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式复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位式复调

前几篇有关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中都涉及到了“对位式复调”这一概念,但是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细致探讨,而在《昆德拉VS巴赫金》中我们也只是将这两种复调模式做了简单的区分,这篇文章将在其基础上结合小说与电影实例更进一步地探讨“对位式复调”这一概念。

一、概念回顾

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在《昆德拉VS巴赫金》这篇文章里得出的观点,即以昆德拉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家所提出的“复调”理论,相比于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当中所提出的“复调”,更能触及作为原初的复调定义的核心——音乐学意义上的复调。

并且进一步对这两种复调概念进行了命名和简单区分,我们将昆德拉提出的复调称为“对位式复调”,而将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命名为“对话式复调”。

巴赫金做了个比喻,他借用音乐学上的复调这一术语,旧瓶装新酒,暗中替换复调的根本技术原则“对位”而为“对话”,并且取得了对“复调”理论进行诠释的正统地位。巴赫金认为,复调是各个声部,众多意识之间各自平等的对话。其复调的理论根基在于小说的对话性。

但是从现代小说和电影等艺术发展来看,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已经不能涵盖现代文学影视艺术更为复杂化的复调形态,昆德拉结合布洛赫的《梦游人》与自己所创作的小说提出了一类更能触及到音乐学本义的复调——“对位式复调”。他提出了最为基本的小说对位法:1. 各线的平等;2. 整体的不可分割。

这是上篇文章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其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这两种复调模式的概念范畴进行思考:他们之间是互为补充,还是互有交集,抑或是从属关系?

二、两类复调模式的对比(以是否包含对话性为区分点)

其实我在《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原则》当中用一个词模糊提及过,在非线性复线下的第六点,我谈到“对位式复调”时说这是前两点(并置和对话式复调)的究极进化体。何为究极进化体?就是在文本的叙事结构上,对位式复调比这两点走得更远,叙事结构更为复杂。其中“对话式复调”更可看做是“对位式复调”的子集,即它从属于“对位式复调”。

在前后几篇关于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中我已经多次指出,昆德拉提出的“对位式复调”比巴赫金的“对话式复调”更能触及复调的音乐学本义。对话只是巴赫金所做的一个比喻,对位才是复调的根本技术原则。同样地,对位也是形成思想对话的前提,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多个人物、多个意识(声部)间的对位,怎么可能形成对话?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对话都是建立在对位关系上,对话因为其对位性被纳于复调概念,对位是对话的立足点。同时只要这个文本是“对话式复调”,它就也是对位的,这是一种思想意识间的对位。这两个复调概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于一体的。

借数学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想象数学里的“维恩图”,一个大圈里面包含着一个小圈,这个大圈叫做“对位式复调”,这个小圈我们把它叫做“对话式复调”。对话式复调是对位式复调的子集,其从属于对位式复调。

从这个图里可以析出两块独立的区域,小圈;小圈之外、大圈之内的空白区域;小圈可以看做“包含对话性的对位式复调”,空白区域则可以看做“不包含对话性的对位式复调”。

希望没有被我搞糊涂,其实我自己也是想了好久才推出的这个模型,没看明白的就再多看两遍。

注:试了几次实在不会用Word画出这个维恩图,大家将就着文字自己想象一下吧。

下面我们结合例子逐一分析一下这两类复调模式

1.包含对话性的对位式复调:

即“对话性复调”,这是巴赫金对复调理论的主要贡献。这类作品中的对位是一种思想意识间的对位,相较于多线索、多故事较为不明显。这在这一系列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中是写的最早的,下面是“对话式复调”的三个主要特征:

a.诸多声部(意识)各自独立且不相融合

b.统一于某个事件下

c.杂语性和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主要特性

这类复调之前已专门撰文探讨过,具体电影实例可以参看《公民凯恩:复调叙事的典范》、《罗生门和社交网络》,这两类都是思想意识和叙述视角间的对位,并

未出现线索或故事间的对位。

这里再结合《暴雨将至》简单探讨一下,其中不仅有思想意识之间的对位(对话性),还有三个故事间的对位。

《暴雨将至》包含三个故事,导演分别命名为A. 语言;B. 脸;C. 图片。

形式参与叙事,平行凸显主题。三个故事各自独立,然而其中又因为人物命运的发展串联起了这三个独立的故事,出现了某种隐秘的联系。无论是A故事中基尔救助的失败,B故事中安妮抚慰的没有结果;还是C故事中基可夫的拯救和牺牲,这三个故事的发展交织共同深化了统一的主题,即对一场战争无法避免的绝望和对一次彻底救赎的渴望。

2.非对话性的对位式复调

举个栗子,杜拉斯的《夏夜十点半》

两条线索:1. 玛利亚看到她丈夫出轨,与女友拥吻2. 罗德尔吉杀死情妇和妻子,正在出逃,藏身于玛利亚所在旅馆对面的屋顶上。

玛利亚在目睹丈夫出轨的同时,也看到了罗德尔吉,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之间有了交汇。故事之间不仅仅通过靠主题的统一性进行暗中连接,同时事件间也发生着微妙的联系,互相参照,从而深化主题。

这类复调并不符合巴赫金对“对话式复调”的定义,而是相反: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世界,在作者意志之下层层展开。

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多线索叙事的小说和电影都可以看做是这类非对话性的复调,比如《疯狂的石头》里三条线索各自纵向独立发展,但又因为偶然性等因素出现横向共振,三条叙事线索交相辉映,共同把电影推向高潮,但这三条线索的发展是经过宁浩精心计算出来的,所以谈不上是各自平等的意识展开的对话。

三、复调的几种对位

第二点以文本是否包含对话性对复调做了区分,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对位类型的角度对复调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1. 文体的对位;2. 叙述视角的对位;3. 线索/故事间的对位;4. 思想意识间的对位

其中第四点“思想意识间的对位”被巴赫金命名为“复调”,我们为了区分方便称它为“对话式复调”,第三点“线索或者故事间的对位”被昆德拉也命名为“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