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文史见道——章学诚“六经皆史”论
史, 以道 言谓 之 经 , 即道 , 春 秋》亦 经 , 经 亦 史 。 事 《 五 ” ( 传 习录》 上 ) 《 卷 胡应 麟也 说 : 夏 商以 前 , 即 史也 。 “ 经 ”
章学诚 , 原名 文教 , 实斋 , 字 号少岩 , 浙江会 稽 ( 绍 今 兴市) 人。他 生 于乾 隆 三 年 ( 7 8年 ) 卒 于嘉 庆 六 年 13 , (8 1 ) 正是所谓 的“ 10 年 , 乾嘉盛世” 。乾嘉时期 为有 清一 据训诂的经学。“ 从思想史 的观点说 , 清代 的考证学 应该
作了广征 博考 , 言必有据 的示范 。但顾 炎武提倡 的精神 是经世致用的精神 , 而后 世的考 据学 家却 在清 廷 “ 文字 狱” 的压力下, 抽去了其 思想 内涵 , 为考据 而考据 , 埋首于
经 史 子集 , 证 字 音 , 诂 名 物 , 成 为 一 种 学 风 。 章 学 考 训 并
21 0 0年第 4期 第2 3卷 ( 18期 ) 总 0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AL U VERST NI J Y
No 4 2 1 . 00 Ge e a . 0 n r lNo 1 8 V0 . 3 12
传统经 学认 为“ 经以载道 , 以纪 事” 史 。章学 诚却认 为“ 古无经史之别 , 六艺 皆掌之 史官 , 不特《 书》 《 尚 与 春 秋》 ” “ 代 学 术 , 有 史而 不 知 有 经 , 人 事 也。 ” 三 知 切
考文始 , 考文 自知 音始 ” , 身体力 行 , 《目知录 》 并 在 中
_六经皆史_与章学诚对乾嘉考据学风的反思
“六经皆史”与章学诚对乾嘉考据学风的反思李江辉(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章学诚通过反思乾嘉考据学风,对“六经皆史”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以挽救日趋尖锐的汉宋之争和门户之见,力图将学术发展导向客观理性的经史合一、史学经世的道路,纠正当时经学研究沉溺于训诂考证,脱离社会的弊端,为经学和史学研究理论开创了新局面。
[关键词]章学诚;六经皆史;考据;[中图分类号]B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2—0049—05Theor yofSixConfucianClassicsBein gHistor y andTheCriticismofTextualResearchfromZhan gXue -chengLIJian g 2hui(InstituteofChineseIdeologyandCulture,NorthwestUniversity,Xi ’an 710069,China ) Abstract:Zhan gXue-chen gdeviatedimmensel yfromtheQian-JiaSchooldominatingtheacademic circleofhistimesandshowedascertaininclinationtoSon g-MingRationalismwhichwaso pposedb ythe Qian-JiaSchool.Intermsofhisacademicviews,theoriesand practice,theoryofsixConfucianclassicsbein ghistor y,Hisacademictheor ywasbasedonaseriesof philoso phical princi ple.Heex pressedhisaca2demicidealthrou ghcriticizin gthescholarsandthestyleofstud yinhisera.Hisworkpioneeredinthenewdomainofacademicstudy. Keywords:Zhan gXue-chen g;Theor yofSixConfucianClassicsBeingHistor y; 章学诚《文史通义》首句就提出“六经皆史也”,《易教》、《书教》、《诗教》、《礼教》、《经解》、《原道》、《史释》诸篇,都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传统文化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传统文化“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1738-1801)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歧见迭呈,莫衷一是。
笔者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史之含义“六经皆史”命题是由“六经”和“史”两个概念构成的,尤以“史”字为关键。
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误解。
在这些误解中,最为流行的一个,也许就是把“史”理解为史料。
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六经皆史)此四字中的这个‘史’字,我们近代学者如梁任公、胡适之,都看错了。
……梁任公曾说:卖猪肉铺柜上的帐簿也可作史料,用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或其他情况。
”[1]可惜的是,梁、胡二氏的看法至今仍在流行。
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之“史”具有“史料”之史的含义,并补充说:“史料本身就包含有史义,决不会有脱离史料的抽象史义。
”[2]从一般的史学方法论的意义上说,过去所遗留的一切都有助于了解实际的历史过程,都将被史学家作为史料运用,六经亦不例外。
但是,这只是现代史学家的观念,绝不能归之于章学诚。
张舜徽先生言:“举凡六籍所言,可资考古,无裨致用。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其在今日,皆当以史料目之。
”[3]特标出:“今日”二字,不以己意强加古人,比较客观。
另外,视“史”为史料的学者往往拈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一语作为佐证,实是对这句话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说见下文。
那么,这个“史”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应以章氏自己的解释为依据。
在《文史通义》一开篇,章氏即写道:“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易教上》)将这个论述化为逻辑推理,即是:政典是史,六经是政典,故六经是史。
可见,弄清“史”之含义须了解何为“政典”。
钱穆先生指出,“章实斋所谓六经皆史之‘史’字,近人只有王国维有篇文章叫《释史》,阐发甚是。
王国维说史字篆文作‘’,上面‘’是一枝笔,下面‘’是一只手,一只手里拿着一枝笔,就是个书记”。
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
