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黑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热带地区。
本文将介绍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该疾病。
病例介绍某男性,43岁,非洲人,于2021年2月初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患者在非洲某国工作,日常接触野生动物,未接种黄热病疫苗。
患者于2月中旬返回中国,并在入境前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入境后,患者感觉病情加重,于2月23日前往医院就诊。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体温39.5℃,脉搏110次/分,血压110/70mmHg,呼吸20次/分。
皮肤黄染,腹部轻度压痛,肝区可触及肝脏增大。
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和AST升高,凝血功能异常。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黑热病。
流行病学调查对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在非洲某国工作期间,常接触野生动物,如猴子、蝙蝠、老鼠等,且未接种黄热病疫苗。
此外,患者在非洲期间居住条件较差,卫生条件不佳,容易受到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鉴别诊断黑热病与其他出血热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病等,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以下是黑热病与其他出血热疾病的鉴别诊断:1. 登革热: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但不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
2.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跳蚤、虱子等昆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皮疹、肝脾肿大等,但不出现黄疸和肌肉痛。
3. 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等,但不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
结论黑热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高度重视。
预防黑热病的最好方法是接种黄热病疫苗,同时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可能接触过黑热病病毒的人群,如从非洲等疫区返回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一览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一
肝脾肿大可能会导 致腹部不适、疼痛
等症状
肝脾肿大的程度和 持续时间因个体差
异而异
肝脾肿大可能与黑 热病的严重程度有 关,需要及时治疗
贫血及营养不良
贫血:黑热病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营养不良:黑热病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症状,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
原因:黑热病患者由于疾病影响,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导致贫血及营养不良
病原学诊断
病原体:利什曼原虫
传播途径: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诊断方法:直接镜检、血清学 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
治疗方法:抗利什曼原虫药物 治疗
血清学诊断
原理: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诊断黑热病 方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优点: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注意事项: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诊和漏诊
治疗:针对贫血及营养不良,需要补充营养物质,如铁剂、维生素等,同时注意饮食调 整,增加营养摄入。
其他症状
发热:体温可高 达39-40℃
淋巴结肿大:颈 部、腋下、腹股 沟等部位淋巴结
肿大
肝脾肿大:肝脏 和脾脏肿大,可
引起腹部不适
皮肤病变:皮肤 出现红斑、丘疹、
水疱等病变,可 伴有瘙痒和疼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黑热病的临床表 现和诊断方法
汇报人:
目录
01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02 黑热病的诊断方法
01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发热
持续时间:发热可持续数天 至数周
症状:体温升高,通常在 38℃以上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头痛、 乏力、肌肉酸痛等
原因:可能是黑热病引起的 免疫反应或细菌感染所致
1例黑热病病例个案调查
1例黑热病病例个案调查摘要】目的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调查患者本人及住院资料。
结果该病例最后确诊为黑热病输入性病例。
结论及时确诊及早治疗病人,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黑热病个案调查输入性2008年7月23日,大理州人民医院报告一例疑似黑热病病例,大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病例情况患者,李某某,男,33岁,已婚,农民,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人。
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曾到省内过的盈江县、昭通市、漫湾电站,陕西省丹风县、四川省的理县、茂县、西昌县、冕宁县、木里县、汶川,浙江省的温州,到以上县从事打隧道修电站、水库、铁路等。
患者自诉2008年6月4日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先后在四川木里县、弥渡县医院治疗无效,用药不详;2008年7月19日转大理州医院治疗,医院感染科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后体检:体温38。
