌及舞。


•旎人是周朝的乐官之一,专门教民间乐舞和四方少数民族的乐舞。

•还有一个乐官“鞮鞻氏”专“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郑玄注曰:东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离,北方曰禁。

•《文选·左思〈魏都赋〉》:“鞮鞻所掌之音,韎昧任禁之曲。

” 吕向注:“鞮鞻,樂官,掌四夷樂。


•《礼记》曰:昧,东夷之乐;任,南蛮之乐。

…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

言与其声歌,则云乐者主於舞。


•东西南北歌少数民族的乐舞各有白己的专称,欣赏和表演少数民族乐舞是中央朝廷某些活动必有的项目,以此表示天下的统一,且所谓乐舞是以舞蹈为主的。

贾公彦疏引《孝经纬·钩命决》:“东夷之乐曰《韦禾》,持矛助时生。

南夷之乐日《任》,持弓助时养。

西夷之乐曰《侏离》,持截助时杀。

北夷之乐曰《禁》,持盾助时藏。

皆於四门之外,右辟。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引《明堂记》所载:“禹纳蛮夷之乐于太庙。

”说明早在禹统治天下时就很重视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并将之放在太庙表演。

另一个乐舞教官“韦末师”专门掌教“韦末乐”,即东方少数民族的乐舞。

“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飨亦如之。

”昧师还可以率领他的“东方歌舞团”参加祭祀和宴会活动,可见东万少数民族的乐舞在“四夷乐”中是最受重视的,拿有特殊地位。

•楚辞作品《大招》中:“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关于鲜卑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官袍上的宽腰带,王逸注:“衰带领也。

”一种认为指古鲜卑族的衣带钩名。

如果是后者,则与鲜卑族乐舞交流似可以上溯至此,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其间也很有可能包含乐舞的交流,但由于史料缺乏,暂时无法确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按传统习惯历来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包括十五个诸侯国的地方民谣,其中大多数出自平民百姓乃至奴隶之口,《诗经》实有诗歌作品305首,而国风占160首;雅是正统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官方乐歌;颂都是宗庙祭祀用的乐舞歌曲,由于它的所有作品都是用于歌舞配唱的,因而它是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从贵族阶层到平民阶层直到奴隶的各个社会集团,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学和乐舞艺术状况的反映,其中就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乐舞艺术的交流,尤其是反映了南北乐舞文化的交流。

思考题
•1、夏商周战国时期在酒文化与诗歌的交流与传播。

•2、先秦时期的南北文化交流。

三、中华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的联系
•印第安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美洲这块美丽、富饶的大陆上曾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文明。

对于这个古来而又原始的民族,关于它
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而人们越来越发现中华文明与印第安文明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比性。

•印第安人是美洲原始土著居民,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

其实印第安人在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后人虽然发现了错误,但这种称法已经成为习惯称法并普及了,直到今天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仍然称印第安人为“西”印度人。

那么印第安人到底从何而来,这个疑问一直盘旋在人们的心中。

•关于美洲土著居民的来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很多推论和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是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亚洲起源说”。

其实在这个结论之前,有很多其它猜测例如:“本土说”、“西北欧起源说”、“以色列犹太说” ……但是都一一被人们推翻。

只有亚洲起源说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可。

“亚洲起源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蒙古人型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万8千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桥”从阿拉斯加进入了美洲大陆。

这是有足够根据的。

•最新的基因研究表明: 新西兰的毛利人与中国人的基因完全一样,由此毛利人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数万年前驾乘简易的舟筏从我国东南沿海飘到那里的。

由此毛利人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数万年前驾乘简易的舟筏从我国东南沿海飘到那里的。

体质人类学家曾经采用Rh血型分布法鉴定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一些土著人与中国人种接近甚至相同。

•我国的学者提出“华北人说”,人们猜测,他们可能是一批寻找安憩之所的仓皇逃窜的罪犯,也可能是一批敢于冒险、结伴觅食的猎人,他们才是杳无人迹的蛮荒的美洲的开拓者。

•据史料记载:大约是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

当时的纣王,正率大军,征伐位于今山东省的“人方国”,大获全胜,然后,匆匆地赶回安阳过年。

正月初二,武王兵临城下,而他的大军还在返回的途中,他不得不驱使大批的奴隶、俘虏和平民应战,结果大败,纣王自焚而死。

•武王死后,纣王的儿子武庚谋反,企图复国,周公进行了第二次东征,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

•早在1939年,中国学者陈志良就提出了殷人逃美的断想。

•再次,从史书记载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印第安人曾与古代中国有过交往的根据。

1761年,法国人德吉涅根据我国史书《梁书》中的材料,明确提出中国人在公元5世纪到过美洲。

《梁书》是在公元636年由唐朝史官姚思廉撰成的,书中说,公元5世纪有5名僧人离开撤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东游,到达了一个名叫扶桑国的地方。

公元13世纪,宋元之际的文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又讲到449年扶桑国有个叫沙门慧深的人来到我国。

1、首先在语言方面,经语言研究学家证明:今天美洲本土有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种不同的语系,其中在美洲西部沿岸有一狭长地带的语系,其语言形态与环太平洋、亚洲族裔语言形态相符。

直到现在,在印第安语言,还保留着许多与汉语相似甚至相同的发音。

如: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印第安人中间,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发音,与古代中国人称代词的发音相似;玛雅语称“人”为“镇”或“银”,与汉语发音接近;墨西哥一些印第安人称“花”也是“发”,发音与汉语完全相同。