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在中国学术史上,历代学者对“道”作了各类探讨,不断给予它新的含义,使之具有了超级丰硕的内涵。
且不说先秦诸子“各道其所道”的阐发,仅以汉代以后最要紧的思潮而论,就有唐宋古文学家提出的“文以载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义理明道”和清朝朴学家提出的“训诂明道”等不同命题。
《六经》为“道”之载体,因此求“道”必于经学入手,这可能是汉代以后历代儒家的共识。
到清朝乾嘉时期,浙东学派史家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明确提出“以史明道”的思想。
关于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前贤亦有研究,但大多以为仅仅是针对清儒“训诂明道”观念而发。
钱穆指出:“经学家最大理论,莫假设谓道在《六经》,通经因此明道,此自亭林唱‘经学即理学’之说以来,迄东原无变,实斋始对此持异议。
”[1](P421)余英时也以为:“咱们试以实斋之‘道’与那时考证家由分疏六经中之名物、制度、字义等所得之‘道’作一比较,即可见二者不但迥异,抑且适处于相反的地位。
……综观实斋‘六经皆史’之说,实为针对东原‘道在六经’的大体假定而发,同时也是对顾亭林以来所谓‘经学即理学’的中心理论作一种最有系统的反挑战。
”[2](P56-59)这种观点固然不错,可是若是咱们全面考察章学诚“以史明道”观念,就会发觉他不仅不完全赞同清朝经学家标榜“训诂明道”的观念,而且也反对唐宋古文学家片面强调“文以载道”的观念,更反对宋明理学家枵腹侈谈“义理明道”的观念,其“以史明道”的内涵表现为根绝辞章、义理和考证三者纷争,幸免三家各执一端而矜炫得“道”的短处,具有独特的明“道”方式与观念。
一章学诚以为,宋明理学家主张“义理明道”具有专门大的局限性,最终架空了经学致用的功能。
依照传统儒家的观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来所传的道统,至孔子删述《六经》而见诸文字,是以后人求“道”必于《六经》,汉唐诸儒皆如此。
至唐宋以后,理学兴起,学者开始离开具体的历史事实而纷纷深究《六经》的义理和孔子的微言大义,试图找到超越特按时期和具体事物而永久存在的“道”。
古代圣学的终结与近代历史思想的发轫——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新探
意 义上 讲 , 正 是这 两 者 相 互 矛 盾所 形 成 的张力 , 成
述备 矣 。笔者 以为 , 如果 能将 它 的发生 还原 于 中 国
社 会 由前 近代 向近代 转 型前夜 , 以及 由社会 转型 而 引发 的学术 转 型这 一 深 广 的 社会 历 史 和学 术 背 景
为 中 国古 代 经学发 展 的动力 。
则 尊圣 教 而慎避 嫌名 , 盖犹 三代 以后非 人 主不得 称
我 为朕 也 ” ⑦。其 结 果 自然 是 “ 不 必 著 书 者 之 果 为
圣人 , 而习是 术者 奉 为 依 归 , 则 亦 不得 不 尊 以为 经
言 者也 ” @。那 些后 来被 视 为 神圣 不 可更 易 的经 学 典籍, 最 初不 过 是 三代 王 官 的 历史 文 献 。“ 从 西汉
子 而不必 为经 , 诸 子有 经 以贯 其 传 , 其 义 各有 攸 当 也 。后世 著 录之家 , 因文 字之 繁多 , 不尽关 于 纲纪 ,
于是 取 先 圣 之 微 言 与 群 经 之 羽 翼 皆 称 为 经 ” ①。 “ 经 固为尊 称” , “ 而儒 者著 书 , 始 严经 名 , 不 敢触 犯 ,
官学 圣 性 与 学 术 理 性
中 国古 代经 学 并 非 铁 板一 块 , 不 同 时代 、 不 同 背 景 的学人 在不 同语 境 下 的经 言 经 论 也 是各 有别
们 就逐渐 变成 了僵 死 的东 西 。 ‘ 经’ 的名 目愈增 愈
多, 由汉朝 的‘ 五经 ’ , 到南 朝 的 ‘ 七经’ , 唐朝的 ‘ 九 经 , 再 到宋 朝便 扩充 为 ‘ 十三 经 了④。在这 一 神
第5 2卷 第 5期
Vo 1 . 52 No .5
六经皆史:章学诚史学变革的两难之境讲解
六经皆史:章学诚史学变革的两难之境“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他在《文史通义》开篇第一句就提出“六经皆史也”的论断。
在书中的很多地方,他又一再申论“六经皆史”的观点。
可见,“六经皆史”实为把握章氏学术思想和史学思想的关键。
可是,对于章学诚的这一学术见解,学术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歧见迭出。
对此,不少学者专门进行过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对“六经皆史”的理解。
[1]我们说,章氏在封建社会后期史学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六经皆史”论,所包涵的内容异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分歧与争议在所难免。
但是,我们要看到,章学诚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并自负于此。
他撰《文史通义》,纵论史学,“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
[2](P82)说明章学诚思考问题,都是紧紧围绕史学这一中心而进行的。
他还说:“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
”[1](P92)说明章学诚研究史学,具有探索史学发展出路的特征,目的是为了变革史学。
他的“六经皆史”论,实际上是在为他的史学变革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一吴怀祺先生在谈到“六经”与“史”的关系时曾指出,说“经”是“史”,或者说“经”是后世“史”的渊源,“这主要不是从历史编纂学上说,也不是着重从史料学上说,应当从历史意识上,从史学思想上来理解这个问题。
中国的史学思想的主要思潮,溯源探流,都可以追寻到《六经》那里。
”[3](P15)这是极富启发的论断。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首先就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质上的一致性。
章学诚论“六经皆史”,主要依据有:“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2](P1)“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
[2](P8)“三代以前《诗》、《书》六艺,未尝不以教人,非如后世尊奉《六经》,别为儒学一门而声称为载道之书者”。
[2](P11)“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浅论“六经皆史”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六经皆史”及其现代意义浅论“六经皆史”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提出的重要论述,后世学者对此多有研究。
