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国风_中两个弃妇形象的对比_顾岩

合集下载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弃妇的唐诗鉴赏

弃妇的唐诗鉴赏

弃妇的唐诗鉴赏弃妇的唐诗鉴赏弃妇刘驾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刘驾诗鉴赏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

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作为一个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

因为下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

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触发出来的联想,十分贴切自然,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

女主人公表白,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

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善长操持家务的人:“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

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

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这位女子哀叹道:“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古代女子以黛色画眉,细长如蛾须。

即言女子妆饰。

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

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汉乐府诗歌中的弃妇,一个比一个刚

汉乐府诗歌中的弃妇,一个比一个刚

汉乐府诗歌中的弃妇,一个比一个刚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形象”指是被丈夫或情人抛弃的女性形象,这样一种形象,早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

汉代乐府民歌中更是常见,而这类诗歌由于来自民间,风格相当活泼、大胆。

你一定知道汉代女子性格是热烈而奔放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对男子的表白,用五种自然中极端异常现象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正因为爱得如此浓烈,在遭遇男子变心之时,这类女子也会表现得情绪激烈。

《有所思》写的就是热恋中的女子在“闻君有他心”时的种种反映,全文如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心爱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用玉和珍珠做成的精美的玳瑁簪,想要送给他。

但是却听说(闻)情人已有“他心”,她的火气立刻就上来了——“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她砸簪、烧簪、当风扬灰。

在我年少时,理解的是女子想要挫骨扬灰的对象是那个男子,心中有很大的触动;当然,即便后来明白女子是拿簪子出气,依然很欣赏这个女子的火爆脾气。

随后,她宣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但内心却很矛盾——“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兄嫂是知道他们两人在谈恋爱,贸然分手该如何解释呢?这个女子为自己的摇摆找了一个好借口。

可以看出女子队这段感情还没有完全放弃,也许听说到的男子出轨并不一定是事实。

相比较之下,《白头吟》就比较温和了: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据葛洪《西京杂记》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同是弃妇,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和《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对待不公平的命运带给自己的苦痛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痴情女负心汉”的故事从古至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类似题材。

历史上似乎总有那么些女人,当她们的价值被榨干后,会像抹布一样遭到无情丈夫的嫌弃。

可是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自省意识和反抗斗争。

一、《诗经・氓》中的弃妇《诗经・氓》中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弃妇形象,可以说是弃妇诗的“源头”。

她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标准女性的模板:踏实、耐劳、顾家、惟夫是从。

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天真单纯,相信爱情的人。

“乘彼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情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弦,她的泪水与笑颜只与那个男子有关。

在以后的漫长时光中,她还记得两人少年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男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女主人公在男子家世贫穷,没有丰厚的聘礼情况下,甘心为他做牛做马、任劳任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时,男子与她许下白头偕老的誓言,到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不过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最后男子对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自己落得个“兄弟不知,其笑矣”的下场。

但是我们不能把她归并到那些只会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中,她能做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能反思自己的遭遇,并最后勇敢地说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是对该负心男子的最大控诉。

她的反抗就是离开他,从此两不相欠。

但是她精神上的觉醒是有限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为全家兢兢业业,男子就应该对自己温柔和体贴,说明她的意识中有“等价原则”。

但是她没有认识到的是等价原则是在双方都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在传统社会中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低,她其实过着类似“半妻半奴”的生活。

她把全部的责任归结于男方,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分享。

在《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这两首诗都通过叙述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勤劳持家,最终却被无情抛弃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以深广博大的思想内容和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里不朽、不息,成为永恒经典,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笔者主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谷风》与《氓》分别写了两位古代劳动妇女的不幸生活遭遇,同时也昭示着周代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虽然两首诗叙述和反映的内容有着共同的主题,但《谷风》《氓》又分别刻画出了两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女主人公形象,在《诗经》众多篇目中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凄遭遇,但刻画出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却是异常鲜明,两相对照。

《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泣泣,哀怨凄切;《氓》中的女主人公则控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是非鲜明,态度清醒而果断。

但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所以她们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二、艺术特色《谷风》与《氓》不仅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也体现着《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一、弃妇现象所谓“弃妇”,就是指缔结了婚姻,而又因为种种原因被男方抛弃并离开男方家的女子。

可以这么说,中国诗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以哀婉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一个个妇女的悲剧。

