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三章药动学(考前辅导)

合集下载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药理学】03章 药动学

【药理学】03章 药动学

CYP)酶系,又称肝药酶 (hepatic drug
enzymes)。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1A2,
CYP2A6,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








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23
药物转化的两种依赖形式
问题:药物代谢过程中两个时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两边取对数: pka-pH = lg—[B—H—+]— [B]
则解离度——[BH—+—] = 10 pka -pH [B]
弱碱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下解离型增加
9
当药物解离50%的时候,
弱酸性药物:
10pH -pka = 1 = 100
pH=pKa
弱碱性药物: 10 pka -pH = 1 = 100
*弱酸性药: HA Ka [H+][A-]
Ka= [HA]
H++A -
两边取对数: pH-pka = lg [A-] [HA]
则解离度 = [A-] = 10pH -pka [HA]
弱酸性药物在pH值增高时解离度 、离子障7 、吸收
Ka
*弱碱性药:BH+
B+H+
[H+][B] Ka =
[BH+]
一、浓-时曲线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MTC Cma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药浓度(mg/L)
吸 收 分 布 相
潜伏期
Tm ax
持续期
MEC 代谢排泄相
残留期
AUC
时间
速率类型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主管药师考试辅导--药动学

主管药师考试辅导--药动学

药理学——药动学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门静脉
胆管 肠道
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药物 可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肺脏: 某些挥发性药物
4.其他排泄途径: 乳汁、胃液、唾液及汗液。
第二节 速率过程
一、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
最低中毒浓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浓 度
吸 收



平衡相
治疗窗
最低有效浓度
消除相
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给药间隔时间愈
短,血药浓度的波动愈小,否则反之,但CSS不变, 达CSS时间不变.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im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 血眼屏障:血-房水、血-视网膜。局部用药。 • 胎盘屏障:与一般生物膜无太大区别。孕妇用
药需谨慎。
组织亲和力
•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 • 钙沉积于骨骼 • 汞、砷等重金属多分布在肝、肾 • 硫喷妥钠多分布于脂肪组织 • 四环素可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
(三)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
VVdd==33L-5左L右: 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保泰松。 VVdd==1150L-2左0m右l: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和血浆,此类药物往 往不易通过细胞膜。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Vdd==4400-L左60右ml: 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利福平、安替比林
VVdd==110000--220000mLl: 特异性分布,可浓集于某些组织,如硫喷 妥钠、131I。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 + 蛋白质
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 ① 差异性。 ②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 。 ③ 可逆性。 ④ 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二、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SD易通过 。
01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扩散两种。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 (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代谢的结果:
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一、时量关系和时量曲线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称时量关系。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和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为时量曲线。

二、房室概念与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别于整个房室,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单指数消除。

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和周边室(血流量少的器官如骨、脂肪)。

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周边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双指数衰减即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

三、生物利用度: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并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

四、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表示在服用某一剂量后的一定时间内吸收入血的药物相对量。

五、表观分布容积(Vd)药在体内达到平衡时,按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六、药物消除动力学1、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这是由于血药浓度过高,超出了机体消除能力的极限。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特点:(1)药物血浆半衰期(t1/2)随血浆浓度高低而变化;(2)时量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直线。

2、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由于血药浓度较低,未超出机体消除能力的极限。

特点:(1)药物血浆t1/2 恒定,不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化;(2)时量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曲线,血药浓度改为对数尺度时呈直线。

七、清除率每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血中的某药全部消除(L/min或h)。

八、消除速率常数(K)某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百分速率数。

九、半衰期(t1/2)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

十、连续多次给药或单次给药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和稳态血药浓度1、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5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坪值)。

执业药师《药理学》考前精编资料:第三章

执业药师《药理学》考前精编资料:第三章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的基本作用
(1)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2)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2.药物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效价、效能、半数有效量和半数致死量的临床意义
3.药物的作用机制
(1)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2)受体的特性、类型及调节,激动药和拮抗药
吗啡、哌替啶
(7)特异质反应
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与常人不同。特异质——先天遗传性异常。如: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人,使用磺胺药——溶血性贫血。
注意:与过敏反应不同!
(二)药物量效关系
——【稍难,耐心一些,一定能理解】
1.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剂量与作用呈比例关系,剂量越大,作用越强,但超出一定范围,可引起量变到质变。
要与戒断症状区别。
【马上小结2】后遗效应、继发反应、停药反应、戒断症状TANG
关键词
举例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
巴比妥类药停药后头昏、嗜睡和乏力等反应
继发反应
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广谱抗生素继发二重感染
停药反应
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加剧
普萘洛尔、可乐定
戒断症状
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出现依赖表现,跟原有表现没有关系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催眠药——次晨引起头昏、嗜睡和乏力。
(5)继发反应
由药物治疗作用引起。如:
长时间服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量乘机繁殖,引起的继发性的感染——二重感染(四环素)。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二、填空题1、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中主要的酶系是,与形成一个氧化还原系统。

