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足球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大众体育学
作者简介:
徒健明(1986-),男,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中国校园足球文献综述
徒健明 鹤壁市兰苑中学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总结校园足球的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推广进行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校园;足球;综述校园足球诞生的背景是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而其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我国学校体育中足球项目推广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校园足球的目标就是对足球运动进行校园内的推广,让中国青少年学生更多参与到足球项目中去,培养足球的后备力量,进一步为中国足球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校园足球诞生的背景
2009年4月由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我国教育部下达文件通知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通知》,并于当年的10月份在山东青岛的天泰体育场进行了正式的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因此校园足球活动正式在我国青少年活动中拉开了幕布。
在2010年12月份国家宣布了“青少年足球十二五发展纲要”,因此明确了目标,为校园足球的落实普及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在2013年国家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支持,2014年转由教育部门进行主管,并于当年11月26日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电话会议,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的推广力度。
二、校园足球指导思想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共同下达了“关于开展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指出,社会要积极投入资源,创造必要条件为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以身体上增强学生体质、精神上以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和团结协作为宗旨。
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足球运动体系,建立充足的足球后备人才。
三、校园足球活动的基本情况
2019年2月止我国一共创建了2412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8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及135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
在这期间国家加强对教师、教练员、校长的培训,一共累积30万人,并选送1500多名教练员去国外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在此期间国内进行四级联赛,参赛学生一共达到1000多万人,现在已经有一部分获得一级运动员的学生进入了高校,进一步接受教育。
四、国内校园足球活动研究现状
(一)定义
赵治治《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概念、特征与反思》中指出,中国校园足球活动是指以足球运动为载体而进一步进行的育人活动,它与以前的传统足球学校有着很大的区别,校园足球的目的更进一步偏向于普及足球运动和进行全方位的育人教育,此次活动是以足球运动为载体,进一步补充和推广学校体育的建设。
赵志明《校园足球的教育价值研究》在文章中指出我国校
园足球的宏观角度是指一切与校园足球活动有关的事与物,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到足球知识进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繁荣我国足球事业;从微观角度来看,校园足球的范围是学校范围,在此地区进行的足球活动,通过学校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参与,其目的是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足球运动人才,进一步的为国家储备人才。
蒋雷鸣在《校园文化的构建》表示出此项活动是指在学校校园里开展的活动,其目的是增强并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的校园足球活动。
在推广过程中校园足球涉及到场地资源、参与人数,及学生身心发展与足球运动活动的开展状况。
(二)功能和价值
李可刚在《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认同的实证研究》指出我国的校园足球运动是众多价值的有机体,不是单一方面的。
其规范学生的行为进一步让学生对校园足球有更深的理解。
活动中必须要明确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让校园活动者明确校园足球的意义,在校园足球活动中积极践行校园足球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校园足球认同价值。
候学华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中指出校园足球是学生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通过活动更好的足球知识和技能,保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价值的逐步实现,最终带来中国足球的繁荣与发展。
另外校园足球丰富学生校内的活动,做为是素质教育的绝佳载体,发展校园足球也是一项文化建设,是学校、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媒介。
(三)开展现状
张鸿婵在《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综述》中指出国家对校园足球的宣传力度在实践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让社会更好的明白校园足球的意义和宗旨。
针对青少年学生应协调好文化课与校园足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全面发展。
而且在校园足球过程中应加强后勤工作的保障,确保校园足球的开展实施。
谢敏在《我国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刍议》指出教育部主导下的校园足球逐步走向了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逐渐出台,专项资金逐步到位,足球师资逐年改善,基层足球训练质量越来越高。
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足球的发展,与此同时,校园足球在我国开展年限较短,出现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足球师资短缺等问题,客观上制约着校园足球发展的高度。
(四)培养体系
毛振明,席连正等在《对校园足球的“八路突破”的理解与深入》中指出校园足球要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形成与课程改革与学生竞赛紧密结合的新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化和训练学校化,避免学训脱节,引领学校体育全面改革。
补充校园足球的配置,增加社会宣传力度,遴选出合适的足球特色学校,避免“大铺面”的布局思路。
102
