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龙崇拜起源_研究述评_徐永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3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30No .32007年06月

Jo ur nal of Y ang tze U niver sity (So cial Sciences )

Jun .2007

收稿日期:20070411

作者简介:徐永安(1963—),男,湖北竹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与地方文史研究。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

徐永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湖北十堰442002)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龙崇拜起源”研究新的原型说继续出现,新旧观点辩论亦走向深入。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出新,学术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的考古发现等,都有助于澄清一些

长期争论的问题,形成一些比较统一的认识。

关键词:《伏羲考》;龙的原型;龙的观念起源;图腾崇拜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7)03-0011-07

一、新原型说的出现与理论水平的提高

80年代河南濮阳市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

蚌龙引发的学术影响,在90年代继续延伸。冯时对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进行研究,认为该墓蚌塑所表现的是一幅早期星象图,蚌塑龙、蚌塑虎是古代天文学所说的苍龙和白虎二象。他认为:“中华民族对巨龙的崇拜,事实上就是对东方星宿的崇拜,而这一崇拜的缘起则在于诸星宿对于远古先民的授时意义。”[1]刘宗迪承续了这一观点,撰文说明,华夏上古龙崇拜源于原始历法的龙星记时制度,龙的原型即四象中的东方苍龙群星,龙星周天运行,与农时周期相始终,因而成为古人了解时间和岁时的主要依据,并成为天道自然的体现,商周二代作为王者标志的龙旗上描绘的就是龙星。[2]

对此,有学者评述:“将北斗左、右两侧的两组星宿命名为苍龙和白虎是源于人们认为这两组星宿对于北斗具有护卫作用的民俗观念。……龙的原始形象来源于星象,这种观点乃是将诸星宿之得名与崇龙习俗的关系颠倒过来所形成的错误

认识。”[3](P 170)

而刘洪杰对蚌龙身体各部分的测量结果,“发现其数据与鳄类身体的比例关系基本一致。此外,蚌龙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的特点,也与鳄类适应水面生活所进化成的特征相符”[4]。显然,这是有利于鳄鱼原型说观点的。

王从仁提出“区域生成说”,认为“形形色色的龙,

是各自独立地产生于各个地区的;龙形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大地上曾经长期共存过姿态不一的多种的

`龙'”。他还认为龙崇拜实质上源于动物崇拜。

[5]

阿尔丁夫撰文提出“野马说”:“中原地区的龙并非固有,乃是来源于北方,连其名称也来源于北方民族当中的匈奴或东胡系诸族语言的音译”,“华夏文化中的龙即神化的野马及其有关传说,归根到底是经由北方民族传入的”。

[6]

闻一多综合图腾说仍然具有强大影响力。何星亮认为:龙的原型是蟒蛇,龙的诞生地是太皥部落,龙神崇拜是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的整合形式。[7]

杨青通过对流传于沅湘间的原始宗教《美女教》唱词对“南蛇”的描绘与古籍中多个龙神作比较,说明“南蛇在自然生物为蛇,在烛祭神职为烛阴、烛龙,在鬛毛特征为应龙;在天职为雷龙。从图腾南蛇到龙,显明是南蛇图腾进入炎帝农耕社会在图腾祭祀中一种神职的升格与衍化。因而,也在古氏族崇蛇中,出现亦龙亦蛇的交替,烛阴蛇又作烛龙、蚺蛇又称应龙。龙神是南蛇的演变形态。……南蛇形态是龙的原型,而且南蛇(蚺蛇)诸类形态,也构成了龙的多形态”。[8]

此类文章还有多篇。

李炳海提出龙蛇图腾源于雷图腾。[9]

苏开华提出“胚胎说”:龙的原型是母腹中尚未发

育成形的胎儿。[10]

这个假设得到了郭殿勇、王小盾等

人的赞同。

何根海提出龙的初始原型为河川,认为“龙的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

觞、发展、流变、定型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初始原型到次原型即动物原型和到多种图腾动物特征整合的历史进程”,龙初始原型发生的根源,就是蜿蜒的河川,而蛇蟒蜥鳄则是河川之动物化神灵化的载体,是龙的次原型。[11]

这一时期的原型假说越来越重视对假说的理论即“观念龙”的研究,包括从哲学的高度和认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王小盾提出“胚胎说”时,根据起源研究比较公认的一些结论提出,各种形态的龙必定会有共同的本质,并指出“学术上的一个缺环”:我们忽视了从原始信仰时代的思维到文明时代的思维之间的过渡。他认为,“从思想符号的角度看,它的特点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也就是说,如果把中国思维的发展过程,按其所使用的符号手段描写为具象物体符号※具象事物符号※抽象事物符号次第演进的过程,那么中国古代神话大致属于这一过程的第二阶段,即以具象符号表达抽象观念的阶段”,并且古人是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来建立这一符号系统的。

