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塑机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摘要——

该注塑机行业调研报告仅针对xx区域分析,时间2016-2017年度。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注塑机企业917家,从业人员45850人。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注塑机产值176600.70万元,较2016年147906.78万元增长19.40%。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83504.78万元,较去年70977.29万元同比增长17.65%。

......

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走向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甚大。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而创新因素是推动制造业大迁移的重要动力。当前,制造业升级和迁移面临的最大现实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向美国转移;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等新兴工业化国家,

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3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1、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精心谋划好和利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产业基础,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有针对性地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为改革持续推进创造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

2、分地区看,我国东部与中西部、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差较大,基本符合俱乐部收敛的前提条件,即地区之间依其初始禀赋条件差异以及后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会形成不同发展水平的俱乐部,而在俱乐部内部,基础条件相似的地区在发展上会出现增长收敛现象。定量研究表明,就经济增长收敛的估计系数而言,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估计系数绝对值不仅分别大于中西部和内陆地区,而且也超过全国整体水平。可见,俱乐部收敛现象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十分明显。

二、宏观产业政策

1、试点推广企业用水等核定和确权,完善用水、排污权的等级、

抵押、流转等配套制度。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落实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治理主体责任,推动污染治理技术升级改造和污染物减排。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和执法力度。

2、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必须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势。要加快建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工作机制,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决策支撑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瞄准重点领域,狠抓关键环节,实化政策支持,扎实稳步地推进各方面工作。我们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正在清晰地铺展开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战略定力、方针指引、路径方向、政策支撑统一于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1、错位布局,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释放“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政策红利,稳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二是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错位发展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链环节,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聚集,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三是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配合,建立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在区域内、区域间的有效流动,实现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2、鼓励企业推行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重点在建材、陶瓷、新材料、节能环保、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领域,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开展绿色设计产品创建工作。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

四、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本地区生产总值3378.34亿元,比上年增长6.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27亿元,增长8.03%;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57亿元,增长5.14%第三产业增加值1013.50亿元,增长5.8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1.46亿元,同比增长9.0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0.86亿元,同比增长9.52%。国税收入314.02亿元,同比增

长9.38%;地税收入亿元90.91,同比增长7.37%。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5%。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04%,衣着上涨1.05%,居住上涨0.9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98%,医疗保健上涨0.8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77%,交通和通信上涨0.74%。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15.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5.88%。

规模以上AA、BB、CC、DD(含注塑机)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282.65亿元,增长11.02%。AA完成增加值428.33亿元,增长10.98%;BB完成工业增加值346.84亿元,增长7.02%;CC完成工业增加值285.36亿元,增长5.61%;DD完成工业增加值93.12亿元,增长11.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9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3%。实现利润总额377.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36.29亿元,比上年增长8.8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287.94亿元,增长 5.3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8.35亿元,增长11.8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6.81亿元,同比增长7.7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39.58亿元,同比增长6.8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09.90亿元,增长9.81%。高新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