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第1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第1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12第1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部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二、商:内外服制度;部族色彩,神权色彩。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贵族政治)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到各地做诸侯;诸候:有封地可再分封,在封地内有相当权力和独立性,但要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要服从、要朝觐(政治)、要纳贡(经济)、要出征(军事))最初封国:晋燕卫鲁,齐,宋作用:1)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范围(范围)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地位)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贵族集团)。

2、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及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建立起严格的大宗和小宗关系(相对性、双重性、等级性)工具:礼乐制度。

周礼是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作用:1)(宗族)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贵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政权)强化王权,家国同构;4)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当今:姓氏族谱、宗祠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基封表)问题:1、分封宗法制的的崩溃原因和表现具体原因:1)诸侯、卿大夫在封地内有相当权力和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诸侯方面);2)春秋战国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卿大夫等势力增长,原有统治秩序崩溃(王室方面)。

3)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更为疏远(血缘方面)。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是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度的崩溃。

表现:春秋: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争夺权力的斗争);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第2部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建立:秦朝;1、三大制度: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特点是:互不相属互相配合相互牵制作用:任何人都不得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郡县制度:(官僚政治)内容和特点.:皇帝任命官吏,地方服从中央,按地域划分,只有俸禄无封地;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政治:制定《秦律》。

2013历史高考总复习:古代中国政治

2013历史高考总复习:古代中国政治

• • • •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 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 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 (3)汉承秦制
• 1.分封制与宗法制血 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 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 支柱。
•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 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 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 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来看 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了选拔的 封闭性。
• 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 A.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 (1)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 于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皇权不断 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 (2)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 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 (3)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 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 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 处。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
项 目
宗法制
分封制
①形成森严的等级 制度;②通过血 ①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 缘的亲疏,确立 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 起一整套的土地、 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 财产和政治地位 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 的分配与继承制 作 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 度,保障各级贵 用 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 族能够享受“世 果得到加强;③西周贵 卿世禄”的特权; 族集团还形成了周天 ③有利于凝聚宗 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族,强化王权, 等级序列
• • • •
(2)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吏而控 制全国,使中央有效地行使统治权。 •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 意性。 •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 理论。 • 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秦汉时期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两宋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元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地方制度:行省制明朝时期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清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下属组成人员: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萌芽秦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初步形成汉朝时期【注1】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地方机构:州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阶段: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地方机构:司隶台组成人员:司隶大夫阶段:发展唐朝时期【注2】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谏议大夫下属组成人员: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察院)职责:文献记载、监察、弹劾、规谏地方机构:道组成人员:监司官阶段:发展宋朝时期【注3】中央(机构或人员):中书门下下属组成人员: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职责:监察、弹劾、谏议、审查诏令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通判阶段:发展元朝时期【注4】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职责:监察、文献记载地方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人员:行御史、肃政廉访使阶段:发展明清时期【注5】中央(机构或人员):都察院下属组成人员:给事中御史、监察御史职责:规谏、科抄、廷议、廷推地方机构:按察司(明代)组成人员:按察使(明代)阶段:完备。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2013全国高考历史145考点必背(专家推荐 )

2013全国高考历史145考点必背(专家推荐 )

2013全国高考历史考点狂背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详细介绍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夏王将国家事务统归一人管理,这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开始。

(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西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地方官员由贵族世袭。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太仆、廷尉、典客、奉常、郎中、常侍、少府、治粟内史和宗正。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和封国制(也称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限制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王国势力。

又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

(2)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各级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北宋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握全国行政和军政大权。

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官员处理政务的效率。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废丞相,设内阁以备皇帝顾问;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没落趋势。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其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部编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王位由父传子,形成家族统治。

-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朝贡义务。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家族和国家秩序。

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明确各级官员职责。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世族制度: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

- 均田制:北魏时期实行,旨在稳定农民生产,加强国家税收。

4.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隋唐开始实行,选拔官员的方式,打破世族垄断。

- 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政府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形成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5.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两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负责财政。

- 元朝的一省制: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加强中央集权。

- 明清的内阁制:明朝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清朝内阁成为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 精耕细作:古代中国农业以精耕细作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

- 农具与灌溉:铁犁、牛耕普及,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灵渠等促进农业生产。

2. 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丝织、陶瓷、冶金等行业发达,产品精美。

- 商业: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商帮如晋商、徽商兴起,货币经济逐步取代实物交换。

3. 社会结构- 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农为国之根本,工商业者地位相对较低。

- 世家大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具有较大影响力。

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提倡仁、礼,孟子主张仁政,荀子强调法治。

-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倡导自然无为。

- 法家:韩非子等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权至上。

2. 科技与发明-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2013年高考试题讲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PPT课件

