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故事
梁启超优秀家风故事
梁启超优秀家风故事
《梁启超优秀家风故事》
说到梁启超,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家的家风那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就说梁启超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件事吧。
有一次,梁启超的儿子梁
思成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心情很低落,感觉自己怎么都学不好,整个人都变得没精打采的。
梁启超察觉后,没有直接去批评或者说教,他呀,找了个阳光特别好的下午,拉着梁思成来到了院子里。
他们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梁启超就像个老朋友一样,开始和梁思成聊天。
他跟梁思成说:“儿子啊,你看这院子里的树,它们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参天大树吧?它们也是一点点地生长,经历风雨才能慢慢变强壮呀。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遇到点困难算啥,慢慢来,不要着急。
”梁思成听着父亲的话,抬头看着院子里那些树,心里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接着,梁启超又说起了自己小时候学习的一些故事,有失败也有成功,
让梁思成知道原来父亲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厉害的。
然后,他鼓励梁思成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像在森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样。
梁思成
被父亲的耐心和理解深深感动了,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学习,遇到问题也不再轻易退缩。
梁启超就是这样,用他的爱和智慧引导着子女们成长。
他教会他们要勇敢面对困难,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家风就像温暖的阳光,一直照耀着梁家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如今,我们也应该学习梁启超优秀的家风,让这种美好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就像梁启超和他的家人一样,我们也能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民国名人家风家训的小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民国名人家风家训的小故事1、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2、鲁迅教子顺其自然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教育大师梁启超:养出自律的孩子,父母要做好这一点
教育大师梁启超:养出自律的孩子,父母要做好这一点01梁启超,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都是栋梁之才,因而其家教方法也鼎鼎有名。
梁先生的教育理念在那个时代很领先,最大的特点是爱的教育。
从《梁启超家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十二分热烈”的父爱,没有一点大家长作风。
书信中对孩子的称呼就十分亲密,比如“宝贝思顺”,“小庄庄”、“老白鼻(baby)”、“六六”等等。
爱的表达也也是随处可见,有一封信就这样写道: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对孩子的功课,他从没有苛责,更多的是理解。
而且对孩子本人的关心总是在最前面。
比如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他在信中写道: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
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虽然挚爱孩子,但梁先生从不姑息溺爱,他用自己做学问的成就言传身教:“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
对子女的一生是否要有所作为,他也只是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从现在的心理学角度看,梁先生家教成功,与他深厚的父爱对子女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他以身作则的自律让孩子自律,是子女们成才的关键。
02我们对自律的常规印象,就是一个人自我管理能力强,能隐忍,很坚韧。
小到减肥时对美食的克制,大到事业上遇到困境不退缩,这些都是自律。
那么,为什么说父母的爱能让孩子形成自律呢?经典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父母的爱让孩子自尊自爱,这种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自律的基础。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幼时父母的照顾。
父母有足够耐心,能够延迟满足,投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精力来关爱和照顾孩子,孩子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孩子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进而会认为“我的时间是有价值的”,他才不会轻易去浪费时间,懂得自我珍惜。
这便形成了自律。
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
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其代表作《少年中国说》直到今天还被广泛诵读。
但鲜为人知的是,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读书,匡国济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孩子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
他有九个孩子,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九个儿女投身于不同的行业,个个都是栋梁之材,其中三个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如何使得九个儿女全都成龙成凤呢,这自然要得益于他独特的教子之法。
一。
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一生千变万化,但爱国之心永不变。
为子女们作了最好的楷模。
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梁启超还竭力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日本时,他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围坐在小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孩子们长大进学校后,梁启超从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
对留学国外的孩子学成回国做什么,都有细致的考虑。
他要思成在美国学习结束后,再到欧洲学一年回国。
并建议回国后的思成到东北大学工作。
他同意思永的要求在美学习考古期间,回国实践一年再出国继续学,以便将国外新考古方法运用到中国。
他要思庄学生物学和图书馆学,回国后和思永一起当他的助手。
