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

第一章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

常有人对我们说,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词根本无法定义,而且,还会有人补充说,即使可以对它们进行定义,对我们也没有多大的好处。但不论是无法定义还是不愿意定义,这或许本身就证明只是某一运动的一个方面,这一运动从卢梭到柏格森一直都试图怀疑分析才能—华兹华斯称之为“我们用以扩大区别的错误的次要的力量”。然而,那些在这件事上赞同苏格拉底而反对卢梭或华兹华斯的人将坚持定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如今这样喧嚣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一般术语的运用都是不负责任的。现在,要满足苏格拉底的标准,这种定义一定不能是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而是实验性的;也就是说,这种定义一定不能反映一个词语应该有什么意思,而是反映它实际是什么意思。数学家有时可以自由地构建自己的定义,但就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样的词来说,因为它们已被多次重复运用,而且不只在一个国家运用,许多国家都在用,所以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人们必须关注这些词的实际用法。实际上,应该允许这些用法有一定程度的异想天开。例如,博马舍就将古典主义等同于野蛮。人们或许无视这种偶然的过失,但人们若在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些词的所有主要用法中一只发现混乱和不一致,那么,对那些只是为了被理解才谈话或写作的人来说,他所能采取的惟一的手段就是将这些词从词典中消除掉。

现在以苏格拉底的方式进行定义是很必要的:人们必须学会在明显不同的事物之中看出一种共同因素,另外还要学会在明显相似的事物之中看出区别。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大家熟悉的牛顿为例,他从一个苹果的落地和行星的运动中看出了一个共同因素。人们或许不需在成为一个文学家的牛顿时才能在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两个词的所有主要用法中发现一个共同因素。虽然我们必须承认,浪漫主义特别适用的某些事物至少就像苹果落地和行星运行一样相隔十万八千里。第一步是先发现某种将显然不同的两种或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东西,接着,人们就会发现必须将这种一致性归结到某种更普遍的东西,就这样,一直到我们达到—实际上不是达到任何绝对的东西,绝对总是躲避着我们—歌德所谓的独创性的或潜在的现象。错误定义的丰富源泉是将一个多多少少有密切联系、实际上次要的事实群看做是主要的,例如,坚持将返回中世纪看做是浪漫主义的核心事实,而这种返回只是有代表性的,还远远不是独创性的现象。对浪漫主义的混乱且不完整的定义实际上就源于此—他们将某种虽然属于浪漫主义但并非占据核心地位而只是处于边缘的东西置于中心地位,这样,整个主题就都颠倒了。

因此,我的计划是尽我所能地通过简短的历史回顾,定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词的各种用法中的共同因素。这样,在处理了它们的相似性问题之后,就从历史的角度处理它们之间的区别。因为我要谈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而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需要被看成一种倒退,但不是从一般的古典主义的倒退,而是从一种特殊类型的古典主义的倒退。

从历史发展线索来看,浪漫主义一词可追溯到古法语词RO-MAN,而这一词更古老的形式则是Romans和Romant。这些词以及类似的构成形式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中世纪的拉丁语副词Rmanice。Roman以及类似的词最初都源于拉丁语的各种不同方言,就像法国人至今仍称这些方言为“浪漫语言”(Les Langues Romanes)一样。随后,Roman一词被运用于以各种方言写成的故事,特别是用古法语写成的故事。现在,读者对这些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可在十五世纪的一份拉丁文手稿中的一段话中找到:“通过阅读某些

浪漫主义作品,也就是那些主要根据虚构的英雄事迹用法语写成的诗。”这里的浪漫主义一词被用在了我们至今仍称为浪漫主义作品的作品之中,而且原因也一样,也就是说,因为在这些著作中,虚构的因素远远大于现实的因素。

一般来说,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是浪漫主义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这件东西就是奇妙的,而不是可能的。换句话说,就是它为了追求冒险而违背了正常的因果关系。这里就出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词之间的根本对立,而这种对立我们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而且它还会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在其各种用法中一直保留至今。只有当一件东西是奇异的、出乎意料的、强烈的、夸张的、极端的、独特的时,它才是浪漫的。另一方面,只有当一件东西不是独特的,而是一个阶层的代表时,它才是古典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医生可以正确地谈论一个古典主义的伤寒病例,或一件古典主义的歇斯底里病例。即使谈到一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例子也是正确的,当一件东西属于高等阶层或最优秀的阶层时,只要将其意思稍微扩展一下,它就成为古典主义的了。

我们将会看到,十五世纪的手稿中提到的浪漫主义的类型是中世纪流行的想像的自发产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一切原始的人类想像都属于同样的浪漫主义。它强烈地渴望激动和奇妙,总之,它是不可救药的感情冲动者。一切研究古代的学者都知道,当流行的想像可以自由地对实际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生影响时,它是如何迅速地将普遍的民间传说主题引人到这些人物和事件身上,并且为了追求戏剧性的惊奇效果而毫不顾惜地牺牲真实。例如,在抒情诗般的浪漫传说《阿蒙的八个儿子》中,原有的历史事实的内核几乎消失殆尽,而这一传说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吸引着法国的农民。那些警觉地关注着最近对浪漫主义的攻击的人应该因此得到些许安慰了。所有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女人以及大多数男人都一直曾是,现在也是,并且可能一直都是浪漫的。即使在古典主义时期也是这样,如在十七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就是如此。据说布瓦洛杀死了十七世纪早期漫无止境的浪漫主义风尚,而这些风尚本身则继续着中世纪浪漫传奇的精神。但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些浪漫主义的风尚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它们影响了卢梭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的想像。

但我们现在还是回到浪漫主义这个词的历史上来。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一词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证据可以在英国找到。《剑桥词典》引用了格伦维尔的《锡德尼传》中的一段话:“难道他那阿卡狄亚(即田园生活)的浪漫主义者不步他的后尘?”—这里显然是指浪漫主义的思想和特征。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伊夫琳在《日记》(1654年8月3日)中对这个词的运用:“如果盖先生的洞穴得到应有的整理,那么它就可以变成一个最浪漫、最舒适的地方。”这个词不但被当做褒义词来用了,而且还被用于描写自然。法国和德国文学后来从英国文学中所继承的,就是将这个词与外在自然联系起来。在英国,浪漫主义一词的早期用法值得一提,其中主要有:“发生了这样一件异常之事—我一生所听到过的最浪漫、最不敢相信的事情。”“我所读过的大多数作者都写了极端浪漫主义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他们对爱和荣誉的追求达到一种可笑的地步,以至于使故事也变得滑稽可笑起来。”等等。到了1700年,浪漫主义一词已变得相当普通,我们从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的作品中可以收集到数以千计的例子。下面就是两个十八世纪早期的例子:

“我所嫁的绅士狂热地爱着我,但这是一种基督徒的狂

热,是一个追求荣誉者的狂热,而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或

一个哀叹的花花公子的爱。”

“不管它是迷人的罪人还是圣人,

如果它的愚蠢变得浪漫起来,我就必须将它描绘。”

法国和德国对这个词的早期用法似乎来自于英国。其中一个重要之点据说来自于法国。在使用romantique一词之前,法国人用的是romanesque一词,意思是:野蛮的、不同寻常

