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受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一、媒介传播方式改变着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关系
受体与写作活动之间是靠媒介建立互动关系。因而媒介 的变革与发展导致受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系发生 质的改变。 文化传播历经了(口传(口头文学)——印刷——电 子)不同阶段。口头文学必须”面对面”交流互动,即时 状态下交换,容易树起某种“权威”。印刷阶段交流者 “不在场”的交流变成可能,读者与作者不在同一时空中, 因而作者可能忽视甚至无视受者(读者)“自说自话”。 读者的意见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权威”要么被仰视, 被神圣化,要么被怀疑乃至批判的可能。受者对写作的影 响也只能通过事后的书信、评说而曲折地发生作用。
那么,我的故乡淮阴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呢?不用说,人 们首先会提到淮阴侯的韩信。但是我这个淮阴人要提出两个 疑问:第一,韩信既是淮阴县的人,怎么他乞食于漂母的漂 母祠,倒在现今淮安县内河下镇呢?第二,既然说是“淮阴 屠中少年”侮辱韩信,让他受胯下之辱,怎么胯下桥又在淮 安城内?我真想把韩信的籍贯改成淮安。因为我对此公甘于 受辱,颇不谓然:你既然“好带刀剑”,怎么不对那班屠中 少年砍杀一番?如果你来一场《胯下之战》的武打,岂不可 以让我们江苏电视台为我的故乡生色?自然,韩信之不可爱, 还不在此。生前不听蒯通之言,而“天下已集,及谋叛逆, 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太史公评价得当,我对这位古之同 乡,是颇为不敬的。 西汉时还有一位词赋大家枚乘,也是淮阴人,足以为吾 乡增光的。但他的著作可惜只剩下《七发》三篇,出不了 《枚乘全集》。出不了全集的作家算不得大作家如今是有一 定之规的。我怎么敢于拔高这位老同乡的地位?
三、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变化主要体在以下三个方 面: (一)受体与写作活动关系的变化
1、追求零距离 在印刷阶段,交流者可以不在场跨越时空限制交流,主 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可以无限放大,时空的距离造成误读不 可避免。受体的角色意识固定而僵死,任何有价值的思考与 发言都会因“猜测”之嫌而招致质疑,甚至被否定。 追求近距离直至零距离,就成为受体甚至包括写作主体 合理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而电子媒介文化阶段的到来正好 提供了这种条件的可能。自我包装意识,自我宣传意识使得 写作主体主动地将自已的写作置于受体的可及范围之内引起 对话发生。
2、追求超前介入
写作受体对写作主体写作活动施加影响的时机提前。 (传统是滞后的,并非不好。)现在则把他们的需要、爱 好提前告知主体。广大读者希望作家关注自已所关注的问 题。有些网络写手写一段,然后看读者反应。
3、追求可读性。
作家历来把可读性作为自已的追求。 但“市场性包装”、“炒作”,所以作家应有的坚持打了 折扣。
4、介入互动心理
阅读中,受体希望自已也能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能与 写作主体对话,而不是纯粹处于被动阅读的地位。一方面 他们希望自已是被关注者,完成对自已的关照,另一方面 他们也希望自已是审视者和关注者,而文本中的形象或事 物则是们所关注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介于互动心理。他 们对人物的运命同情、怜悯乃至批判。 有的写作主体有意在文本中不作出明确断语,向受体的 心智挑战,让受体介入文本中去发现。
2、受体与读者(欣赏者)的区别 (1)读者是相对于文章而存在,受体相对于 写作主体而存在。 (2)“受体”对写作活动的介入的时间不再 是单纯的“阅读后”,在现代传媒条件下,他 们可以在主体写作过程中“介入”。 (3) 写作活动结束,其写作主体不复存在, 则受体转wk.baidu.com为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欣赏者)。
二、电子媒介文化颠覆和动摇了纸质媒介对时 空的限制。
借助电子技术,人们(受者与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 同时在场(在线)交流,技术保障让人们对互动交流重新 向“面对面”(原始口头文学)方向回归。也可不在场面 对面。而绝质媒介的跨时空传递(离线文件、留言)充分 得到了发挥。作者和受者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受者 对作者的影响愈加明显,其互动交流及时化,这使得作者 不得不重视受者的存在。
EP:云南民族大学“十二五”规划
(三)以高尚的写作陶冶受体的情操
情操: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 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在心理学中曾有人 把情操分为求知、审美、道德、信仰四种;在现代心理学 中常把人的复杂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分为道德感、理智 感、美感等三种。作为一般语调时,情操指情感和操守的 结合。
第四章
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
导 引
