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

作者:张鹏飞

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06期

摘要:自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出“书画异体而同名”以来,宋代郭熙、郑樵、韩拙、赵希鹄也都谈及了这一观点,但都未造成有力的影响。而真正使张彦远这一观点深化和应用的则在元代,元代“以书入画”理论发展成熟,赵孟、钱选、柯九思在各自的绘画理论中大肆谈论“以书入画”理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关键词:书画同名而异体;以书入画;赵孟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8-0163-02

一、元代以书入画理论

元代画家赵孟在《秀石疏竹图》卷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①在这首诗里,“飞白”是一种书法,“”指大篆,“八法”指“用字八法”。非常明显,以书入画在明显不过了。

像赵孟此类的元代画家还有钱选、李、柯九思、朱德润等人。

钱选力倡画中的“士气”,认为“士气”的获得与画家人品以及书画结合的形式有直接关系。这里有文献可以说明他的观点,“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赵子昂文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钱舜举答曰:‘隶家画也’。”②显然钱选口中的“隶体”指得是隶书。

李在《息斋竹谱》一书中指出:“写竹干用篆书,写竹节用隶书,写竹叶用楷书”③。李对以书入画写的更是直接,他明确的提出画竹时三种不同的书体——篆、隶、楷分别表现竹子的干、节、叶。

柯九思曾说道:“写竹干用篆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④这段话中,“八分”是汉隶—一种书体。“鲁公撇笔法”是颜真卿的书写笔法。“折钗股”是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从整体来看,其实就是每种不同的书法用笔对应一种不同事物——绘画的对象,篆法对应竹干,八分法或鲁公撇对应竹叶,折钗股对应木石。

朱德润,元代书画家,善诗文、书法、山水。《存复斋集》中记录:“故仓颉作书之意,与画体同而文异。”⑤很明显朱德润直接点明“书与画体同而文异”。

二、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的原因透析

1.元代画家大都擅长书法

赵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书法家,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明人何良俊说:“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大成者,赵集贤(赵孟)也”。⑥近人马宗霍亦说:“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有王右军,唐之有鲁公,皆所谓主坛坫者。”⑦足见赵孟的书法造诣。钱选各种书体也都精通。柯九思也精于书法,其笔法刚柔相济,粗细变化明显,法体沉稳,重心偏低,有智永、赵孟笔意。朱德润更是一位书法高手,师法赵孟、王羲之,笔法酋健。不光这些人,在整个元代,人们对书法的追求可以说是普遍的。既然元代画家擅长书法,将书法用笔写到绘画理论中是很正常的事。

2.文人画自律的要求

文人画一名在宋代苏轼那里得名后,经米芾、文同等人的发展,到了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国之后,由于实行少数名族的歧视政策,不少文人处于失意境地,常以书画自娱,促使了文人画的兴盛,形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的一个高峰。水墨中所蕴含的玄淡意趣为文人画家所青睐,更具体的说他们追求的是庄学的淡而远的艺术精神。而书法却是水墨画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人画中书法的意义在中国人名大学张法的《元代文人画的意义》中的一段论述加以说明,即文人画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书法精通,二是能从艺术的共性上体现书法与画的相通,三是这种相同不仅是笔墨上的,更是文化深度上的,在这一层面画中用书法写的诗与用书法绘的画一起直抵一种文化境界”。①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文人画自律发展最终偏向了笔墨,笔与墨在文人画中便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用笔在文人画中也成为至上心法。既然文人画自律最终要使得笔与墨结合,并确立其地位,那么在文人画盛行的元代,出现以书入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其了。另外书法用笔在文人当中也是人品、画品的象征,这种现象元代不乏没有,明清尤为普遍,正如陈洪绶之语“若宋之可恨,马远、夏真画之退群也”,②陈洪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夏用的是斧劈皴。以书入画理论在元代文人画家中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3.书法与文人画的相交融的外在显现

书法与文人画相交融的明显表现之一是工具材料体系相同。所谓书法与文人画的工具材料体系是指宣纸(或绢或绫等)、毛笔、水墨。我们首先分析书法与文人画的用纸(绢),书法中用纸较早,至少在魏晋时期我们已经可以容易见到,宋元更是屡见不鲜。这一现象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譬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平复帖》,为纸本作品,作者为西晋陆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为唐代颜真卿的纸本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的《神仙起居法》,为五代杨凝式的纸本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闺中秋月》,为宋徽宗赵佶的纸本书法作品;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为元代赵孟的纸本书法作品。另外绘画中纸的充分使用是在元代开始的,譬如《秀石疏林图》,就为元代赵孟的纸本绘画作品,另外元代的纸本绘画还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吴镇的《渔父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其次我们在分析书法与文人画所使用的毛笔,毛笔共同适用于书法与绘画,其特性之一是“软”,因此书法作品中可以出现提按顿挫与粗细兼有的特殊效果,发展到绘画领域就出现了“十八描”、“三十二点”以及众多皴法,这也构成了书法与绘画尤其文人画相交相融的最直接体现。最后再分析水墨,水墨在书法中的使用无容置疑,但在绘画中我们需要把“丹青”与“水墨”区分开来。所谓“丹青”指的是傅有色彩画绘画,如大小将军的画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等,多属于北宗和民间画家。而与之相对的“水墨”画备受南宗文人画推崇,被董其昌推为南宗之首的王维说过:“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尤其体现元四家当中。要之,宣纸为书法与文人画提供了交合契机,毛笔为书法与文人画提供了融合之源,水墨则为书法与文人画提供了契合之性灵。

要之,元代“以书入画”的绘画理论流行于画坛,它对明清文人画重笔墨轻丘壑的笔墨至上论埋下了伏笔,也对明清笔墨论在画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深远影响直至今天格局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郑春兴,中国名画品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艺术学]编委会,艺术研究-类型与范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Dialysis the reson of why "Yi Shu Ru Hua"theory is prevalent in Yuan Dynasty

ZHANG Peng-fei

(College Of Ar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07,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