的、冒险的—特别是感情方面的冒险。而且他们一直将romantique和romanesque并列使用,而前者现在实际上只有浪漫主义学派使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英国人只用“浪漫主义”(romantic)一个词所造成的大量混乱,因为romantic一词要同时履行romantique和romanesque 两个词的职责,法语中早在1675年就使用了romantique这个词,但这个词的真正流行实际上要归功于十八世纪中期前后出现的对英国的祟拜热潮。这个词第一次作为非常有影响的法语出现,大约是在1777年卢梭出版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之中:“比耶纳湖岸比日内瓦湖岸更原始,也更浪漫。”大约从l'l$5年开始,浪漫主义一词在法国的流行用法是专门指自然风景,但是还没有人想到要用这个词指一个文学流派。

在德国,romantish这个词与法语中的romanesque和现代德语中的romanhaft同义,它出现在十七世纪末期,并且显然是从法语中借用来的。海德格尔,一个瑞士人,他在自己的《浪漫主义的神话》中好几次用了这个词,而这本书却是攻击浪漫传奇以及这些传奇造成的狂热而徒劳的想像。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反对这种意义的浪漫主义的惟一源泉就是宗教。在德国与在法国一样,浪漫主义与自然风景的联系源自英国,特别是源自对汤普森的《四季歌》的模仿和翻译。

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哥特式、热情这些词越来越被人当做褒义词运用,同时还出现了感伤和奇异这些词,这些都预示了一场新运动的到来。浪漫主义一词的命运多多少少与这场运动有关。然而,除了运用于自然风景之外,浪漫主义一词还远远没能获得自己的正面含义,这可从约翰·福斯特的一篇文章《浪漫主义一词的运用》(1805)中得到证明。福斯特的观点与海德格尔的不同,他说,浪漫主义一词一直被当做一个含义不明的词语讹用着。既然只有在将其运用于想像的自然风景而不是判断时才是正确的,因此,“‘浪漫的’就等同于诸如原始的、幻想的、超常的这些词。”“一个像斯威夫特这样拥有坚定的判断力而又如此屈服于幻想的人是不可能变得浪漫的……即使他研究过图书馆里所有的《堂吉诃德》也不行。”福斯特承认,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拥有过于冷静的判断力,对富于想像力的幻觉的奉承充耳不闻并不表明他有高智商。然而,一般来说,一个人应该努力以正确的理性控制自己的想像。但如何能抵挡幻想的欺骗?他以一种与苏格拉底背道而驰的方式断言,正确的知识还不足以保证正确的行为。在这一点上,福斯特将文学论文的语气换成布道的语气,并且坚持一种与十七世纪的帕斯卡和十八世纪的海德格尔的观点有点相似的主题。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的想像如果不借助于神圣的优雅,它将随自己的判断或理性一道消失。

当福斯特写上面那篇文章时,在英国还不存在什么浪漫主义流派的问题。在探讨这个词是怎样被用来专指一种特殊的运动时,我们有必要首先更充分地揭示出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出现的某种倾向的某种更广泛的冲突,而在这一时期,因为“浪漫”一词只是偶然使用的,所以这些冲突在这一时期还没得到充分揭示。在福斯特为判断和想像所作的对比中,他只是步一系列新古典主义批评家的后尘,这种对比,不仅在他和这些批评家看来,而且在许多批评家看来,都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根本对比。如果我们简单探讨一下“才智”一词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意义的变化,如果我们回想到判断和想像之间的这种对比与法国人所喜爱的在普遍意义和个人意义或私人意义之间建立的对比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判断(或理性)和想像怎么会被这样截然对立起来。

在十六世纪,人们最重视的不是常识,而是才智或自负或独创性(意指想像的敏捷)。典型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不是想靠判断出类拔萃,而是靠发明,靠“翱翔的自负的自由”。就像福斯塔夫一样,他的头脑“聪明,敏捷,健忘,充满幻想,热情和使入偷快”,我们应该

记住,才智此时不仅与想像是同义的,而且还是与理智(与意志相对)同义的。对具有这种双重意义的才智一词的崇拜的结果就是一种理智的浪漫主义。虽然其根源无疑也在中世纪,但它不同于我上面提到过的与思想有关而不是与行动有关的一般意义上的中世纪的浪漫主义。到文艺复兴末期,特别是在十七世纪初期,人们已经为了追求奇异和令人惊奇的思想而不惜远远脱离人的正常思维习惯。因此,就像洛维尔所言,“奇异”和“幻想”就像“皮肤疹子”一样遍布于欧洲的面孔。因此,贡戈拉主义者,迷信者,马林主义者,尤弗伊斯主义者,以及“优雅造作的”诗人和“玄学”诗人。随后就是脱离所有这些幻想而趋于回归常识,人们开始呼唤某种不那么“罕见”和“珍贵”,而是更具代表性的东西。

普遍意义和个人意义之间的这种斗争在法国表现得特别明显。借助于古典主义作品,特别是拉丁语的古典主义作品,人们逐渐确定了一个典型以表明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些参加了这一时代的主要运动的人详细地制定了一个伟大的法则,也就是说他们在某些事情上达成了一致。他们以法则的名义指责那些过于沉沥于自己的个人意义中的人,换句话说,那些想像过于古怪的人。例如,西奥菲勒斯不愿拒绝限制自己的想像,以此宣布自己那种使他在任何浪漫主义时期都赢得好名声的自发性。

对理智的浪漫主义的脱离也可从才智一词的意义在法国和英国所发生的变化中找出蛛丝马迹。十七世纪法国和英国批评家—主要是在法国批评家的领导之下一一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区分真正的才智和虚假的才智。不久之前还被赞美为“充满才智”和“自负”的作品现在被审查为是充满幻想的、遥不可及的,看成是缺乏对想像的理性控制,因此也缺乏普遍的吸引力。摆脱个人意义而趋于常识的运动从马莱伯到布瓦洛一直稳定发展着。巴尔扎克因为龙萨表现出过度的个人主义而对他大肆攻击,特别是龙萨肆无忌惮地发明新词却又不说明用法,更使巴尔扎克愤怒。而巴尔扎克自己却因自己的感情,因自己总是竭力说得与众不同而受到布瓦洛的攻击。这样,他的才智就不是真的,而是假的。拉·布鲁耶尔与布瓦洛基本一致,他将假才智定义为缺乏正确判断和意义的才智,“在这种才智中,想像占了很大部分。”

按照约翰生的说法,英国的玄学诗人所理解的才智是那种一直将自己的思想追溯到其最终的各种分支的能力。在这样追求独特和新奇的过程中,他们丧失了“普遍性的宏大”。在法国,对新奇的这种充满想像的追求堕落为对判断和常识的追求。当才智中的创新因素被完全消除掉了,而且,就像蒲柏所说的,它只快乐地表达普遍意义,即:只有常常被想起,但没被好好表达过,才出现与玄学的过度相反的极端。约翰生说才智一词意义的决定性变化大约发生在考利时代。这种变化以及贬低想像的倾向的重要证据也能从霍布斯身上找到。霍布斯将想像等同于对外在形象的记忆,因此将想像看做一种“衰败的意识”。“那些观察相似点的人,”他在另一个地方说,并且做出了一个后来为洛克所发展,而为艾迪生所接受的区分,“虽然他们自己能观察到,而别人却几乎观察不到,他们据说拥有正确的才智,在这种情况下,才智一词意味着一种正确的想像(在这里才智是传统意义上的)。”“但那些观察和区别差异的人,”他继续说,“据说拥有正确的判断。不借助于判断的想像是不值得赞美的,而不借助于幻想,判断则会受到赞美。实际上,若不稳定、直接地指向某种目的的话,一种伟大的幻想只是一种疯狂。”“没有想像的判断,”他的结论是,“就是才智”(这预示了后来才智一词的极端新古典主义的用法),但“没有判断的幻想,却不是才智。”

