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概念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时曲线与量-效关系、时-效关系
血药浓度反映作用部位的药物量。
血药浓度的高低对应作用强度的强弱。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 吸收使血药浓度上升;分布、代谢、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
上升支:主要反映吸收、分布,斜率大,表示吸收快、分布慢 下降支:主要反映代谢、排泄,斜率大,表示消除快
药-时曲线的形态可受给药途径、剂型、剂量、分布等因素影响。 二、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a fraction of dose ,F ):是指药物制剂血药浓度
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即:实际被吸收利用的量(A)占服用总量(D)的百分比。
F=A/D×100%
药物的吸收量可通过测定给药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time concentration curve,AUC)来估算。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 po×D iv/AUC iv×D po×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 t×D r/AUC r×D t×100%
AUC:曲线下面积D:剂量po:口服iv:静注
t:试验制剂r:参比制剂
影响因素:
可因制剂质量、剂型、给药途径、患者具体情况等不同,同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会有差异。
意义:
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评价药物的首过消除与作用强度;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查明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
三、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的。
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
V d=A/C。
V d:表观分布容积A:给药量(mg/kg)C:血药浓度(mg/L)意义:
表示药物在组织中分布范围的广窄,结合程度的高低。
V d≈0.045 L/kg,主要分布在血浆;
V d= 0.14-0.29 L/kg,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
V d= 0.3-0.4 L/kg,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
V d≈0.6L/kg,表示分布在细胞内外液;
V d>>0.6L/kg,表示药物在某组织中集中分布。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分布少,V d小。
推测药物排泄速度:通常V d小的药物排泄快;V d大者则慢。
推算体内药物总存量或达到某一有效血药浓度的药物剂量。
四、消除的动态规律
消除(elimination):进入机体内的药物经生物转化及排泄,使体内药物减少的过程。
包括两种类型:
1.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恒比消除)含义: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即每一定时间,血药浓度下降恒定比值。
每小时血药浓度下降的数值随原来血药浓度而变化。
是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2.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恒量消除)含义: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
即每一定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恒定数量。
消除速率与原来药物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消除(Michaelis-Menten elimination kinetics)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除方式。少数药物先按恒量消除,再转为恒比消除。
五、半衰期
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of elimination,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恒比消除的药物,其t1/2是一常数。t1/2 = 0.693/k。
k:消除速率常数(h-1)
意义:
1.已知半衰期,可计算一次给药的剩余量。
如:恒比消除的药物,给药量100mg,t1/2=2h
问:2h,4h,6h,8h,10h的剩余药量?
恒比消除的药物,一次给药后,经4~5个t1/2,药物被基本消除。
2.已知半衰期t1/2,可求出每天维持量。
3.制定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临床常按t1/2作为给药间隔时间。
t1/2越短,间隔时间短;t1/2越长,间隔时间长。
六、多次用药与给药方案
一)等剂量等间隔多次用药
按t1/2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等量、多次给药。可见:
1.经历4~5个t1/2,可接近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C ss;坪值:plateau)。即每日或单位时间内药物的消除与给药量相等,血药浓度处于稳定。
2.坪值高低与剂量大小成正比。
3.坪值波动幅度与给药量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