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岳麓版)新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选择题
1.(2020·合肥质检)《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

这一情况说明当时( )
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
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
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2.(2020·林州一中高三调研)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

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
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
3.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
4.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5.(2020·济宁高三期末)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

”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
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6.(2020·天一大联考)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

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

这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B.中央官制的完善
C.皇权与相权的对立D.君主权力的弱化
7.(2020·山西省45校高三联考)北宋时期“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是( )
A.转运使B.参知政事
C.三司使D.枢密使
8.(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

此规定( )
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
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
9.(2020·武汉调研)“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

这表明( ) A.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C.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D.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10.(2020·宜宾一模)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
11.(2020·宜宾模拟)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

此事主要反映了( )
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12.(2020·郑州模拟)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二、非选择题
13.(2020·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


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

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
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

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

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14.(2020·威海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
1.(2020·合肥质检)《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

这一情况说明当时( )
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
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
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解析:选B。

据题干中“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孝廉”大多出身于名门大族,故选B项。

2.(2020·林州一中高三调研)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

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
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士人可以‘怀牒自进’……都可以自由报考”可知,科举制下选取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

3.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
解析:选B。

皇权高度集中于皇帝,这一变化不会导致皇权扩展,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将招生范围扩展至“庶民”,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进而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 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地方官员权力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变化旨在扩大统治基础,吸收“庶民的俊异者”,并没有强调德行修养,故D项错误。

4.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解析:选B。

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从势力上削弱国王,故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故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因
而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不在于整肃地方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刺史考察封国国王
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

5.(2020·济宁高三期末)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
食也。

”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
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解析:选C。

宋代冗官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通过一职多官
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6.(2020·天一大联考)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
才能发付朝廷执行。

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

这反映了
宋代( )
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B.中央官制的完善
C.皇权与相权的对立D.君主权力的弱化
解析:选A。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与材料中“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
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相符,故A项正确。

7.(2020·山西省45校高三联考)北宋时期“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是( )
A.转运使B.参知政事
C.三司使D.枢密使
解析:选D。

“转运使”在宋代主要负责地方财富向中央转移,故A项错误;“参知政
事”为副相,协助天子处理行政,故B项错误;“三司使”在宋代的职能为协助皇帝管理天
下财政,故C项错误;“枢密使”分管“兵府”,“佐天子执兵政”,故D项正确。

8.(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
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

此规定( )
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
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这一
现象,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

9.(2020·武汉调研)“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
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

这表明( ) A.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C.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D.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解析:选D。

宰相由封建贵族的家臣转变成政府的执政官,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逐渐摆脱了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特征,故D项正确。

10.(2020·宜宾一模)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
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可知,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

11.(2020·宜宾模拟)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

此事主要反映了( )
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解析:选B。

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说明经过修改的史书是符合君主想法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B项正确。

12.(2020·郑州模拟)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

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
体地位。

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
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

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

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可得出汉、唐均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材料二“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可得出汉、唐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一“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材料二“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可得出汉唐都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材料二“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可得出汉、唐都注重权力间制约,强化皇权。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2020·威海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

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

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二
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

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
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阐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