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课堂,努力实现“文”“言”合一
语文人有两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教起来难,教好更难。而文言文因为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所以导致在语文教学改革热火朝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旧呈现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萧条景象。而课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我们先来看看我们课堂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1.《木兰诗》教学现场
教师问:木兰回来之后,家里反应怎么样?学生说,爸爸妈妈出来迎接她。教师说,某同学你做个样子是怎么样迎接的。学生做搀扶状,说,就这么迎接的。教师又问,弟弟怎么样?弟弟磨刀。教师说,某个同学你做个磨刀的样子。那同学就机械地做磨刀的样子。教学在同学的前仰后合中结束。
2. 《马说》教学现场
师:我相信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生读得一般)
师:能不能再声情并茂地读一读?(生读,没有太大变化)
师: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加油!(生读,仍是没有本质提高)
师:(见无效果,只好放弃)我相信你以后可以把它读好!
3.《三峡》教学现场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教师一共做了42张幻灯片,4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幻灯片,平均一分种一张,师生对三峡的美景尽情欣赏,神游其中,看得如痴如醉,看得欲
罢不能。下课了,学生对老师说:还有图片吗,老师,下节课你还放给我们看!
4.一次期末考试
文言文阅读考的是《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复习时就多次告诫学生这两篇是重点,所以看到试卷都松了一口气。再看后面四个题,有几个还是讲过的原题,如:《醉翁亭记》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都是穿插在教学之中处理的,学生做起来应当是如探囊取物。估计学生理解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可是到了批改试卷,老师们大吃一惊!这一题做错的同学竟然有那么多。‚这是什么孩子?‛‚这一届的学生真是太差了!‛‚都给他们讲过喽!‛‚我强调了这么多遍……‛意外、埋怨,甚至是愤怒,伴随着阅卷的疲倦氤氲开来……为什么课堂上老师领着讨论过的问题,学生还会出错?为什么老师‚讲‛与‚不讲‛学生做题没有多大差别?
不胜枚举。这些课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无可辩驳地遭到质疑。
闭锁不化,明哲保身,重复老路,似一潭死水,很可怕;但是形式主义,喧嚣浮躁,人声鼎沸,如蜻蜓点水,更可怕。繁华背后往往满眼是荒凉。当前语文教学中,有太多一厢情愿的‚一头热‛,或是大而化之的‚想当然‛。这些现象,一次又一次促发了我这样的思考:有效教学,离我们有多远?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它关注的是教学的效果,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只要是有效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
二、四大教学反思
----在《木兰诗》教学现场,我想到,‚戏说‛语文,是对语文的戕害。
文本在这种‚狂欢式解读‛中被消解掉它的意义,只剩下‚狂欢‛本身,而阅读的价值则被定位在对‚狂欢‛的体验上,而不是对文本的体验上。它的恶性发展,是出现了所谓‚另类‛语文。
----面对‚学生读不好‛和学生发笑的尴尬,我想到:学生的心灵需要拨动,需要共鸣。
其实,课堂里这种不和谐的音符还有很多,这不但与教师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而且这种‚不和谐‛会迅速传染、增长,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文本和课堂的审美力度。
教例中,在学生头脑中对《马说》的思想意义并未深入理解的情况下,他们的情绪始终处在漂浮游移的混沌状态,他们情感的列车只是开始缓缓前行,并未高速启动,在这种情况下的朗读指导就注定是机械的平面的重复或是纯粹的技巧训练:老师情感充沛、声情并茂地朗读,而学生的心灵并未共鸣,或者说处于现实(教室、同学等)和想象的交融状态,所心笑声响起,而且迅速传播。倘若朗读者并没有
被文本唤起内心中的情感波动,只靠技术行为却说支撑整个朗读过程,朗读就沦落成为一种矫揉造作‚伪情感‛的机械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文章到得意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自我陶醉、本性实在是读书求知的佳境。只可惜先生只顾自己的心灵支‚远游‛,却遗忘了教育的主体—那帮‚做戏‛‚画画儿‛的孩子们,其实这样拗口枯涩的文字怎么能引发孩子们个体的心灵波动呢?
也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心灵波动,才能带来高质量的朗读,高质量的学习。不能激活学生尘封的体验,没有唤醒他们沉睡的情感,怎么能要求他们的语言的世界里忘情徜徉呢?
------在《三峡》教学现场,我想到:多媒体使用应‚适时介入、适当配合、适可而止。‛
在语言课堂里适时引用多媒体,无可厚非。但课件中是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当前的讲学教学,包括一些所谓的高效讲学示范课,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放弃了‚原生态‛最本质的教学方式。魔方的插图,几处对话,乃至课外拓展,无一不用计件展示,追求所谓的‚活跃‛,摆花架子,有作秀的嫌疑。这样反而阻碍学生学习语文,封杀学生的想象,思维也不再灵动。«三峡»不是上课看电影,老师不是电影放映员!
这一方面,有些名家的讲课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魏书生老师执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课精彩纷呈。听余映潮、李镇西等老师的课,
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
多媒体使用应‚适时介入、适当配合、适可而止‛。
因此,一节课是否运用多媒体来教学,要看这个课件是否能真正助教学一臂之力?是否能给教学锦上添花?是否能让学生有收获或发展?否则,干脆不用!以免费时无效,徒劳无益!
------在面对考试,课内阅读反而比课外阅读减分多、讲学上老师领着讨论过的问题,学生还会出错、老师‚讲‛与‚不讲‛学生做题没有多大差别时,我想到:不要把责任推给学生。
出现这样大面积的错误,如果一概都把责任推给学生‚不用心‛‚素质差‛,也未免有点牵强。除去学生的自身原因之外,难道教师不也需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吗?
‚松了一口气‛,对学生作出乐观估计的根据有两个。一是‚复习时我们就多次告诫学生这一篇是重点‛,可是,回想起来,也就是‚告诫‛一下而已,它是一个怎样的重点,都有哪些重点?会怎样出题?教师并未‚告诫‛,因此也并没有实效,充其量不过是为这道题的出现做了一点心理上的铺垫而已。
第二个根据就是:‚都给他们讲喽?!‛可谓言之凿凿,一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毋需再议的样子,好像既然都已经读过,出了错误,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其实,这句话也经不起推敲。谁讲?隐含的意思就是‚我‛(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什么?一个字‚讲‛,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