C,心率80次/分,血压110/80mmHg,体重59千克,比病前的体重67千克下降了8千克,脾脏轻度肿大,神志清楚,发热面容,心肺及皮肤未见异常。
入院后医院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并做了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血生化结果有白蛋白/球蛋白倒置(33.6/3703=0.9);血沉增高为40mm/h;骨髓片中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培养液培养3天后查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病原体先后经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原虫科研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所丝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室作病原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遂确诊为输入性黑热病。
7月29日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葡萄糖酸锑钠从山东省寄到大理州医院,随即对患者进行抗黑热病治疗,用药的第一天患者头痛消失、体温开始下降,用药的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以后患者无任何不适,一个疗程结束后于2008年8月8日再进行骨髓涂片检验,仍检出少量利杜体,考虑为可能为死亡的原虫,遂于8月9日出院,现在患者在家休养。
黑 热 病
【传播的昆虫种类】白蛉
【流行病学特点】(一)传染源 患者与病犬为主要传染源。皖北和豫东以北平原地区以患者为主;西北高原山区以病犬为主。
(二)传播途径 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胎盘或输血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健康人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免疫性。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主要预防措施是在白蛉活动季节喷洒DDV,敌百虫等药物以杀灭白蛉、防止其孳生。
2.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长期、反复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等,而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3.实验室检查
(1)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多在1.5~3.0×108/L间,甚至中性粒细胞缺乏;贫血呈中度,血小板减少。
(2)血浆球蛋白显著增高,球蛋白沉淀试验(水试验)、醛凝试验、锑剂试验多呈阳性;白蛋白减少,A/G可倒置。
(四)流行特点 本病分布较广,中国、印度、孟加拉、西亚、地中海地区、东非及拉丁美洲有发现。我国流行于长江以北17个省市自治区。因起病缓慢,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0岁以内儿童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农村较城市多发。
行病学资料 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是否为白蛉活动季节。
(3)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有助诊断。骨髓、淋巴结或脾、肝组织穿针涂片,找到利杜体或穿刺物培养查见前鞭毛体可确诊。
(4)治疗性诊断:可用葡萄糖酸锑钠试验治疗,若疗效显著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用结核病、伤寒、疟疾、布鲁氏杆菌病、白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何杰金病、慢性血吸虫病及其它病因所致肝硬化、恶急性细菌性心骨膜炎等疾患相鉴别。
误诊为干燥综合征的黑热病一例
误诊为干燥综合征的黑热病一例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可以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发病。
最近,一名患者在某医院误诊为干燥综合征,实际上是黑热病。
这名患者是一名20岁的男性,他在某医院就诊,报告症状为发热、头痛、腹泻和腹痛。
医生检查发现,患者的体温较高,但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因此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症状并未改善,反而加重。
随后,患者被转入另一家医院,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患者的血液中有大量的白细胞,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这些检查结果表明患者患有黑热病。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可以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发病。
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腹泻和腹痛,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为了治疗这名患者,医生开始了抗病毒治疗,并给予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最终恢复健康。
这起事件表明,黑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医生应该加强对黑热病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黑热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黑热病的发病率。
黑热病多次误诊一例分析
黑热病多次误诊一例分析
李向明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5(018)003
【摘要】男,22岁。
因发热、乏力、头昏、鼻出血4个月入院。
5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关节肿痛,在外院诊断为急性风湿热,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40℃,踝关节水肿,伴恶心、乏力,在外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治疗无效,仍发热并反复鼻出血入我院。
既往体健。
查体:体温40.4℃,脉搏110/min,呼吸23/min,血压80/60mmHg。
【总页数】1页(P224-224)
【作者】李向明