德莱顿在谈到自己的《竞争的女人》的酝酿过程时,暴露出了霍布斯对他的影响:“幻想开始工作了,它把沉睡的事物形象移向有光线的地方,在那里,这些形象将被一一区分开来,或被判断接受,或被判断拒绝。”幻想或想像(这两个词仍然是同义的),按照英国新古典主义者的理解,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的对仅仅只是一种“衰败的意识”的才能的欢悦。“没有判断的幻想,”德莱顿说,“就是一匹没有笼头的弩马。”“幻想,”勒马以类似的腔调说,“轻快地跳着,叫着,跑远了;而理性则拖着嘎啦嘎啦响的锁链在后面紧紧追赶。”下面是穆勒格拉夫的几行诗,典型地表达了新古典主义所理解的幻想和判断之间的关系:

因为一旦幻想失灵,一切也将沉闷乏味,

所以没有判断,幻想就只会疯狂。

理性是实体的、有用的部分,

它赢得的是脑,而幻想森得的是心。

新古典主义者在诸如这样的文章中所确立的对立过于机械化了,幻想和判断似乎不会合作,而只会彼此冲突。如果我们怀疑新古典主义者一直准备为了那“实体的、有用的部分”而牺牲幻想,并且因此使他的理性表现得过于否定、冷漠和无聊,这是因为他的理性主要只是用来对抗以前过度泛滥的浪漫主义。.在“玄学”时代,被看做是天才的东西常常证明只是古怪。因为面前树起了这幅警告牌,所以人们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已被树立起来的正常人性的典型,畏怯地、刻板地模仿着它。人们被一种恐惧笼罩着,那就是:他可能是“怪异的”。这样,就如勒马所说,“就只满足了他自己的狂想。”因而,法则就成了某种专制。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像新古典主义者那样不能根据想像与正确判断的关系设想出一个正确的想像概念。因为新古典主义者坚持认为,与正确的判断相比,想像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浪漫主义的反叛者认为与想像相比,判断微不足道一样。总之,浪漫主义的观点与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就如圣·伯夫所说,没有什么比一个肿块更像是中空的。

因为浪漫主义所反对的古典主义是不完整的古典主义,所以这不能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类古典主义都同样是不完整的。摆脱想像的泛滥,趋于规则和正确判断的伟大运动主要是在法国的引导下发生的。一般来说,法国人是现代古典主义精神的主要倡导者。他们本身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近年来法国某些团体倾向于交替使用古典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两个词。但这是严重的混淆,因为如果古典主义精神确实存在的话,那么,它的本质也不是地方性的和民族的,而是普遍的和人道的。确切地说,任何古典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都必然包含着一些并不普遍的因素,也即只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某个时代或某个国家的因素。事实上,我们不需要自己劝诫自己,因为,随着历史方法的发展,我们几乎已经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些地方性的、相对的因素上了。真正的批评家将会接受历史方法,但他同时会警惕过度使用这种方法。他将看到一种超越了地方性和相对性的因素;他将学会通过一切相像的流动察觉这种潜藏的因素。用柏拉图式的话说,他将在“多”中察觉出“一”。

我们必须得承认,以前,批评家对历史的关注还不够。他们将纯粹的地方色彩,特别是从十七世纪接受的那种地方色彩,看成是古典主义的本质。如果我们想区分开古典主义的本质和现象,我们就必须了解十七世纪的法国人,了解奠定了新古典主义理论基础的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人,了解成为大多数新古典主义者的直接典范的罗马人,最后一直追溯到古典主义的源泉——希腊。即使在希腊,古典主义精神与地方性和相对性也密切相关,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或许没人相信:人的普遍性在纯粹是地方性的和相对性的东西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返回希腊,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好的经验,而且还为了得到最好的古典主义理论。因为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还存在诸多不明确、不完整的地方,但我们从中仍可发现这种理论。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助于这篇专论,前提条件必须是:我们不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批评家那样以一种抽象的、教条的方式对待它(必须承认,这篇论文的形式会使他们沮丧的),而是根据与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所有著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一一一种肯定的、实验性的精神—相似的精神来对待它。

亚里士多德不仅以实证的、实验的方法论述了自然秩序以及作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的人,而且还以相似的方式论述了现代的实证主义常常忽略掉的人的片面性。与所有伟大的希腊人一样,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人是两种法则的产物:他有一个正常的或自然的自我,即冲动和欲望的自我;还有一个人性的自我,这一自我实际上被看做是一种控制冲动和欲望的力量。如果人要成为一个人性的人,他就一定不能任凭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泛滥,而是必须以标准法则反对自己正常自我的一切过度的行为,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感情上的。这种对限制和均衡的坚持不仅可以正确地确定为希腊精神的本质,而且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古典主义精神的本质。不同类别的古典主义者所确定的用来限制正常自我的法则或标准不仅获得的方式不同,而且描述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有的古典主义者将之描述为人性法则,有的描述成更好的自我,有的描述成理性(我们以后还会详细讨论这个词),有的描述为自然。因而,当布瓦洛说“只研究自然”时,他所指的并不是外在的自然,也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的自然,而是有代表性的人性自然。古典主义者在决定一个人或某个特殊阶层的正常标准之后,他就将这个正常的“自然”当做自己的典范,并开始模仿它。无论是什么,如果与他所确立的这一典范一致,他都宣称是自然的或可能的,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只要偏离了他确定的正常的类型或正常的因果关系,他都坚持认为是不可能的,不自然的,如果它是极端不正常的,他甚至说它是“怪异的”。在人的行为和性格中,无论是什么,只要依据典范受到适当的控制和均衡,它就可以说观察到了什么是合乎经典的。可能性和合乎经典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总的来说是密切相关的。概括地说,所有的古典主义者都证明了普遍的自然,或者说正常经验的核心。模仿法则就来自于这种重要的证明,反过来,从模仿法则又得到了可能性法则和合乎经典法则。

但是,虽然所有的古典主义者都一致坚持自然、模仿、可能性和合乎经典,但是,就像我所说的,他们对这些术语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让我们首先考虑一下亚里士多德和希腊人是怎样理解这些术语的。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不能根据权威或间接地得到自己的普遍性,而是要靠自己直接从眼前大量混乱的细节中分离出来。亚里士多德说,他不是去模仿事物原有的样子,而是模仿它们应有的样子。这样的模仿就是创造性的行为。透过各种杂乱无章的现实,他捕捉到了真实,因此就毫不犹豫地成为了一个代表普遍性的个体。运用这种意义的模仿创作的诗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比历史还更“严肃”和“富有哲理”。历史只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歌处理的却是按照或然性或必然性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诗歌实际上并不表现生活,而是从流动的各种现象中分解出更深层的或理想的真实。也有人会像锡德尼那样补充说:如果从更严肃和更富有哲理方面来说诗歌比历史更优越,那么,在具体性方面它与历史相似,却比哲学优越。