翻开一部部文学作品,我们总能不期而遇一个个女子的长吁短叹。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其中弃妇诗尤为人所关注;与先秦时代相隔不是太远的汉代,其反映民风民情的汉乐府中也同样有弃妇诗,这说明,“弃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被压迫的一个群体,她们有着共同的悲惨的命运,但她们在面对不幸时,往往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性格特征。

之所以产生弃妇现象,这应和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分不开。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后,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式,男子拥有经济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妇女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另外,宗法礼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婚姻、家庭伦理观念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手脚。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

”《史记?外戚世家序》也认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一方面,担负着人类繁衍使命的婚姻受到统治者重视,另一方面,正因为婚姻被作为礼之根本,社会也才会对夫妇双方提出严格的要求——其实这种要求,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大多只会由女子承受。

作为女子,婚姻又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女子生活更是悲惨。

本文试着分析汉乐府和《诗经》中遭弃的女子,并作出比较,希望通过这种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女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探究她们不幸命运的根源,发掘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以及独特个性,表达对她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带着玩味的态度去研究她们的苦与痛。

二、《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的判定“弃妇”既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有其相通的共性,亦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

《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

《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摘要:《氓》与《谷风》最为《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弃妇诗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

两诗各具特色,反映出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共同心声,成为当时妇女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成为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有力控诉,它们与其它情诗共同开启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不仅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诗经》中的作品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学积淀。

《邶风·谷风》与《卫风·氓》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两首弃妇诗。

下面,我们就以这两首弃妇诗为研究对象,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做进一步探讨。

一、人物形象比较《谷风》与《氓》两篇均是弃妇之作,都是痴心女子反遭丈夫遗弃,但是统观两首诗,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存在不同之处的。

就《谷风》来看,其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性格软弱,逆来顺受的女子。

尽管,丈夫已经将她遗弃,她却还是对丈夫抱有幻想,祈求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行行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从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女子已经要出门了,却还是一步三盼,盼望丈夫能出来多送送她,结果却只是送到门口就停止了,之后女子回忆往昔与男子的恩爱之景,又联想到两人之间现在的分离局面,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去谴责丈夫,批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体现了在夫权社会下,女性自身还存在一定的奴性,不会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地位。

而就《氓》而言,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发展变化的。

在最开始阶段,《氓》为我们塑造的是一个纯真少女的形象,她渴望得到爱情,当男子前来求爱的时候,她许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誓言。

就其本身来看,还是对爱情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到后来变成一个忍辱负重的妻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辛辛苦苦,起早贪黑的工作,每天都为家人的生活所忙碌。

即使这样,还是被丈夫所抛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丈夫的态度急转直下,兄弟对此也仅仅是以嘲笑应对。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摘要:《王风中谷有蓷》写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走投无路。

反映了东周时代妇女悲惨生活的片段。

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

综观《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致具备三类性格标签:第一,痴心痴情;第二,贤淑善良;第三,坚强勇敢。

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成不同的小类。

下文将结合具体诗篇的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加以分析。

1.痴心痴情《卫风氓》、《邶风终风》、《郑风遵大路》中的主人公都是痴心痴情的女子。

(1)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与氓成婚前就是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形象。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送子涉祺,至于顿丘”,送过这段路,再送一段路。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把自己对氓的爱,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来——看见那个人了,她就高兴地边说边笑,迟迟不见那个人来,她就黯然神伤。

但是,我们知道,在周代社会男女成亲必须要有媒人,所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1]210在诗经时代,无论谁结婚,都得通过媒人这一关,离开媒人的介绍,就失去了成婚所需要的重要依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显然,女子与氓的恋爱中并没有媒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位固执的女子,私自与氓许下“秋以为期”的承诺。

为了爱情,勇敢地冲破世俗的束缚,这种追求爱情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全心全意,无私付出结婚之前,《氓》的主人公给我们留下“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印象,在结婚之后,她又对自己的丈夫全心全意,无私付出。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为了自己的丈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折磨而无怨无悔。

再如《邶风终风》,写出了一位妇女对丈夫既恨又恋的心理过程。

首章伤心丈夫对自己的轻薄狂暴;二章却又思念起这个掉首不顾的夫君来;三章更是想得睡不着觉,希望丈夫知其思念而打喷嚏;末章则由己及彼希望丈夫反过来也能思念她。

每一章语气都有一层转折,层层递进,将一种既怨恨又思恋,既知无望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委婉尽致。

