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低年级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而认真的审题习惯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
审题是正确解题、准确计算的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作为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他们学会辨析、考与判断,从小培养自觉审题的习惯,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关键词:低年级审题习惯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而认真的审题习惯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
审题是正确解题、准确计算的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在数学课堂上完成练习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各知识点,也能将作业做得比较好,但在让学生课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时,往往做得不尽人意,而审题出错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觉得审题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做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
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
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
用。
二是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
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列出各种错误的式子。
三是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如单位名称不一样、有两个问题等),但在做题目的时候却忘记了。
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显得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
我班里有一些孩子以前解答题目从来不认真看题目,尤其是对题目的要求全然不顾。
看题就做,自从我着手培养他们的审题习惯和能力之后,他们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教学时,注重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可以先初读,目的是让学生初步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讲的是怎么一回事。
通过轻声读或默读,疏通语句,弄清重点词语,初步了解题目内容。
再细读,在初读的基础上,轻声读或朗读题目,分清题的情节、条件和问题。
要求学生细读后能简单地复述题目的情节。
如“小红家养鹅8只,养的鸭的只数是鹅的4倍,养的鸡的只数等于养的鹅和鸭的总数。
小红家
养鸡多少只?”学生可用“鹅8只,鸭是鹅的4倍,鸡是鹅、鸭的总数”来叙述题意。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有些解决问题叙述的事实往往给学生带来解题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题目的情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凭借已有经验,促进思维发展,可以通过画图、演示来帮助学生了解题意。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划线标记,加强感知
读题时,指导学生观察各种题型,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划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标记出关键性词语,这是学生对题目掌握的感知过程。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大小,不仅受知识经验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注意的对象具有狭隘性。
学生记住解决问题的信息、问题、情节的范围是有限的,往往记住部分信息就忙于思考,因而作出错误解答,尤其是记忆力、思维能力差的孩子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有两根彩带,第一根长148米,比第二捆长26米,这两彩带一共长多少米?”有少部分学生稍不注意,列式为:148+26,分析,原因是学生只记住题目中“第一根长148米,第二根长26米,一共长多少米?而忽视了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在标记条件和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来表示,如“——”表示已知“……”表示关键词等,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划线标记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关键词语作必要的
解释。
从而使学生对题意进一步获得感知。
(三)看全题,边读边想,拓展思路
一是思考已知信息之间的关系,联想可求的问题是什么?二是思考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联想到一个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如“已经做了5天,每天做75套”想到“已做了多少套?”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造50件”想到“原计划每天造多少件?实际每天造多少件?”等,还可以从解决问题的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思考,与过去已学过的解决问题进行类比。
如“甲从东庄走到西庄需要3小时,乙从西庄走到东庄需要2小时,如果甲、乙分别从东、西庄同时出发,需要经过几小时才能相遇?”联想到“工程问题”(四)各抒已见,探求解法。
在读、划、想的前提下,要给予学生用自身言语表达的机会。
经过充分的感知,丰富的联想,加之旧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在脑海里寻找隐蔽的数量关系,探索、选择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此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即使所说的不是最佳方法,也要积极鼓励,使他们能大胆发散思维,然后通过比较,让他们多中求好,好中求优,从而正确地解答。
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多想、读出深意,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了这一句,我可以想到些什么,求出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彻底得将题意弄清,以达到良好的审题效果。
按照上面的方法,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做到持之以恒,培养学
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每次做练习或者考试,要督促学生仔细读题,要他们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并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
强化审题训练,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数学是发展的数学,学生的学习也应是发展的学习,作为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与方法,使他们学会辨析、考与判断,从小培养自觉审题的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从而轻轻松松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