他要思忠在美国陆军学校读完后回国入黄埔军校。
他请谢国桢做家庭教师,教思达、思懿、思宁念中文,以便将来报效祖国。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个曾到外国求学或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
但是,他们中却无一人留居国外,都是学成后即刻回国,与祖国共忧患,与民族同呼吸。
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过着清贫的生活且疾病缠身,却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长女、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梁思顺将父亲遗留下来的全部手稿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把北戴河一座别墅献给了国家;1978年,梁启超的次女、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梁思庄又代表全家将梁启超坐落在北京卧佛寺的陵园和几百株树木献给国家。
梁启超家风故事
梁启超家风故事今天咱就唠唠梁启超他家的那些事儿,那家风啊,就像一阵超棒的春风,吹得梁家满门都是人才。
先说说梁启超这人吧,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自己学问大得很,可他对家里的教育那也是相当上心。
他就像一个超有智慧的老船长,带着一船的家人在成长的大海里航行。
梁启超家的孩子啊,那可个个都不简单。
他对孩子们那是满满的爱,而且这爱不是那种娇惯的爱。
他就像一个超级导师,鼓励孩子们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比如说吧,他的孩子有的喜欢建筑,有的喜欢考古,这在当时可都不是啥大众的选择。
但梁启超呢,就全力支持,他就跟孩子说:“娃呀,你就大胆地去追你的梦,老爸在后面给你撑着呢!”在梁家,读书那是家庭里的头等大事。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又重要。
梁启超自己就是个书虫,他家里的书房就像一个宝藏库,各种各样的书都有。
他也把这种爱读书的习惯传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从小就在书堆里长大,那知识量就像小气球一样,不停地膨胀。
而且他们家读书可不是死读书,读完了大家还会一起讨论呢。
就像开家庭学术小沙龙,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平等地交流。
这就像一场知识的派对,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再说说他们家的品德教育。
梁启超特别注重品德的培养,他就像一个道德楷模一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们。
他告诉孩子们要爱国,要有责任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孩子们都没有只想着自己的小日子,而是积极地为国家做贡献。
就像他的儿子梁思成,虽然搞建筑研究,但也想着怎么把古建筑保护好,让中国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
这就是梁启超家风的力量,让孩子们心里装着大的理想,而不只是自己的小确幸。
还有啊,梁启超家里的氛围那叫一个和谐。
一家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兄弟姐妹之间感情好得很,就像一群亲密的小伙伴。
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而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这种家庭氛围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窝,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风雨交加,回到家里就感觉充满了力量。
总之呢,梁启超的家风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梁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之路。
思想家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故事
思想家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故事梁启超是我国的著名思想家,他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欢迎大家阅读。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评选揭晓,81人当选,其中人文组的28人中,有兄弟两人梁思成、梁思永同列榜上。
四十五年后的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他们的一位弟弟梁思礼又名列其中,当选院士。
一门三院士,极尽荣耀,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
对不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三人也许多少有点陌生,但他们的父亲却是谁也都知道的,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任公。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四,成人者九,除此三子(二子梁思成、三子梁思永、八子梁思礼)因列名院士而暴得大名外,其余六子也各有成就,在各自的领域内成就非凡。
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曾在给儿女们的信里这样说:“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谁都知道,从戊戌变法到后来办报写文章,再到出任民国司法总长,以至后来领导护国运动、讲学清华,梁启超都马不停蹄,即便是后来退隐政坛,也被各个大学请去讲座,公务繁忙,自不必说。
我们不禁要问,梁启超哪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九个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九个子女个个成才。
不能否认,九个孩子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但父亲的耳提面命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读新出的《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山西人民出版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父亲的谆谆教导涉及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这些家书前后持续十五年,少则每年几封,多则几十封,有的只有寥寥十几字,仅为报平安或交代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或纵论时事,或畅谈家事,又或与子女谈心聊天。
梁启超家风教育故事启示
梁启超家风教育故事启示历史上,诸如梁启超、曾国藩等很多名人的家风教育为世人所称道,其中,梁启超更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他在培养子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关怀无微不至,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这并没有阻断他与子女间的亲情。