•2、其次在文字方面,从一些考古发现和遗留下来的文物,我们发现印第安与古代的中国一样都有象形文字。

这只有万年前的古埃及和中国才有,但只有中国的象形文字流传下来。

但在印第安人的墓穴墙壁上发现了有神秘象形文字。

至今西方科学家
们仍不能破译这些图象文字,因为西方传统文化历来都是拼音文字,而与中国相隔如此遥远的印第安竟与中华文化如此的默契。

•第三,在科学方面,中国和印第安人具有诸多相同或近似的创见。

•古代秘鲁人的“结绳索和雕刻记事法”,及北美洲印第安人用于算帐的“贝壳串珠(wampum belt)”,竟然和孔子修订的《书经》中记载:中国没有文字前的记事、算术就是“结绳记事、雕木算术”不谋而合。

•中华民族与印第安民族在历法方面的创见都是与日神信仰具有直接联系的,玛雅人的太阳历、中国的阴阳历、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的历法在古代都是极为发达的,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着一致的结论。

•古墨西哥人以五十二年为一周期,以十三个数目,配四个名称,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信仰中,构成所有物质的四大元素:水、火、风、土,类似于中国的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说。

他们代表了世间的四个时期:每到一周期的世界末日,就有一次洪水;一次大火;一次暴风雨和一次大地震。

类似于中国、蒙古、西藏等与天干、地支相配合八卦图,每六十年为一世间周期的文化。

第四,在建筑方面,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的建筑,都给后世留下很深的印记,其中有些方面与我国古代的类似内容几乎一致,这些均可以进行系列的比较。

•第五,印第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联系还体现在制陶、玉器、绘画等艺术方面,其中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这些陶器、壁画及各种工艺品上的图案,他们直接证明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

•其次,有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印第安文化与中华文化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一些考古发掘也证实印第安人与古代中国曾有联系。

例如近年来,美国考古学家宣称在美国西海岸海底发现了属于3000年前的古代中国人的石锚等等。

此外,1972—1974年,在我国河北阳原县虎头梁村附近的地层中发掘到200件楔状石刻。

经考证,这些楔状石刻与北美阿克马克印第安遗址中发掘的楔状石刻相同。

•中国和印第安人的原始信仰主要包括:太阳崇拜、祖先崇拜、火神信仰、以动物为特色的图腾信仰以及其他多神体系。

宗教上的近似性尤其是原始宗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印第安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最为丰富的。

•首先,太阳崇拜都曾经盛行过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远古时期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关于太阳神的印记或遗迹,各地岩画里面有许多太阳神的形象及拜日的内容;不少部落盛行着对日神的信仰,像炎黄、东夷族等;到了夏朝、殷商时期,太阳崇拜已是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殷商时代尤为突出。

印第安人的太阳崇拜是十分普遍的,虽然它并非为每一个部落所明确记述,但在某些部族中的表现极为突出,像中美洲的印加人及北美洲的纳切斯人等。

•具体而言,有关太阳崇拜的盛况一般只是引起个别专家的注意或研究,祭拜日神的场所在我国古代有所谓的“明堂”,以至于形成了一定的规制,明堂还被殷人称为“阳馆”,这种“太阳堂”与印第安人的太阳神庙、太阳金字塔性质是一样的。

在至今所存的祭日场所遗迹之中,我国有日坛,美洲也有“祭日高台”,亦即祭日的典礼台(露天太阳庙或塔、祭日金字塔之类)。

其次,日神信仰与纯粹的神话内容相互掺杂,特别是后来伴随着文明的进化,神话传说因素大大增强。

日神信仰在中华先民和印第安人中都有存在,我国远古时期太阳崇拜普遍存在,在印第安人中,印加人、阿兹特克人、纳切斯人等部族均信仰太阳神。

•如玛雅人的日神神庙与乌鸦有关,他们的日神也是由乌鸦所变,这非常类似于我国古代先民可能存在的太阳神信仰,后世各种史籍、绘画等文物反映的就是这类内容。

•再次,两大民族日神信仰的遗迹得以留存,如今仅见于民间,亦多为学者研究所用。

在北美印第安人曾经生活和居住的地区,有许多关于日神的岩画和饰品。

在建筑遗存上,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合宫”(黄帝时期)、“总章”(虞时期)、“阳馆”(殷商)、“明堂”(西周)跟印第安人的日神崇拜的建筑有着诸多一致的方面,其构造、材料相同,都是“以茅盖屋”,房顶用茅草盖成。

•如著名的美洲10世纪~13世纪的提奥华纳科文化的大规模的建筑群———“卡喇萨塞亚”,其中里面由巨石建成的“太阳门”最为著名,巨石雕塑内容包含了大大小小的太阳神像,最大的一个下方有两只黑色玄鸟,极类似于我国的“日中骏乌”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形象,由此我们几乎是可以感受我国远古时期的日神信仰完全已在异地传扬。

我国古代明堂礼俗,王国维认为均与帝王听朔布政相关,而且这儿的天子是作为日神崇拜而存在的。

太阳门
•门是用一整块巨大的安山岩雕凿而成,门框的上下左右均布满了轮廓清晰、刀法雄健的石雕神像和各种花纹图案。

太阳门上端正中部分有一个维拉科查太阳神像的浮雕。

蒂瓦纳科遗址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遗址是蒂瓦纳科印第安古文化的宗教、政治中心。

位于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

海拔3500米。

蒂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

5世纪到9世纪它达到了鼎盛时期。

•遗址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阿卡帕纳金字塔,这是遗址中最长的建筑。

二是大卡拉萨萨亚神庙,它是蒂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太阳门”是该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