伟大的诗人或艺术家从“多”中察觉到的“一”以及那种赋予其作品更大的严肃性的东西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绝对。一般来说,极其严肃的人以及将自己的正常自我控制在合乎经典范围内的人所模仿的典范并不被看做什么有限的东西,看做可以一劳永逸地用公式表达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对正确区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至关重要,而且对区分古典主义和伪古典主义也同样重要。浪漫主义宣称支配着想像和无限,但若仔细检查一下,就如我以后想做的那样,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声明,至少对真正的古典主义来说是这样,将被证明是非常不恰当的。目前,只需说真正的古典主义并不取决于对规则的遵守或对典范的模仿,而是取决于对普遍性的直接感悟。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特别受人敬重,就是因为他描述了这种感悟以及它在艺术和文学中表现自己的方式。他说,人或许能正确地模仿,并且只有通过成为幻觉的主人才能接近更高的真理,也使别人接近真理。虽然伟大的诗人“呼吸着不朽的空气”,虽然他在感觉的面具下面看到了隐藏得更深的关系,他并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幻觉,而只能靠想像来表达。人们应该能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并未在判断和想像之间建立任何坚固的、恒定的对立,而不仅新古典主义运动,连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运动都建立

了这种对立。他只是证明了一种超感觉的秩序,而人只有借助于幻想才能感悟到这种秩序。最好的艺术,歌德以一种真正的亚里士多德精神说,给我们的是对“一种更高真实的幻觉”。“这具有实验性的优势。它只是表达了人在伟大的绘画作品前的感受,或者说在阅读一首伟大的诗歌时的感受。”

在借助于希腊人对古典主义精神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简单定义之后,我们应该准备更清楚地理解这种精神在新古典主义时代被修改的方式了,特别是在法国,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并不取决于希腊人那样的直接的感悟,而是取决于外在的权威。.纯粹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的古典主义者赋予自然法则和模仿法则某种非希腊式的意义。既然我们从维吉尔那里可以得到间接的自然,斯卡利杰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直接模仿自然?这样,模仿就意味着对某种外在的典型以及根据这些典型确立的法则的模仿。现在,一个想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吸收自己伟大的先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幸的是,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喜欢搬弄大量根据外在的东西建立的概念,而不是那些根据自己的典范在实际的工作中极其需要的东西建立的概念。这样,伟大的古人可以教给任何一个想以正确的精神接近他们的人的关于形式的教训,现在堕落成为形式主义了。赋予模仿法则的这种形式主义倾向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一种对独创性的威胁,被看成是与想像的自发性相矛盾的,而且一切最终都围绕着这一点而变化。在新古典主义运动本身,出现了布瓦洛这样的人所领导的一种重要的反动,即以纯粹的教义和权威反对对人性的本能方面的压制,首先反对的是这样一个概念,即“规则”是一切文学成就的保证。一个规则学派之后紧接着是一个趣味学派。然而,甚至直到最后,新古典主义者都始终倾向于将不适合其中任何一条传统规则的一切都视做是不自然的,甚至视做是怪异的而加以拒绝。实际上,人们必须承认许多高贵的作品是在新古典主义规则的范围内完成的,这种作品表现出对普遍性的真正感悟,但同样明显的是,在这一时期,人们所坚持的想像观点具有一种形式主义色彩。

新古典主义中的这种色彩不仅归因于其对待模仿法则的教条主义方式和机械方式,而且也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不得不将古典主义教义与基督教教义一致起来。古典主义和基督教这两个古物,如果从本质和精神上来解释的话,那么,它们在许多方面是有分歧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意大利和法国的文学诡辩家一直想和谐它们,但所有这些努力的总结果是:基督教应该垄断真理,而古典主义应该垄断幻想。我们应该记住,对真正的古典主义者来说,有两种东西是密不可分的—他是通过幻想的面纱得到自己的真理的。许多新古典主义者开始像后来的许多浪漫主义者那样将艺术想像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游戏或玩耍,但必须承认,在幻想的自发性方面,他们不如浪漫主义者。他们追求幻想就像追求典范的一切,这实际上意味着他们虽然也运用神话传说,但并不把它们当做一种想像中的更高真实的象征,—此时仍然有可能以这种方式运用神话传说—而只是像布瓦洛所说的,将它们当做“传统的装饰品”。可以肯定地说,新古典主义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幻想”反复传播一种道德。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是更容易给我们死的隐喻,而不是活的象征;不是高尚的严肃,而是拙劣的模仿和教训方法。幻想的传统储备最后已经变得如此陈腐乏味,以至于连后来的一些新古典主义者都拒绝使用了。“对幻想的拒绝和轻视,”约翰生说(他自己有时就沉酒于此),“是合理的,大胆的。”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拒绝幻想就是忽略人性中真正的驱动力—想像。然而,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约翰生不懂得想像的地位之前,人们应该读一读他对“三一律”理论的攻击,这一点后来被浪漫主义者引为同道。

现在,“三一律”可以根据一种完全合情合理的理由进行辩护—也就是说,三一律有利

于集中,而这是戏剧最主要的优点。但它们实际上被施加给戏剧的理由,特别是与“《熙德》之争”有关的理由,倒说明了另一个主要的古典主义法则,即或然性或逼真性的法则的错误。在处理或然性法则方面,新古典主义的形式主义者就像处理模仿法则一样,并不能完全容许幻想因素。他想以或然性的名义从戏剧中得到的东西不是对“更高真实的幻想”,而是一种严格的逻辑,或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实际的欺骗。他无法获得一种富有想像力的信仰,也不愿在从一般的事实世界走向艺术创造世界的过程中终止自己的怀疑。歌德说:“至于法国人,他们将一直受到理性的约束。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想像也有自己的法则,对理性来说,这种法则现在是,并且将来一直是值得怀疑的。”当歌德说这段话时,他是专指新古典主义的法国人。

合乎经典法则在许多方面与或然性是一致的,主要也是在法国的影响下,这一法则的真正意义被颠倒过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乎经典是古典主义者的一个特殊教义,用弥尔顿的话说,也是“要观察的宏伟杰作”。普遍性法则以及对普遍性的模仿实际上比合乎经典更深刻,深刻到被古典主义和宗教共同拥有。渴望在宗教的光辉下生活的人与人道主义者一样在寻找某种超越于他自己的正常自我之上的某些典范,并去模仿。但是,虽然古典主义者深思熟虑,但就像追求宗教完美的人一样,他并没有在这种沉思中看到一个目的,而只是看到对调解性美德的支持,这是那些要充分享受生活中的优势而不是去拒绝这些优势者的优点,这些优点据说都可在合乎经典中得以概括。对希腊人道主义者的最优秀的典型,-—如索福克勒斯—来说,合乎经典是一件重要的、直接的事情。但甚至从古希腊后期的希腊时代开始,就已经有某种因素进入了规范性,其中更多的进入了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规范性之中,这种因素就是著名的不自然因素。综合性,完美的对称,平衡,尊严,这些来自人性法则范围内的东西不是被看成整个人类的特权,而是成了某一特殊社会阶级的优势。我们不妨以词语的规范性为例: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如果诗歌语言要变得高贵和非常严肃,它就必须与贵族的语言保持一致。就像尼萨德所说,他们将语言的高贵与高贵的语言混为一谈了。规范性因此多多少少与礼仪混合起来了,因此,一般意义上的舞台和文学的标准,就像卢梭所抱怨的,就与客厅里的标准一致了。就是规范性的这种狭隘性标志着从古典主义到伪古典主义,从形式到形式主义的倒退。

