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有大陆 , 有洋盆, 有高大的山脉和山地, 拉雅运动。 有 在亚欧板块 、 太平洋板块 、 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 , 低矮的丘陵, 有极 目无际的平原 , 还有地势高寒 的高原与四面环 山的盆 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 , 全 差 地等。 这些不同的地貌, 成因也是不同的。 在降雨丰沛的地方 , 地表作用 异运动的强度 自 向西 由弱变强。 东 强烈 , 故坡上的冲沟 , 谷地中的河流 , 河口的三角洲等地貌发达 ; 在石灰 2第 四纪气候 2 第四纪冰川发育概况。 四纪气候以全球眭变冷为最突出的特 . 1 第 岩分布的地区,受地面及地下水的影响可形成奇特而美丽的喀斯特地 貌; 早少雨的地方 , 流水作用让位于吹扬作用 , 地表堆积沙丘 , 形成大片 征 , 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 的移动 , 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 的沙漠 ; 在高寒 的地区, 冰川成为地表的主要营力 , 形成冰川地貌。 第四纪冰期鼎盛时, 全球大陆有 2 %到 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此外 , 0 0 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 在地貌发育的过程中, 两种力量同 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 ,引起全球 每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 时 出现 , 彼此消长 ,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的。例如 , 在地壳下降( 内力 ) 成 的变化 , 。 Leabharlann Baidu纪古气候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温度的降低 , 等等 第 但气温的 为低地和海洋时, 必然导致堆积作用( 外力 ) 的加强 。 如果地壳下降转为 下降值与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冰期时 , 高纬地区温度降低最大, 中纬 — 2 低纬地区降低最小 。在相 同纬度地 上升 , 露出海面或成为高原或山地时 , 主要的外力便有堆积转为侵蚀。 地带的气温 比现在平均低 8 1 ℃, 另一方面 , 如果大片高地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削为平地时, 地壳表面负 区, 陛气候区 , 大陆 气温下降值大 , 海洋性气候区, 下降值小。四纪全球 荷减轻 , 失去平衡 , 会引起地壳的上升, 平原地带如有大量淤积 , 负荷加 温度并非直线下降 , 而是波动式的周期性变化, 因此 , 表现为冰期和间 都有明 重, 又会引起地壳陷落。可见两者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在具体的时期和 冰期 的周期性更替。这种变化在第四纪地层及生物化石等方面, 显的反映, 并反导致 了气候带发生多次移动。 地区, 两者所处的主导地位是不同的。 1新构造运动( e tco i )将第四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N oe tnc : s 2 第 四纪期间 , . 2 我国没有发育大陆冰盖 , 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 但 十分发育中国东部的古候。中国东部虽然受季风控制, 但由于受全球冰 称为新构造运动( 据普通地质学夏邦栋 ) 期和间冰期 的影响 , 冬夏季风的位置发生周期性南北移动 , 多次出现冷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 : 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 , 这种地势 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 、 动植物群落 、 和人 暖干湿交替现象。 类的演化与发展。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 四光 (9 9 17 ) 李 13 、9 3 、 2 第四纪的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 中国的地貌产生 了和大 . 3 对 黄汲清等(9 7 、 17 )任纪舜(9 0 19 )程裕淇等(9 4 , 1 9 、9 7 、 19 )分别从构造体 的 影响。主要出以下几个因素 : ) ( 降雨量 ; ) ; ) 1 ( 温度 ( 风。 2 3 3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对地层的影响 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 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 、 特 提斯 、 华夏 一 滨西太平洋 、 贺兰 一 康滇等 4 个主要 的构造体系域 , 它们 地层 :sa m) 一定 的地质时期 内形成的层状岩石( (t t  ̄ ru 据普通地 东西横亘 、 南北纵贯 , 东西约略对称 , 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 质学夏邦栋 ) 构 。它记录着第四纪地壳发展过程 中各种事件的综合记录。 地层形成时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 的。并且 , 较老的地层先形成 , 位于较 成 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1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 . 1 1地质表现主要是新地层( 新近系 一 下部位 , 较新的地层后形成 , 覆于较上部位 。但是由于第 四纪的新构造 地层会发生倒转和倾斜。 地层 的接触关系也会新构造运动 第 四系 ) 发生的低角度的倾剁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比如柴达木盆地油 运动的影响 , 泉子尖顶山构造。