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科学性质的定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经济学科学性质的定位思考
经济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科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经济学界同仁。

作为科学体系中重要部分,自然有其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如何来理解和把握?下面一些思考和讨论,期望有助于解开这些疑问,有助于学习和宣传经济学,使其成为更有用、更好用、更科学的科学。

一、总体定位: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致用性、易变性、批判性的科学
应该承认一个事实,经济学是一门正在成长中的科学。

虽然很少有人质疑这一点,但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批评并不鲜见,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批评尤其多。

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必要的思考,并给予尽可能科学合理的回答。

总体上说,应该相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或者说,经济学是一门不断成长的科学,是一门处于不断科学化过程中的科学。

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耕耘和发展,已经演化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学体系,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帝国”——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科学”。

在这种情况下,否认经济学的科学性无异于与造就这个庞大体系的所有的努力相对立,这是任何一个经济学者(也包括那些对经济学科学性持有怀疑态度的非经济学者)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做到的。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科学回答”,但至少揭示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绝对不会没有一点科学性,甚至应该说,科学性应该是经济学的主流,批判经济学或开展经济学批判,这是首先的立足点。

同时也应该老实承认,经济学不是圣经,不是天书,更不是神学,经济学中一定存在非科学的成分。

无论经济学经过多少年的发展,无论经过怎样的“千锤百炼”,即使是非常成熟的观点和结论,其中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非科学成分,况且经济学还是一门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即经济学的科学程度与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的能力和经济学理论与时俱进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确认经济学是科学的同时,承认经济学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应该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看法。

经济学是一种不断通过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具体人的努力逐渐形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时代烙印。

人的存在是具体的,都存在局限性。

所以由具体的人造就的科学也必然是存在局限性的。

因此,尽管经常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批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依然是稳固的。

但同时我们依然要正确对待经济学还不够科学这个事实,还要继续想办法促进经济学的科学化,提高其科学程度。

此外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学遭受各种批评和质疑是经济学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这里涉及到经济学如何对待批评的问题,一方面进步需要批评,另一方面被批评者需要有一个“科学态度”。

因此,作为具体人来说,如何对待批评以及对待批评的科学态度是其人格是否健全的一个标志。

同样,对一门具体科学来说,
也有类似的道理。

一门科学也有自己的“学格”——数学的逻辑性、哲学的思辨性、物理学的物质性以及化学的实验性等等,铸就了不同门类的科学自己所具有的“学格”。

关于经济学的“学格”是需要重视并加以探讨的问题,而且这还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但以下三点应该可以成为经济学“学格”的重要内容:1、致用性。

经济学作为致用科学,这已为学界所认同。

问题是经济学如何致用,这涉及到经济学的“工具意义”问题。

但无论如何,如果没有用处,不能“致用”,经济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讨论的。

2、易变性。

大家知道,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选择的科学,选择需要智力基础,不同的选择主体因其偏好、习惯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选择和判断。

所以经济学的致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致用,同样资源可以有极为不同的用处,进而会有极为不同的结果。

3、批判性。

经济学需要致用,而且致用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包括原理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原理运用的不确定性。

这一点铸就了经济学立论的批判性——只有批判性才能在他人的基础上提高“有用性”。

科学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经济学作为科学的有机部分,更需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

当然批判性是科学的批判性。

总之,关于经济学“学格”问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确立符合科学经济学“学格要求”的“学格定位”,对现实经济学的致用性和科学性的提高,无疑是有意义的。

二、方法定位:经济学是同质的也是异质的,准确说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性科学
经济学发展中存在各种各样“烦恼”。

至于这些“烦恼”是什么,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的归纳和回答。

我这里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个烦恼是“同质化烦恼”。

大家知道,没有任何一种门类科学遭到经济学那样多的指责,也没有任何一种门类科学家遭到经济学家所遭受的批评。

这到底是经济学的问题还是经济学家的问题?是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应该遭受这样的批评还是那些批评者的批评有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简单地指责哪一方面或各打五十大板,都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其实,这涉及到对经济学以及经济学家如何认识的问题。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认识,无论是批评还是辩解,都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经济学似乎人人有话要说,但能够说几句和能够说得有点道理是两回事。

能够说几句的很多,能够说得有道理的不多。

那些遭受批评或批评欠恰当的,往往就是那些能够说几句的。

因此在进入讨论正题之前,罗嗦几句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压力,一定要说得有点道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既然想说,就说得有道理,至少说一点实话,说一点真实想法。

即使错误,也可以理解并被原谅,当然对经济学也应该是有好处的。

那么经济学是什么?如何来把握?这涉及经济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大问题。

纵观国内外,古往今来,经济学长期演变,范围之广,领域之宽,层次之深,是许多学科无法企及的。

经济学这种“帝国性质”,无论如何看它,似乎都是“盲人摸象”。

那是否因此而停止探索和思考呢?这不是可取的选择。

无论“经济学帝国”有多大,多么难以把握,但毕竟只是“一个帝国”,人类具有无限探索能力,难度总是相对的。

所以,人类在困难面前,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前行。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类之所以需要经济学,是为“经济”。

所谓经济就是节约、效率、选择以及与“更好”有关系的方法、方式、机制等等,从根本是说,经济就是对人类“更有用”,那么也就是“更经济”。

即使对经济再作更广义的理解,包括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其核心内容即“更好”、“更有用”等是不变的。

关于自然的经济学,是让自然更有利于或有益于人类;关于社会的经济学,是让社会运作的更有效率、更文明、更发达;等等,无论在哪个领域,经济学都是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

正因如此,经济学才成为经济学,才发展为“经济学帝国”,才发挥巨大作用,对人类不可或缺。

无论个人组织,无论集团国家,无论什么种族和处于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都不可能不需要经济学的指导。

因此,能够致用的经济学为人类发展所必需。

既然经济学能够致用,那么如何致用呢?如前所述,它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