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目录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2一、丰富的人生经历、坎坷的仕途生涯开拓了词境---------------------------------2(一)、青少年时期--------------------------------------------------------------2 (二)、青壮年时期--------------------------------------------------------------2 (三)、中晚年时期--------------------------------------------------------------3 (四)、晚年时期二、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4(一)、继承和发展遒劲、激烈的豪放----------------------------------------------4(二)、为词开拓新的表现空间----------------------------------------------------4 注释---------------------------------------------------------------------------6参考文献---------------------------------------------------------------------------6【内容摘要】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生涯,使其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豪迈激昂,慷慨悲壮、雄浑壮阔。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辛弃疾研究报告》一、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君实,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擅长诗词创作,尤以其豪放派的词作闻名。
其作品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表达了对政治动荡、家国兴衰的悲愤之情。
本报告以辛弃疾的生平、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二、生平1. 出生和家庭背景:辛弃疾出生于南宋官员之家,父亲辛彦杲是举人出身的进士,给予他良好的教育背景。
2. 官员生涯:辛弃疾通过参加科考,取得了进士资格,开始了政治生涯。
他历任著作郎、观文殿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等职务,但由于与当时统治者钱惟演的政治分歧,多次被贬谪。
3. 流寓生涯:辛弃疾在贬谪期间游历多地,结交了许多文化名士,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人际资源。
4. 世态炎凉:辛弃疾亲眼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衰落和北方侵略的悲苦历程。
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家国兴衰的忧愤情绪。
三、创作特点1. 创作题材:辛弃疾的词作以咏史抒怀、离散愁思、壮志难酬等题材为主。
他从自身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写出真挚、激情、深沉的作品。
2. 语言风格:辛弃疾的词作语言通俗易懂,用词丰富多样,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对仗、比兴、意象等修辞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魅力。
3. 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情感丰富,既有对时事的激愤之情,也有对爱情的思念哀怨之情。
他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对家国政治和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影响1. 文学影响:辛弃疾是南宋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开创了以个人遭遇为中心的闺怨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政治影响:辛弃疾通过他的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事的批评,对南宋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时局的限制,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3. 群众影响:辛弃疾的词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激发了人们对时局和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他以自身的遭遇代表了大众的心声,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重和崇敬的文化偶像。
辛弃疾人生转迁与词风变异
辛弃疾人生转迁与词风变异辛弃疾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词人,其人生经历和词风变异都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人生转迁和词风变异,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辛弃疾出生在一个山东的仕宦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宋朝内外交困的时期。
辛弃疾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这对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和词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官场之前,辛弃疾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
他曾参加进士考试,后因政局动荡而放弃仕途,转而投身抗金救国的事业。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这一阶段的辛弃疾,其词风主要表现为豪放、激昂,充满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进入官场之后,辛弃疾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和磨难。
他曾遭受到种种诬陷和贬谪,这使得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官场中的辛弃疾,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理念和高尚的品德,他民生、体恤百姓,力图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阶段的辛弃疾,其词风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沉郁、豪放交融,既包含着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又散发着坚韧不拔的斗志。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辛弃疾的词风也在不断变异。
他在继承苏轼、欧阳修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在辛弃疾的晚年,他的词风更加成熟、洒脱,深得人们的喜爱。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辛弃疾的人生转迁和词风变异是相辅相成的。
他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直接反映在他的词作中,而他的文学才华和创新能力又不断地推动着他的成长和发展。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不仅是南宋词坛的巨擘,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他的词作传承千古,历久弥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辛弃疾的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代也不断被传承和发展。
辛弃疾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在辛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3、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二、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
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
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
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李清照诗词的各个时期:1、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2、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3、夫妻款款深情的体现4、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分析“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前两句与下文的“任”遥应,只是“慵”的表现。
第三句点出“慵”;1至5句皆写“慵”: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上帘钩,无心欣赏,五慵也。
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致其极也。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的研究就愈来愈热,一般说来,南宋时期比较繁荣,元明时期衰落但没有废除,清代以后开始复兴,现代研究比较重视,1949年以后就更为广泛和深入,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二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探讨辛词对意境的开拓,辛词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辛词对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开拓三个角度解读作者对词境开拓的具体表现与特定意义。
一、辛词对词的意境的开拓(一)雄浑豪放的词风雄浑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雄浑豪放,上阕通过追忆古代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隋;下阕借古抒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境遇,体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雄浑豪放的主导风格也可以从辛弃疾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如“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才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
