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华文教育研究述评_李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盟国家华文教育研究述评

李佳

王晋军※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加强、经济腾飞,儒家思想逐

渐得到国内外学术团体的认同,

华文教育在东盟各国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许多学者专家纷纷对华文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展开研究。东盟10国华文教育作为一种外语教育在各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因此,对东盟各国的华文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华文教育研究现状和特点

近10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华文教育在东盟各国的发展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各国华文教育现状的特征研究、

对华人学习华语的身份认同、华文学以及儒家思想传

播的研究、各国华文教育特征对比研究,华文教学的策略研究和华语语言方面的研究等。

(一)对东盟国家华文教育发展概况的研究1.华文教育历史和现状总体特征的研究

对华文教育历史和现状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是近10年来东盟各国华文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以东盟各国国名和华文教育为关键词对CNKI 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进行搜索,共得到118篇论文。其中,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最多,有37篇,其次是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研究论文的数量分别为

东南亚纵横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1.8

摘要:自中国与东盟2001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经济、政治、安全以及文化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东盟各国的华文教育展开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在综合近10年来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东盟华文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东盟各国华文教育研究的内容、特点、启示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华文教育东盟国家华语

[中图分类号]G5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1)08-0067-04

※李佳: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王晋军: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A Brief Review of ASEAN ’s Chinese Education

Li Jia &Wang Jinjun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in 2001,China and ASEAN has increased their cooperation in economy ,politics ,security and culture.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arried out their studies on Chinese education in ASEAN.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published in key journals in recent 10years ,this paper has made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feature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al tendenc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ASEAN.

Key words :Chinese Education ,ASEAN States ,Chinese Language

23篇、20篇、17篇和13篇,而其他国家的研究数量较少——

—缅甸8篇,越南3篇,文莱2篇,老挝1篇。虽然对各个国家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同,但可见东盟各国对华文教育开始重视,“华语热”现象已逐渐出现。

对华文教育总体特征的研究涉及到华文教育体系,包括对大学、高中、小学各个教育层次的研究,分析华文教育在各个办学层次上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张应龙(2003年)①以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为例,探讨了华文中学办学的成功模式的性质和特点。韦锦海(2004年)②通过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性质(民办、公办)以及华语教师的职称和学历、年龄结构探讨越南高校的汉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个有关华文教育总体特征研究的内容涉及华文教育与各种关系层面的研究,包括华文教育与国家利益层面的研究、华文教育与新移民的关系研究、华文教育与民族权利以及民族主义的研究等。马跃、温北炎(2008年)③以2006年新出台《国籍法》新政策为依据,从印尼华人民族权利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前景,提出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外来族群学习华文、获得平等的生存教育权利的可能性。邓金花(2007年)④以泰国的中国新移民为对象,阐述了新移民推动当地华文教育的作用,并提出新移民作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华文教育在泰国产生的活力和积极的影响。

2.华人身份认同与华族文化的传播研究

华人在东盟各国是华文教育的主体,对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华人和华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据笔者统计,“身份认同”是研究华文教育的热点之一。章石芳、卢飞斌(2009)⑤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政治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状况、华族习俗认同、宗教信仰认同、语言认同五个方面研究菲律宾22所华校2050名华族中学生的身份认同现状,发现当代菲律宾华族中学生已经高度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改善华语教学环境、激发菲律宾华族中学生学习华语动机。王爱平(2006年)⑥对400多名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印尼华裔青少年程度不一地具有汉语方言的能力,他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及认同与华人身份的认同意识密切相关。

除了“身份认同”外,有关华文教育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围绕“华文文学”展开。许多学者对华文文学中有关华人身份的塑造和国家认同进行了深入解析,赖伯疆(2004年)⑦从菲律宾华文文学中探讨普遍存在的华人“法律身份”、“文化身份”和“血缘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困惑。泰国学者刑晓姿(2009年)⑧通过对泰国华人文学历史发展的研究,发现泰华文学作品中的一

个重要特色:中泰双重身份的认同现象,她建议更多的学者参与泰华文学创作研究,复兴华文教育。

另一个推动华文教育的现象是儒学思想的传播。在东盟许多国家儒学基本上被赋予正面特征,是传播中华文化以及华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儒学思想已成为学习中华文化的一门必修课,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认可和接受。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钟玉莲曾提出马来西亚华人文学源于中华文化,而儒家思想是马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她认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应该使儒家思想成为一个重要的认知项目。王爱平(2007年)⑨认为儒学是印尼土生华人特有的宗教形式与文化认同标志,中国的儒学传播就是华文化教育的传播。

3.国家之间的华文教育对比研究

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加强,华文教育在东盟各国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东盟各国由于地域和人文关系,其华文教育形态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许多学者纷纷围绕各国的华人教育状况对比研究,找出适合各国的华人教育模式和特征。柯永红(2009年)⑩通过研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异同,指出这两个国家同为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华人早在15~16世纪就在这两个国家扎根并繁衍,华族在两个国家均为主要民族。在相似的社会背景文化下探讨两个国家的华语政策如何影响华语教育的发展,很有意义。同时,也有学者(陈真,2007

①张应龙:《海外华文教育的典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第77~81页。

②韦锦海:《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141~145页。

③马跃、温北炎:《印尼华人的民族权利与华文教育问题》,《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1期,第73~77页。

④邓金花:《泰国的中国新移民与华人文教》,《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6期,第62~64页。

⑤章石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34~143页。

⑥王爱平:《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

—对400余名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86~90页。

⑦赖伯疆:《菲华文学中“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141~146页。

⑧刑晓姿:《泰国华文文学之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1期,第187~192页。

⑨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孔教的兴起》,《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29~135页。

⑩柯永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之比较》,《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0期,第48~5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