王崇喜,陈治在《校园足球运动县域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指出行政管理的战略意义,需要领导重视,完善的系统,当前应以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推进应以普及为重点,走“官民”结合的道路。
并走赛训相结合的道路。
最终的目标是加强每一个学校体育建设,普及中国校园足球运动,增强当今学生体质,进一步挖掘中国足球苗子,为我国输送足球后备人才。
张兴梅,秦勇在《校园足球常态化与制度化的思考》指出校园足球需要发展的话,首先一定要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坚决立足于人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学校工作中;其次应遵循体育竞技的规律,体现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
将校园足球建设纳入到制度化和常态化轨道,坚决有效的保障中国校园足球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
五、国外校园足球活动研究现状
宁柠在《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中指出在校园足球我国与日本相比,在真正落实和执行的效果上不如日本足球活动发展情况,具体体现在活动规模上,日本参赛队伍与队员总体数量上要高于中国的数量;在日本,其足球运动各部门之间并无从属关系,仅仅有合作的关系,并与职业足球合作接轨;而且其具有健全的培养机制的构建,其采用年龄对青少年进行划分,各阶段竞赛主要以校园足球竞赛为基础。
驻意大使馆教育处在《意大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体系》中指出意大利中,社会团体是对足球运动员培养与选拔的主要力量,其不属国民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体育教学课程,只是放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课外活动。
并且当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都有明确的训练要求及指标。
并且重
视与行政部门结合,重视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毛振明,刘天彪在《再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从德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看中国的校园足球》中指出在德国学生的训练时间大多在放学以后,并且多数的比赛是在当地俱乐部的安排下放在周末进行。
其中,在训练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受到俱乐部关注,但其坚决杜绝任何人对学生进行包办。
在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中,德国培养体系普遍以“业余”为主,即学生既进行学习又训进行练。
学生训练以后在社会上会有各种比赛机会,与学业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学训之间并不矛盾。
六、小结
在当今中国足球运动持续陷入低谷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展校园足球是势在必行的,因为校园足球活动是在我国肩负起来我国储备人才力量的重要市民,在我国足球的腾起过程中有着绝对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的综述,旨在对针对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进行分析总结。
并通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行一定的综述分析,旨在为以后学者对校园足球研究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志明.校园足球的教育价值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8,05:95-96.
[2]蒋雷鸣.校园文化的构建[J].新课程(中),2016,12:252.
(1)构建出适合学院特点的课程体系:有效体育教学课程
体系
有效体育教学即:体育教学要重效果、要好效益、要高效率。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程序,其创建步骤主要包括确立教学指导思想、明晰目标内涵、分析教学情境编选教学内容、创设运作程。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要全程渗透健康引领的体育价值观念,细化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
(2)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认真学习上级教育类相关文件,认真领会其中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更新教学观念。
调查我院现行公共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团队成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出有效的可行的策略。
(3)备课充分,构建高效课堂
总结每年学院教学评价的反馈结果,团队教师根据我院高职学生特点,进一步规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涉及教学活动。
团队内部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听、讲课比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团队教师业务水平。
四、团队运作和考评
公共体育教学团队的运作保障;首先应解决的主要是资金
问题,学院应确保一定的资金投入,也要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其次要整合体育教学资源,为组建教学团队创造条件。
学校应支持公共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如:在物质、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在考核评优、人才培养、绩效奖励等
方面,甚至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形成激励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良好环境。
以带头人为核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合作,制定若干激励细则,鼓励合作教学、教改、科研、课程建设等,围绕建设目标加强定期研讨,对表现突出的骨干教师给予更多对外学习交流机会,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制定团队考核制度,并将考核情况直接与学校考核挂钩,形成有力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团队考评以合理的评价标准为准绳,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工作量、授课效果、督导评教和学生打分等多方面因素,强调对教师进行长期动态而全面的考察,要建立全面、健全的考评考核机制。
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团队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学院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仁健.试析大学青年教师的角色障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 (10).
[2]孙铭珠.教学团队建设背景下的公共体育青年教师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21):26.
[3]谢叶寿,
徐志平.大学体育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9 (06):P87.
上接(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