【作者单位】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四川,马尔康,6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1.6
【相关文献】
1.上腹部剧痛持续性加重伴高热多次超声影像学检查误诊导致两次手术失败一例原因分析 [J], 王子干;许春梅;张学春;李飞;朱建常;冯秀云;毛燕谨;朱丽娟
2.多次误诊的结核性风湿症一例诊疗回顾分析 [J], 包宁;甘露
3.肺脓肿并支气管胸膜瘘多次误诊一例回顾分析 [J], 王书抗;刘长利;郝晓敏
4.一例重型口底蜂窝织炎多次误诊分析 [J], 李冰冰;方军;赵娟
5.一例黑热病误诊调查与分析 [J], 陈国伟;王明斋;汪家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热病
三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热:不规则发热,夜间有盗汗; 肝、脾、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为该病的主要体征; 营养不良及贫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至营养不良、消瘦,晚 期出现重度贫血; 其他:因血小板减少,常有牙龈出血和鼻衄;因血浆蛋白比例 严重倒置及贫血,常有下肢及脸部水肿; 并发症:主要有肺炎,其次是走马疳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三 者是导致黑热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二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传染源:平原地区多为黑热病患者,山区多为病犬。 传播媒介和途径:主要通过白蛉的叮咬而传播,亦可由 击碎的白蛉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均可产生免疫,再度感染
者极为罕见。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根据传染源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平原型(人源型):多见于平原地区。 山丘型(犬源型):多见于山丘地区。 荒漠型(野生动物源型):主要分布在荒漠边缘地带。
山西等西部六省,目前我省黑热病流行于川西北的汶川、南坪、茂 县、理县、北川和黑水等6县(市)。属山丘犬源性流行区。据统 计,地震灾后四川省所检出的输入性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 重视。
概 论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中而引起
的一种寄生虫病,由白蛉为传播媒介。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 的发热,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进行性脾肿大常见,全血 细胞减少和蛋白比例倒置等,如不给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 病后1~2年内因并发症死亡。
感谢聆听 THANK YOU
诊断及鉴别诊断
网状巨噬细胞内的利-杜小体
由网状巨噬细胞胀裂出的 无鞭毛体(利-杜小体)
①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黑热病是由黑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热病,该病主要在非洲出现,病死率高达50%以上。
本文以一例黑热病病例作为例子,介绍其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该病例是一个30岁的男性,最初的症状为头痛、发热和身体疼痛。
他最近在经过非洲的一些地区,被诊断为怀疑黑热病。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我们需要查明以下信息:1. 他的旅行史:该病例在过去21天内造访了非洲的一些地区。
这是黑热病的高发地区,这表明这位病人很可能感染了黑热病病毒。
2. 病毒载体:黑热病病毒是通过某些啮齿动物传播的,通过调查他是否与老鼠、豚鼠等动物接触过,可以确定他是否受到了感染。
3. 员工和家庭成员:该病人是否在人际接触中传播病毒,如家庭成员、同事和其他人是否也有类似的症状,可以确定他是否展开了传染病的传播。
鉴别诊断黑热病的早期症状往往类似于其他许多疾病的症状,需要经过一系列检测才能做出鉴别诊断:1. 症状:黑热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体重不适,可能会呕吐。
这些症状也是其他许多疾病的症状,比如流感、大肠杆菌感染和疟疾。
2. 血液检测:黑热病的确诊需要通过血液检测来进行,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
同时也会针对其他的疾病进行相应的血液测试以作出病情的鉴别。
3. 肝功能检测:由于黑热病病毒会影响肝功能,检测肝功能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还需要检测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总结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别诊断都是确诊黑热病的重要步骤。
了解病人的旅行史、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周围的人是否出现了相似的症状,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必要步骤。
同时,通过血液检测和肝功能检测等方法,可以将黑热病与其他疾病鉴别出来。
这些步骤都非常重要,在诊断和治疗黑热病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疑难黑热病诊治1例体会并文献复习
・论著・疑难黑热病诊治1例体会并文献复习叶梅,魏立(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四川攀枝花 617000)【摘要】目的 探讨疑难黑热病的诊治,减少谬误;探讨黑热病与噬血细胞综合征。
方法 回顾分析1例疑难黑热病确诊前的临床资料,复习黑热病诊断及误诊的相关文献,讨论分析该病例诊断困难的原因。
结果 32岁的中青年男性,因反复发热、肝功能损害、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增加、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反复住院治疗,确诊为黑热病,予以锑剂联合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好转。
该病例诊断曲折的原因:对黑热病及利什曼原虫感染诱发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认识不足,利什曼原虫感染的确诊依据获得困难,锑剂疗效差。
结论 利什曼原虫感染可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原发病为主。
RK39抗体阳性诊断黑热病的特异性高。
锑剂耐药黑热病锑剂联合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安全可行。