在谴责伪法则时,人应该记住,在歌德的《赫尔曼与窦绿苔》这样的诗中,诗人试图使农民的琐事充满史诗般的宏大风格,这样,即使一个希腊人也会从这首诗中看出某种自相矛盾的东西。尊严,提升,特别是采取重要行动的机会,这是古典主义者最强调的一点,与高社会地位而不是与低社会地位保持着一种正常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应该坚持认为,在法国人影响下制定的规范不只是人为的。十七世纪的法国绅士常常表现出一种摆脱了过分强调法则后的温和和自由,以及一种直接模仿榜样——如贺拉斯,并将他称做希腊人中的全能者——所获得的高雅的技巧和文雅的举止。毫无疑问,一个像帕斯卡这样主张禁欲的基督徒在规范中只看到人的正常自我的假象,而不是对正常自我的真正限制,他感到,即使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和纯粹的世俗之徒之间的隔阂也不够大。然而,人需要非常严肃地蔑视自希腊以来规范所养成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艺术的某些东西甚至残存在切斯特菲尔德身上,他远远不是法国最优秀的绅士,实际上只使人想起遥远的伯利克里。切斯特菲尔德半开玩笑式地将规范定义为将美德的实用的外表与导致其最后堕落的罪恶的实际满足结合起来的艺术。塔列朗或许标志着这最后的一个阶段,拿破仑称之为“装满泥的丝袜”。在后来的一些例子中,就像卢梭所抱怨的,规范实际上变成了“虚伪的面具”和“罪恶的虚饰”。

然而,人们应该像卢梭和浪漫主义者那样并不根据已经堕落的东西来判断规范。每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法则都是有约束性的,而大多数人是不渴望约束的。“多数人,”亚里士多德说,“宁愿混乱无序地生活,也不愿节制、理性地生活。”但大多数人并不承认这种偏爱—因为这是粗俗而毫无艺术性的生活。他们宁愿以某种表现各种生活现象的艺术取代约束性的现

实。每一种伟大的法则因而始终面临这一种危险,即可能转变成某种空洞的外表,或者甚至会转变成对自身纯粹的滑稽模仿。当一个人因此希望确定法则的性质时,人应该想一想弥尔顿,而不是塔列朗或切斯特菲尔德。

弥尔顿模仿典范,这和其他任何新古典主义者是一样的,但他的模仿,用儒贝尔的话说,不是那种一本书对另一本书的模仿,而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模仿。因此,他的法则就是富有想像的;想像的优势就在于能给人一种阔大和无限的感觉。另一方面,许多新古典主义者用以坚定自己的主要信条—自然,模仿,或然性,规范性—的那种毫无想像力的方式过于缩小了人类精神的活动范围,而且似乎关闭了未来之门。“艺术和勤勉现在已经完成了自己最好的工作,”约翰生在谈到蒲柏的诗体时说,“还要增加的就是乏味的辛苦努力和毫无必要的好奇心了。”在将人限制在某些栅栏中方面,似乎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在他身上有某种东西拒绝承认任何终极的东西;用尼采的话说,他是一个必须始终征服自己的人。想以外在的、机械的障碍反对精神自由的企图最终将创造一种窒息和自命不凡的气氛。在法国大革命中,就像白哲特所说的,人们之所以被送上断头台,只是因为他们或他们的祖先曾是自命不凡的。被动地接受传统和习俗迟早会听到浮士德的呼喊:你停一停吧!

在考虑卢梭和浪漫主义者为了打碎“可厌的旧天堂”和摆脱窒息和自命不凡而选择的方法的价值之前,人们应该注意到,他们在十八世纪—特别是在被称为启蒙主义时期的那一段时间—所悲叹的独创性和天才的缺乏并不完全归因于伪古典主义的形式主义。启蒙主义时期至少出现了其他两种主要的潮流,首先是源于弗朗西斯·培根,也有人说是罗格·培根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其次是源于笛卡儿的理性主义潮流。英国的经验主义通过洛克的哲学而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洛克否定了任何可以借助于想像或其他任何方式接近的人性中超感觉的因素。洛克所采取的精确的自然主义观察方法本身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人显然受着自然法则的支配。而将整个人性置于这种法则的支配之下,却并非真正经验主义的做法。人只能借助于教条的理性主义进行精确的观察和试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洛克的某个方面可以说与现代理性主义之父笛卡儿有直接的关系。理性主义者一直试图将生活压缩在一套公式之中,这种努力在富有想像力的人身上产生了一种压抑感。他渴望光和空气。对因果的追究,总的来说,即对分析才能的运用—这就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后来被浪漫主义者指责为对想像有害。他们不仅无休无止地攻击洛克,而且有时甚至还攻击牛顿造成了生活的机械化,虽然牛顿将自己比做一个在海边拣贝壳的小孩,而且这种比喻似乎表明他已经体验到“无限的感情”。

实事求是地说,借助于逻辑和纯粹的数学方法将科学精确表达成一种封闭的体系与笛卡儿有关,而不是与牛顿有关。几乎不必多费唇舌就可以说,牛顿和笛卡儿都不希望人完全屈服于自然法则和自然因果关系;总之,他们不是决定论者。然而,启蒙主义时期肤浅的理性主义主要源于笛卡儿。笛卡儿哲学的影响分枝为许多不同的派别,并在许多方面与文学运动息息相关,而且在这种关系问题上已经出现了那么多混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这个问题上停留一下,先区分清楚几个问题。

在笛卡儿的哲学中,最引人注意的或许是其对逻辑、抽象推理和密切相关的数学论证过程的信仰。无论是什么,只要不能用这种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明确的证明,就会被笛卡儿拒绝。因此,笛卡儿哲学的明确概念对真正的古典主义来说是致命的。更高的真实,真正的古典主义者坚持认为,是不能这样论证出来的,人们只能透过想像的、幻觉的面纱领会它。据说布瓦洛曾说过这样的话:笛卡儿割断了诗歌的喉咙。若从笛卡儿要求诗歌具有纯粹逻辑性的明晰这一点上看,布瓦洛的批评是对的。这种明晰概念对不是根据逻辑而是根据传统进行终极分析的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在古今之争的早期阶段,当文学上的笛卡儿派,像佩罗·封丹纳以理性的名义攻击古典主义教条时,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实际上,人们可以这样问:是否任何教义都像笛卡儿主义一样对每一种传统形式——不仅是文