本文主要从“六经”形成、内容、性质三方面对其内涵及现代意义予以揭示。
关键词:六经皆史;章学诚;经;史“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史学思想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有些学者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史学思想上的一个创见,但其实在章氏之前早已有学者对此命题进行过论述,只是未能将其概括为“六经皆史”这一名词。
“六经皆史”之说,是在对“六经”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所生发出来的。
一、“六经皆史”之内涵首先,从“六经”的形成上来说,章氏认为“古人不著书”。
这是尊信古文經学,以“古史”来看待儒家“六经”。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何谓“述”?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
但是孔子并非盲目地保留继承,而是“信而好古”,对前代的资料加以考证,对考证过的抱有“信”的态度。
比如,基于尧以前可见资料的匮乏,为保持对历史的审慎态度,《尚书》的第一篇只能是从《尧典》开始。
再比如《诗经》是孔子从各国搜集诗歌,将各国诗歌中重复的篇目进行整合和删定,然后再按照其想要传递的社会价值来对篇目的顺次进行厘定。
而《春秋》也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孔子在经过充分的理解之后,在力求保持史书园艺的基础上而编纂的。
所以“六经”并非是孔子的个人创作,孔子删定“六经”也绝非是凭空臆造,而是依据前代史官所记进行再加工。
前代学者认为“古有史无经”也应当是从这一点上来说的。
其次,从“六经”的内容上看,章氏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
章太炎先生在讲授国学时对“六经”有这样的介绍:“《尚书》《春秋》是记事的典籍,我们当然可以说他是史;《诗经》大半部是为国事而作,也可以说是史;《礼经》是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在后世本是史的一部分。
《乐经》虽是失去,想是记载乐谱和制度的典籍,也含史的性状。
只有《易经》一书,看起来像是和史没关,但实际上却也是史。
经学何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说辩证
经学何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说辩证
吴飞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24()1
【摘要】现代经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涉及到对经学思想定位的理解,前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种论说都是在处理这一问题。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之所以不同于王阳明以来的类似说法,在于他开掘了理解经学的两条思路,一是从
史官文化追溯经学的起源,二是从易学思考经学背后的历史哲学问题。
现代的章太
炎和刘师培继承了前一思路,刘咸?继承了后一思路。
民国时刘师培、陈钟凡的六经皆礼说是激于“六经皆史”说而发的,是对“六经者先王之政典”的另一种诠释。
而晚清民国“六经皆礼”说的另一条线索则来自清代经学,并可上溯至郑玄礼学。
“六经皆文”说表面上看是对文章写法的探讨,其实可以追溯到孔子关于文质关系
的讨论。
“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说,从宏观角度阐释了经学的
起源及其实质,是对经学于中华文明基本精神中核心地位的不同表述。
【总页数】13页(P109-121)
【作者】吴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从“经学即理学”到“六经皆史”说
2.“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3.章学诚“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之关系探究——兼论礼制儒学与心性儒学
4.从“六经皆史”到“古史皆经”——章太炎经史互释的思想史内涵
5.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章学诚“六经皆史”说重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
关键 词 : 六经 皆史 ;章学诚 ; 文体观 ;诗史 ; 古文 ; 小说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9 6 3 9 ( 2 0 1 3 ) 0 3- 0 0 1 9— 0 9
“ 六经皆史” 是《 文史通义》 “ 易教上” 篇提 出的著名论断 , 也是贯穿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命 题 。长期以来 , 学界对此命题的内涵及其在史学史上 的意义 、 影响等展 开了热烈探讨 , 并取得 了丰硕
② ③ 章学诚 : 《 章学诚遗 书》, 北京 : 文物 出版社 , 1 9 8 5年 , 第6 4 3页。 目前学界探 讨章学诚 文学思想的论著 , 有 郭绍虞 : 《 中国文学批评 史》 , 天 津: 百花文 艺 出版社 , 1 9 9 9年 ; 程千帆 :
《 文论 十笺》 , 哈 尔滨 : 黑龙 江人 民出版社 , 1 9 8 3 年; 唐爱明 : 《 章学诚 文学批评研 究》 , 四 川大学 2 0 1 0 年博 士 学位 论文 : 钱 志熙: 《 论章 学诚在 文学史学上 的贡献 》 , 《 文学遗 产) 2 0 1 1 年第 l 期; 何诗 海 : 《 “ 文体备 于战 国” 说 平议 》 , 《 文 学评 论》 2 0 1 0年第 6 期等, 数量 不算 少, 但 鲜有关注其文 学思想与“ 六经皆史” 说的关 系。由于此说 内涵极 为复杂 , 本文拟仅就 其
浅析“六经皆史”的产生及其史学意义
浅析“六经皆史”的产生及其史学意义【摘要】“六经皆史”是中国传统史学中以持世救偏姿态显现,适应封建社会后期史学思潮的重要治学理念。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是将这一命题深切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
本文试图通过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理论的产生和史学意义进行分析,透视蕴涵其中深刻的史学理念。
【关键词】六经皆史产生史学意义一、“六经皆史”理论的产生在展开论述前,咱们先看一下“六经皆史”中的“经”字。