《诗经》中两首弃妇诗的比较

《诗经》中两首弃妇诗的比较

《诗经》中两首弃妇诗的比较《诗经》中的《谷风》与《氓》是中国诗史上弃妇诗的源头,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周民族婚姻的一般理念,并对后世的弃妇诗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了一番概说。

1、来自桑间濮上的感伤《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的翘楚之作,就邶与卫来说,有人考证,实为一家。

朱熹《诗集传》云:“吴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东谓之卫,以封诸侯”。

从此设三监以督武庚,不久,卫国尽得邶之地,因此,邶在版图上出现的时间仅为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因此,《诗经》中所谓邶之风实际上还是卫风,至于为何分卫风为三,自汉以来,议论纷纷,就目前而言,较可信的说法是:卫诗夥多,几近诗之四分之一,故编者将部分诗歌散辑于邶之下,但不论如何,我们分析的这两首诗,同出于一地,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文章开头首先要说明的一点。

然而卫风,自两宋以降而至清季,甚至上溯两汉,多被经学家讥为“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对卫风中所表现的婚姻与爱情的诗篇或托以“刺夫妇之道”,或冠之刺“淫失”之辞,实在是大可不必的。

就这两首诗而言,虽同出一地,表达的情感却多有不同,一个是娴静的,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而另一个确是在冷静的痛斥,更多的是对自己婚姻的反思;一为悲哀之女子,一为女子之悲哀;读者读之,不禁要为前者撒一掬同情之泪水,为后者表现出其的理智所惊叹,从而发现感性之绵渺,从而略见独立之人格。

但不论如何,两首诗的内容却都是感伤的,这便奠定了弃妇诗的大基调,丈夫的始乱终弃另结新欢而推诿旧妇,而二女子无论其柔刚,或曰“不以我屑”,或曰“无与士耽”,柔者自哀自之冷落,刚者独哀士之决绝。

是为同根而异体。

然桑间濮上,自有其儿女风情,可当风情变为多情,多情而至移情,移情最终滥情,那么这些或柔或刚的女子,终将会或劝委求全,或怒骂其无耻,或悲天泣地,或断然与之决绝,然而在读者看来,不论诗中的女子如何,却总会有那么一丝一缕甚至无穷无尽的'感伤,让人无法释怀。

《诗经》与汉乐府弃妇诗差异之比较

《诗经》与汉乐府弃妇诗差异之比较

《诗经》与汉乐府弃妇诗差异之比较陈小波【摘要】《诗经》与汉乐府中均有一定篇幅的弃妇诗,由于时代等方面的不同,《诗经》与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也存在很多差异.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类型比《诗经》多,所刻画的弃妇形象比《诗经》中的更为生动饱满,性格特征也更为复杂;在面临被弃命运时她们或者更具有奴性或者反抗更为决绝.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汉代女性所受的礼教约束较之前代大为增强.【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04【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诗经》;汉乐府;弃妇诗【作者】陈小波【作者单位】巢湖学院中文系,安徽巢湖2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先秦时期与汉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弃妇①题材作品,如《诗经·邶风·谷风》、《诗经·卫风·氓》、《长门赋》、《孔雀东南飞》等。

这表明弃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但由于时代变迁等因素,先秦时期与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形象不尽相同。

(一)弃妇诗数量上的差异从数量上看,《诗经》中的弃妇诗要明显多于汉乐府中的。

据张明辉先生的观点,《诗经》中的弃妇诗有《召南·江有汜》、《邶风·绿衣》、《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卫风·氓》、《卫风·河广》、《郑风·遵大路》、《秦风·晨风》、《陈风·防有鹊巢》、《小雅·我行其野》、《小雅·黄鸟》、《小雅·谷风》、《小雅·白华》〔1〕共15篇。

汉乐府中则有《有所思》、《白头吟》、《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怨歌行》、《塘上行》〔2〕共6篇。

表面上看似乎先秦时期的弃妇现象比汉代更为严重,实际上如果算上汉代的司马相如《长门赋》、卓文君《怨诗二首》、班婕妤《自伤赋》、《捣素赋》、窦玄妻的《古怨歌行》等篇,汉代的弃妇题材作品并不少见。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的对比分析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的对比分析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的对比分析关于《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的对比分析恋爱、婚姻是人们的生活要求之一,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婚恋作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喜与忧、合与分、幸福与痛苦。