学传统,而且还包括宗教传统和政治传统一一而言都是这么致命的?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将一切不能按照笛卡儿主义明确描述自己的事物都斥之为“偏见”。这种抽象推理的放纵为法国大革命铺平了道路,并且被泰纳和其他人等同于古典精神。还有一种更有危害性的混淆在批评领域并没有流行开来。可以肯定地说,法国人将逻辑与他们对古典精神的理解混淆了,但这是因为他们将逻辑与一切都混淆了。我已经提到他们倾向于用逻辑代替想像的真实。在法国,我们可以找到狂热祟拜逻辑的古典主义者,如夏普兰和布伦蒂尔。然而,将纯粹的逻辑和古典精神区分开,从而使我们免于混淆的人却也是一个法国人,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狂热相信逻辑的伟大几何学家,他就是帕斯卡。他说,人应该能区分几何精神和精确精神。精确精神就像几何精神一样并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一个人只有具有了精确精神,才能够正确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判断要依赖这么多精细的感觉,以至于他经常不能合乎逻辑地描述它们。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绅士们拥有的精确技巧来自于本能的正确判断,而不是来自几何精神。帕斯卡本人最后也反对笛卡儿和世俗之人所理解的理性了。他认为,无助的理性无法战胜想像的欺骗,它需要直觉的支持——一种他等同于优雅,并且因此使其与基督教最严肃的形式密不可分的直觉。“心”他说,“拥有理性一无所知的理性。”柏拉图的信徒或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是不会理解理性和直觉之间的这种分离的。

帕斯卡似乎只是通过嘲笑一般的正常判断来获得自己的认识。他将自己的这种认识等同于一种神学教义,而在这种教义中,正确的判断注定是要被抛弃的。因此,它倾向于将教义和这种认识一起抛弃。古典主义的教义有时似乎也与世俗之人本能的正确判断相冲突。因此,世俗之人常常倾向于以正确判断的名义同时攻击古典主义传统和基督教传统,就像笛卡儿主义者倾向于以抽象理性的名义攻击这些传统一样。十七世纪反传统的正确判断的最杰出的阐释者或许是莫里哀。他为自然辩护,他所谓的自然仍然主要是指正常的人性,他主张摆脱一切强加给人的专断的限制,不管这种限制来自于主张禁欲主义的基督教,还是来自狭隘而迂腐的古典主义。不幸的是,莫里哀光顾着抗议了,他似乎并没能将自己正确的判断服务于自己某些明确的认识。正确的判断可以按照它能正确感悟的事实的秩序分成很多层次。莫里哀的正确判断在人性中感悟到的并不是最高级的层次,因此,这种正确判断有时似乎过于倾向于肯定资产阶级以反对拥有更大胆的、较少受常规限制的人。因此,至少卢梭在对莫里哀发动那场著名的攻击时想到了这一点。卢梭以本能的名义攻击莫里哀,就像帕斯卡以认识的名义攻击他,并且以感受性攻击感觉一样。按照法盖特的观点,卢梭对莫里哀的仇视也是放荡不羁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对缺乏天才的平庸之辈的仇视。若称莫里哀为平庸之辈,人们可能不太赞同,但人们至少会同意法盖特的这一观点,即莫里哀的正确判断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

我一直想确立一种背景来弄清楚为什么十八世纪的理性(不管我们将理性理解为逻辑还是正确的判断)变得肤浅了,并且因此对想像造成了压抑。只有参照这种理性人们才能理解浪漫主义的反叛。但新古典主义理性本身只有联系其背景—即理性是以前的浪漫主义过度的一种倒退—才能被理解。这种过度不仅表现在理智浪漫主义之中,而且也表现在对中世纪已经泛滥起来的浪漫主义行为的崇拜之中。这种崇拜,以及反映这种崇拜的文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魅力,甚至对有教养的人也有吸引力,并且一直延续到新古典主义时期。因此人们感到有必要形成一种能够拒绝中世纪浪漫传奇的过度和不可能性的理性定义。当人们在十八世纪开始意识到新古典主义缺乏想像时,他们开始带着某种忌妒回顾中世纪幻想的自由开放。他们开始问自己:他们所赢得的理性和法则是否值得牺牲一个“美妙的寓言世界”。然而,我们应像海涅以及其他许多人那样,一定不能将浪漫主义运动看成是纯粹的回归中世纪。我们已经看到,中世纪的人们本身就不仅仅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一种与拉丁语文学作品相对照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作品,而是理解为一种以追求奇异和冒险为主的作品。对奇异和冒险的追求在后来的所有类别的浪漫主义中都将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十八世纪末出现的那种浪

漫主义并不仅仅是对过去那些浪漫主义的回复,即使当它公开宣称自己属于中世纪时也是这样。从根本上说它不是思想或行动的浪漫主义,即我们迄今所遇到的那种浪漫主义,而是一种感情的浪漫主义。这种感情浪漫主义的开端从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浪漫主义一词将被运用于一种特殊的文学流派。在探讨浪漫主义一词是如何被这样运用之前,我们需要先简单看一看十八世纪的感伤主义,尤其要看一看大约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与新古典主义者的顺从和缺乏独立精神的模仿相对立的对天才和独创性的呼唤。

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异同

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异同 上海外国语大学0111104031 魏书道 音乐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不逊于文学与美术作品的展示形式。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为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自此,民间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开始大量涌现。 相比于文学领域中高呼的“良知”,痛斥想象和飘忽无常的情感,音乐则更明显的表现出“清晰”“易解”。聆听古典主义时期几代大师的作品,即使是毫无音乐知识的普通人,也能使心灵平静沉淀,灵魂随乐而动。古典主义的易解性展示的平易近人的贯通美,正是其最具特色的一点,亦是其经久不衰而代代流传的最重要原因。 由音乐界的神话莫扎特与“爸爸”海顿开辟的时代,必定要有个回响不绝的升华。舒伯特作为最后一位古典主义大师,并没使我们失望。传承古典主义时期的淳朴音乐语言,接近于民歌的歌曲。《红磨坊的姑娘》(又译:美丽的磨坊女)、《鳟鱼》等众多的音乐小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相结合,创新了艺术题材。他华丽的转场,为古典主义画上完满,亦为浪漫主义引入,展开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九世纪初开始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崇尚主观感情,提倡综合艺术。也由于时

代背景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总是富有爱国主义的情怀。譬如肖邦的波兰舞曲,譬如斯美卡那的我和我的祖国。而同时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出音乐的幻想性。残酷现实与美好理想的矛盾与交织,只有幻想是最后的安乐乡。也正因此,标题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可以大行其道,成为名作中的大宗。 若说古典主义是版画,浪漫主义便是泼洒的水彩。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理性。典雅和端庄是以严谨。“凡是天生的事物总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恒、真实的。“浪漫主义崇尚感性,崇尚个人感情。华丽的技巧,夸张的变调,忧郁感伤的小情调。”世纪病“即是忧郁,而音乐家们的感情比常人更加敏感。他们谱写演奏以宣泄内心。浪漫主义的风格让音乐家们的曲子小众化,变成只有音乐者自己懂的加密故事。 古典主义追求的是自然。古典音乐是为了使人理解而存在的音乐。它是有着抽象辩证思维的sonataform(奏鸣曲式)。是由浅而深入的心灵冲击。它的感情明确的开端轻易让人抓到主调。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音乐家的大声疾呼,是鲜明又不失优雅的申辩。像咄咄逼人的辩论家,像哲学家沉思的脑内。 古典主义之于浪漫主义是前身,是传统,是要超越的过去。浪漫主义在此基础上新的探索,同时亦摆脱了“理性“对音乐格式与形式的限制。音乐本就是感情的喷涌,是无法言说的悸动。褪去枷锁,我颂我所敬,怅我所失。不求世人皆知,只求知音一人。浪漫主义的核心正是自由。自由的音乐才能带着幻想在耳畔徜徉。相异说至此,也就到了结束。 而相同,真的不必多说。音乐本身的本质是永远不变的。音乐是人感情的抒发,而使人有感而发的事情,对人类而言又有几多不同?生死、孤独、爱情、离别、神明、祖国、自然、英雄、统治者。愉悦、悲伤、痛苦、挣扎、沉思、崇拜、祈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西方音乐史论文 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目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2)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2) 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3)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总结 (3)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关于音乐,人们一直都在探讨它的奥秘和美妙,当第一次听到《小夜曲》,便被其中的婉转、悠扬与空灵所吸引,它源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浪漫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乱之中,它支配着十九世纪的艺术。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浪漫主义音乐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作曲家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甚至为强调表现意图而加添明确的标题。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 同时,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19 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一些长期倍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民族乐派”先后成立。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简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