梁启超通过书信的方式时刻关心子女的学习与成长状况,从这些书信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趣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寒士家风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培养独立能力五方面的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作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梁启超经历坎坷、世事多变的一生中,爱国之心坚如磐石,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中。
他认为在子女小时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是教育子女的重中之重。
子女们远在重洋之时,梁启超仍以书信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子女要努力学习,为将来能够报效祖国尽一份力。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在其子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
在国外完成学业后,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将毕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二、以趣味教育引导子女好学。
身为趣味主义的倡导者,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将趣味作为学习的动力,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子女。
他始终强调趣味学习的重要性,极力反对对于子女未来不负责任的填鸭式、注射式教育。
梁启超一直教育子女要为学问而学问,所有的学问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有这样,趣味才能够持久,才能够终身不忘。
他曾在其所著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开门见山地说道:“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由此可见,趣味学习及教育不仅只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梁启超的学术追求。
在他看来对求知时刻保持兴趣就需要通过趣味教育来实现。
三、将寒士家风作为家庭教育的永远追求。
梁启超认为,人在不断的奋斗中,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财富和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提升。
梁启超教育子女务实的故事
梁启超教育子女务实的故事《梁启超:务实教育育子女》
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在教育子女方面,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他教育子女特别务实,从不空谈大道理。
就拿梁思成来说吧,梁启超没有一味地要求他追求高远的目标,而是引导他脚踏实地去做事。
在梁思成选择建筑学专业时,梁启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他告诉梁思成,建筑学可不只是设计好看的房子,更是要为人们创造实实在在的居住环境。
这就好比农民种地,得一颗一颗种子去播撒,一滴一滴汗水去浇灌,才能有收获呀!
梁启超还鼓励子女们在生活中多实践。
他常说,知识不仅仅在书本里,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他的女儿梁思庄,在国外求学时遇到了困难,梁启超没有长篇大论地安慰,而是告诉她要像勇士一样去面对,去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不就跟我们走路一样吗?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到达目的地。
梁启超的务实教育理念,让他的子女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子女们没有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生活。
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教育子女,就要像梁启超那样,实实在在,让他们在生活中历练,在实践中成长。
这才是真正为子女好呀!。
中国名人家庭养育故事
中国名人家庭养育故事梁启超啊,那可是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在家庭养育方面也特别有一套,而且故事可不少呢。
先说说他对子女的教育吧。
梁启超家那是个大家庭,子女众多,可他一点都不含糊。
他就像个超级导师,在孩子的学业上那是用心良苦。
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也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不会强迫孩子们去学不喜欢的东西,而是善于引导。
比如说,他的孩子对文学感兴趣,他就会分享自己丰富的文学知识,还会找来各种经典书籍给孩子看。
要是孩子对科学有点想法,他也会尽力去寻找科学方面的资源,给孩子创造条件。
在品德培养上,梁启超也是个高手。
他自己就是个很有爱国情怀、品德高尚的人,所以言传身教。
他经常给孩子们讲那些历史上的忠义之士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责任。
他就像家里的一盏明灯,用自己的品德之光去照亮孩子们成长的道路。
他对待孩子的态度还特别平等。
不像有些老古板的家长,觉得自己说啥孩子就得听啥。
梁启超呢,他愿意和孩子们平等地交流。
孩子们要是有什么想法,哪怕是很新奇、很叛逆的想法,他也不会一下子就否定。
他会耐心地听孩子说完,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一次,他的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改革的新想法,在当时可算是很前卫的。
梁启超听了之后,不但没有批评,还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想法的可行性,从历史、现实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这让孩子特别受鼓舞,也更加敢于独立思考了。
而且啊,梁启超对孩子那是充满了爱。
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那种深沉的、充满期望的爱。
他总是鼓励孩子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
他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
就像有个孩子在事业上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感觉很沮丧,梁启超就写信给他说:“人生在世,哪能没有点风浪呢?你看我,经历了那么多的起起落落,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转机的。
”他的这种爱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孩子们不断向前。
在家庭氛围营造上,梁启超家那叫一个和谐欢乐。
梁启超的家风故事
梁启超的家风故事梁启超这人啊,自己就是个超级大学问家。
他对家里孩子那教育,真的是特别有一套。
先说他这家庭氛围,那是相当民主自由。
孩子们跟他就像朋友似的。
你想啊,在那个年代,好多家庭里家长都是板着脸,说一不二的,可梁启超家不一样。
他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啥事儿,孩子们都能大大方方地跟他聊。
就好比吃晚饭的时候,孩子们能跟他争论是读古诗好还是读小说好,他也不生气,还觉得这争论特别有趣呢。
再说说他对孩子学业的态度。
他可不是那种只看分数的老爸。
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
他的孩子各有各的本事,有的擅长文科,有的在理科方面有天赋。
像梁思成,后来成了大建筑家。