“经”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编撰书籍的通称,作为经典意义上的经,出此刻战国以后,而正式法定为经典,那么在汉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后。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最先有讨论经史二者关系的是见于《庄子》中“其明而在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一句。
从那个地址咱们能够如此明白得,上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多数是政史之书。
不难看出,先秦时就曾有将这些经典视为史书的传统。
后在《三国志•荀传》,记粲曰:“孔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
”六经皆史的起源在现在开始。
隋末王通有过类似的言论,都纂与《文中子》一书,但《文中子》被置疑是伪书,王通的事迹也因此难征信。
后来历代皆有学者提出此观点,其中最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据《传习录》载,“爱曰:先儒以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王经事体终或稍异?”乾隆五十四年,章学诚撰成《文史通义》中的《原道》篇,开篇即言:“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
”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的命题。
章学诚的论据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经与史在上古无所分,“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古之所为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
在宋学兴起后仍然未明显区分。
二是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为先王的经世之书。
“六经皆史也,前人不著书。
前人何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
”这是熟悉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最需注意的一点,这些论据意在证明六经非空疏之词,而为实理之语。
论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考论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考论摘要:本文将围绕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六经皆史”说的主要观点,结合后世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研究,浅要分析“六经皆史”这一命题的历史发展源流,以及章学诚“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在后世的进一部发展。
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章学诚“六经皆史”极大内涵。
关键词:章学诚;“六经皆史”;经世致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开篇《易教·上》开宗明义提出“《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①从史学的角度对儒家奉为“经”的著作做出不同的阐释。
“六经皆史”说绝非章学诚首创,这一命题的提出从学术源流看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汉代就有学者就提出六经与史学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就“六经皆史”说在章学诚之前所存在的形式而论,大致可分为“经即史”说、“六经部分为史”说、“五经皆史”与接近于章学诚观点的“六经皆史”说四类。
②而章学诚正是在前人思想的总结并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六经皆史”说。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多篇文章中论述这一命题,由学者甚至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史学思想的核心,是贯穿《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观点。
关于章学诚“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在章学诚生前是曲高和寡,然而这一命题却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民国新史学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研究主要是以民国时期为盛,建国后也有学者围绕“六经皆史”与“经世致用”的关系,阐释其积极意义。
本文将围绕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六经皆史”说的主要观点,结合后世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研究,浅要分析“六经皆史”这一命题的历史发展源流,以及章学诚“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在后世的进一部发展。
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章学诚“六经皆史”极大内涵。
(一)“六经”的提出以及“六经皆史”说历史发展源流分析“六经皆史”的历史发展源流从最初六部典籍并列相提,进而上升为“六经”以及在论述“六经”与史学的关系。
所谓“六经”通常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典籍,又因《乐经》已失,故又有“五经”的说法。
章学诚“六经谐史”说探微
下 , 然不 知 , 茫 得谓之 通 儒 乎 !0钱 大 昕本 亦 是 考 证 , , 在 中 国学术 思 想 发展 的长 河 中 , 清代 的学术 思 想是 一个 辉煌 璀璨 的重要 时期 。从 明清之 际实学 思 潮 的兴 起 , 到顾 炎武 、 黄宗 羲 、 王夫 之 等 杰 出思 想 家 学 的中坚骨 干 。他并 不反 对考 据学 。他 对戴 震 的考 据学所取 得 的 巨大成 就 十 分尊 仰 , 对 戴 震 著作 的 但
钱 大昕针对 这 种风 靡一 时 的学 风说 : 自惠戴 之 “ 学 盛行于 世 , 天下 学 者但 冶古 经 , 略涉 三 史 , 史 以 三
懦之书 , 故考索虽或广博 , 而心胸常不免猥鄙 , 行事 常不免乖廖 。“ ”戴东原言考证 岂不隹 , 而欲言义理 ,