简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 2005-12-14 20:50匿名|分类:文化/艺术|浏览3199次 分享到: 2005-12-22 11:04网友采纳 古典主义文学和艺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提倡和谐,温和的审美感觉,是西方十九世纪以前主要的文学艺术思潮,而且为教会和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从十九世纪开始,浪漫主义运动开始,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比如雨果的《爱尔那尼》大战,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都是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宣战,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提倡表达自己内心本真的情感,他们喜欢描绘大自然,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艺术上喜欢比喻和夸张,成为西方文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思潮,而且对我国的现代文学和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立体主义: 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2、法国印象派对油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突破了色彩运用上传统的“固有色”概念 (2)树立“条件色”概念,并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色彩和气氛。 (3)使油画的色彩显得更加丰富灿烂。 (4)在欧洲绘画史上是一四、作品分析:(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任选一题,20分) 1、伦勃朗的《夜巡》 (1)荷兰独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带有风俗题材性质的团体肖像画应运而生。(2)描绘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形象,在白天执行一件紧急任务而即将出发前的情景。(3)画面整体处理得富有戏剧性,人物动态各异、形象生动,明暗变化强烈。(4)打破了“巴洛克”风格的豪华与奢侈,建成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在艺术性或思想性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次色彩上的重大革新。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

屈原与李白——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 一、屈原——浪漫主义之先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屈原是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开创者。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1、楚辞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楚辞体特征: 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离骚》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教育观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教育观 古典主义是以祟尚古代,模仿希腊罗马典范而得名的(classic,本意就是最优秀的),是欧洲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建立后绝对君权政治的一种社会反应,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妥协与让步。古典主义(classicism)作为一种写作或绘画方式,“它标志着宁静的美、高雅、严谨、整饬和明晰”。古典主义思想的基础是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其以笛卡尔为代表,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古典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思想上崇尚理性与自然,形式上追求严谨完美。它以理性为基础,主张道德教育,强调理性与感情的和谐,但略显得冷冰与死板。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把教育学建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从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将教育学体系化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吸收了唯理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借以引用于对人的理解,认为人的灵魂也是一种不变的实在,其只有与肉体相结合,灵魂才能获得人格。灵魂通过肉体获得许多感觉,并和其他物体发生各种关系,从而也就造就出自我保存的观念,这种观念也构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管理、教学和德育三大部分。他首先将教学管理的纪律秩序问题提出来,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在教学秩序保障的基础上,他又建立了以心理活动分析为基础的严谨的教学阶段理论,形成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德育思想则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升华,以道德的“善”作为教育的普遍不变的目的,通过各种“约束”与“惩罚”教育,以培养顺应社会的理想公民。 赫尔巴特深刻的教育思想,正是第一次为人们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大厦。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理性主义也构成了其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这体现于教育秩序的严格纪律观和教学过程的严格过程观,也表现在其对教育目的的唯理性主义、对教学内容的客观实在性追求以及教学方法的统一性要求等。这种古典主义的教育观,是人类教育思想的首次逻辑体系的系统化,也是20世纪之前人们对社会秩序稳定的普遍追求。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中产生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法国卢梭为自然主义的先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为了非理性主义之殇滥,人类的非理性终于寻找到其精神家园。但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则有一个思想传播发展的过程,也有待于古典主义教育理论高潮之后方得以破土而出。所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讨论我国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戏剧具有较多的浪漫主义的特色。诗歌源远流长,体制宏富,发展变化,绵延不绝,构成了古代文学的主体。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就使他由宫廷放逐到了民间,和山水的灵异、人民的疾苦打成一片,并有机会接触、熟悉、吸收和利用楚国丰富的神话和祀神之歌,创作了《九歌》、《天问》、《离骚》等不朽的作品,象《诗》三百篇开辟了现实主义传统一样,成为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的源头。李白生当盛唐,却也遭时不遇,因而啸傲山水,学道求仙,以其“天上谪仙人”的天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经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白发三千丈”的夸张,“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飘逸,“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放,“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奇想,写下了《古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吞吐日月、荡气回肠的诗篇,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屈原的浪漫主义

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印象派音乐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倾向于表现宗教题材,并且华丽而复杂,且作品时间冗长。但与中世纪不同,用调性概念取代了教会制定的调式音阶,拓宽了音乐的创作领域。 在音乐手法上,多采用复调手法,多旋律线配合进行,强调复调对位手法。 巴洛克的另一音乐特点是对于浑厚低音的需求。其特定手法“通奏低音”或“持续低音”,使作品从头到尾都被饱满的低音部托起。 巴洛克的主要形式为复调,包括对比式复调(旋律线的互相对比)与模仿式复调(旋律线的先后模仿);“卡农”“赋格”为常见曲式。 代表人物:巴赫,亨德尔 《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J.S.巴赫音乐中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 代表作品:《阿尔米拉》,《尼罗》,《哈利路亚》 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则更是以其震撼的气势,洗练而悠长的旋律,以及教堂圣歌的庄重典雅,而成为传世佳作。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手法是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并用。 由于相比较巴洛克的宗教性,古典主义更加理性与自然,故曲式更加的自由,章节之间的情感变化较呆板的巴洛克更为起伏。但曲式与节奏依旧非常规则整齐。 古典乐乐章包括四部分

1.快板,奏鸣曲式等,戏剧性的陈述两个对立主题 2.慢板,为三段体或变奏曲,赋予哲理性与思考 3.小快板,小步舞曲等,表现出矛盾后的闲暇 4.快板,呈现胜利凯歌的欢庆场面 古典主义确立了近代古典曲式,包括协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等代表人物:贝多芬,莫扎特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欢乐颂》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在音乐表现上,充满豪迈的气息,并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浪漫主义】 主题悠长而不均匀,相比较古典派,节奏更自由随性,更加不稳定,且与古典派和巴洛克的感情控制相反,浪漫主义的情感变化非常大。 浪漫主义乐派更加情感化,曲式非精确化,主题节奏非整齐化。 “弹性速度”手法多见,并且摒弃了“通奏低音”的手法,不使用固定音型。相比较古典乐,除了情感的大起伏,音乐变幻也更加的不可预料,以体现非理性。 代表人物:肖邦,舒曼 主要以《钢琴协奏曲》,《叙事曲》等钢琴曲为主,被誉为“钢琴诗人”。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他运用优雅

