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最美好的礼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最美好的礼物

李福忠刘玉春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在快到圣诞节的时候,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这个年少的哥哥,用他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课文传达给我们的是“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感知“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真谛。

(3)体会“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语言,领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内涵是本文重点。

教学难点:体会“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课时任务:

谈话导入,初步感知;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或送出过什么礼物?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爱别人,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礼物。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礼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都有过接受或送给别人礼物的经历,让学生说一说最美好的礼物,让学生对美好的礼物有一个最初的认识,为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

二、预习检查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重点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既锻炼了自读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词语的理解,注重“因词而异”,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并全班交流、解决,关注了学情,真正做到了心中装着学生。多种形式的检查反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铺垫。)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一件怎么样的事?

三、自读自悟

1.速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叙述故事的?

(根据地点的变化来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2.课下思考题

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儿的哪些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也震撼我们的心灵?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课时任务:研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出示感悟题:小男孩儿的哪些言行震撼了保罗的心灵,让他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画出相关语句,写出感受。

(一)默读课文,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自学。

(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三)集体交流,学生汇报,引发共鸣,指导朗读。

预设:

保罗第一次猜错时

课件出示:“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味小男孩对弟弟无私的爱,真挚的情,对保罗的震撼。

1.保罗为什么会猜错?

(1)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保罗与小男孩的对话,体会:“那样的哥哥”是怎样的哥哥?体会保罗和男孩不同的心理活动,感受男孩无私奉献,至真至纯的美好心灵。

(2)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男孩动作神态的描写,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理解“羡慕”一词,走进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3)课件出示下面两句话,让学生品读并谈感受。

“我希望也能有一个那样的哥哥。”

“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

“当”和“有”进行比较,从中体会到了小男孩高尚的情操。

第二次猜错:

(1)小男孩的动作描写:“到了小男孩的住处……然后紧靠着他坐下。”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步并作两步、扶着、安置、紧靠”这些动词体会小男孩对弟弟的关爱,并指导学生朗读时体会小男孩的急切之情和对弟弟的悉心照料。

(2)小男孩的语言描写:他指着那部车子说:“看到了吗,弟弟?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分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这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原来给你讲的橱窗里的那些圣诞节的礼物了。”

教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追问:“小男孩的这段话仅仅是送一辆新车给弟弟吗?他还想传达给弟弟什么?”

他还要给弟弟鼓起生活的勇气,要送给弟弟一生的幸福。因为只有这样,小男孩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紧扣保罗两次猜错男孩的想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男孩的话,悟出本课的中心,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方法渗透:

保罗两次猜错了小男孩的想法,使文章一波三折,这样的写作方法是设置悬念,既能够吸引读者,更能突出小男孩的美好心灵,揭示出“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道理。

二、拓展阅读

(一)《他要感谢那只手》见附录。

三.有效练习

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设置悬念的好处,下面就请你尝试着写一件你亲身经历的,最感动的事,要求习作中要有悬念。

板书设计

7 最美好的礼物

保罗小男孩儿

能有那样的哥哥能当那样的哥哥

炫耀承诺

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设置悬念)

附拓展阅读材料:

他要感谢那只手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 又瘦又小 ,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 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 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但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思考题:这篇文章是怎样设置悬念的?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