【关键词】黑热病;噬血细胞综合征;Rk39;两性霉素脂质体【中图分类号】R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05.1.02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difficult kala-azar: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Ye Mei, Wei Li(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anzhihuaUniversity,Sichuan Panzhihua 61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fficult kala-azar and to reduce errors,and to explore kala-azar and Haemophilus syndrom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difficult case of kala-azar before its dia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the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of kala-azar was reviewed.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in diagnosis of the case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Results 32-year-old young and middle-aged men were diagnosed as kala-azar after repeated hospitalization due to fever,liver function damage,marked increas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decrease of whole blood cells,increase of ferritin,enlargement of spleen and lymph nodes.Antimony combined with amphotericin liposome was used to treat kala-azar.The reas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this case are: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induced by kala-azar and Leishmania infection,difficulty in obtaining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Leishmania infection,and poor efficacy of antimony.Conclusion Leishmania infection can induc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and mainly treat primary diseases.The specificity of positive RK39 antibody in the diagnosis of kala-azar is high.Antimony-resistant kala-azar antimony combined with amphotericin liposome is safe and feasible.【Key words】Kala-azar;Hemophagocytic syndrome;Rk39;Amphotericin liposomes黑热病是由内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传播,寄生于人或动物宿主的骨髓中网状内皮细胞内,引起脾、肝和淋巴结等内脏组织病变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
黑热病误诊1例分析
黑热病误诊1例分析
胡晓明;彭端亮
【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5(002)003
【摘要】患者,男,57岁,因反复畏寒、发热、胸痛、气紧、肝脾肿大1年,近期出现心慌、下肢水肿入院。
入院查体:T38.8℃,P110次/分,R23次/分,慢性消耗病容,营养较差,消瘦。
双肺散布粗湿罗音,无哮喘音,心界不大,心率齐。
右肋部叩压痛,上腹膨隆,腹壁浅静脉曲张。
肝剑下12cm,肋下13cm,质硬,叩压痛;脾肋下6cm,质硬,叩压痛,双下肢Ⅱ度凹陷性水肿。
血常规:WBC 2.9×109/L,RBC 2.94×1012/L,HB79g/L,PLT98×109/L。
【总页数】1页(P17-17)
【作者】胡晓明;彭端亮
【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简阳,641400;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
属医院,四川,简阳,64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1.6
【相关文献】
1.黑热病误诊为小儿支气管炎5例分析 [J], 高科
2.淋巴结型黑热病误诊为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分析 [J], 叶玉春
3.黑热病多次误诊一例分析 [J], 李向明
4.黑热病误诊为恶性血液病二例分析 [J], 田建卿;沈云玲;魏华
5.播散型组织胞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例分析 [J], 杨俊;韦柳;王勇;姜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热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黑热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引起的一种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基本病变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显著增生,临床以长期发热、肝脾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和血清球蛋白增高为特征。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有流行区居住及居留史。
病犬及某些野生动物为传染源,通过白蛉叮刺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d至9年不等。
平均3~5个月。
(1)早期:起病缓慢,症状轻而不典型,发热为主要症状,多为双峰型。
可伴有畏寒、盗汗、食欲缺乏等。
可持续数周;开始有脾大。
(2)晚期:病后3~6个月,早期的症状、体征加重,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心脏扩大、心衰、鼻出血和牙龈出血。