收稿 日期 : 0 —0 —2 2 1 5 8  ̄ 作者简 介 : 仲和芝(92一) 女 . |7 , 安徽 台肥人, 湘潭 大学哲史文 化学院丽士 ; 吴学满(90一) 男 , 17 , 安徽 无为人, 湘潭 大学哲史文 化学院硕士 。
怨。原来姚鼐曾欲师从戴震受学 , 并称他为“ 夫子” 。 戴 震 拒绝不受 , :仆与足 下无 妨交 相师 。本来 , 说 “ ” 清
代 学者 多不喜 好 为人 师 , 是 师弟 之 间 , 常相为 即使 也 师友 , 经 为 学 。相 互 切 磋 。戴 震 本 人 更 是 这 样 。 治 姚 鼐却 为此故 对戴 震一 直耿耿 : 。他说 :不读 宋 F怀 “
一
问, 考据发展如 日中天 , 成为清学之最。戴震成为这 时期考据学 的杰出代表。清代学者汪中说 :国朝 “
方纲在《 理说》 中一篇文章 的开头即说 :近 日休宁戴 “ 震一生毕力于名物象数之学 , 博且勤矣 , 实亦考订之 端耳。乃其人不甘 以考订为事 , 而欲谈性道以立 异于程 朱 。这 几 乎 是 当时 一般 学 者 的公 共 心理 , ” 只
袁枚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观之比较
袁枚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观之比较
张泓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22()1
【摘要】六经皆史的观念早已有之,元代大儒郝经就曾道:“古无经史之分……六经自有史耳。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明代学者胡应麟也道:“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尚书》、《春秋》是已,至汉而人不任经矣,于是乎作史继之,魏、晋其业浸微而其书浸盛,史遂析而别于经,而经之名禅于佛、老矣。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6页)胡应麟认为后代史书日渐繁盛之后才将史与经一分为二,夏、商以前,经史是合二为一的,此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张泓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人文素养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史意——章学诚易学与其“六经皆史”说的关系
2.六经的意义与史学变革--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论的再认识
3.章学诚"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之关系探究r—
—兼论礼制儒学与心性儒学4.“六经皆史”与章学诚文章谱系的建构5.章学诚的“文衷于道”论——“六经皆史”与文道论的新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六经皆史”论是中国传统学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六经皆史”论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论题,在于它不仅涉及到如何看待儒家经书的性质、与史书的关系,还涉及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学术中“经学”与“史学”的关系、“经学”和“史学”的学术品格、学术地位的问题,因此,几乎从儒家经学形成起,历代众多经学家、史学家都对此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意见分歧很大,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千年聚讼的重大论题。
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并曾引起过激烈的学术争论。
实际上,历代学者在倡言“六经皆史”(或“五经皆史”)论时,都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出于不同目的而提出,因而具有不同的学术内涵。
尤其是近代史家通过对传统“六经皆史”论的重新诠释,祛除“六经载道”的观念,大倡“六经皆史料”论,这一观念的出现,并非传统“六经皆史”论的老调重弹,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视野下的重新阐释,其中蕴涵着新的时代内涵及学术意蕴。
一、“夷六艺于古史”:经典意识形态权威的消解在经学时代,“经”不是一般的权威性文献,而是被看作记载古代“圣人之法”、“载道之言”的经典,因而,“经学”便不是一般的古典学术文化,而是一切真理的渊薮,具有绝对的思想权威。
自汉武帝时代起,“六经之道”就是中国封建王朝官方认可的正统意识形态,“六经载道”也成为历代经、史学家的共识。
在经学形成的汉代,班固解释“经”的含义时便说:“经,常也。
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
南朝刘勰也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突出强调儒家经典的权威性与神圣性,“六经”成为承载“天地之道”、“圣王之法”的不朽经典,高踞意识形态权威之位,中国传统社会要求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以“六经之道”为准则。
在经学意识形态笼罩下,中国传统学术皆依附于经学,“文以载道”、“史以明道”,文史之学不过“羽翼经训”,成为经学的附庸,“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是中国传统史家考史的基本准则。
论章学诚方志理论
论章学诚方志理论作者:立新中国方志学历史由来已久,历朝历代所编纂的方志,到今天所能见到的多达八千多部,可谓洋洋大观。
但方志学理论的真正建立还是到清朝中叶。
历史上方志学家们通过编纂方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
章学诚正是在前人编纂方志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编纂方志的实践,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为我国方志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编纂方志学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
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和方志学理论的奠基人。
他生活于充满着浓郁史学氛围的家庭,祖父章如璋“惇行隐德,望于乡党,尤嗜史学。
晚岁闭关却扫,终日不见一人。
取司马《通鉴》往复天道人事,而于惠迪从逆吉凶,所以影响之故,津津盖有味乎其言。
”〔1〕父章镳,“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随时手笔记录,孜孜不倦。