在这些例子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事物,也不管是描写饮酒还是作诗,辛弃疾常常是写得那样雄浑豪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另外,还有一些被辛弃疾注明为“效花间体”“效介庵体”等,都有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意味,所以说辛弃疾的词以雄浑豪放为主导,风格也是多样的。
(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意境就是艺术创造的艺术境界,情和景往往是每首词表达艺术意境,抒发个人感情不可缺少的,但是空洞的抒发感情就不太好。
辛弃疾就喜欢借用多种方式烘托和渲染环境气氛,为人传颂不已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篇几乎全是写景: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断的青山,“行不得也”的鹧鸪声——所有这些,都成了词人塑造自我形象的艺术手段。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
九、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一、充满传奇与悲剧色彩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3岁以前。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了十几年,宋政权已于13年之前南渡偏安。
辛弃疾幼时生活在女真人的统治之下,经常被他的祖父带着“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他的祖父还曾两次令他“抵燕山,谛观形势”(辛弃疾《进美芹十论札子》)。
推翻金人的统治,恢复宋室江山的信念,自幼便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所以,22岁时,辛弃疾便组织了一支2000余人的起义队伍。
此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下,而后在长江边上被部下所杀,金政权内部发生混乱,原属北宋的汉人纷纷起兵。
当时济南一带规模最大的是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有25万之众。
辛弃疾也率众投奔了耿京,担任掌书记之职。
当时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也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起义队伍。
辛弃疾平时和义端有交往,劝他也加入了耿京的义军。
可是不久这个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去投靠金人。
辛弃疾便亲自追上义端,将其斩首,夺回大印。
从此更得耿京的器重。
辛弃疾从天下大局考虑,劝耿京投靠南宋政权,绍兴三十二年(1162),耿京派辛弃疾、贾瑞南下同宋政权联系,在建康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接见。
高宗授耿京、辛弃疾等人以官职。
当辛弃疾与宋廷官员一同回到北方传达旨意时,叛徒张安国已经杀害了耿京,并率众投降了金人。
辛弃疾当即率五十余骑冲入金营,生擒正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并号召耿京旧部万余人反正。
众人突破金人的前堵后追,渡过长江,到达建康,将叛徒张安国交由朝廷处斩。
这一壮举,震动朝野。
朝廷对他仍授以此前任命的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职务,改差江阴佥判。
这一年,辛弃疾23岁。
第二个阶段,24岁到43岁。
辛弃疾南归以后,先被任命为江阴佥判。
6年后,任建康通判。
此时,南宋的皇帝为宋孝宗。
孝宗有意恢复。
辛弃疾抗战热情甚高,写有《美芹十论》、《九议》等,献于朝廷,详细地提出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思考及对策。
第十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二、陆游的词
1、爱情词。《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 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 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爱国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 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咏怀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使作品充满英风豪气。 2、表现手段:以文为词、用经用史。 (1)以文为词:将古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 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2)用经用史。《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 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 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 子。” 3、风格:亦刚亦柔、亦庄亦谐的多样化风格。《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 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 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曾十分巧。看他门,得 人怜,秦吉了。
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
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引言: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了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生平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
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
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
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谈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其词作内容特色之间有什么关系。
谈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其词作内容特色之间有什么关系。
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和词人,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词作内容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是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他词作内容特色之间关系的讨论:1.忧国忧民的精神: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在南宋政权动荡和北方敌国侵略的背景下度过的。
他亲身经历了世局变迁、失国流亡的苦楚,深感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贯穿了他的词作,他常常表达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切,抒发对战争、侵略和社会弊端的愤慨和忧虑。
2.浪漫豪放的个人情感:辛弃疾的个人情感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词作。
他以豪放、痛快的情感表达著称,表现出对岁月流转和离别的哀思和对逝去故土的思念之情。
在他的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他浪漫奔放的个人情感,以及对爱情、友情和家国之爱的真挚追求和哀怨之情。
3.人生态度的转变: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官场起伏和生活困苦,这使得他在人生态度上有了一定的转变。
他在词作中展现了不同的心境和情感,既有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抱怨,也有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转变可以在他的词作中看到,从怀才不遇到宽慰幽默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他对人生起伏和人生智慧的体悟。
总之,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词作内容特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词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与责任。
同时,他的个人情感也通过词作得到了充分的宣泄,表现出浪漫豪放与真挚的个人情感。
在词作中,他不仅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融入,也通过对人生态度的转变展示了深刻的思考和智慧。
这些特点使得辛弃疾的词作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坚韧的精神,为后世赋予了重要的文学意义。
辛弃疾的人物综述和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人物综述和作品分析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秆。
二.创作主张:(一)弘扬苏轼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表现自我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把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二)尚雄豪壮大之美,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其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一.崇拜英雄,抒写英雄精神个性。
(一)唐五代以来词三种抒情主人公:唐五代红粉佳人、北宋时失意文士、南渡初苦闷志士。
辛弃疾拓展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二)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伟业:“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苏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更多透出伤感。
(三)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使命感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四)英雄的心态:1.豪情激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长期的压抑苦闷,使他怒气腾涌:“酒兵昨夜压愁城。