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传统

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传统 我们知道,在悠久隽永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始终有着一脉朦胧的浪漫气息时断时续而又不绝如缕,但它只是在若隐若现中绵延生长。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现在就来说说中国古代小说的浪漫主义的传统。 古代浪漫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个人自在的意志表现、自由的情感表达、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并以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古代浪漫主义小说显现出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但大多数时候个人被集体吞噬,自我遭到放逐。五四运动之后,浪漫主义小说则体现为“人的发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初民的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产生的摇篮。初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理想是神话产生的基础。中国神话中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人物,如逐日的夸父、炼石补天的女娲或射日除害的后羿,都没有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来描写,所以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的。神话中的浪漫主义只是初生的婴儿。 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人们特别注目,有的人认为,庄子代表了浪漫主义的另一种倾向,因为庄子虽然对现实不满意,但不去反抗,而是企图把社会引向倒退的道路庄子的浪漫主义在《天下篇》有著名论述,可以说是对他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最精辟的概括。它不但指出《庄子》对巫史文化和以前道家思想的承袭关系,而且指出它趋向于文学的发展,即“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不但指出它的

“人的自觉’,“自我意识”的特点,即“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混浊,不可与庄语”,而且指出它与宗法势力的对立,即“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但指出它所开拓的涵盖世界宇宙的境地,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而且指出它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即“其书虽瓌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不但指出它的题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无所不包’而且指出它“弘大而辟,深阂而肆”的意境。这种精神是他的虚无主义、神秘主义的“道”的具体表现,只是一种消极的反动的浪漫主义。有的人认为,庄子的浪漫主义虽然不是积极而是消极的,但庄子散文却不失为浪漫主义的精品,议论机智,气魄宏大,看来随便,但文理又很密察。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名大学讲师张志岳认为,庄子不是一个持虚无主义的真正的厌世者而是一个有强烈情感表现的人。高尔基说:“积极浪漫主义,企图强固人们对生活的意志,在人们心中,唤醒对现实一切压迫的反抗决心。”庄子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是符合高尔基提出的这个标准的。至于其中所表现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多少也给后世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但那是次要的。有的人指出,《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滥觞”。《庄子·天下篇》的“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是对现实的否定的、叛逆的、批判的态度,是《庄子》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前提和出发点,成为其萌芽式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而这个原则显然是积极的。 另外,明代中期,文坛上出现了《西游记》、《牡丹亭》等作品,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概念.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 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關係 古典主義理想與浪漫主義理想自有歷史文化以來便相互輪替甚至依附共生,因為它們實際代表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兩種渴求----其一是對穩當中道的需求;其二是對擺脫束縛與拘束的渴望。歷史學者們甚至觀察到自古至今藝術風格始終擺盪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個極端的核心理念之間。德國十九世紀無神論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其大作《Die frohliche Wissenschaft》(歡悅的智慧)裡甚至把這兩種極端的對比理念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與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來分別象徵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的美學精神與審美規律共有以下十種:比例、反覆、平衡、對稱、對比、統一、調和、次序、單純(簡約)、變化,目的是希望追尋一種諧和與寧靜,一種超越凡間的「理想美」。浪漫主義的特質包括八大面向:一、突顯本性、主觀性、獨特性;二、強調個人內心的情感與感受包括無病呻吟的柔弱情懷;三、刻劃「無止境」與「無可限量」的潛能開發過程;四、標榜二元性論或雙重性格論的衝突與調和之過程;五、對於仙境奇幻故事的強烈濃厚興趣;六、對於超自然一切神聖詭異甚至恐怖現象的迷戀;七、嚮往中古世紀有關英雄事蹟的愛情故事;以及八、力求從傳統中一切形式的束縛與限制中獲得解放的自主性。 在字義上,「Romantic」(浪漫的)的原義與「Romance」(羅曼斯)二個術語最初就是出現於中古世紀以法文為主的方言敘事詩作品。Romantic一字來自法文的Romanz,意指用俗語寫的故事,其內容以虛構冒險的騎士故事為主,因此也含有「夢幻的」、「冒險的」、「奇異的」等隱喻在內,因此與十九世紀強烈嚮往的突破現狀與形式的想法相當吻合。 古典主義的發展可從美學、藝術和文學三方面來理解: (一)在美學方面-- 西方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並在期黃金古典時期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著述的《詩學》一書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詩學》一書中的許多文藝思想對後世也持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影響最顯著的兩個時期一次是發生於十五、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另一次則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的新古典主義。例如在中古世紀某些神學家

浪漫主义时期历史背景及诗人简介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 历史背景: Political and social factors: 1.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 an upsurg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movements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1783)—The 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United States.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2.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ffect:1. One of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rapid and vast economic changes wa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growing population. 2.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oor in the cities was intolerable. 3. There were children working in dark, dangerous factories. 4. The working classes and the poor lived in polluted, congested slums. Mass epidemics like typhoid fever afflicted the slums. The romantics, the liberals, the socialists, the anarchists and the communists all emerged with their ideologies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to criticize these man-made horrors. 3. The Luddite movement (工人运动) 思想文化背景: 1.Rousseau 卢梭(page 2)—the father of romanticism —To rely on feelings, to follow the instincts and emotions. —Return to nature。 2.Edmund Burke 埃德蒙伯克( Page 2) —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法国革命感想》 3.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page 3) —Rights of Man (1791) 浪漫主义简介: +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 toward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in most areas was at its peak in the approximate period from 1800 to 1850. +Partly a reaction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was also a revolt against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 + It was embodied most strongly in the visual arts, music, and literature, but had a major impact on historiography, education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 Its effect on politics was considerable and complex; while for much of the peak Romantic period it was associated with liberalism and radicalism, in the long term it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nationalism was probably more significant. +The term was used in Germany and France at the end of 18th and beginning of 19th C to classify a new movement in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一番队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物质的含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性也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马克思主义有五大要素:一、客观历史规律二、无产阶级三、无产阶 级政党四、最后的斗争五、共产主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 大杠杆。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 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 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 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总之,科学技术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 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 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 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 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革命阶级用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 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质变和飞跃 2.社会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 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 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一场革命一定意味着改革,而改革不一定就是革命。就是我国的改 革开放,这个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并不是革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 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判断阶级的依据: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 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前者是原因,后面二个是结 果。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 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 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阶级产生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价值的 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二、私有制的出现和分工的发展使阶级的 出现成为现实。 群众路线的依据: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在物质财富创造下才能发展,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不 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用户我党, 我党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进步。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 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 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 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 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 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最 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两个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 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 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 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 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 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矛盾定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的涵义: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辩证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 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 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 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 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 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 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实践的涵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 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 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本, 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 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 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 系和表面特征,其中有真象和假象。 (2)原因和结果:揭示不同事物、现象之间先后相继、相互制约、引起和 被引起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而被引起 的现象。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彼此制约。原因和结 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 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可以这 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趋势。必然性 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并受制 约于必然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 性是指现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 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 尚未实现的东西。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外因是事物和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历史发展动力社会主客观精神,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少数英豪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形式的划分 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 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个方 面: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按照社会 意识的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依据社会意识 形式中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又把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 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涵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 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 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 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 消耗量的比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两者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降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 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 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含义一:商品生产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 的单个产品及其总量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二:满足社会现有需要应该投入的劳动时间,或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应 分给该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能否全部得到补偿; ②决定商品生产者的盈利水平; ③决定商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推动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 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 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 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 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分别是:(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 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 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 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存在两 种倾向:一是不顾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空谈马克思主义,一是迷信西方发 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发达国家的某些政策视为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