晚年汇所札记,殆盈百佚,尝得氏《江表记》及五代十国时杂史数种,欲钞存之,嫌其文体破碎,随笔删润,文省而意义更周。
”〔2〕章学诚生长于这样的家庭,虽“二十岁以前,性绝呆滞,读书日不过三二百言,尤不能久识,学为文字,虚字多不识其理”,但“廿一二岁,骎骎向长,纵览群书,于经训未见领会,而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
”〔3〕可见与家庭熏染不无关系。
章学诚从少年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钻研史学,十五六岁时删节改编《左传》、《国语》,这种从少年时期对史学的学习和训练,使章学诚在史学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穷毕生精力于治史、修志、讲学以终。
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和《史籍考》等史学著作。
从二十七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志论文。
从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陆续纂修或参修《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通志》等方志。
在纂修志书的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方志理论,成为我国历史上方志理论的奠基人〔4〕。
“六经皆史”说考论
在时代背景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下,六经皆史说对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 示。首先,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经典,挖掘其中蕴含的智 慧和人文精神。其次,六经皆史说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引导我们在当 代社会中重新审视历史遗产,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此外,章学诚的史学思 想也启示我们,要注重历史编撰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公正性,以促进当代社会的 和谐与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六经皆史”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一观点提醒我们 要历史和传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同时强调了政治和道德的关系, 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还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拓展了学术研究的 视野。尽管有人反对这一学说,但通过分析和反驳,我们可以看到,“六经皆史” 说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然而,尽管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 应该看到其中的局限性。例如,这个观点可能过于强调了经典的史学价值,而忽 略了其他领域的研究价值。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六经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无法 完全契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总结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将其与现代学术 思想相结合,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未来的学术研究应该注重将经典与 历史、时代背景相结合,同时保持开放的视野,积极探索新的学术领域。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内涵。这个观 点既包含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又强调了经典的史学价值。在治学思想上, 章学诚倡导“即器即道”的观点,即将文献资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全面的 研究。这种治学思想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提醒我们要经 典的史学价值,将经典与历史、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研究。此外,这个观点还鼓 励我们保持开放的视野,不断探索新的学术领域。
经史辩证,持世救偏——章学诚经史观新论
经史辩证,持世救偏———章学诚经史观新论◎张 城内容提要 经史关系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问题,贯穿于周秦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
面对清代中叶经学训诂学之迅速兴起,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论,以重建经史关系之视角,力图对周秦以来儒生所持“六经载道之书”的历史成规进行纠偏,进而为“史”正名,同时给予“经”应有之地位。
章学诚之经史观,核心即六经皆史之经史观,周孔之分之圣人观,即器明道之方法论,学于众人之知行观。
章学诚看似尊史抑经,实则为尊经前提下纳史入经,经史并重。
由此,经立基于制度实践之史,史则随时撰述提升为经。
信仰基于正史,历史亦有经训,历史提升为一种历史哲学,历史化为了信仰。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周孔之分 即器明道 道器合一〔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1-0039-12引言:思想史脉络中之“六经皆史”章学诚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六经皆史”莫属。
就经史之辩证互动关系而言,此论并非章学诚首创,前人早有所涉及与论述。
最具代表性的如大儒王阳明曾对经史关系有如下论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事即道,道即事。
《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①明末李贽更有六经皆史之明确论断:“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何以垂戒监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彰事实乎?……故谓《六经》皆史可也。