梁启超就支持梁思成去学建筑,还给他找各种学习的资源。
他还写信给梁思成呢,信里那话又亲切又有力量,就像在说:“儿子啊,你就大胆地去追逐你的建筑梦,老爸在后面给你加油呢!”而且啊,梁启超的乐观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家人。
他自己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不管是政治上的起起落落,还是生活里的困难,他总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就像家里的太阳,把这种乐观的光芒洒在每个家人的身上。
比如说家里遇到经济上有点紧张的时候,他就笑着跟孩子们说:“没事儿,这就是生活给咱们的小考验,就像做游戏遇到点小关卡,咱们一起想办法就过去了。
”他还特别注重家庭的团结。
家里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兄弟姐妹之间感情好得不得了。
在这样的家风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个个都特别有出息,还都特别有人情味。
你看,梁启超的家风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通往成功和幸福的大门呢。
中国历史故事-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育子经验 梁启超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育子经验梁启超的故事说到教子能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曾国藩吧!毕竟《曾国藩家书》世所闻名,而曾家子嗣也的确个个成才。
曾国藩的确是育子小能手,但是本文要说的梁启超在教导子女方面,也一点也不差。
梁启超的几个子女,都长大成人,成为国之栋梁。
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毕业于西点军校。
四子是著名的经济学研究家,毕业于南开大学。
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梁家子女个个成才,虽然说有基因遗传的关系,却也绝不能离开梁启超的悉心教导和用心培育。
梁启超将自己与子女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角度与他们交谈,并且毫不吝啬的展现自己对他们的爱。
梁启超因为现实原因,总是在外漂泊,无法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但是无论在忙,他总会给自己的子女写去书信。
而在信中,他就像朋友一样,并不督促孩子们的学业,反而是向他们分享自己。
最有趣的是,梁启超所写大多都是他的平日生活,有时候一份信写下来,好似一封流水账。
他们交流的范围也并不限制,文学、历史,家常,人生无所不谈。
梁启超并不吝啬自己的关爱,在家书中他称呼自己的孩子,多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老beby“”达达“”忠忠“等,发自内心的亲昵。
他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这倒像是可怜兮兮向子女讨关爱之人,十分可爱。
在学习上,梁启超并不在乎孩子们是否有过高的文凭,而是看能否掌握基础知识。
他言:”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另外就是,在学习方面,他虽然会给出一定的建议,却绝不会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这样做。
比如在梁思庄选专业的时候,梁启超就来信言:”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值得借鉴!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值得借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清末民初动荡社会,时势造英雄造出一批批时代征服者,他们承古启今、继往开来,为世人留下一抹浓重的传奇色彩。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翘楚人物,中国政治革命家、思想家,其匡扶天下、济世救民的事迹广为人知,推动近代中国发展功不可没。
但鲜为人知的是,梁启超同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梁氏一家可谓人才济济,除了英年早逝的梁思忠和生下不久即夭折的“小白鼻”外,梁启超八位子女全部成才,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分别是1948年中研院院士和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的院士。
“一门三院士,父子九专家”的传奇家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梁启超,是中国不折不扣的大教育家,家族人才辈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梁启超那科学而独到的教育观,对于当今中国教育,又有哪些启示呢?幼教为本,家教为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此段摘录于梁启超散文《少年中国说》,笔墨极力赞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示意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梁启超认为,教育是一个人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早期教育,更是根本中的根本。
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对于早期教育,甚至说孩子的幼教,梁启超十分重视,并认为这是关系到个人一生成败的大事,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工程。
现今存有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家书多达400余封,即便是四处奔走、繁务缠身,梁启超依旧不忘对子女的教育和指引。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像这样十二分热烈的父爱深情,无不充盈于一封封家书当中。
对子女教育,梁启超精心把握每个人的特点与个性,因材施教,无论是生活、学业,甚至情感与爱情,既有理性的方向指引,更有感性的温情细腻。
梁启超的家教并非单一思想,而是兼容并蓄,集传统儒家、墨家、道家等各家之长,以培养一个人格完善、健全的人。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而梁启超教育子女也很成功。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到底是怎么培养他的儿女的呢?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梁启超出生于清朝晚期一个农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他们的文化修养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祖父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给他讲了许多爱国故事,让梁启超从小就培养出爱国情怀。
梁启超天赋很高,学习也很刻苦,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
第二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并拜他为师。
当时中国民生困苦,外国列强虎视眈眈。
梁启超非常赞成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和他一起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到这时,梁启超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是每月八元左右,而梁启超的工资达到了每月三千元。