太狂生。
转关情。
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
”(《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二.“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塑造了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且具变异性、阶段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一)少年: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念奴娇》)。
(二)中年:经历人世的危机、宦海浮沉的失路英雄,只能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
”(《满江红》)“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
(三)退隐后:醉翁村叟;暮年“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仍执着于功名业,但已失去狂傲乐观,常陷入失望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1. 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他广泛涉足多个领域,以其深情、豪放、倔强和才华横溢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辛弃疾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参与抗击金兵入侵的战斗,并因此受伤致残。
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和迫害,多次被贬谪流亡。
其艰难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3.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辛弃疾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笔下常常写尽忧国忧民之情和忠义之意。
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坚定的情感。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还揭示了他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他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4. 辛弃疾的作品特点分析辛弃疾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而闻名,他的词常常充满激情,并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
他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和典故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也表现出对自然景物和时代变迁的敏锐触觉。
5. 辛弃疾对后世影响与评价辛弃疾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都受到了他“不问功名、但求打江山”的精神启发。
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赞美并传颂着辛弃疾及其作品。
6. 结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化名流,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激情、独特风格和温情洒脱而广为传颂。
他的词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时代变迁与文化氛围。
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的总结,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益信息。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一、引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65年),卒于宋高宗宝祐元年(1189年),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之一。
辛弃疾的词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
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创作背景1. 辛弃疾的家世与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文化显赫、政治势力庞大的家族中。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曾任过江南东路转运使和知州等职务。
辛弃疾自幼聪颖好学,在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化人士。
他曾任过进士出身的陆游幕府参军,后来又担任过福建提举等职务。
2. 社会背景与时代特点辛弃疾生活在北宋末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北宋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变化和问题,如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经济萧条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辛弃疾的词作创作。
三、艺术特色1. 深邃的思想与情感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而著称。
他的词作品中不仅有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更有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探讨。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2. 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辛弃疾的词作品在艺术手法上也非常丰富多彩。
他运用了大量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春风与花卉、星辰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美景。
3. 独特的音乐性辛弃疾的词作品在音乐性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运用了许多韵律技巧,如押韵、对仗等,使词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运用了对仗手法,使整个词作品顺畅流畅。
四、影响与价值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品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首先,辛弃疾的词拓展了词的意境,展现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他明确宣称“要写行藏入笑林”,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其次,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广开拓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词中,他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如他在《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再次,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
趣的表现,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与历史背景的联系》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与历史背景的联系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抗金名将。
他的词作承袭了北宋楚辞传统,风格独具特色,反映了他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和内心复杂情感。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以及与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
一、辛弃疾的词作风格1.慷慨激昂:辛弃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通过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荣誉的无尽关怀,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种慷慨激昂的态度在其词作中很常见。
2.哀怨抒发:尽管辛弃疾是个勇敢坚毅之人,但他也常常表达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状的悲伤和失望。
他的词作充满了哀怨之情,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中写道:“万里生烟火,不知向谁开。
”这种深沉的哀愁感染了许多读者。
3.婉约细腻:辛弃疾的词作不仅有豪放激昂之风,还兼具婉约细腻之美。
他能通过微妙的描绘和流畅的文字表达出对爱情和自然景观的感受,如《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二、辛弃疾词作与历史背景的联系1.对金朝统治的反抗:宋金战争是当时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辛弃疾身为名将,在保卫家园、抵御外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以词为武器,通过呼唤民众共同抵御敌寇、捧起爱国旗帜等手法,鼓舞人心、提升士气。
2.时代的动荡:辛弃疾的生平正处于宋朝南京和金朝开封相争的时期。
这种动乱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词作中对这种时代背景的描写多有出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展现了城陷后失散夫妻之情。
3.不同命运下个人情感:辛弃疾是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情感的人物。
他经历了投降金朝、流亡等多次变故,这些经历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表达。
他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悲愤抒发,也有对离散家人和失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总之,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词人。
论述辛弃疾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论述辛弃疾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1.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辛弃疾,这位在历史上叱诧风云的词人,真是个传奇人物。