”②二者对经史辩证关系虽有所涉及,但皆点到为止,并未形成系统专门之论述。
直至浙东史学殿军章学诚“六经皆史”专论应时而生,③对经史关系作了系统专门之论述,赋予其新内涵。
正如周予同所评论:“王通以后,提到‘经’、‘史’关系的,还有南宋陈傅良,明宋濂、王守仁和李贽,但他们说得都较简单,有的只是偶尔涉及,并未构成一种系统学说。
直到章学诚‘六经皆史’,才真正成为一种系统学说,有其‘经世’理论。
因此,他的‘六经皆史说’显然是附有新的涵义的。
”④凡是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学说,并非无缘无故,皆渊源有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生于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卒于嘉庆六年(公元一八0一年)。
他是我国封建时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以作《文史通义》八卷、《校雌通义》三卷和《史籍考》著名。
《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纂集了他研究史学的心得,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的第一句,亦即全书开端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的重要论断 ,并成为章学诚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而长期以来 ,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众说纷纭。
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一些理解。
一、“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有不少关于评述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文章 ,几乎都肯定“六经皆史”的观点是章学诚首创的。
柴德庚先生在《章学诚的学术思想》(载《光明日报》1963 年 5 月8 日第四版)一文把这个命题说成是章学诚的“一种创见”,周予同、汤志钧先生也认为章学诚以前 ,虽已有人提到“经”、“史”的关系问题,但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却大有区别。
因而肯定“六经皆史”的命题是章学诚大胆地提出的。
仓修良先生则不同意上述提法 ,他认为“六经皆史”的命题并非章氏所首创。
仓修良先生是研究章学诚比较透彻的人物之一,著有《章学诚和〈文史通义〉》等书。
我的观点和仓先生的比较相近。
在章氏之前间接或直接提出类似说法的有许多学者 ,比较重要的有隋代王通 ,明王守仁、王世贞、胡应麟、李贽 ,清顾炎武、袁枚。
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的命题至迟在明代中叶已经出现 ,王阳明《传习录》卷一 ,载与其弟子徐爱对话已提出此意,“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 ,史专记事 ,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事即道 ,道即事。
《春秋》亦经, 《五经》亦史, 《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 ,其道同 ,安有所谓异”(《阳明全书》卷一) 。
王世贞在《四部稿》卷一四四亦云:“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三王之世 ,若泯若灭 ,五帝之世 ,若存若亡 ,噫 ,史其可以已耶 ,《六经》,史之言理者也。
”而大思想家李贽 ,在《焚书》卷五《经史相为表里篇》说得就更加明显了 ,他说:“《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 ,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 ,史之所从来 ,为道屡迁 ,变易匪常 ,不可以一定执也 ,故谓‘六经皆史’也。
”据上所引 ,我们可以看出“六经皆史”的命题, ,既不是章学诚的创见,也不是到了章学诚才大胆提出的 ,前人在行文中都涉及到了 ,只不过章学诚将其作为重要命题提出来。
二、“六经皆史”:“经”的“还原” “六经”原指“六艺”,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是孔子删订的 ,后来被捧为“经”。
当时因为缺乏科学的分类 ,孔子把三代以来积累的所有知识都囊括在“六艺”里面 ,因此“六经皆史”事实上包含有“盈天地间 ,凡涉著作之林 ,皆是史学”这层意义。
“六经皆史”实际上是“经”的“还原” 。
儒家最基本的六种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实际上都是“历史”(“史”)。
把“经”还原为感性和具体性的“历史”,剥掉了在它上面所覆盖的其它任何非历史性的东西和抽象性的东西。
这也意味着让失去本来面目的“经典”,恢复它的本然,把人们从习以为常的“经意”切换到他们十分陌生的“史意”中。
章学诚对“经”所作出的这种大胆齐一的“还原”,是有“历史”根据的。
章学诚把“经”推到“史”,首先是以中国“始源性”的“三代历史”为根据的。
也就是说,他把“经”还原为“史”,是通过把历史“逆溯”到它的“早期”时空中来实现的。
章学诚相信,在儒家津津乐道的“三代”历史时期,并不存在所谓“经”。
他论证说:“《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夫为治为察,所以宣幽隐而达形名,布政教而齐法度也。
未有以文字为一家私言者也。
《易》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经纶之言,纲纪世宙之谓也。
郑氏注,谓‘论撰述礼乐,施政事。
’经之命名,所由昉乎!然犹经纬经纪云尔,未尝明指《诗》《书》六艺为经也。
”(《文史通义·经解上》)。
照这里所说,“经”是指“纲纪”、“经纶”(“匡济”),而不是所说的“经典”。
如果说三代没有所谓以著作或典籍为“经”的“经”,那么后人所说的“经”,在三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或者说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正如以上所说,章学诚把它断定为“史”。
他说:“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要对“六经皆史”这一命题达到“具体的”理解,就需要来讨论一下章学诚所说的“史”的意义。
照我们现在一般对历史的理解,它有两种意义,一是意味着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事件”,如“史实”、“史事”;二是意味着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或描述,如史书、史记等。
