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光合作用加强, 并释放出更多的氧
全球氧循环简化图示
(二)碳循环 1.自然界碳的贮库 (1)活动贮库:海洋、大气和生物 (2)固定贮库:沉积岩 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碳循环 快循环:输入略大于输出
CO2 + H 2O ↔ H 2CO3
H 2CO3

H
+
+
HCO
− 3
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 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 的作用。
二、非生物环境
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 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 条件;以及生命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 N2、无机盐类、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 (一)光照
(2)北京地区的季相特征
初春草木萌动,仲春万紫千红,晚春绿肥红瘦; 初夏繁花绿叶相映好,仲夏万绿丛中几点红,晚 夏嘉荫蔽日花踪寥;
初秋硕果累累,仲秋叶色斑斓,晚秋落木萧萧; 初冬霜叶凋零,隆冬万木萧疏,晚冬春意初露。
北京小西山山前初夏植物群落的季相
北京小西山山前初夏植物群落的季相
4.植物群落的演替(自组织性)
短日照植物:每天的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长 度并经过一定日数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原产于 热带、亚热带的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等;
中间性植物:开花不受光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如西红柿和水稻、大豆的一些特早熟品种等。
(二)温度
1.温度的作用:温度与植物生化反应的速率关系 密切,温度每增高10℃,化学反应加快一倍。 因此,温度影响植物的发育速度、各物候期早 晚和生长期的长短。
用,土壤和洋面的吸收与释放,以及人类燃烧 矿物燃料等; 界面:大气、土壤、水体、生物之间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示意
二、重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氧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一)氧循环
1.自由氧的主要贮存库:大气和海洋
2.氧循环的主要过程
(1)大气圈上层水汽的光解作用
CaCO3 + CO2 + H2O ⇔ Ca2+ + 2HCO3−
(4)北半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季节波动
夏季为波谷,冬季为波峰。 昼为波谷,夜为波峰。
5.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 每年约有5×109 t的碳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排
入大气圈;
砍伐森林造成的土壤裸露以及木材燃烧每年向
大气圈排放1~2×109 t的碳;
(1)概念:由于非生物环境的变化,植物群落 的组成和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导致一个植物 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替代。
(2)类型
按照演替的原因: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 按照演替的环境条件: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按照演替的方向:顺行演替和逆行演替 顺行演替序列:
裸地→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 落→乔木群落→顶级群落
10~20%的微粒物质沉入洋底 大约15%的碳酸钙被结合成为深海沉积物,归入
缓慢的碳循环过程。
全球碳循环简化图示
4.大气和陆地之间的碳循环 (1)快循环:碳交换量处于大致平衡状态
植物的叶片和动物活体等属于快循环碳库。光 合作用从大气圈移走的碳量略等于呼吸作用和 动、植物残体分解作用所补偿给大气圈的碳量。 (2)慢循环:动、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新生 泥炭和植物茎干与根属于慢循环碳库,其循环 周期较长。 (3)在陆地上,裸露的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可通 过下述化学反应与大气进行碳的交换:
1.光的作用:太阳能量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化 学能的形式被固定,又以热的形式从系统的许多 部分被散失掉。
2.光周期现象:植物适应光照长度的季节变化, 形成的很有规律的开花和发芽季节现象。
长日照植物:每天的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长 度并经过一定日数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原产于 高纬地带的小麦、大麦、油菜、甜菜等;
活食食物链
腐食食物链
食物的非专一性
3. 食物网: 食物链相互 交叉,形成 复杂的摄食 关系网。
一般来说, 一个生态系 统的食物网 结构愈复杂, 该系统的稳 定性程度愈 大。
第6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CO2
和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2. 三基点温度:植物的每个生命过程都有最适 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三)水分
1.水的作用:水是原生质的组成部分,光合作用 的基本条件,水维持植物的挺立,调节植物的 体温。
2.土壤水分的三基点:最低点、最高点、最适范 围;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发育着不同的植被 类型。
(四)气温、降水量与植被分布
生态系统图解模型
(2)结构特征 水平方向:
随机分布 成群分布 规则分布 垂直方向: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
3.植物群落的季相(自稳定性)
(1)概念:整个植物群落的外貌以年为周期变化 的特征,表现为植物的萌芽、展叶、开花、结果、 叶变秋色和落叶等物候期的季节性发生,以温带 地区最为明显。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引言:生态系统概述
1. 概念:生物体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其生 存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 的统一体。
2. 类型
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草场生态系统
工业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
鱼塘生态系统
3. 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一、生物群落
个体、种群和群落 生物群落:在一定环境空间内生物种群有规律 的组合,是由多个生物种通过彼此的相互联系与 作用组成的生物群体。
(一)生产者
1.概念: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
2.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1)组成:种类组成、数量、优势种(个体多, 生物量大的种)、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者) 和附属种(次要种)。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和基带
Holdridge植被-气候分类三角形
三、营养结构
1. 概念: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 之间和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通过营 养或食物传递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2. 食物链: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类似链条 式的食物依存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 为营养级。
(1)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佛罗里达银泉 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光能是入射太阳总能量的
24%; 在吸收的光能wk.baidu.com,5%被转化成为群落的总初级生
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是总初级生产量的42.4%; 二级肉食动物所获得的能量仅占净初级生产量的
0.24%; 在每一个营养级上,都有一些生物量流向分解者; 生物量消耗的最主要途径是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
2. 呼吸作用:绿色植物中的有机物质被氧化, 释放出CO2、H2O和热能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光合过程的逆过程;
呼吸作用是一个耗能反应和熵增加过程。
二、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 定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因呼吸 作用的消耗,剩下的有机物质(J·m-2·a-1或g (DW)·m-2·a-1)
6CO2 +6H2O⎯⎯光→C6H12O6 +6O2
光合作用就是CO2被还原和H2O被氧化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吸能反应和熵减少过程,葡萄糖带
有较高的化学能,并且是低熵的。 光合作用中碳水化合物的生成可以满足有机体
获得能量和负熵两方面的需求,对于消费者来 说,它们是低熵、高能的食物,可见,光合作 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NPP=GPP-R
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植物的总重量,单位是 J·m-2或g(DW)·m-2。
陆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和植物生物量大于海洋。
2.次级生产: 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 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物质 的生产过程。
净次级生产量仅仅是净初级生产量的很小一部 分:
- 初级生产量的一部分未能或不能被动物采食与 利用;
1.水平地带性分布
(1)纬向地带性(热量地带性):随着温度从 高向低的变化,依次产生炎热、温暖、寒冷和极 地等不同植被带的分化;
(2)干湿地带性(水分地带性):在同一植被 带内,随着降水从多到少的变化,依次出现森林、 草原和荒漠植被类型的分化。
2.垂直地带性分布
在高山区域,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会出现与 从低纬热带向高纬寒带类似的植被带分化现象。
6.大气、海洋、陆地之间碳循环的调整 大气吸收:3.36×109 t(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
56%) 海洋吸收:2×109 t(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33%) 碳丢失项: 1.7×109 t
植被吸收:北半球温带植被0.5~0.8×109 t
CO2 + H2O →CH2O+O2
碳酸钙泵:钙化浮游生物在钙化过程中生成碳 酸钙、水和CO2,其中,CO2通过上层海洋释放进 入大气,所产生的碳酸钙被输送到深海沉积, 归入碳的慢循环中。
Ca2+ + 2HCO3 →CaCO3 + H2O + CO2
(3)由于温跃层上下的溶解碳相互交换,导致混 合作用。
凋落物为生。 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 杂食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
(三)分解者
包括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 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
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 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 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
土壤原生动物以细菌、真菌、藻类和死的有机 体为食,并通过消化作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陆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成因举例
洪水
森林大火
过度放牧
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迹地上的先锋物种
气候变化(CO2含量倍增)导致植物种的迁移 山毛榉
铁杉
湖泊-沼泽-草甸的演替
(二)消费者 1.定义: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
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
2.类型 植食动物: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
- 被采食的部分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质通 过呼吸、排泄物(粪便、尿、汗)、脱落物等 形式被消耗掉。
全球净初级 生产力分布
1982-1990年5-9月北半球植被增加的百分数
三、能量传递与能量转化 1. 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流: 能量的很大部分被各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通
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 热能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中参与能量的流动; 用于形成较高营养级生产量的能量占比例很小。
HCO
− 3