从这一角度考察龙的原型或实质便不必理解为某种具体的动物,而不妨理解为采用具体物象表达的某种具普遍意义的事物。“龙的原型不是某种具体动物,而是隐藏在各种哺乳动物母体内的胚胎。”而古人把胚胎称做“龙”加以崇拜的心理基础是对生命的崇拜,它代表了生命起源的共同性。胚胎是远古人类认为自己和其他动物有亲缘关系的证明。据此,他对各种图腾的信仰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内容:以哺乳动物为图腾的民族(例如猪、马等民族)建立了关于图腾胚胎的崇拜,以非哺乳动物为图腾的民族(例如蛇、鱼等民族)也把自己的图腾比拟为胚胎而使它获得了新的神性。人们还从一切具有胚胎形态的物体中寻找灵感,于是使得“龙”成为具有云彩之神性、雷电之神性以及虹霓之神性的神灵。他把原始的龙崇拜称做“胚胎崇拜”。早期龙神,事实上都是具有胚胎性格的神灵。

最终,他把龙神话起源的认识过程表述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当人们“近取诸身”,根据生育过程来追寻生命起源的时候,他们通过胚胎这一具普遍意义的生命发生状态,建立了最初的龙形象和龙概念;第二步,当人们“远取诸物”,在自然界及所崇拜的图腾形象中找到胚胎符号的对应物的时候,他们将这些物种———例如鳄鱼、蛇等爬行动物,马、牛、猪、狗等胎生的哺乳动物———也赋予了“龙”的概念;第三步,人们进一步把龙的属性赋予自然界,在那些具有生殖、变化、母性、生命起源等符号意义的动物身上(如蛇、蛙、鱼),也在那些具有阴阳化合之属性的自然景观中看到了龙的影子(如雷电、霓虹、云雨),在这个时候,龙便成了繁衍、化合等事物现象的通名,水中的龙便变成了天上的龙,不过,真正的龙,是隐藏在它们后面的整体和一般(哺乳动物的胚胎)。这来源于早期社会意识中的对生育的关注,对生死循环问题的思考。[12]王小盾对胚胎说的阐述,不论其本身是否存在不足,但却试图对各种龙的原型说并存所存在的矛盾———每一个别总是不能完满解释整体的现象———从逻辑上加以彻底解决,通过寻找所有原型的内在共性,越过了不同原型的外在差异的矛盾,从而把古今存在的不同的原型说调和同一起来。而试图把两种或几种原型说调和起来,共同作为龙的主要原型,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趋向,我们不妨称之为“调和论”。

同样的努力也体现在吴生道维护闪电说的《浅谈龙崇拜起源》一文中。他在分析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对龙起源时期的上古世界观作了一番整体考察。以此为据,他对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夔纹的演变进行了新的解释,并结合考古资料,论证龙“取象于鱼、蛇、鳄,但非鱼、非蛇、非鳄;它的本质是闪电”。[13]他使闪电说变得看起来可以自成一理。何根海对河川说的论证,郭殿勇对胚胎说的阐述也体现了这种倾向。这些研究者的努力毫无疑问有助于提高起源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刘志雄、杨静荣指出:“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14](P5)他们认为,龙崇拜不是源于图腾崇拜,龙是原始先民们运用艺术手段所创造的许多动物形象中的一种,具有特殊的巫术功能。他们还提出了“原龙纹”的概念,并分析不同文化区域原龙纹的类型(鱼纹、鳄纹、鲵纹、猪纹、虎纹、蛇纹),指出它们的共性:“无一不包孕着浓厚的宗教观念,无一不是应原始巫术的需要而产生的。沟通天地的媒介和传递人神之间信息的使者,是六种原龙纹所共有的也是最主要的含义。”[14](P19)他们认为,具有人类始祖含义的渭水流域鲵纹,“后来演化为人面蛇身的神人纹像,而最终演化为伏羲、女娲神像”[14](P19-56);原龙纹也是多元的(龙的起源必然是多元的),它们经过长时间的并行共存之后稳定地延续到商文化中;商人为了满足“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的宗教需要,发明了“化合式变形”和“混合式组合”两种艺术手法,创造了龙的形象,“从而满足信奉不同的通天神兽的氏族部落的宗教心理”,“真正的龙纹即由此而宣告诞生”。[14](P66-88)

这一个时期不同观点的论辩,必然导致对图腾理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