除了工资,他还有不菲的稿费收入,演讲和讲课收入,股票和投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衣食无忧了。
但梁启超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所提倡的“寒士家风”。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保持贫寒人家的家风,勤俭持家,艰苦朴素。
梁启超尤其重视逆境教育,他曾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就是因为这种寒士家风,梁启超的儿女个个都在品行上得到了磨练和提高,他们从来不利用父亲的名望来获取利益,也从不把金钱拿来吃喝玩乐,而是用在学习和研究等自我提高的正当用途。
虽然梁启超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但是也不缺乏亲切和慈爱。
他给子女写下了两千多封书信,这些信中语言温柔和煦,都是循循善诱的教导。
梁启超还非常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也很尊重孩子们的自愿选择。
他不仅是孩子们的好父亲,还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梁启超一生跌宕起伏,他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影响了整个中国,还通过对儿女的培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提倡要做君子。
我们看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寒士家风的吃苦教育就是自强不息的一面,而亲切慈爱的家风是厚德载物的一面。
梁启超郎国任教育孩子作文
梁启超郎国任教育孩子作文说起教育孩子,梁启超和郎国任这两位父亲的做法还真是各有千秋。
先来说说梁启超。
这位大家都熟知的人物,在教育子女方面那可是有着独特的一套。
他对孩子们的爱,那是既温暖又充满智慧。
梁启超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
就拿梁思成来说吧,梁思成最初学的是西方的政治,但后来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梁启超没有因为觉得政治更有前途就反对梁思成的转变,反而是大力支持。
他鼓励梁思成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这种尊重和支持,让梁思成在建筑领域大放异彩。
梁启超还特别注重和孩子们的交流。
他的书信那是一封接着一封,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关爱和教诲。
他会跟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见解,也会耐心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烦恼。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书信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们成长的道路。
有一次,梁思成在学业上遇到了挫折,心情非常低落。
梁启超得知后,没有直接批评或者说教,而是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他告诉梁思成:“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别怕,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封信让梁思成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了困难。
再看看郎国任,郎朗的父亲。
他对郎朗的教育那叫一个严格。
郎国任为了郎朗能专心练琴,辞去了自己的工作,陪着郎朗到处求学。
他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经常是居无定所,但郎国任从来没有动摇过让郎朗成为钢琴大师的决心。
记得有一回,郎朗因为参加一个比赛,表现不是很理想,心情特别沮丧,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郎国任那是又急又气,他对郎朗说:“你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少吗?这一点点挫折就把你打倒了?你要是不练了,咱们这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说完,郎国任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郎朗看到父亲的泪水,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知道父亲为了自己付出了太多,从那以后,郎朗更加刻苦地练琴。
郎国任对郎朗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
每天规定的练琴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少。
哪怕是过年过节,别人都在玩耍,郎朗也得坐在钢琴前。
梁启超家书最经典的一篇
《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合集,其中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很难说哪一篇是最经典的。
不过,以下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篇:
《致梁思顺书》
梁启超的长女梁思顺,自幼受到父亲的宠爱和重视,父女俩经常通信。
在这封信中,梁启超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和关爱之情,同时也对女儿的学业和人生规划提出了建议。
他在信中写道:“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他希望女儿能够注意身体健康,不要过度劳累。
同时,他也鼓励女儿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封信表达了梁启超对女儿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子女教育的独到见解和教育理念,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新农村2024.1梁启超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不仅悉心培养出了3个院士,还缔造出了“满门才俊”的传奇。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他们中有7人曾到国外求学或工作,学成归来后相继成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
其中梁思成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汗马功劳;梁思永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俩都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位用心栽培的家长。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与孩子亲切交谈孩子们年幼时,梁启超经常让他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他就像说书人一样,一边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聊天说话,一边绘声绘色地谈古论今,讲的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