脾脏进行性肿大,肝大轻于脾大,出现亦较晚,可有淋巴结肿大。
多有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皮肤粗糙干燥、面部皮肤色素沉着。
病情缓解与发作交替出现是本病的特点。
缓解期脾脏缩小,持续数日至数周不等,以后体温又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数月。
(3)特殊类型:①皮肤型:主要发生在黑热病流行区,成人多见。
先为暗红色斑丘疹,逐渐形成结节,易误诊为瘤型麻风。
病变处可找到利杜体。
②淋巴结型: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部多见,可融合成肿块,无红肿和压痛。
3.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尤甚,严重者可表现为粒细胞缺乏,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浆球蛋白升高,白蛋白减少。
血清抗体测定阳性达95%以上。
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清中黑热病原虫的循环抗原,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都较好。
病原学检查,骨髓、淋巴结或脾穿刺涂片查利杜体。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补充蛋白及多种维生素,保持口腔和皮肤卫生。
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₂等,重者输血。
防治继发性感染。
2.病原治疗葡萄糖酸锑钠,总剂量按成人90~130mg/kg,儿童150~200mg/kg,共6次,每日1次,静脉或肌注。
有心、肝疾病者慎用。
戊烷脒,每次剂量为4mg/(kg·d),新鲜配制成10%溶液肌注,每日或间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黑热病临床诊断标准
黑热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有流行区内生活史,具备以下表现:
1.黑热病: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进行性肿大、贫血及营养不良,怀疑为血液病而久治不愈者;
2.皮肤黑热病:无论有无黑热病史,出现丘疹、结节、褐色斑或红斑等皮肤损害,不能以其他病解释;
3.淋巴结型黑热病:腹股沟、腋下、肘部、颌下或颈等部位淋巴结肿大,不能以其他病解释。
二、确诊病例
1.骨髓或脾或淋巴结穿刺液,或皮肤组织涂片镜检或培养查见利什曼原虫;
2.病原学检查虽阴性,但血清免疫反应,例如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呈阳性反应,可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综合判定,或用锑剂获得治愈者。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传播途径】
中华白蛉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可经白蛉叮咬传播,偶可通过破损粘膜、皮肤或胎盘、输血而感染。
【预防】
普查病人及病犬并及时治疗,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
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在白蛉季节喷洒杀虫剂。
黑热病1例暨文献复习
O4 1 .6 ,Y . —046 L M—R O42—042 3 .4 .5 。尿 常规 : 白质 1 尿 蛋 +,
胆 原 2 亚硝 酸 盐 +, 萄 糖 +, 红 素 3+, 体 + 一, +, 葡 胆 酮 白细 胞 酯酶 2 +。大 便 常 规 : 常 。免 疫 : 肝 病 毒 表 面 抗 原 阴 性 , 正 乙 乙 肝病 毒 表 面 抗 体 阳性 , 肝 病 毒 E抗 原 阴性 , 肝 病 毒 E抗 体 乙 乙 阴 性 , 肝病 毒 核 心 抗 体 , 乙 阴性 , 白蛋 白 2 .M / ,l 球 蛋 微 66 G L a 微
T 8 .G L, L 3 .G I 胁5 . / A G . , A MG L, 蛐 8 4I P 9 4 / A B 1 1 / J 8 3 L, / o 5 P 7 / C C G 7 1/
L, U19 GL .MMOL/ L,CR 3.UMOL/ 4 7 L,co e 3 7 2 p 4.VOL ,K2.4 % 3 MM OI _ /
1 临床 资 料
白 3 .M / , 72 G L转铁蛋 白 3 1MG L免疫球蛋 白 I 1 .MG L .4 / , G 23 / ,K G
轻 链 22 / , 轻 链 5 . MG L 微 球 蛋 白 27.a / , 8MG L 97 /, 38d G L l
] 4. s 79 c G ]A 30 G L g 9M / o 生 化 AT 9I/ , g 1 M / ,I 74 G L 9 M S 6U L
胞 30 1 L血 红 蛋 7 蜀L 血 小 板 5 ×l9L查 免 疫 全 套 : .2 0 / 、 X 4/、 1 O/
患者有黑热病疫 区生活史 , 骨髓寄 生虫检查 发 出利 氏原
黑热病一例诊断评析
①治疗前详细询 问过敏史 , 慎重使用可能导致过敏 的药物 , 易过
收稿 日 :0 lo — 0 期 2 1 — 6 2
编辑/ 雅兰
黑热病一例诊 断评析
贺 洪军 , 王黎 明 郑 小玲 ,
( . 岳 县 人 民 医 院检 验 科 , 川 安 岳 1 安 四
1I 资 料 l 蠡床
6 2 5 ; . 岳 县 第 三 人 民 医院 , 安 岳 4 3 0 2安 四川
625) 4 3 0 来自无明显改善 。主治 医生组 织内外科医生大会诊 , 建议再做生化 系列 全套 、 血常规 、 超 、 B 骨髓分析 , 特别强调 , 患者不规则发烧 , 曾到过新
疆, 第一次骨髓分 析组织 细胞 比例高 , 是否考虑寄生虫感染。第二次 骨髓 分析提示 , 熟红 细胞 间查见极少量“ 成 利杜 氏小体” 样物质( 见图
进退热 , 能对抗组织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 因而能在炎症 发展
口唇 指端发绀 , 结膜充 血 , 四肢冰冷 , 脉搏 细弱 , 诊断 :喜炎 平 ) ( 药物 过敏 。经抗 过敏及 对症处理 , 1m n 约 0 i 后症状渐缓 , 持续吸氧约 2 , h 恢复 正常 , 治疗 1 抗炎 周后康 复出院。 2抢救处理 立 即停止 输入致 敏性药物 喜炎平 , 同时更 换新 的输液器 , 给予 0 %氯化钠注射液 中加入地塞米松 5 . 9 毫克 ,肌 肉注射非那根 2 m , 5g 地塞米松 5 g保 暖 , m , 平卧 , 吸入 4 6 / i。 氧气 - m n L
2, )请结合l 床 。建议患者 到四川 省寄生虫研究所 检查黑热病抗体 f 缶
(k 9试纸条 阳性 )进 一步确诊黑热病 , r3 , 对症治疗有 效 , 病人痊愈 出 院, 随访 8 个月未见异常改变 。
黑热病误诊1例及启示
黑热病误诊1例及启示
周诗璞
【期刊名称】《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年(卷),期】2006(4)2
【总页数】1页(P55-55)