2013年高考试题讲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3
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 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 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 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2020年9月28日
7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 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 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2020年9月28日
5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 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2020年9月28日
6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 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 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 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 的文字应该是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2020年9月28日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3年重庆卷历史)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C2.(2013年北京卷历史,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3.(2013年北京卷历史,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答案】C4.(2013年福建卷历史,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图6【答案】B5.(2013年广东卷历史,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6.(2013年江苏卷历史,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7.(2013年江苏卷历史,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201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201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㈠: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高三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含义:周天子将周姓子弟、有功大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原因:①远古部落制度的影响;②周灭商是得到许多部落支持的结果;③根据当时经济、政治条件而实行的为了维护周朝对广阔疆土的统治政策。

〔3〕内容:①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②主要封国:功臣:姜尚,封齐等。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爽,封燕等。

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③诸侯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特点:根据等级层层分封,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有利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不利影响:诸侯在封国内有很大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变化和宗法关系的疏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导致分封制瓦解;【例题】〔2009年广东卷〕“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以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 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C. 三公九卿制度D. 郡县制度【宗法制】〔1〕原因:①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影响;②将家的血缘关系扩展到国,西周统治者用以维护分封制下的政治联系。

〔2〕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①确立大宗、小宗尊卑关系;②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5〕评价:①实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③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直到今天,其内涵仍表达在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男女不平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外心理等。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一制度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入手,详细分析其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特点1. 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为基础。

家族制度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以家长为核心,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

宗法制度则规定了世袭制度,权力和地位的继承必须遵循血缘关系。

这种制度特点使得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家族和宗族手中。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

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封建领地,由诸侯王公统治。

诸侯王公必须服从中央政权的领导,向中央政权交纳贡品,并参与中央政权的决策。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政权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紧密相连。

3.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强调才能和学识的重要性,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公平竞争、选拔人才,使得社会底层人民也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一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起源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采用了封建制度,由夏王统治。

商朝和周朝继承了夏朝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权力高度集中在统治家族手中。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

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封建制度开始出现瓦解。

各国纷纷进行改革,试图建立更加稳定和有效的政治制度。

齐国的齐桓公、楚国的楚庄王等诸侯王公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政治权力逐渐从家族和宗族手中转移到诸侯王公手中。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统一阶段。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归纳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归纳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独裁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独裁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全周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建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剂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提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相互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负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控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革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收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前771年(周幽王);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西周的分封制1.起源:夏商的分封制度。

2.目的:主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度。

3.内容:(1)两个主要分封诸侯者:周武王、周公旦。

(2)受封者、并举例(结合图例):由王族成员建立的诸侯国有 晋、卫、燕、鲁、吴 ;(同姓不婚、秦晋之好)由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是:齐 。

由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有: 许、楚、陈、杞、宋 。

成为现在省简称的诸侯国有: 晋、鲁(3)诸侯的权利:获得封地:土地 、人民;诸侯继续往下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_武装__、征派_赋役__等;诸侯的权利可以世袭。

(4)诸侯的义务: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和 朝觐述职 的义务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_松散__趋向严密。

消极影响(补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贵族的联合专政;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未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矛盾。

(由宗法制解决)5.瓦解(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导致井田制崩溃。

主要原因:王室衰落、诸侯崛起。

(2)表现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诸侯争霸;楚王问鼎;地方设立郡县;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013年高考试题讲评_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汇编)

2013年高考试题讲评_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汇编)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 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 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 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 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 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C.敬天法祖
B.中正有序 D.君权神授
【答案】B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 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 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 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 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答案】C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 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 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 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2013年高考历史备考一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013年高考历史备考一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 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 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6分)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 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 宰相的决策权; 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 分为三; 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 权加强。(6分)
内阁首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 辅 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为宰相,这 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
• 没有实际意义。 •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 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 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 • 内阁首辅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 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 的宰相。(4分)
4、按宗法制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 内不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 B、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的第 一个弱智男童 • C、诸侯国——诸侯正妻所生的长 子 • D、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 嫡长孙
(08年广东高考)右下 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 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0、下列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
A、相秉社稷之中,总百僚之任 B、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 决归近司 C、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 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 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 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 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再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考查点】分封制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考查点】宗法制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考查点】宗法制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C.汉 D.唐【答案】B【考查点】秦统一中国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答案】A【考查点】秦统一中国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答案】C【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考查点】三省六部制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考查点】科举制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0.(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考查点】明朝内阁11.(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考查点】清朝军机处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答案】C【考查点】清朝军机处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答案】B【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4.(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5.(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考查点】丞相制度的废除二、非选择题16.(2013年北京高考41题)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10分)【答案】(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17.(2013年天津高考12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18.(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9.(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