他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亲切交谈,传递父爱,也和他们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以及治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启蒙他们的思想。
“三步”学习法针对孩子们如何读好书,梁启超曾总结过一个”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
鸟瞰就是领略大概,明确重点;解剖是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着力解剖,疑难处认真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会通指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彻底了解而后已。
“严”和“爱”缺一不可梁启超认为教子之道要贯穿“严”和“爱”两个字。
“严”出于理智,“爱”则出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生活上要以“爱”相扶。
有一次,年幼的梁思永和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点矛盾互不相让,随后就扭打起来。
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严厉地批评了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在思永给出了满意的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
过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梁启超家教事例
梁启超家教事例一、重视子女教育的理念梁启超一生重视子女教育,他秉持着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
在当时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仍占主导,但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原因在于,他身处晚清民初的社会变革时期,目睹了中国在西方列强冲击下的落后。
他深知,只有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下一代,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之林立足。
例如,他鼓励子女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同时又不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让子女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吸收西方的民主、科学等精神。
二、书信中的家教梁启超通过大量的家书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
他的家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为人处世、学业追求等多方面。
1. 为人处世的教导在信中,他教导子女要谦逊、诚信、有同情心。
他常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例,告诉子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比如,他告诫子女不要骄傲自满,因为骄傲会使人失去进步的动力。
他提到自己在学术研究和社会交往中,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不断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2. 学业指导对于子女的学业,他给予积极的关注和鼓励。
他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对他们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例如,梁思成在学习建筑学时,梁启超为他提供了许多学习资料,还引导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建筑灵感。
他鼓励子女出国留学,拓宽视野,但又强调不要忘记祖国的文化根源。
三、因材施教的实践梁启超的子女众多,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
1. 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培养梁思成对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
梁启超便为他创造条件,支持他到国外学习建筑专业。
在梁思成的成长过程中,梁启超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在思想上不断引导他。
他提醒梁思成要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将西方的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这使得梁思成后来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林徽因——才女的成长林徽因也是在梁启超的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才女。
她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家庭教育名人故事
家庭教育名人故事家庭教育,那可是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就说梁启超吧,这可是个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超多故事的大人物呢!梁启超,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不仅自己在学术、政治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在教育子女这方面,那也是相当厉害,堪称“教育大师”啦!他的九个子女,那可都是各有建树,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真可谓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这背后,离不开梁启超独特又超厉害的家庭教育。
我记得有这么一件事儿,特别能体现梁启超的教育智慧。
有一次,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些挫折,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心情那叫一个低落,感觉自己都快没信心了。
梁启超知道后,并没有像一些家长那样,对着孩子就是一顿批评或者着急上火。
而是拉着梁思礼的小手,来到了他们家的花园里。
那天的天气还挺不错,阳光暖暖地照着,花园里的花儿开得正艳,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梁启超找了个石凳坐下,把梁思礼抱在自己的腿上,微笑着看着他说:“宝贝儿啊,你看这花园里的花儿,每一朵都不一样,对不对?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但它们都有自己的美丽和价值呀。
你这次考试没考好,就像一朵还没完全绽放的小花,只是暂时遇到了点小风雨,这没啥大不了的。
”梁思礼抬起头,看着爸爸,眼里还闪着泪花呢。
梁启超接着说:“你想想,爱迪生小时候还被老师认为是个笨孩子呢,可后来他不也成了大发明家嘛。
你也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咱们慢慢找,慢慢发掘,别着急。
爸爸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进步的。
”说着,梁启超还轻轻地摸了摸梁思礼的头。
然后,梁启超就和梁思礼一起分析这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他可不是那种简单地说“你这道题错了,应该怎么做”,而是耐心地引导梁思礼自己去思考。