重要的肝药酶诱导剂是,当与双香豆素使用时,可使后者的作用减弱。

2、促进苯巴比妥排泄的方法是体液,促进水杨酸钠排泄的方法是体液。

3、体内药物按恒比衰减,每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经个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

某药半衰期为80分钟,如按此方式消除,血药浓度由78mg降到9.75mg需要小时。

4、苯巴比妥与双香豆素合用及保泰松与双香豆素合用时双香豆素抗凝作用的变化分别是和,其作用改变的机理分别是和。

5、在一级动力学中,一次给药后经过个t1/2后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

6、血浆半衰期(t1/2)是指,连续多次给药时,必须经过个t1/2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7、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是,其转运快慢主要取决于、、和,弱酸性药物在性环境下易跨膜转运。

三、名词解释1*、PKA.2、肝药酶3、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4、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5、肝肠循环6、被动转运7、主动转运8*、表观分布容积9、生物利用度10、首过代谢(效应)11、药物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1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13、肝药酶诱导剂14、肝药酶抑制剂四、问答题1、举例说明肝药酶活性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E 2.C 3.E 4.D 5.B 6.B 7.A 8.B 9.B 10.C 11.D 12.B 13.B 14.A 15.D 16.A 17.C 18.D 19.D 20.E 21.A 22.D 23.C 24.E 25.B 26.D 27.D 28.E 29.B 30.E 31.C 32.A 33.E 34.E 35.D 36.A 37A 38.B 39.A 40.B 41.C 42.E 43.D 44.B 45.A 46.C 47.E 48.D 49.C 50.B 51.A 52.C 53.B 54.C 55.B 56.C 57.ADE 58.ADE 59.BE 60.BCE 61.ADE 62.CD 6 3.ABCDE二、填空题1、P450;NADPH(辅酶Ⅱ);苯巴比妥;抗凝血2、碱化;碱化3、5;44、减弱;增强;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加速双香豆素的代谢;保泰松与双香豆素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的双香豆素增加。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的图 ; 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全过程 。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药理学——第三节 药动学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药理学——第三节 药动学

药理学——第三节药动学考纲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值的影响离子型非离子型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pK a(解离常数)的含义:>>是指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 a。

若为弱酸性药物,则:若为弱碱性药物,则: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即:解离度为107.4-8.4=10-1=0.1。

※四两拨千斤: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E.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正确答案』D『正确解析』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 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药物作用(drug action): 指药物对机体 的初始作用。如adr与α-R(+)相互反应。
➢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药 物作用的结果。如adr引起血管收缩,血压 升高。
❖ 二重性: ⑴ 治病 ⑵ 不良反应(致病)
四、治疗效果 ➢ 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治疗作用)即符合
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分为: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 底治愈疾病(治本)如:抗生素
对症➢ 可靠安全系数:即LD1/ED99 ,LD1/ED99>1, 说明药物安全。
➢ 安全范围: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
➢ 极量(最大治疗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又发生 中毒的剂量,除特殊需要,一般不用。
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治标)如: 镇痛、退热、抗休克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 五、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 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 应。难以恢复的严重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 病。如链霉素——耳聋。
❖ 1.副反应(side reaction):指药物在治疗量 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较轻。原因 药物选择性低,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可预 料,有时可与治疗作用互变。
各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及最大效应比较
三、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100
50
0
5
7
10
20
100
累加量 80 效曲线

药理学(山东大学)03.第三章 药动学-1

药理学(山东大学)03.第三章 药动学-1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作用—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 程的动态变化。也称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转运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 排泄过程 ●药物消除指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或药 物的代谢)及排泄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及药物跨膜转运 一、细胞膜的结构
生物膜是指细胞外表的质膜和细胞内的 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 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膜的基本结 构是以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 中镶嵌着表在蛋白和内在蛋白。
曲线,一般可分为三期:潜伏期、 持续期及残留期。
1. 潜伏期是指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
的一段时间,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
和分布过程。静注给药一般无潜伏
期。 2. 药峰浓度(Cmax)是指用药后所能
达到的最高浓度,且通常与药物剂
量成正比。
3. 药峰时间(Tmax)是指用药后达到最 高浓度的时间。 4. 持续期是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 其长短与药物的吸收及消除速率有 关。
而使双香豆素作用减弱或疗效降低。
4. 酶的抑制与酶抑制剂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异烟肼、雷尼
替丁、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等抑
制肝药酶活性,使药物转化减慢, 血药浓度升高,称肝药酶抑制剂。
如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与苯妥英钠
合用,则因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
妥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使苯妥英 钠疗效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
象;
●由同一载体转运的两个药物间可出现竞
争性抑制作用。
(三)膜动转运
1.胞饮 又称吞饮或入胞。某些液态蛋 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
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人细胞内。
2.胞吐 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如递质 释放及腺体分泌。

2015执业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2015执业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执业药师考试难度比较大,为帮助考生考试,新东方在线医学网搜集整理了各章节复习要点,请广大考生参考,预祝考生能顺利通过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大纲要求: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