《诗经》中不仅有幸福欢乐的情歌,还有不幸的婚姻裂变。

阅读《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所描写的不幸的婚姻,我们可以了解周代婚姻生活的一个侧面: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妇女被压迫、被欺凌和被遗弃的不幸命运。

古代阶级社会,妇女受神权、族权、夫权和礼教的压迫,婚后生活幸福者少,痛苦者多。

《邶风》中的《谷风》和《卫风》中的《氓》两首“弃妇”之作,就揭露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劳动妇女所遭遇的悲惨命运。

第一节,以谷风和阴雨起兴,指斥丈夫不应弃绝自己。

“习习谷风”,以喻丈夫的盛怒。

“以阴以雨”,以喻丈夫的德行无常。

然后正面指责丈夫不应重貌而不重德,因色衰爱弛,竟然遗弃妻子;更不该违反了“及尔同死”的“德音”!表达了弃妇遭遇不幸,内心痛苦的情感。

第二节,写弃妇的辛酸和其夫再婚的欢乐。

弃妇从夫家出走,“行路迟迟”,不忍离去的痛苦和矛盾。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则写出了其夫的薄幸和虚情假意的丑态。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此章前后两段的纽带。

“谁谓荼苦”,乃承弃妇的痛苦而言。

“其甘如荠”,则喻其夫再婚的欢乐。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燕尔新婚,如兄如弟”,和弃妇的痛苦相对照,则有力地鞭挞了她丈夫的忘恩负义。

第三节,写弃妇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泾以渭浊”,喻自己因为新人的到来,才显得憔悴。

“湜湜其沚”,意谓即使如泾水那样混浊,但静止的水仍可以澄清,那么为什么在燕尔新婚之后,就以我为不洁了呢?然后写弃妇对过去生活的眷恋之情,虽然离开了夫家,还怕有人去到鱼梁,拨乱了鱼篓。

但一转念,自己已被遗弃,还有闲暇考虑身后的.事么?表现了其心地的朴实善良。

第四节,写弃妇的善良。

善于持家,又能急人之难。

浅析古代弃妇的情感表达--读《谷风》《氓》诗歌有感

浅析古代弃妇的情感表达--读《谷风》《氓》诗歌有感

浅析古代弃妇的情感表达--读《谷风》《氓》诗歌有感【概述】中国古代女性被社会规定为必须无条件遵从“三从四德”的要求,那么“三从”要求古代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这就贯穿了女性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都要依附与某一个固定的个体,没有个性的舒展,也不能有个性的舒展。

那么弃妇这个女性形象是发生在“出嫁从夫”后的女性,这类群体被丈夫休掉后就没有了依靠,尽管她们再有“四德”也躲不掉自身悲惨的命运。

她们这些可怜的个体是怎样抒发内心的痛苦呢?《诗经》中就有这么几类作品能体会出欺负群体真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字】三从四德、古代弃妇、情感表达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女性在人类这个群体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女性身份的不同界定意味着所承担的责任也是相对应的。

女性这个群体承载着太多的内容,那么古代女性这个群体承载着什么呢?她们其实比现今的女性生活的空间更为固定化、更为狭小,她们的一生就是在家庭打转。

古代女性一生中的身份就是三类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这些身份都是离不开家庭的,因此古代女性要修得“四德”即德、言、容、功,这是作为古代女性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修养,那么这“四德”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德”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言”要会说话,要学会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容”这里并不是指女性一定要有美貌,而是要学会得体的穿戴,穿衣打扮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一定要干净利落;“功”要求女性一定要勤劳,必须要会基本的女红,要会打扫家庭卫生,要会操持一日三餐。

所以古代女性所背负的“三从四德”是她终身的责任,必须坚决履行,如果不遵从“三从四德”的话,那么她就不被家庭认可,就会被家庭所抛弃,继而会被社会所吞噬。

如果古代的女性在“出嫁从夫”这个责任没有承担好的话那就会成为弃妇。

古代的弃妇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呢?那么就从《诗经》中的两篇诗歌《谷风》、《氓》来分析弃妇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从这两首诗歌中的典型弃妇情感抒发来感受这个悲催的群体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相符合?在这首《谷风》诗中,所反映的女主人公是遭遇到抛弃后委屈的倾诉,读起来让人寸断肝肠。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摘要:《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和弃妇形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这两种形象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原因。

