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
摘要:美无处不在,生活不是缺乏美,只是缺乏欣赏美的眼光,语文教学就是对美的欣赏和塑造。
文章以语文教学过程为美的讨论对象,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美;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73-01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带领学生美读,在诵读中感受美、体验美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美”的存在,要能感知美。
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
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
两节,不单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
这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那些文质兼备的美文。
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这就是“有声的朗读”。
目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可见,“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增进理解,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让学生通过美读走进文章的美妙中,体验不同的美感。
二互相鉴赏习作美
语文教师生动活泼的授课语言,固然能让学生感性地欣赏到语言文字的美,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具慧眼地发现同学作文中的构思美、语言美、发掘新颖角度美,就更能激发学生创造作文美的欲望。
文章是自己的好,学生的习作赢得别人的夸奖和欣赏,写好作文的自信就会与日俱增。
教师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当作范文朗诵给全班学生听,或者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制作成配乐散文让全班学生欣赏,或者编选学生的优秀作文出版发行,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篇篇美不胜收的文章,在同学互相的传阅鉴赏中开阔彼此视野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家从中获得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启迪,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自然也会高涨。
学生的作文赢得了同学的认可,获得了教师的好评,其学习语文的激情也会与日俱增。
三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
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
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
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
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
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
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力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
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中。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
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用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践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
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