这种区分起源于欧洲历史哲学,受此影响的冯友兰把历史分为“本来的历史”与“写的历史”。
就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而言,它可能主要地包含了后者。
我们回到章学诚那里,来看看他所说的“史”究竟是指什么。
这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胡适先生等人曾把它解释为“史料”。
(参阅胡适著、姚名达补《章实斋年谱》,第137页)。
但是周予同、汤志钧先生不同意这种解释,他们把它解释为“史意”。
(参阅周予同等的《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
仓修良先生又回到了胡适的解释中,拒绝周、汤的说法。
(参阅仓修良的《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中华书局)。
这样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章学诚在《史释》中是如何界定“史”的。
章学诚说:“或问《周官》府史之史,与内史、外史、太史、小史、御史之史,有异义乎?曰:无异义也。
府史之史,庶人在官供书役者,今之所谓书吏是也。
五史,则卿、大夫、士为之,所掌图书、纪载、命令、法式之事,今之所谓内阁六科、翰林中书之属是也。
官役之分,高下之隔,流别之判,如霄壤矣。
然而无异义者,则皆守掌故,而以法存先王之道也。
” (《文史通义·史释》)。
照章学诚这里所说,尽管“史官”有不同的种类和分工,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守掌故,而以法存先王之道”,如他更明确地说“《六经》皆周官掌故”。
(《章氏遗书》外编卷十七,《和州志》二《六艺类》)。
从统一的方面来考虑,章学诚所说的“史”就是由“史官”所记载和掌管的与政教有关的事件、掌故、典章制度等。
它包括了“史官”的工作性质和与他紧密相联的历史制度“遗留物”两个层面。
在这一点上,余英时先生比较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请参阅《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载《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298-29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需要注意的是,章学诚还从其它不同侧面对“经”作了类似于“六经皆史”这种论式的“还原”,如他所说的“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文史通义·易教上》所说的“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文史通义·原道中》所说的“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等,《文史通义·易教上》都是其比较典型的表现。
对此应如何看待呢?道器、理事、迹所以迹等,都是中国思想的重要观念。
就“理”、“道”等同“六经”的关系来说,清代考据学一般都相信“道”和“义理”等,都存于“六经”之中,如顾炎武所说的“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引)、戴震所说的“圣人之道在六经”(《与方希原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古经解钩沈序》,《戴震文集》卷十)、钱大昕所说的“六经者,圣人之言。
因其言以求其义,则必自训诂始。
谓训诂之外别有义理,如桑门以不立文字为最上乘者,非吾儒之学也”等(《臧玉琳经义杂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四),并且相信通过训诂等方法能够把握住“道”和“理”。
说起来,章学诚并没有完全割断“六经”同“道”和“理”的联系,如章学诚说:“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
”(《文史通义·原道下》)。
但是,在他看来,“六经”的首要东西或最根本的性质则是“器”和“事”,“道”和“理”恰恰就在“器”和“事”中,根本没有离开“器”和“事”所谓单纯的“道”和“理”。
如他这样说:“夫子述六经以训后世,亦谓先圣先王之道不可见,六经即其器之可见者也。
后人不见先王,当据可守之器而思不可见之道。
故表章先王政教,与夫官司典守以示人,而不自著为说,以致离器言道也。
夫子自述《春秋》之所以作,则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
’则政教典章、人伦日用之外,更无别出著述之道,亦已明矣。
秦人禁偶语《诗》、《书》,而云‘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夫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耳。
至于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则亦道器合一,而官师治教,未尝分歧为二之至理也。
……而儒家者流,守其六籍,以谓是特载道之书耳。
夫天下岂有离器言道,离形存影者哉?彼舍天下事物、人伦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则固不可与言夫道也。
” 《文史通义·原道中》从章学诚这里所说来看,所谓“道在器中”,更具体言之,也就是“道”在“政教典章”、“事物”和“人伦日用”等实际之中,因此,“求道于器”也就是首先要关心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
按照章学诚的这种理解,他与考据学家的差别就更明显了。
清代考据学的“道在六经”观念,可以说是针对“束书不观”的“尊德性”之学而发,目的是为了把人们引向对经典的研究上来。
对考据学家来说,回到“经典”并对经典进行实证性研究,就算是“实”了;但是,对于章学诚来说,考据学即“经”而求“道”,仍然是“空”,因为一则他们没有认识到“经”的本质是具体的“事”和“器”,二则他们没有把对“经”的研究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完全脱离了现实。
回到经典之“实”,就是要回到六经最“本然”的东西──“器”、“迹”和“事”等具体实际中。
“六经皆史”可以作为他对“经”的性质所作的一个“总体性”界定。
对“史”的注重,使章学诚走得很远。
他不仅视“经”为“史”,而且把“子”、“集”也归结为“史”,“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
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
” (《文史通义·报孙渊如书》)。
至此,章学诚已经为自己打上了无限扩展历史使用范围的“泛历史主义”色彩。
三、“六经皆史”的经世思想章学诚吸收了前人的提法 ,密切联系他所强调的学术必须“经世”的主张 ,真正赋予“六经皆史”以充实内容和系统理论。
就是这样 ,当时已引起人们议论纷纭 ,有的指责其为邪说 ,有的则盛赞其具有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