H
+
+
CO32−
CO2 + CO32− + H 2O ↔ 2HCO3−
3.海水中碳循环的途径
(1)海流驱动下的物理运动
(2)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中动、植物 的呼吸作用,以及沿食物网的生物化学传递。
生物泵: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并向深 海和海底沉积物输送的过程。
有机生物泵:非钙化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 收CO2和H2O,生成CH2O(糖)和O2,为海洋生态系 统提供能量,其中,部分有机物通过上层海洋的 食物网进行循环,部分沉积到海底,归入碳的慢 循环中。
约占吸收光能的99.5%。
(2)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与转化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 营养级的过程中,大约有90%的损失量。
2.生态系统进化过程的热力学解释:
热力学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自发地趋于增大,使 系统有序度降低,最后达到热力学平衡态。
生态系统所经历的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反的 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
(2)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3)海洋中氧的流失
H 2O + CO2

H 2CO3

HCO3−
+
H
+

2 HCO3−
→ CO32−
+
C
2+ a
→ CaCO3
3.氧循环的失衡:采伐森林和排放污染物减弱光合
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耗氧
4.氧的补充:
(1)厌氧环境化能合成细菌用硫酸根离子产生氧 SO42-+2C→2CO2+S2-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它通过低熵能量与物质 的输入和高熵能量与物质的排出,维持着高度 有序的状态。
第7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图解模型 1.物质随水分的迁移与转化 子过程:降水,蒸发、入渗,动、植物的吸收
与排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界面:大气、土壤、水体、生物之间 2.物质随气体的迁移与转化 子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