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概论》第九章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管理学概论》第九章控制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学生知道;理解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明白其中主要的观点和联系;掌握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知识,并能用于考核及平时的实际问题分析。掌握属于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最高层次。理解和掌握层次的内容为本课程主要考核的内容。

本章内容同学们要重点掌握控制的含义、分类、基本技术和方法。

◆知识点解析

一、控制概述

(一)控制职能的必要性

控制通过监视组织各方面的活动和组织环境的变化,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况保持动态适应。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职能。要全面理解控制职能的含义与作用,需要把控制与计划职能联系起来。

控制与计划是既互相区别,又紧密相连的。计划为控制工作提供标准,没有计划,控制也就没有依据。但如果只编制计划,不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控制,计划目标就很难得到圆满实现。

因此,计划和控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人们可能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但无法知道自己干得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反之,有控制而没有目标和计划,人们将不会知道要控制什么,也不会知道怎么控制。计划和控制二者密不可分。事实上,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控制工作越是科学、有效,计划也就越容易得到实施。

(二)控制的含义

维持朝向目的地的航向,或者说维持达成目标的正确行动路线,是控制概念最核心的含义。所谓控制,从其最传统的意义方面来说,就是“纠偏”,也即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控制工作实际上应包括纠正偏差和修改标准这两方面内容。

(三)控制的内容

控制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由管理者来承担的,或者说,管理者的日常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事控制工作。然而,管理者控制什么?管理者从事控制工作的主要参考点包括人员、财务、作业、信息、组织绩效。

(四)管理控制的目标和作用

在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控制工作的目标主要有两个:

1.限制偏差的累积。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地获取偏差信息,及时地采取矫正偏差措施,以防止偏差的累积而影响到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适应环境的变化。任何组织都需要构建有效的控制系统,帮助管理人员预测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正确、有力的反应。

管理控制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实际上是与管理控制的两大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控制通过其“纠偏”功能使计划执行中的偏差得以防止或缩小,从而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行;同时通过其“调适”功能,积极调整原定标准或重新制定新的标准,以确保组织对内外运行环境的适应性。

二、控制系统

控制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典型的分类有以下两种。

(一)控制类型

1.按时间分类,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实时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也称前馈控制,是指在执行计划之前预先规定计划执行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则和规范等,规定每一项工作的标准,并建立偏差显示系统,使人们在工作之前就已经知道如何做。

实时控制:也称现时控制,是指计划执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即通过对计划执行过程的直接检查和监督,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实际与计划的偏差。这

事后控制:也称反馈控制,是指从已经执行的计划或已经发生的事件获得信息,运用这种信息来评价、指导和纠正今后的活动,如对生产出的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检验,进行各种信息统计和会计报告工作等。

2.按控制的主体分类,控制可以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直接控制就是用来改进管理者未来行动的一种方法,它着眼于培养更好的主管人员,使他们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的概念、技术和原理,能以系统的观点来改进和完善他们的管理工作,从而防止出现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直接控制的优点在于:第一,由于直接控制注重对管理人员的遴选、培训和考核,使委派任务时有较大的准确性,并使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少犯错误,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控制的效率;第二,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管理者主动确定他们应负的职责,自觉纠正错误,并有效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人翁精神;第三,由于提高了管理者的质量,减少了偏差的发生,并强调自我控制,因此能减少控制系统所需的人力和物力;第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间接控制:是通过建立控制系统对被控制对象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法往往是预先制定计划和标准,通过对比和考核实际结果,追查造成偏差的原因和责任,并进行纠正。这时的控制主体是直接责任者的监督人。间接控制对比较规范、程序化的工作较为有效。但也存在着许多缺点。这些缺点主要有:第一,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反应较慢,所制定的标准实际执行时可能较为困难;第二,只考核工作业绩,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外部环境因素等;第三,在改正错误和纠正偏差之前可能已发生了时间和金钱的损失,因为间接控制是在出现了偏差造成损失之后才采取措施,所以,它的费用支出是比较大的;第四,可能导致管理者对控制的消极情绪。如大家互相推卸责任或当事者固执己见,不愿纠正错误等。可见,间接控制并不是普遍有效的控制方法,应与直接控制结合运用。

(二)控制的程序

控制的基本程序包括三个步骤:拟订标准,根据标准评定工作绩效.鉴别偏差并改进工作。

1.拟定标准

要进行控制,首先要制定衡量各种工作的标准。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指评定成效的尺度,它是从整个计划方案中选出的对工作成效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一个较好的控制标准体系通常包括数量标准、质量标准、综合标准和时间标准。常用的拟订标准的方法有三种:统计方法、经验估计法、工程方法。

2.根据标准评定工作绩效

3.纠正偏差

(三)有效控制的原则

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按计划进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虽然不同的组织其目标和计划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控制系统也不一样,但是一般认为有效的控制应有下列特征。

1.及时性

一个完善的控制系统实施有效的控制,必须在一旦发生偏差时能够迅速发现,及时纠正,甚至在末出现偏差之前,即能预测偏差产生的原因,防患于未然。控制的及时性可以使管理人员尽早发现预测误差的产生,及时纠正,从而使各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控制要同计划和职位相适应

控制是要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以实现组织目标。所以,控制系统的设置应依据计划而定,反映计划的要求,并和不同的业务活动相互适应,使不同的管理者知道有关他们所负责的计划的进展情况。

3.控制应与管理者的性格相适应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因人而异,要适合于各个管理人员。设计的控制系统应易于理解。

4.控制应能指出关键点上的例外情况

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选择重点进行控制即选择关键的控制点;二是要针对关键控制点的例外情况着重控制。

5.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管理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但对于下属工作的评价,不应不切实际地加以主观评定.因为若在控制中掺杂了太多的个性和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必然会影响到对业绩的准确判断。

6.控制应是灵活的、经济的

控制具有灵活性是指控制系统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控制工作即使面临着计划的变动,出现了末预见到的情况或计划全盘错误的情况,也应当能发挥它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