他出生于宋朝,生于江苏,家境不算富裕,但自小聪明过人,书法和诗词都很有天赋。
听说他年轻时还曾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真是热血沸腾,心里想着“为国捐躯”的豪情。
而且,辛弃疾的词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还有他个人的生活体验。
可以说,他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
你想啊,经历过战斗的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自然比那些闲散文人要深厚得多。
2.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2.1 词风的独特性说到辛弃疾的词,咱们不能不提他的词风,真的是一绝。
他的词大气磅礴,气势如虹,常常让人觉得振奋。
试想一下,当你在读他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时,那种“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感觉,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飞翔。
与其他词人相比,辛弃疾更注重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他的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英雄气概,像是在呐喊:“我来了,我要为我的国家而战!”而且,他用词简练,意象鲜明,就像是画家用几笔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让人一看就心潮澎湃。
2.2 情感的深邃性辛弃疾的词情感丰富,深邃得让人心疼。
他不仅会写爱国之情,也会写个人的孤独和对过往的追忆。
比如《破阵子》,读起来真是让人心酸,那种对昔日英勇的怀念和如今的失落感,简直让人想哭。
辛弃疾把个人的情感和历史的大背景融合得天衣无缝,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他的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某扇门,让人觉得“原来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就是他的词魅力所在。
3. 辛弃疾的词史地位3.1 在词坛的影响辛弃疾在中国词坛的地位,那是相当显赫的。
他的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词”。
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词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
他的词不仅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后来的很多词人,比如李清照、陆游等人,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才发展出各自的风格。
可以说,辛弃疾不仅是个词人,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了那个时代对英雄与忠诚的追求。
请论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请论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辛弃疾,这位大名鼎鼎的南宋词人,可以说是词坛上的一位巨星。
他的词,就像一杯浓厚的咖啡,香醇四溢,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辛弃疾的艺术成就和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听起来有点正式,但我会尽量让它轻松些,咱们慢慢聊。
1.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1.1 语言的魅力首先,辛弃疾的词在语言上绝对是一个亮点。
咱们说他词里的语言“活灵活现”,一点不夸张。
他用的词汇丰富多彩,简直就像是调色板上的颜色,各种色调都有。
他的词里有时带点俏皮,有时又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忧伤。
比如在《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他把春天的美景描绘得那叫一个美,读起来仿佛能看到那一树一树的花开得热烈无比,像是在对你招手。
1.2 情感的深度再说情感,这也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
他的词常常充满激情,像是心里有一团火,直往外冒。
他在表达爱国情怀时,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一读就能感受到那种英雄豪情和对国家的关怀。
辛弃疾不是在写字,他是在用词诉说着自己的心声,仿佛在跟你唠叨他的梦想和追求,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感动。
2. 辛弃疾的历史地位2.1 词坛的巨匠说到辛弃疾的历史地位,咱们可不能小看他。
在中国古代词坛,他的地位可谓是首屈一指。
有人把他和李清照并称,甚至有的地方把他称作“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词人,像是给词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他的风格有一种很强的个性,不管是抒情还是咏史,都能把读者带入他的世界。
2.2 传承与创新辛弃疾不仅仅是个词人,还是个创新者。
他在继承唐宋词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这就像是在传统的菜谱上加了点新鲜的调料,瞬间让人眼前一亮。
他用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创造了独特的词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那种“想当年,金戈铁马”的气势,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心中对国家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3. 辛弃疾词的现代影响3.1 影响当代文学今天,辛弃疾的词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突出的才华成为了宋代文坛上备受关注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写作风格以及他对后世词坛造成的深远影响。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辛弃疾在词人中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词作大多充满激情和豪气,并富有雄壮和奔放之感。
以下是辛弃疾写作风格的几个主要特点:1.情感奔放:辛弃疾笔下的情感激荡而不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真挚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他常常通过丰富多变、极具震撼力的描写来展现爱国主义情怀、对遭遇逆境时坚持不懈奋斗精神等。
2.抒写现实:辛弃疾善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他通过词作中对民生百态、政治动荡等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意境深远:辛弃疾的词作给人以意境深远之感。
他通过精心选用的词语、隐喻和象征手法,将词的表达提升到一种更高层次,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领略到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辛弃疾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弃疾不仅在宋代文坛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他对后世词坛造成影响的几个方面:1.开拓了豪放派风格:辛弃疾开创了一种极具豪放特色的写作风格,并为后来一系列豪放派诗人提供了模范和借鉴。
2.探索了新形式:辛弃疾尝试了许多新的词体形式,例如“骚体”和“赋格”,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3.影响了后世作家:辛弃疾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在词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后来的词人都以他为榜样,受到他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启发。
4.传承了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在其作品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后世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积极影响。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对宋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后世词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迪。
他对于豪放派风格的开拓以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也是后世文人应当学习与尊崇的榜样。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对词境的开拓体现在哪些方面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
这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缅怀英雄时,想到的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凭吊赤壁时,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则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同一环境的不同情绪体验,反映出主体不同的气质.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满江红》)即使是仁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期的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腾涌:“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妖》)“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被迫退隐以后,更变而为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35岁时写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美芹十论》和《九议》就透彻地分析了南宋王朝的社会弊端.在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词有多重的象征意蕴.春天又匆匆归去,词人由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正是基于对时间无法挽留和生命有限的焦虑,故对耽误了自我风云际会、建功立业“佳期”的狐媚邀宠而妒贤害能者,如“玉环飞燕”之流格外痛愤,尖刻地诅咒他们必将化为尘土.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以词为抗争社会的武器有着直接的影响.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农村乡土,自苏轼在词世界里初度开垦过后,久已荒芜.虽然朱敦儒晚年词作中也写过“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感皇恩》),但那是隐士眼中的生活世界,并非地道的乡野.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间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也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摘要]辛弃疾是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的词作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并将此作为毕生事业。