( )地貌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 和气候的外力作用而改变。 2 貌, 它是新构迨 云 动直接作用的结果 , 如断层崖、 断块山、 山脊被错断等。 4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是通过对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影响来影响生物的分布 1 新构造运动 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 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 的构造 - 2 运动。如反映间歇 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 、 、 阶地 多层溶洞等 ; 的。如 由于构造运动使地表隆起 , 这样顶部遭受风化 作用就强烈 , 形成 水系的同步弯转、 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大量的碎屑物质 , 这些物质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还有山的高度上升 , 1 沉积物标志. . 3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 面积较广 山上的气温降低 , 则会使动植物向山下迁移等。 的新近系 ( 上第三系) 第 四系分布 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 一 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出现 , 加速了植物群的分化和演变。 草本植物高 近系 ( 上第三系) 第 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 度繁荣 , 一 它们多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 , 生态类型也发生 了很大变化 , 一 年一枯一荣 , 利用种子或根部延续生命。 四纪植物逃避恶劣气候的另 第 相 对抬 升 。 ‘ 就是大规模迁徙 , 即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 , 植物群发生频 1 地震。 . 4 地震是 由于地应力的局部积累和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壳 途经, 的快速颤动, 地震的分布和发生与新构造时期以来强烈的构造带有关。 繁的迁徙。植被带的迁徙有三个方向 : 一是受纬度方 向控制 , 沿着南北 1 综述。 . 5 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 方 向迁移 , 这是全球性的移动 ; 第二是受经度方向的控制 , 沿东西方 向 活动的综合反映,是通过上面叙述作用类型来形成现在的中国的基本 的 迁移 ; 第三是受地形高度的控制 , 山岳地区植物群做垂直方向运 在 地貌。自始新世以来,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 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 , 动。在北半球第四纪冰川鼎盛时期 ,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区的范围扩 致 使青藏高原 陕速隆起, 形成喜马拉雅山地 , 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 大 , 植物带发生显著移动 , 北方耐干寒 的植物向南迁移 , 喜湿热 的植物 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分早 、 晚两期 , 早喜马拉雅运动 ,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 带向低纬方向压缩。间冰期气候转暖 , 植被带又向高纬方向移动。全球 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 各个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植物迁移的距离和方向并非完全 陆, 使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合并相连。与此 同时 , 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 致 , 迁移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属种皆能回到原来的分布区。 块之 间则发生张裂 ,海盆下沉 ,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 总结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第四记冰期的出现对环境起 了 一 海一 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 一 更新世��
在 的地貌地形等有 着重 大的影响 。第一新 构造 运动 的直接 地貌标 志即新构造地 貌 , 它是新构造运动 直接 作用的结 果, 断层崖 、 如 断块 山 等。第二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 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阶地 多层溶洞等。第四纪
有 两 大特 点 : 一是 此期 气候 变化 剧 烈 。二 是 大量 生 物 的 出现 。 本 论 文从 以 下 的 思路 编 写 的 。 关键词 : 第四纪 ; 新构造运动 ; 气候 ; 地貌 ; 地层 ; 生物 ; 将今 论古

8 8・
科 技论 坛
论述 第 四纪新 构造 运动 、 气候对地貌 、 地层 和 生物 分布 的影响
胡建 文
( 齐哈 尔矿 产 勘 查 开 发 总 院 , 齐 黑龙 江 齐 齐哈 尔 1 1 0 ) 6 0 0
摘 要: #( utnr Pr d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 第 L Q a ra eo) e y i 从距今 20万年至现代, 4 延续约20万年 4 第四纪中的新构造运动对中国 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