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的分析

皮肤根据类型可分为正常肌肤和问题性肌肤两大类型;正常肌肤又可分成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及混合性皮肤四大类型;问题性肌肤可分为暗疮性皮肤、黑斑皮肤、过敏性皮肤和老化性皮肤四大类型;其中根据问题程度的不同,暗疮性皮肤还可分成粉刺性皮肤、暗疮皮肤(也叫青春豆或痤疮)、面疱皮肤。黑斑皮肤可分为雀斑、黄褐斑、蝴蝶斑、妊娠斑、肝斑、日晒斑、老人斑等多种,其中雀斑和老人斑为定性斑。妊娠斑在终止妊娠后大多数可自行消退,日晒斑也会在避免阳光暴晒的情况下恢复正常,只有黄褐斑、蝴蝶斑以及肝斑为体内激素分泌紊乱或身患疾病所至,在去斑的同时必须配合内在调理或治疗。

(一)中性皮肤:含有碍15%~25%的水分,PH值介于5.0~5,5之间,肌肤纹理细腻,皮脂分泌正常,毛孔细致,是最理想的皮肤。

一、正常皮肤分析:
(二)干性皮肤:含水量只有10%以下,皮脂分泌量少,水分不足。表皮较薄,干燥无光泽,有紧绷感,易产生细皱纹。
(三)油性皮肤:油性皮肤的人,水分含量和中性皮肤者相同,但皮脂分泌比较旺盛。表皮一般较肥厚,纹理较粗,毛孔较大,容易产生黑头及污垢。
(四)混合性皮肤: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即面颊干燥,属干性;额头、鼻子、下巴处油腻,易生黑头。

二、暗疮皮肤分析
暗疮皮肤医学上又称“粉刺”、“痤疮”,俗称“青春豆”、“面疱”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脂腺与毛囊的慢性炎症。其形成原因复杂,发生率与复发率高,青春期多见,时好时发,反复多年不愈是本病的一大特征,且容易留下疤痕和色素沉着。此病是一多因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内在因素:
1、雄性激素分泌过旺:(为本症的主要原因)
(1)刺激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过多皮脂。
(2)促使毛囊口角化,上皮细胞增生,雄激素中的睾酮在酶的作用下,形成双氧睾酮,与毛囊受体蛋白结合即能刺激毛囊与皮脂腺角化。角质变厚,角化细胞相互粘连,不易分离致管口堵塞,皮脂产生与排出平衡失调,这是产生粉刺的主要原因。
(3)局部面疱杆菌(又称痤疮棒状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混合感染发生炎症。
2、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女性在月经期前暗疮易生长或复发加重。与此期间雌性激素分泌下降,雄性激素相对升高及孕激素的分泌有关。
3、各种器官功能障碍,特别是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如各种胃肠功能混乱、便泌、肝功能低下等,均易导致暗疮的产生。
4、体内维生素的缺乏,主要是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A族。B族中维生素B6及

维生素B2的缺乏,易导致脂质功能混乱,而缺乏维生素A则容易使毛囊口发生角化。
5、遗传及个人皮肤素质。人体皮肤毛囊皮脂腺受体对雄性激素的敏感性及毛囊的角化程度具有遗传性,一般皮肤质地粗而偏黑的人,青春期时毛囊口易于角化,发生痤疮、而肌肤细嫩偏白的人则较少发生这些问题。
6、疲劳过度、睡眠不足、火气旺盛、精神抑郁、紧张、压力过重均易导致内分泌紊乱,或神经功能紊乱也是造成暗疮的重要原因。

(二)、外在因素
1、清洁、保养不当:不注重皮肤的清洁,滥用碱性用品洗脸,或偏重于油性化妆品及不良保养品等,均易导致此症的发生。
2、食物因素:高糖、高脂、过食辛辣、煎炒热性等刺激性食物易使暗疮生长或加重。
3、药物因素:不少人口服用避孕药或其他激素类药物及长期涂擦皮质激素类外用药,暂时见效但反弹后加重。皆因此类药物不利于抑菌,对暗疮不但无效,反而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促使炎症加剧或复发。
4、局部机械性刺激:如挤压、针挑、抠挖等,均可导致细菌感染。
5、外界因素:如紫外线过度照射,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均会刺激毛囊口发生角化,阻塞毛孔。

