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下列不能支持以上观点的史实是() 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使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
解析:选D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B、C三项内容都体现这一方面。

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始于洋务运动,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2.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解析:选B1901~1903年,伴随《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思想兴起,康有为“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学说,是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故B项正确。

3.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选D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D项正确。

4.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解析:选A“仓促上阵”“明显的植入性”,说明戊戌变法是在缺乏内在条件的情况下仓促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故A项符合题意。

5.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公车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公车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

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与历史档案的不同叙述,说明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

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7.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上述材料说明()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选A由材料的“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即可判断A项正确。

B、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8.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

材料主要表明()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解析:选B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恐惧革命,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材料所述现象正是这方面的反映,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

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

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

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
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

第二,调整行政机构。

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

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

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

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

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6分)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6分)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科举制和机构改革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人才选拔、经济、行政等方面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步骤、对人心的争取、对投机者和党派之争的警惕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实际是考查史学研究方法,要从史料的应用、史料的数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

(3)尽量用第一手史料;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史料。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
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7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局限性。

(8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对欧美和日本的国情和政情予以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是要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从是否符合国情和日本政体的不足方面分析。

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1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3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3分)
(3)材料四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6分)
(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即可。

第(2)问要依据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列举史实,注意史实与观点的一致性。

第(3)问依据材料四概括失败原因,从经济和阶级角度分析根本原因及“要义”的含义。

第(4)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

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充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3)原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
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2.改革者是否能化解各种“反动”势力并使之成为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的封建领主虽不复是向农民收取年贡的大领主,却由于年金的折发公债,一变而成为将其新进资本化的财富投资于银行、股票、工业或地产上的大财阀,从而跻身金融寡头之列。

甚至在折发公债以前,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

——[加拿大]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材料二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守旧势力。

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治体制的受益者。

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

第二,习惯势力。

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

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

——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于改革者来说,他们……“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

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

他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6分)
(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

(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分析其特点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的具体改革措施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第一,守旧势力……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可知
其是从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

他着眼于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可知其因素为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否循序渐进,措施是否可行等。

答案:(1)特点:政府一面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

举例:发放年金或公债补偿,废藩置县,实行国民平等,地税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军队等。

(2)维度:政治利益;传统思想文化。

举措: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兴办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

(3)因素: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或改革者是否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或改革者是否善于化解各种“反动”势力);改革过程是否循序渐进;改革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改革者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