然而“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不被信任;主战的主张又与南宋当局格格不入,这使他又深受排挤、忌恨,不为朝廷重用。
政治上的起落使他在功业在没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但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
独特的经历,内心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境进行了大胆的开拓。
他在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意象、对社会的批判、以词展示内心世界、描绘田园风光表现田园情趣等各方面均有丰富的拓展。
辛弃疾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功能,这种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分不开的,是他独特的生平经历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经历意象词境影响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坛主将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其中尤以辛弃疾成绩最为卓著,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辛派”。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风貌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
辛弃疾作为“辛派”的代表,他的词更是独具特色。
其词作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1]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与时代、社会、命运、思想情怀的紧密联系的创作方式,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历代词人所效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而他在词作上的杰出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年22岁的辛弃疾,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义军首领耿京部下,坚持抗金,充分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不但勇武而且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他年轻时就向南宋皇帝进献《美芹十论》和《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
时人比之为“隆中诸葛”。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年)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2]更受到朝庭的歧视、排挤不被信任。
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3]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
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用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人诬陷落职,再度赋闲。
八年后,朝庭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岁时含恨而逝。
他的这种起伏波折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创作主张的独特性和创作题材的丰富性空前绝后,无人能及。
2、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
辛弃疾既有军人的豪情,又有词人的气质,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正因如此,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
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
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风貌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这使他坎坷的生命历程、复杂的心理路程,豪迈的爱国情怀,独特的社会生活体验,与他的创作紧密联系。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的影响。
1、少年意气、老当益壮——收复失地的终生使命,使辛弃疾在词中对自身英雄形象进行了充分展示。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这便构成词史上的第四类抒情主人公。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
”(《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那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
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归结底还是把词旨落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上,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在凭吊赤壁时,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这充分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
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的自我英雄形象。
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烈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
”(《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期的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腾涌:“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
”(《玉楼春》)“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水调歌头》)“酒兵昨夜压愁城。
太狂生,转关情。
写尽胸中,魄磊未全平。
”(《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念怒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很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的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气概。
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拳抚剑,面对友人悲歌:“腰间剑,聊弹铗。
”(《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
被迫退隐后,更变而为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
到了暮年,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
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蓦山溪》)稼轩词所展示的从少年到老年的完整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金戈铁马、旌旗剑戟——长年的军旅生涯,使辛弃疾对词中意象进行了一次大的转换。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
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楼和青楼酒馆,至柳永、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
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
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变。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经验。
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
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剑、戟、枪、弓、箭、戈、甲、铁马、旌旗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而下面这类词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骸血污,风雨佛霾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上片)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
而这一变化来源于辛弃疾的战场经历和从军生活。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在他军人的意念中,静止的青山能变成奔腾的战马,林间的松树也幻化成等待检阅的勇武士兵:“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检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沁园春》)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3、咏史怀古、吊古伤今——终生壮志难酬的遗憾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使辛弃疾在词作中对社会进行了更深刻的理性批判。
咏史怀古词起于唐,盛于宋,前代也出过许多名家和名作,如孙光宪的《河传》,范仲淹的《剔银灯》,王安石的《桂枝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但论成就之高还要数辛弃疾。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