(三)、分类及演变过程
非炎症型:
1、小粉刺:皮脂或老化角质堵塞毛孔,毛孔稍微扩大,但肉眼不易看出,用手触摸有沙粒状感觉,
2、白头粉刺:又称封闭型粉刺,皮脂物质继续扩大而形成。表面光滑,看不见毛孔,肉眼可见到白色米粒状隆起,用手触摸有结块感,显微镜下可见其微小毛孔内充满皮脂、角化物及面疱菌等。针挑后可挤出白色线状粥样物,白头粉刺易演变成各种类型面疤。
3、黑头粉刺:又称开放型粉刺,由皮脂等物质堵塞,毛孔张开,皮脂外端被灰尘等污垢粘附,可见黑色顶部,故称黑色粉刺。挤压可排出黄色皮脂,黑头属安定性粉刺,一般不会发炎,可存在数月甚至数年。
炎症型:
1、丘疹:皮脂管下半部破裂,皮脂、脂肪酸、死细胞等流入真皮层,伴细菌感染白细胞趋化明显,肉眼可见粟粒样或绿豆大小红肿隆起,触及较硬,疼痛明显,有的表皮温度升高(红肿、热、痛),处理不当,易留疤痕。
2、脓疱:皮脂管上半部破裂,皮脂、脂肪酸、死细胞等外流接近皮肤表面,同时伴化脓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肉眼可见表面绿豆至黄豆大小隆起,有脓头,若能小心处理,排出脓液,恢复较快。
3、结节:皮脂管完全破裂,大量皮脂、角化物、脂肪酸等射入周围组织,皮肤表面有时有化脓现象。表皮下则形成结节样硬块,结节部位时软时硬,并伴灼热疼痛,易留疤痕。

慢性炎症型

:部分炎症型面疱皮脂管破裂后会自行修复,但修复后的皮脂管仍会受到皮脂腺再制造出的皮脂及脂肪酸还有细胞残余物刺激而再度破裂,多次破裂、修复,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裹,形成慢性炎症型面疱。
1、囊肿型:多见于严重面疱反复发作的病人或一般人的背部。肉眼可见皮面隆起,无明显的灼热、疼痛现象,直径7~15毫米,甚至更大,触感较软,刺破后有乳酪状物质流出。
2、多孔型: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面疱基底破裂后再结合而成,互相有瘘管相通。肉眼可见不规则隆起,基底较大,触及较硬,无明显灼痛,处理不当易造成反复感染。
后遗症:一般非炎症型很少有后遗症,而非炎症型,特别是慢性炎症型若处理不当,通常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带来终身遗憾。
1、色素沉着: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均有轻度不一的色素沉着,有的一周左右即可消退,有的则需数周甚至数月,也有少数患者持久不退。按摩及面膜护理可促使其消退。
2、疤痕:由于炎症型面疱的毛囊壁通常破裂,毛囊内物体漏入真皮引起炎症,炎症消退后,因真皮组织修复能力较差,就形成疤痕。
3、凹洞:多见于结节型及慢性炎症型,真皮组织破裂严重,感染消退后,结缔组织增生,牵拉。皮肤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而形成凹洞。
(四)暗疮皮肤的内在护理
1、保持乐观、开朗情绪,解除精神负担及顾虑。
2、有规律的生活,保持充分睡眠,避免疲劳过度。
3、忌烟酒,少吃辛酸刺激性食物及油腻、甜食等,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4、及时治疗慢性病及妇科病,注意肠胃、尤其是规律的排便,不要形成习惯性便秘。

(五)、药物治疗
1、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疗法:
(1)维生素B2:用于脂肪代谢异常而造成的硬结性粉刺及口角炎、酒糟鼻、失眠、暴躁等患者。
(2)维生素B6:用于脂漏性皮炎、月经期暗疮及服用避孕药、抵抗力差或伴紧张、恶心、贫血、水肿、偏头痛者。
(3)维生素A:用于干燥、缺水皮肤,角质增生粗厚而引起的粉刺,暗疮患者,每日5~10万单位,连服2~3个月。
(4)维生素B1:用于暗疮粉刺同时伴胀气,便秘、胃酸过少、神经炎及容易疲倦者。
(5)维生素C:用于干燥、脆弱、抵抗力差的皮肤,并可促进暗疮伤口愈合,减少色素沉着。
(6)锌:用于暗疮患者辅助治疗,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加速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再生,促进伤口愈合。
(7)钙:安抚神经。
注:服用维生素时应忌热、酒精及避孕药,应以冷开水送服。
2、抗菌素疗法:可服用红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磺胺类等药物,用于杀灭微生物,减