比如有一道数学题,梁思礼做错了,梁启超就会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呀?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梁思礼就会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梁启超听了后,会笑着说:“嗯,你这个想法有点意思,但是这里好像有点小问题哦。
你看,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想,会不会更合适呢?”就这样,在梁启超的引导下,梁思礼不仅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有关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案例
有关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案例
咱来说说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啊。
就说梁启超这一家子啊,那教育方式可太有意思了。
梁启超自己学问大得很,他对子女那叫一个用心。
比如说他给孩子们写信,那信里就像唠家常似的,啥都讲。
他有个儿子叫梁思成。
梁思成想学建筑,这在当时可不是个热门选择。
但梁启超可没反对,反而大力支持。
他就跟梁思成说啊:“儿子啊,你喜欢建筑就去学呗,这可是个很有意义的事儿。
”这就像现在家长要是孩子说要去学个冷门的艺术啥的,好多家长可能就摇头,梁启超可不一样,他给梁思成介绍各种建筑知识,还到处给他找学习的资源。
还有他的女儿们,梁启超也很重视她们的教育。
他把女儿们当成宝贝,鼓励她们读书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的女儿们在他的影响下,一个个都很有才华。
就像他会跟女儿说:“闺女啊,你看这书里的世界可大了,你得好好去探索。
”而且他也注重品德教育,告诉孩子们要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他还会在信里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就像朋友一样。
比如他会说:“我今天遇到个事儿啊,觉得很有趣,你们也可以想想看。
”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让孩子们都特别愿意跟他亲近,也很乐意接受他的教导。
这就好比家里有个特会聊天的老爸,孩子能不喜欢嘛。
梁启超家的这种家庭教育啊,真的是特别棒,培养出了一群优秀的子女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家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故事
梁启超是我国的著名思想家,他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欢迎大家阅读。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评选揭晓,81人当选,其中人文组的28人中,有兄弟两人梁思成、梁思永同列榜上。
四十五年后的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他们的一位弟弟梁思礼又名列其中,当选院士。
一门三院士,极尽荣耀,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
对不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三人也许多少有点陌生,但他们的父亲却是谁也都知道的,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任公。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四,成人者九,除此三子(二子梁思成、三子梁思永、八子梁思礼)因列名院士而暴得大名外,其余六子也各有成就,在各自的领域内成就非凡。
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曾在给儿女们的信里这样说:“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谁都知道,从戊戌变法到后来办报写文章,再到出任民国司法总长,以至后来领导护国运动、讲学清华,梁启超都马不停蹄,即便是后来退隐政坛,也被各个大学请去讲座,公务繁忙,自不必说。
我们不禁要问,梁启超哪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九个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九个子女个个成才。
不能否认,九个孩子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但父亲的耳提面命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读新出的《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山西人民出版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父亲的谆谆教导涉及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这些家书前后持续十五年,少则每年几封,多则几十封,有的只有寥寥十几字,仅为报平安或交代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或纵论时事,或畅谈家事,又或与子女谈心聊天。
家书的写作时间有的是深夜两三点钟,有的则是清晨起床后,只要稍有时间,梁启超总会跟孩子们“唠叨”上几句。
无一例外地,每一封信里,都透露着父亲浓浓的爱意,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尤能被其强大的磁力一击命中,并被深深吸引。
在孩子们的学问上,梁启超既是严格的导师,又是慈爱的父亲。
有一段时间,思成对自己所学甚感困惑,怀疑美国的死板仿古教学方法会使自己变成纯粹的画匠,梁启超知道后,写信劝慰道:“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
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
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燉‘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在慢火燉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怎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
作为父亲,梁启超虽然希望孩子们个个成才,却又不希望看到孩子们因忙于学习而致使身体有损,在给长女思顺的信里,梁启超一再告诫最宝贝的女儿,“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多停数日亦无伤。
要之,吾儿万不可病,汝再病则吾之焦灼不可状矣。
”多年后,对远在美国的思成,梁启超也多次提请他注意身体,“你们现在就要有这种彻底觉悟,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锻炼、修养,预备着将来广受孟子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者,我对于思成身子常常放心不下,就是为此。
”只有真正疼爱孩子的父亲,才会在孩子的健康与学习之间,毫不迟疑的选择前者,哪怕是孩子们舍弃学习也在所不惜,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大爱。
梁思成后来曾说,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思永的影响特别大。
回忆父亲,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他一生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有几百封。
这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