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效价、效能、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等在药物应用中的意义。

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受体学说受体的特征、受体的类型、激动药及拮抗药、受体的调节、信号转导。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p25)治疗作用:与用药目的相符、有利于患病机体的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二、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治本)2.对症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治标)三、不良反应*: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具有相对性。

2.毒性反应: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

急性毒性致癌作用慢性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3.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与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

4.后遗效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5.继发反应指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6.停药反应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7.特异反应指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与常人不同。

A型题:药物副作用是指答案:BA.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应B.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C.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产生的不适反应D.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应E.过量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B型题A.副作用B.后遗效应C.停药反应D.毒性反应E.变态反应1.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应2.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3.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4.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应答案:DABEA.副作用B.后遗效应C.停药反应D.特异质反应E.变态反应1.长期应用可乐定后突然停药引起的血压升高2.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可导致3.应用巴比妥类药醒后出现的眩晕、困倦等属于4.应用伯氨喹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答案:CDBDX型题符合药物副作用的描述是答案:CEA.由于药物的毒性过大所引起B.由于药物的选择性过高所引起C.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不高所引起D.由于药物的剂量过大所引起E.在治疗量即可发生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一、计量的概念1)半数中毒量TD50 2)半数致死量LD50二、量效关系和量效曲线1.量效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描述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考前辅导要点是我去年的学习笔记,也是今年的我科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考前辅导讲稿,肯定有错,请指正!!反冲力2003年1月费时整理,引用者请注明出处。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药理效应强弱与药物血浆浓度成比例。

医生可用药动学规律计算药物剂量以达到所需的血药浓度并掌握药效的强弱久暂。

比单凭经验处方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二、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吸收方式 1.多数药按简单扩散进入(吸收)。

(1)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1)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2)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的)药较易通过。

(2)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与环境的酸碱度有关。

(3)离子障现象:非离子型药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离子障与吸收有关,可以理解为“酸酸易吸收,酸碱难吸收”。

如弱酸性药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

弱碱性药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2.少数药按主动转运而吸收,特点:1)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2)靠载体主动转运而吸收的;3)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密切。

3.易化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方式,如葡萄糖的吸收,吸收速度较快。

4.吞噬作用:如维生素和蛋白质。

(二)消化道吸收固体药如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溶解后才可能被吸收。

1.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

多数药物口服虽然方便有效,但其缺点: 1)首关消除:有些药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进入体循环量减少。

舌下及直肠给药虽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但吸收不规则,少用。

2)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的,对胃刺激大的,和昏迷及婴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

3)影响药物在胃和肠中吸收的因素:①溶解度:多数药物以脂溶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②PH:PH主要通过改变解离与非解离分子的比值而影响吸收(离子障现象)。

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少。

弱碱性药在碱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少。

(三)注射吸收注射给药可将药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

注射给药需要医护进行,不方便,如剂量有误和过量注入无法回收。

有的药品口服比注射吸收快,如安定,苯妥英钠等。

1)静脉注射可使药迅速而准确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2)肌肉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药物脂溶性高、局部血流量大易吸收,较口服快。

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循环,局部热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缩血管药则可延长药物的局部作用。

3)动脉注射(ia)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

例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

(四)其他 1.呼
吸道给药肺泡表面积大,且血流量大,药物吸收极其迅速,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可直接进入肺泡。

1)雾剂可将药液雾化为直径达5μm左右微粒,可达到肺泡而迅速吸收。

2~5μm直径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10μm直径微粒可在小支气管沉积。

后者可用于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2)较大雾粒的喷雾剂只能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

2.经皮给药除汗腺外,皮肤不透水,但脂溶性药可缓慢通透,可经皮给药达到局部或全身药效,促皮吸收剂氮酮,可与药物制成贴皮剂,如硝酸甘油可制成缓释贴皮剂预防心绞痛发作,每日只贴一次。

二、分布分布:进入循环的药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是不均匀分布,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

再分布现象:药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

如硫喷妥先在血流量大的脑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向脂肪等组织转移,效应消失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和竞争置换现象。

竞争置换现象意义: 1)两个药物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游离型(有活性)药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2)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

3)注射白蛋白可与药物结合而影响疗效;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或变质(如尿毒症)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易发生毒性反应。

假平衡现象:血药浓度趋向“稳定”,药与组织蛋白亲和力不同,血药浓度与组织内浓度不相等。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4、药物的pKa及体液pH:如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促进弱酸性药巴比妥类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中转运和从尿排泄,是重要救治措施之一。

5、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是由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能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是前二者。

1)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致密,基底膜外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药物难穿透,脑组织浓度一般较底; 2)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易通过血脑屏障,但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于血浆浓度(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2)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

三、生物转化(代谢) 生物转化:药物灭活与体内消除的过程。

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1)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2)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1、生物转化类型及其催化酶:(1)生物转化类型:(分两步进行) 1 2 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