少皮脂分解产物刺激的炎症现象。其中红霉素用以治疗久治不愈的顽固暗疮;甲硝唑用于厌氧菌的感染,效果较好。
3、激素疗法:主要用于内分泌不平衡或严重暗疮的短期治疗,要慎重,注意停药时逐渐减量。
4、外用药物:
(1)各种抗生素软膏,起到表皮杀菌作用,愈后即应停止。
(2)各种药效性产品:
A、硫磺:使患部干燥、抑制皮脂分泌及细菌生长。
B、雷琐辛:消炎,抑制皮脂分泌,溶解角质层。
C、酵素:维生素A酸、果酸等溶解角质的产品,目前较为流行,可促使角质层溶解剥脱,疏导油脂。
三、黑斑皮肤
黑斑是一种面部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面部的美观,是女性脸部皮肤最大的困扰之一,也是国内外许多皮肤病专家和化妆品公司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黑斑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黑斑是黑色素细胞的产物,胎儿11周的时候,在人体皮肤、神经、眼睛等部分就出现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分布在皮肤的基底层与真皮相连接处,它分布的密度决定皮肤颜色的深浅。面部、手臂、肛门、乳晕、腋窝、会阴等部位分布较多,而其他部位分布较少,并都呈均匀分布。白化病人因为缺乏酪氨酸酶的缘故,皮肤始终是苍白色,。黑斑形成的原理及过程如下:
1、黑色素细胞能够吸收一种无色氨基酸——酪氨酸进入细胞内,并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多巴,多巴继续氧化成黑色素,再聚合成黑色素颗粒。酪氨酸酶的作用很大,其活动度越大,含量越多,黑色素形成也就越多。紫外线可使细胞体内的酪氨酸酶的活动度增强,这是由于外来紫外线作用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SH化合物分解,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减弱。
2、黑色素逐渐增多后酪氨酸酶的活动度开使逐渐下降,黑色素逐渐集成黑色素颗粒,
到树枝状突里储藏起来,被表皮基底细胞所吞噬。然后逐渐向表皮移动到达角质层,于是角质层也出现黑色素颗粒。黑色素是一种光吸收剂,它的主要功能是阻挡太阳光的直射,以保护真皮、肌肉等内部组织器官不受紫外线的损伤。此外,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光化学过程中产生了自由电子或其他化学自由基,黑色素颗粒可以与之化合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防止了紫外线照射的有害作用。
3、在皮肤健康时,表皮的黑色素会因新陈代谢而由皮肤表面排出,然后自然剥落,其合成与分解趋于平稳状态,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皮肤会因疲乏而使排出黑色素的能力减弱,以致黑色素残留在皮肤上形成黑斑。

(二)、黑斑的成因及分类
雀斑
1、因斑点大小、颜色象麻雀羽毛上的斑点,故称雀斑,多跟先天因素

有关,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它的特点是:
(1)浅褐色或暗褐色针头至绿豆大斑疹,散在或聚集分布,一般较规则,无自觉症状。
(2)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及眶下,重者颈、肩、背上方等暴露部位均有。
(3)常自五岁左右开始出现,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多,25~30岁雀斑最明显,老年后反而不明显。其发展与日晒有关,夏季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或消失。
2、体液的酸碱度与雀斑的关系:
(1)疲劳:早晨血液一般呈碱性,脸上雀斑较不明显。经过一天的疲劳,晚上体液呈酸性,脸上雀斑更明显。
(2)疾病:使人呈现慢性疲劳状态,体液倾向酸性,雀斑颜色加深。
(3)生育前后:女性激素大量分泌,血液中磷酸增加,体液倾向酸性,雀斑也会更明显。
(4)浓妆:影响皮肤的气体交换,也会使雀斑加深。

黄褐斑
1、妊娠斑:因怀孕期间激素分泌改变而造成。多在怀孕3~5个月出现,分娩后可完全消失。
2、卵巢斑:上唇出现八字须样黑斑,一般与卵巢机能较弱有关。
3、子宫斑:子宫、卵巢异常或经痛、月经不顺所致。
4、更年期、口服避孕药、堕胎、流产等导致内分泌障碍而引起。
5、精神压力、长期疲劳或受到过度刺激,引起神经功能混乱,使脑下垂体无法正常运作,促使肾上腺荷尔蒙分泌增加,刺激黑色素细胞制造大量黑色素,而发生色素沉积现象。
6、各种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甲亢、糖尿病、癌肿、结核、营养缺乏、酒精中毒等均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皮肤新陈代谢减退形成黑斑。