她们有着悲伤忧愁且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都得不到夫妻团圆,是孤独者的形象。

都是以丈夫为中心,也正是因为她们以丈夫为中心,造成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她们之所以以丈夫为中心,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婚姻制度相联系的。

弃妇形象和思妇形象在周代和现代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国风;弃妇形象;思妇形象一、《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主要在这些诗中:《卷耳》(周南)、《汝坟》(周南)、《草虫》(召南)、《殷其雷》(召南)、《雄雉》(邶风)、《匏有苦叶》(邶风)、《伯兮》(卫风)、《有狐》(卫风)、《君子于役》(王风)、《采葛》(王风)、《子衿》(郑风)、《葛生》(唐风)、《小戎》(秦风)。

这些女子对丈夫有无尽的思念,但只能苦苦等待。

她们的思念有时会化作诗中痛苦的呼号,《殷其雷》说“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其中是一位呼喊丈夫归来的女子形象。

《雄雉》也是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匏有苦叶》则是女子思念情人,在渡口等待,久久不愿意离开。

《君子于役》是一个女子在黄昏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

《子衿》中的女子思念情人,埋怨情人为何还不来。

《小戎》中这位女子的丈夫远征西戎,她十分思念。

有些女子因思念丈夫都没有时间顾及自己。

比如《卷耳》中讲述了一位在家中思念远行丈夫的女子,诗中并没有描述这位女子因为思念丈夫而如何憔悴,而是重在描写被思念的丈夫的劳苦之状。

整首诗都是虚写这位女子想象中的丈夫在外的情状,但是透露出的情感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因为她把全部的思想都投注在丈夫身上,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状态,反而更加突出了她思夫的情感之深。

《伯兮》中的女子则是因为丈夫不在家就懒得梳妆打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狐》中是一个担心在外的丈夫是否有衣穿的女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仅供参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是比较

是比较

邶风.谷风》与《卫风.氓》的比较分析(2000字左右)“个体婚姻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

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

”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很有帮助。

先秦时代男权专制的社会现实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提供了阶级基础。

《邶风.谷风》与《卫风.氓》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谷风》中的女子反复列举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沉溺与旧情往事,隐含着对男子回心转意的希冀。

弃妇是个善良柔弱,贤惠能忍的妇女典型。

她反复咏叹自己任劳任怨,并无过失却被丈夫欺凌和遗弃,而对负心的丈夫却始终怨而不怒,割不断对夫家的留恋,其软弱性格彰显于字里行间。

穿插着交代男子变心的原因及作法,用新婚与旧人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的不幸。

从女主人公一唱三叹中我们可体会其被弃的凄苦。

《氓》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妇女形象。

诗中女子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温柔贤淑,勤劳善良,自尊自爱。

女主人公抚今追昔,倾诉了她与人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待被抛弃的全过程,自悼自己不幸的遭遇。

她在回忆中认识到两性在恋爱生活上的不平等,在谴责男子的同时,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决绝坚强。

在艺术手法上以赋为主,比兴恰到好处。

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女子的美丽热情,真诚善良与男子的丑陋虚伪,奸邪凶暴及男子前后不一的作法对比,控诉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二三其德”这两段对揭示悲剧根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两首弃妇诗反映了爱情悲剧,是男权为中心文化的历史见证。

在当时社会背景中女性充当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牺牲品。

这两首诗从弃妇角度通过她们破碎心理的独白,介绍了她们的悲剧爱情,反映了先秦时代的婚姻道德,折射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有悲剧意蕴。

两首弃妇诗的爱情悲剧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诗经·国风》中两个弃妇形象的对比

《诗经·国风》中两个弃妇形象的对比

作者: 顾岩
出版物刊名: 临沂大学学报
页码: 93-95页
主题词: 《诗经·国风》;《氓》;思想性格;邶风;卫风;生活遭遇;个性表现;泣涕;怨而不怒;婚姻悲剧
摘要:<正> 《谷风》(邶风)和《氓》(卫风)是《诗经》中两首凄楚感人的弃妇诗。

诗人用哀怨的笔调,为我们刻划了两个不幸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形象。

这两个形象不仅所处的环境差不多,且有着共同的生活遭遇和相同的悲剧结局。

乍一看来,她们的思想性格也差不多——勤劳、善良,忠于爱情。

这是她们的共性。

但这种共性却是通过她们各自不同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是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是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是《诗经》中写弃妇的诗不止一篇,最有名也最典型的当数《氓》。

《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

原诗如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赏析《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

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

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

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

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