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来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情况分析
艺术表演团体是指由文化部门主办或实行行业管理的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等活动的文化机构,涵盖了戏曲、话剧、歌舞剧、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大力开展艺术创作和生产,在繁荣演出市场、传播先进文化、开展艺术教育、提升全民素质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艺术表演团体总体发展情况
(一)机构人员稳步增长
2010年,全国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864个,比上年增加725个。分层级看,中央级16个,省级258个,地市级765个,县级5825个;分类型看,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艺术表演团体2435个,占35.5%,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艺术表演团体4429个,占64.5%;分剧种看,戏曲剧团2451个,占35.7%,是全国最大种类的艺术表演团体。
近年来,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22.07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6.0%。
(二)创排和演出条件有所提升
近年来,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加大了对公用房屋、排练场所的建设力度,院团演出硬件设施条件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公用房屋建筑面积465.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8.87万平方米,增长1.9%;排练练功用房128.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8万平方米,增长7.7%。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各地纷纷兴建了一大批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的艺术表演场馆,也为艺术院团提供了很好的演出保障。2010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112个,比上年减少25个;观众坐席数161.73万个,比上年增长2.8%;演出场馆面积743.5万平方米,增长10.8%。
为进一步方便剧团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真正解决艺术表演团体演出难、转点难、搭台难的问题,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正式实施了流动舞台车工程。截至2010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为剧团和基层文化机构配备了969台流动舞台车。流动舞台车的配置,极大地方便了院团为基层群众进行舞台艺术表演,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2010年,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共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11.41万场次,观众人次1.14亿人次。
(三)演出规模持续增加
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进一步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艺术精品,演出场次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全国6864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137.15万场次,比上年增加17.04万场,增长14.2%。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平均每团演出199.81场,比上年增加4.16场,增幅2.1%。
演出场次的持续增加,带来了观众人次的连续增长。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
团体演出观众人次8.85亿人次,比上年增加6740万人次,增长8.2%。从2007年以来的情况看,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年演出观众人次小幅回落之外,其他年份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四)演出收入快速增长
演出市场的扩大,观众人次的增加,带动了艺术表演团体收入的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总收入1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14.81亿元,增长13.0%;全年演出收入34.27亿元,比上年增加5.45亿元,增长18.9%。
(五)社会效益有力彰显
近年来,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在大力开拓演出市场的同时,通过“文化下乡”、低票价演出等方式,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出艺术院团面向基层、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为加大对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演出的扶持力度,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等九部委于2008年1月份印发了《关于构建合理演出市场供应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财政加大对到城市社区、工矿企业等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团体的补贴力度,切实做到“月月有公益场,场场有低价票”。
2010年,全国各级财政补贴2.28亿元,开展公益性演出5.67万场次,比上年增加6660场次,增长13.2%;演出观众人次68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2万人次,增长20.2%。
(六)艺术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全国文化系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数量逐年增长,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承担改革任务的2086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461家完成转企改制,转企完成率达到22.1%。
转制后的艺术表演团体,按照“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推动院团发展的工作机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新进展。
二、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特点
(一)县级院团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近年来,随着演出市场的快速发展,县级院团作为长期面向基层群众,活跃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全国县级艺术表演团体5825个,占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比重由2007年的74.2%提高至84.9%,其他各项业务指标也显著提升。
近年来县级艺术表演团体所占比重情况(单位:%)
年份机构数演出场次演出观众人次演出收入
2007年74.2 78.3 75.3 41.2
2008年76.3 77.7 71.9 35.9
2009年83.2 82.9 78.5 51.1
2010年84.9 83.6 77.0 48.9
(二)赴农村演出比重提高
为保障我国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及时观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加大了对农村的文艺演出力度,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保障。据统计,2010年文艺院团共赴农村演出84.67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4.3%;农村观众人次5.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3%。赴农村演出场次占全部演出场次的61.8%,比重比上年略有提高。
(三)文化部门所属院团自身造血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全国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乘着文化体制改革东风,深入推动内部机制改革,积极开拓市场,自身发展能力极大提高。2010年,全国2597个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17.63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7.6%,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拨款67.92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7.8%,比上年降低了1.8个百分点。
作为衡量院团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指标,2010年全国文化部门2421个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艺术表演团体经费自给率为31.9%,高于去年1.9个百分点,自2008年因遭遇金融危机而造成艺术演出市场整体疲软的态势已基本得到改善。
(四)非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发展迅速
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为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出台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近年来,我国众多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按照文件精神,以灵活多样的办团方式、特色鲜明的地方风格、充满生机的营销机制、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等优势,创作演出了大量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与国有院团互为补充,共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在全国6864个艺术表演团体中,非文化部门的艺术表演团体有4267个,涵盖了戏剧、曲艺、歌舞、杂技、魔术、马戏、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占到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总数的62.2%,比2007年的44.8%提高了17.4个百分点;全年共演出91.15万场次,比上年增加15.93万场次,增长21.2%;全年演出观众人次4.1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286万人次,增长11.6%;演出收入16.64亿元,比上年增加3.25亿次,增长24.3%。
三、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保障不足
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22.0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113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6%;中级职称人员40183人,占18.2%。中、高级职称所占从业人员比重连年下降,2010年中、高级职称共占27.8%,比2007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
(二)院团设施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对艺术表演团体基础设施和演出设施投入力度加大,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着设施薄弱、设备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2010年,全国6864个艺术表演团体公用房屋建筑面积465.53万平方米,平均每团678.22平方米,排练练功用房128.72万平方米,平均每团187.53平方米。在全国文化部门所属的2597个院团中,公用房屋建筑面积小于200平方米的院团有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