日晒斑
由于紫外线的过度照射,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产生大量黑色素以抵御紫外线。大量黑色素代谢到角质层后,无法及时排出,而产生黑色素沉积的现象。

老人斑
老人斑是皮肤老化的一种表现,一般出现于面、手、四肢等部位,约黄豆大小不规则黑斑。其原因跟皮肤机能的逐渐衰退、内分泌混乱、脏腑功能减弱、血液循环不良及长期日晒等因素有关,常见情况有:
1:日光性角化及日光性斑痣病,与长期日晒有关,好发于脸颊、手背等处。
2:脂漏性角化,是一种良性的角化突起病灶,外观看来像一块块粘附在皮肤表皮上的小烂泥巴,一般位于脸部及身上的面积较大,较为突起且颜色较深。位于四肢的病灶常较小,较为扁平且颜色较淡。平时无症状,若经常磨擦刺激,病灶处也会出现疼痛,发炎的现象。
外伤性黑斑
皮肤表面受损伤引起的黑斑称为外伤性黑斑。
1、各种外伤后引起的色素沉着,如烫伤,挤压、抠挖粉刺暗疮后均可引起色素沉着。
2、某些不良化妆品中的色素,香料、金属等均可

损伤皮肤的表皮,如:铅质、汞盐等会弥漫存积于真皮吞噬细胞中,改变了皮肤的颜色,这种外源性色素呈灰至蓝黑色,汞还会破坏红细胞,虽具有漂白作用,可暂时控制黑斑,暗疮的出现,但是等皮肤的新陈代谢退化,毛孔阻塞严重时,会产生后遗症,轻者为皮肤炎,重者导致严重黑斑、暗疮等,甚至产生颜面黑疱病。
颜面黑皮病是一种黑色素大量沉积于表皮、真皮的现象,多发于前额、双颊及眼周,有时侧颈部有网状灰褐色斑,伴有漏屑,多与使用不良化妆品有关。

太田氏母斑
太田氏母斑也是一种先天性黑斑。
1、病理:因遗传因素所致,其黑色素沉积于真皮上层及中层。它因日本医师太田所发现而得名。
2、特征:呈灰褐色至灰青色斑。主要分布于三叉神经的第一、二分支的皮肤上,即眼窝周围、鼻翼、颧骨处,通常是单侧,有的连眼白处亦见黑青色斑点。

颧痣
呈灰褐色至青灰色斑。对称发生于颧骨部位,大约青春期开始出现,夏日较明显并增多。其黑色素沉积于真皮。

三、黑斑的分布状况与内脏的关系
1、前额:女性荷尔蒙分布不平衡;肾脏功能不全。
2、眼皮:流产、堕胎次数过多;妊娠期;过敏性皮炎。
3、眼尾、太阳穴:甲状腺功能低下;妊娠;更年期;神经质;反复化妆品刺激。
4、眼下:流产、堕胎;生理不顺。
5、颧骨内侧:(两颊成片)肝肾功能不全;更年期。
6、鼻部、日晒:胃肠功能不佳;生理不顺。
7、人中:内分泌不平衡;卵巢机能障碍。
8、下颌部:妇科疾病、白带过多、冷底症、化妆品过敏。
9、颈部:香水、化妆品过敏;紫外线过度照射。
10、颧骨外侧:与日晒有关。
四、黑斑的预防和治疗
(一)、 黑斑的预防
1、避免过度日晒:做好各种防晒工作,如涂防晒霜、用遮阳伞、戴太阳镜等,并且一年四季均要防晒。
2、皮肤保养,尤其干性肌肤更要注意保湿、滋养、并经常按摩,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代谢能力,减少色素沉着;慎重选择化妆品,避免用劣质产品。
3、多吃含有维生素及钙质的食物,多吃碱性食物,避免变成酸性体质。如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有利体液保持弱碱性。

形成酸性体质的原因有两点:
1、酸性食物摄取过多。
2、过度劳累、精神不安、空气污染等原因使体内氧气不足,致使体内糖分无法完全燃烧而产生乳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