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美”起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美”带到课堂上,把“美”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美”的耳濡目染中愉快地获取知识;在美的享受中启迪心智;在“美”的熏陶感化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爱美是人的天性,是普遍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种不需要外
力推动的心理倾向,已经显示出一种趋向着某一个目标的“力”,影响着他们的情感、行为及人格。
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果只剩下对字、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美学色彩被严重忽视了,这样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记忆、理解活动,学生的审美需求得不到满足,怎么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怎么能丰富精神世界?又怎么能获得享受美感的快乐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
一群天生爱美的少年,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或人情之美。
教学实践表明,从“美”着手,体现语文教学的美感性,让学生受到美感的熏陶,必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下面,我先从美的教育功能来谈谈。
首先,美能陶冶情操。
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感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感性教学,由于它的可感性、愉悦性,使学生非常乐意接受,而产生积极的的情绪反映,当
学生持久地、多侧面地获得美感,就会一次又一次产生对客观现实的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深化,可逐渐培养起审美
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
其次,美能发展个性。
教学的美感性,为学生创造美的世界,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塑造美的心灵,使他们能形成对美的追求,把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
求美的目标又必然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行为准则,爱美必然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痛丑”,即所谓“知美丑”“识善恶”。
有了对“美”“丑”的爱憎分明的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就有了情感基础。
最后,美能诱发创造。
教学的美感性,让学生不断地获得丰富的表象,这个表象不一定是具体的“这一个”,而是经过了创造的“那一个”,这就使学生常常处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
学生在心理上被诱导,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呢?我认为主要还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学的内容之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课文,有的情节曲折生动,有的意境清新幽远,有的闪烁着
思想的火花,有的则展示了人性之美。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求美的角度,用求美的眼光去发现、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作品内容蕴涵的美、意境之美。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幅情境交融、形神结
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这种含有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
的意境。
因而我们不但能领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而且还可以品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淡然。
又如沈从文《边城》中描绘的湘西所特有的风光: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浮……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
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反映人性光辉的作品,这些作品会让人产生
心灵的碰撞,会敲打出真、善、美的音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体味这些人类共同存在的人性美还是看《边城》,《边城》中老船夫对外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
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还有远亲近邻之间的爱,这些
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小说《边城》正是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湘西乡村世界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还有比如“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些都表现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教师引导学生由作品走向社会生活、认识到人性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塑造,用每个人心中的春天促使学生在自己的人生中展示人性中最光辉最美好的一面。
其次,教学的语言之美。
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是中介,美的教学内容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觉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作用,学生心灵的琴弦,往往是由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
对老师的语言学生可以无动于衷,也可以感动不已,可以味同嚼蜡,也可以如饮甘泉。
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适当辅之以相应的体态语如挺身傲立,挥手远眺等动作,更好地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语言美,也美在抑扬顿挫。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调,效果会明显不同。
讲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作者或化听觉为视觉,或融听觉、视觉于一体。
老师抑扬顿挫,学生亦顿挫抑扬。
我想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用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教师的言语成为强大的教育手段”。
的确,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他们能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体味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情之美。
再次,教师的情感之美。
语文教师如果不懂得美,也就不可能进行美感教育。
美的观念和美的理想一样,既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也与社会风气、民族风俗、审美趣味有着密切关系。
从现实意义出发,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智者和榜样,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是连同教学
内容、教学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感受其美的。
因此,语文教师的感情应该渗透着美,具有美的感染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武装头脑,帮助学生抵制丑恶、颓废的文化因素对其稚嫩心灵的侵蚀和毒害,吸取进步、健康的文化因素。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美的内容,听着老师美的语言,享受着老师美好的情感,从中获得了一种鲜明而美好的感受。
所以说,教师以情感春风化雨,点滴入微,这不也是对学生心灵的美化吗?
综上所述,让“美”走进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以此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美的认识与享受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既是语文教育的必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海门市麒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