【关键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黑热病;误诊;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对症治疗;皮下结节;20岁;抗感染;感染科
【作者】周诗璞
【作者单位】巴中市通江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R531.6
【相关文献】
1.应提高对已基本消灭黑热病的警惕(一例黑热病人的误诊引起的提示) [J], 孙哲民;姜玉亭
2.误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黑热病 [J], 徐小用;吴林;李岩;苏建荣
3.成人黑热病21例误诊分析 [J], 刘永峰; 杨国嵘
4.黑热病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1例报告 [J], 肖兴东;李敏;魏耀东;席舒荣;牛莉霞;王丽娟;白海
5.2例误诊为嗜血细胞综合征的黑热病讨论及文献复习 [J], 韩国雄;李文倩;冯建明;李建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热病诊断标准
黑热病诊断标准黑热病,又称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热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出血、腹泻、呕吐等。
关于黑热病的诊断标准,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本文将介绍这些标准。
一、临床表现和史学:1.1 发病期:黑热病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为8-10天。
发病期初有不适、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皮肤疹子等。
1.2 体征:黑热病患者可出现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出血等表现。
患者是否接触过黑热病爆发区域的患者和病死动物,是否食用了未充分煮熟的野生动物肉等都是诊断黑热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实验室检查:黑热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往往下降,血小板计数也减少。
此外,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也会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
2.2 生物学检测:黑热病病毒可通过ELISA、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到其存在,而常规的病毒分离和培养检测则不太适用。
2.3 其他检查:通过肝、脾、肾等脏器的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这些器官的异常增大,甚至出现出血等情况。
根据WHO的标准,如果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则可以诊断为黑热病:3.1 病例定义:病例要满足以下所有条件:① 有发热、出血或其他病征(如呕吐、腹泻、皮疹、内脏器官肿大等);② 有曾与确诊或疑似黑热病患者接触史或曾到过黑热病疫区;并且③ 病例出现时间与接触病源的时间和潜伏期相符。
3.2 确认诊断:在1个或以上实验室检测中,发现以下1项及以上情况,则可确认诊断:① 血液学持续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延长等出血倾向表现;② 病原学检测:RT-PCR检测埃博拉病毒RNA阳性;抗原检测:ELISA检测到IgM或IgG阳性;③ 任意2种实验室检查出现阳性结果(除非有其他证据证明实验室结果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关于黑热病的诊断标准,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措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必须引起医务人员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黑热病1例报告
传播。如果 H V阳性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 V 低于 I L 4 e m, 0 叩i / 1 c s 超过 6 个月维持于检测不到的水平 , 且 没有其他性传播疾病 , 则不会通过性接触传播 H v I。 V L低 至检 测 不到 水平 的 H V感 染 者 每 次性 行 为 传 I 播 H V的风险低 于万分之一 , I 因此 , 不使用安全套 的性接触并无危险。 这个声 明引起 了国际广泛争议 。 2O 0 8年 0 8月 一项 纳入 511 异 性 恋 伴 侣 的研 究 6 对
阿信. 0 8年诺 贝尔生理 学或 医学奖揭 晓 三位病毒研 2o 究 者成赢家 】 . 中国医学论坛报 ,08 1— 9 2. 2 0— 00 ( ) A
性伙伴一项就已经对乌干达 、肯尼亚和津 巴布韦的 HV感染率下降的基 础上 ,瑞 士 ⅢV AD / IS委
『 . f t i,0 8 178:13 l4 . J J ne s20 ,9 ( l3 一 14 1 I cD ) i v [】 f me Mad r l W ig n e . lv l i a 6 rS, 1a e l F, e a d A, f I w— e e mi
・3 3 8 ・
eO 901 ht . . m
致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 同时降低了女性继发 H V感 I 染的风险。因此 , 预防 H V感染应集 中宣传男性包 I
皮 环切 术 , 倡计 划生 育 和减少 性 伙伴 。 中仅 减少 提 其
【】 E r , eh u p iis N, 5 mey N u as A,h1p S J 1 A
患儿于2008年07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波动在39402之间呈稽留热型无发冷寒战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发病后曾先后就诊于3家医院分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血液病黑热病给予口服退热药及地塞米松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此时患儿与正常无异
骨髓涂片检查诊断黑热病1例
骨髓涂片检查诊断黑热病1例
姜林春;刘家应;高原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
【年(卷),期】2005(020)005
【摘要】患儿,男,3岁,2004年4月25日开始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C,面色苍白,29日入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常规三系下降,30日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排除原发性血液病,并在当地医院住院观察治疗26 d,体温下降,情况好转,复查血常规,结果与入院前比较稍好转,出院服中药自行调理.
