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1/2020
9
二、思想先驱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对先辈思想理论继 承的结果。女性主义有两个当之无愧的理论先驱者,她们 是20世纪前半期对世界文坛和批评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英国 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这两位批评 家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批评实践方面,都为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开拓了方向。
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
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
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
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
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
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
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 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 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
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7/21/2020
11
(二)波伏娃
西蒙·德·波娃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主要讨
流话语下的社会传统观念和习俗,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
面,尤其是在对女人的社会定位上融入了父权专制和性政治的
思想,强调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
7/21/2020
12
所以,波伏娃认为,女性成长的过程即是被社会观念和习 俗规定、束缚的过程,女性从一出生便被约定如何梳妆打 扮,如何穿衣,如何与别人交往,如此等等,女性的自然 天性被压抑形成了男权话语下的女性角色,被社会局限于 家庭和生育的狭隘天地里。社会强加于女性的观念和思想, 又反过来促使女性按照男性化社会的要求约束、改变自己, 去适应这个压抑自己的社会为她制定的价值取向。同时, 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使女性不得不 依赖于男性,为了生存她们去适应男性的一切爱好和习惯, 成为男性把玩和欣赏的对象,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 从而成为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造成女性这种结局 的根本原因,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阳性崇拜”和男权中心 文化。
(一)伍尔夫
伍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1929年出版了《一间 自己的屋子》。这篇长篇论文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创了 道路。她以宏大的历史目光一与开阔的思想视野,对女性 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给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以多 方面的启迪:
7/21/2020
10
(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 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良己的文学传统。她追述了18世纪
7/21/2020
4
一般来说,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宣扬的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的思想,被认为是妇女争取自由、解放步伐的开 端,它宣誓了妇女意识的觉醒。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平 等、博爱”的思想,更进一步坚定了妇女追求自由、平等、 解放的决心。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 到要想求得真正的解放必须彻底摆脱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 赖,在政治地位上独立自主,具有话语权,经过多年来女 性族群不懈的努力抗争,1870年英国妇女获得了财产权, 1920年到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标志着女权主义运动 第一次高潮的到来。
第八章 女性主义批评
7/21/2020
1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是指20世纪后期兴起 于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阐释文学与文化现 象的批评理论。‘已主要包括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两大分 支。英美学派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有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 1934—)、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lert, 1936—)、 苏姗·格巴(Susan Gubar, 1944—))和伊莱思·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 1941— )等,法国学派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有朱 莉亚·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 1941—) 、埃莱娜·西苏
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下起和谐地
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 功的重要保证。这个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 批评标准相对杭,而且也可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
的一种最初尝试。(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的
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
以成为女人的社会底蕴,首先她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区
别,女人不是天生的。其次,她挖掘了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的
社会根源,认为男女的区别不在于性别方面的原因,而在于社
会的决定作用。其三,她探讨了文学史传统对女性的压抑和歪
曲。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可谓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发展史,它在发
展和延续的过程中既确立了男权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男权主
7/21/2020
3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先驱
一、现实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催生物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两 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妇女解放运动亦不可 能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席 卷欧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男人作为社会的主宰,其人 性、政治地位、权力等方面无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高扬, 而妇女则一直是被压抑的对象,在男人面前,女人一直是 劣等公民。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地位亦成为几百年来妇女 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妇女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历程是与 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历程共同向前发展的。
西方文艺理论的兴盛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方法论等方面资以
借鉴。20世纪是西方文艺批评兴盛的时代,多种文艺思潮和文
艺理论交互更替,纷繁并呈:20年代至30年代以来新批评和其他
形式主义批评在英美等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50年代至60年代结
构主义理论异军突起;60年代末解构主义取代结构主义日渐兴盛,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接踵而至并迅速发展;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勃
然而兴;80年代以来后殖民理论和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全新姿态呈
现于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文艺理论交相辉映和迅速
发展时期应运而生,它借鉴了这些理论提供的丰富经验、方法
和技巧,并加以扬弃、吸收和融化,构筑了自己独特的开放性
特色和批评品格,丰富并发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
7/21/2020
8
例如,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将文本与 文化语境、文学与社会现实对立,掩盖了文本最初创作的文 化语境,使自我意识受到主导意识的猛烈蚕食,文本意义被 权力强烈压制,同时它还追求以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对政治 原则加以质疑,揭示文化产品与权力的关系。这种理论唤醒 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激发她们重新审视文化产品,挖掘其中 男权中心文化的主流话语对女权的掩盖并加以颠覆,以自我 意识构建新型的男女权力关系,找寻复杂社会状态下女性的 确切定位。后殖民主义理论亦引起了女性对自身在后殖民语 境中真实状况的关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结构主义方法论 消解了文学现象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现象。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评理论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考察女 性在社会和生活的处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形式主义文 学批评方法促使女性主义者在对文学进行研究时,注重文学 与作者的创作心理及社会的历史关系,探究作家的生平经历 和社会处境对女性创作中自主意识表达的影响。
7/21/2020
7
女性主又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较晚时期,在自身理论体系
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既有与时代背景的渊源,又与先辈理论
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既有与时代背景的渊源,又与先辈理
论先驱的理论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正如肖瓦尔特所说:‘如
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它的另一
个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20世纪
(Helene Cixous , 1938—)
和露丝·伊瑞格瑞
(Luce Irigaray , 1930—)等
7/21/2020
2
女性主义批评,顾名思义,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 评。其次,批评在这里兼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具有纯粹 的文本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 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 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不平等的社会 现实。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再次高涨,女性主义 批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展现出一种新的理论生机。 各种流派的女性主义批评一方面共同反抗着父权制文化对 妇女的种种压抑和迫害,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进行着激烈 的争沦、否定和自我发展。所以,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 女性主义自始至终都呈现出复杂状态。
7/21/2020
14
这祥,波伏娃就首次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所 虚构的种种“女人的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表现,严格说来,波伏娃的这种分析还只是静态的,但却,沃尔夫与波伏娃的思想中都还存在不少矛盾, 如沃尔夫对妇女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较强略有微词,认为 这会损害文学的美学风格;波伏娃有时又用男性的学批评标 准来衡量、评价女性的文学作品;等等。但总的说来,她们 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都为女权主义批评树立了榜样, 开辟了方向。
7/21/2020
6
在文化层面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女性的性别意识, 认为女性绝不能被拒绝于历史的线状时间之外,批判男女 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颠覆传统文化中“阳性崇拜”和 “父权崇拜”的文化价值体系,批判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 主义文化,消除女性“边缘化”现象以建构女性文化价值 体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样解构男权社会下对妇女的性 别歧视,认为妇女不但不同于男性,而且优越于男性,女 性在传统历史中被压抑、歧视地位的形成是“阳性崇拜” 和父权政治的结果,妇女要彻底解放毋庸置疑必须对男权 中心文化进行全面解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伴随着女权运 动的兴盛而兴盛,它一方面得益于妇女解放运动,另一方 面又对妇女解放运动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它重构文学批 评新的理论体系是必然的。
7/21/2020
13
波伏娃为验证女性被男权社会压抑成第二性,在其《第二 性》中解读了五位男性作家的作品,探讨了女性被男权中 心文化歪曲的事实。她认为,在蒙泰朗的笔下女性只是证 明男人崇高、伟大的参照物;克劳代作品中的女性不过是拯 救男人的工具;劳伦斯虽然力图探索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 建立,但女性仍然处于屈服和被引导者的地位;布勒东把女 性视为优美的诗极尽赞美,但在其文本精神中女性仍被表 现为男权主流话语的第二性;司汤达以更加人性化的眼光认 知女性,但在其作品中女性仍是被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的 第二性。波伏娃在论文中强调了女性形象在传统文学作品 的显在只不过是男人想象的虚构,她从性别的角度研究了 关于女性的若干理论,被后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所吸收、 继承。
7/21/2020
5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世界再次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史称 第二次女权运动。第二次女权运动不仅涉及女性在政治、 文化、教育、再就业等领域的权利,并进一步表现为对女 性本质和女性文化的开掘。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19世 纪后半叶至20世纪西方妇女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的权利,追求自由、平等以及自身彻底解放的时代精神, 催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的时 代背景和思想渊源看,它的理论支点是社会性别,注重揭 示、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化、社会中的被压抑的处境及其 产生的根源,它倡导以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视角重新审视文 学史,对一切经典文本进行解构,构建女性话语权力以祛 除经典文本中男权文化中心的主流话语,颠覆父权社会和 男性中心文学史强加给女性的价值观念,重评女性形象、 寻找女性文学史,反叛男权中心文化下文学史的美学价值 体系。
以来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许多妇女作家长期遭到排斥和
遗忘的事实,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肯定了这些女前辈所开辟
出来的文学道路,从而为妇女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中争得了一 席地盘。这初步体现了对传统男性中心论文学史观的反叛。(2) 她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
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