【总页数】1页(P503)
【作者】姜林春;刘家应;高原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骨髓形态学检查诊断黑热病1例 [J], 王静
2.组织胞浆菌与黑热病杜利小体骨髓涂片几种染色方法鉴别 [J], 卢其明
3.用糖原染色鉴别骨髓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黑热病杜利小体[J], 莫武宁;邓卓霖;甘宝文;李山
4.骨髓涂片检查诊断黑热病6例 [J], 赵红光
5.重庆地区骨髓涂片检查确诊6例黑热病回顾性分析 [J], 陈谦;李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蔡军;陆素贞;刘茂发;陈淑华;刘明珪;王国平;刘红志【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05(023)006【摘要】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
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
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23,610)【作者】蔡军;陆素贞;刘茂发;陈淑华;刘明珪;王国平;刘红志【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市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30006,南昌市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30006,南昌市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06,南昌市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2.2;R18【相关文献】1.浙江省一例黑热病输入病例调查报告 [J], 龚震宇;姚立农;王臻;周作卿;李绍飞;周祖木;张孝和;李梅福2.山西省黑热病流行概况(附35例黑热病病例分析) [J], 路应连3.一例儿童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J], 江南;赵凤玲;李洪军;马晓晨4.一例人H9N2禽流感病例触发的禽间禽流感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J], 袁标;刘亚娟;皮泉;文明;张霞5.一例婴幼儿黑热病病例报道 [J], 马新英;张示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作者:陈梅李晓明王光西陈洁张跃辉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
该病与恶性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容易混淆而被误诊。
在川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现将川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女,21岁,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东乡人。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不规则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用药不详),症状反复未缓解。
8月前自觉腹围增加,腹胀,双下肢肿胀,未予治疗。
2月前因月经停止、左下腹包块肿大前往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缓解,遂于2008年6月10日入我院住院治疗。
入院查体:体温38.2℃,慢性病容,贫血貌。
无皮肤瘀斑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腹部丰满,肝肋下2cm,脾Ⅰ线10cm,Ⅱ线12cm,Ⅲ线-2cm。
肝浊音界扩大,移动性浊音阴性。
血常规:WBC1.65×109/L,RBC3.35×1012/L,Hb:55.8g/L,Plt:106.0×109/L。
免疫学及生化检查:ALT:60.7U/L,AST:99.1U/L,ALB:24.9g/L,GLO:45.1g/L,A/G:0.55,胆碱酯酶:2419U/L。
Coom’s直接试验:(+)。
Anti-HIV1/2(-),Anti-HCV(-),Anti-TP2(-),HBsAg(+)。
中上腹部增强CT示:肝
脾显著扩大,边缘光滑,肝内胆管及脾静脉无扩张,门静脉无高压,淋巴结无肿大,未见腹水,双肾大小形态正常。
1.2试验检查①骨髓细胞学检查,②DIC全套检查。
1.3流行病学调查患者2006年8月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和生活约10月。
2结果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活跃,分类及形态大小未见特殊改变;红系占43%,以晚红为主,个别细胞胞体偏大;组织细胞占 1.5%,未见明显异形性,少数细胞胞浆内可见10-20个不等的杜利氏体,胞浆呈浅蓝色,可见紫红色的核及副基体;全片可见利杜氏体散在分布或成团聚集;骨髓小粒细胞丰富,以造血细胞为主,其间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的利杜氏体;浆细胞占2%,分化较成熟,可见双核及Russel小体。
DIC检查未见特殊。
经泸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专家对该病人进行病原学鉴定,确认骨髓片中3-5u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虫体为利杜氏体,最后确诊为黑热病。
3讨论
黑热病是一种由白蛉传播的慢性传染病,虫体进入人体后,除小部分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后,其余大部分杜利氏体通过诱发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吞噬溶酶小泡中以二倍体的形式大量繁殖,当细胞破溃后虫体又被其他巨噬细胞所吞噬,因而使得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增生,临床上以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髓侵蚀的损害
为主。
由于本病病程缓慢,潜伏期为9天到10年不等,多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贫血、鼻衄、齿龈出血等,但女性病人可出现月经停止或月经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