1.识记“受体”、“受体意识” 的含义。 2.理解“受体意识”表现,受体的心理特征。 3.掌握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4.学习重点是受体的心理特征,受体对写作活 动的影响。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 受体意识”
一、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一)“受体”的含义 1、 含 义 写作受体即写作行为活动的接受对象,也就是读者。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体是信息传递的必要组成部 分。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以预先设定的交际双方作为前提 和基础的。信息传递的主体把信息置入一定的载体传递出 去,直到受体把信息从一定的载体和载体符号中转换出来, 传递过程才算完成。 写作受体是指从写作这种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人。它的存 在与否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最终完成,因此写作受体是写 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英国文豪约翰生甚至说: “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生活。” (转引自《余光中散文》)
二、受体意识的表现形式
(一)传输有益的知识信息 1、直接传授知识
写作主体借助写作,将科学文化知识直接以文字形式传 输给受体,令受体“开卷有益”,通过阅读学习和掌握其 中的相关知识。从广义上说,任何文章都具有传输知识的 功能,从狭义上说,诸如科普文(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方面的科学普及文章)、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 验报告等实用文章的写作,最直接的功效就是传授知识, 传输信息。 EP:《自杀行为》
(二)写作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写作受体是写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写作受体“接力”, 写作行为就不可能达到终点。纵观写作活动的全过程,写 作受体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调节、修正、激励的作用。 在写作感知阶段,写作受体影响写作主体对描述对象和写 作体式的选择。在写作构思阶段,写作受体是写作主体在 构思过程中有意无意关注的一个侧面,从而间接影响写作 构思。在写作外化阶段,写作受体通过写作载体干预外化 的进行。因此,读者实际上以隐蔽或公开的身份参与了写 作,不断推动着写作,并最后促使写作活动顺利完成。
第二节 受体的心理特征
1、求知受益心理 任何一个写作的主体要想使自已的写作获得满意的 效果,必须研究受体的心理特征。掌握受体浓厚特久 的阅读兴趣的心理原因,然后去顺应它,然而这种顺 应不是迎合、讨好与献媚。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 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善辨。 ——培根《培根论说随笔选》 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换 赏里获得妙谛真知。 ——(法)波瓦洛《诗的艺术》
2、猎奇探秘心理
(1)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探索、 发展的强大动力的元素之一。 (2)悬念是艺术欣赏过程中一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作为 一种写作技巧,则是指作者有意设置的一些模糊元素来激活 受体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的方法,属于结构性技巧。悬念分 为置悬、垫疑和释悬三个层次。弗里蒂克布朗曾说:“地球 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3)对受体的猎奇探秘心理的掌握和利用,在不同类型的 写作中的表现和方式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小说与影视 文本,人们最关心的人物的命运(三角恋爱),结果如何。 调查报告,人们最关心的是事实表象后的“内幕”;领导讲 话,最关心的是人们的切身利益;药物说明书,最关心的是 服用方法、用量和主治。
3、平等对话心理
传统写作的环境里,主体与受体是不平等的。受体在阅读的过程中 的身份与话语权没有得到尊重。原因之一是社会文化水准不高,大众的 对话能力尚未开发出来,贵族化的精英写作观很普遍,读者往往成了被 训誡的一方,被动接受作者的道德判断与教诲,而不是诚恳的平等的交 流。 朱光潜说,诚恳亲切是人与人相交接的无上美得,也是作者对读者 最好的态度,朱先生把作者对读者的态度分为四种:不视;仰视;俯视; 平视。所谓平视,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读者。 因而作者要换位思考,要留“空白”让读者去考虑。要留下空间否 则让人“无话可说”。不要怕读者看不懂,把话说尽,没有余味可嚼。 不要让人看腻了。要相信和尊敬受体。
(二)向受体发出指令,施加影响
大多数文章中的知识是主要是隐含性的而不是直接性的。 有一类文章则是以其直接、明显的知识信息对受体产生影 响。有的写作主体借助它向特定的受体发出指令、布署安 排,指导行动。如公务文书。有的是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提供帮助,如新闻。有的是专项辅导,细说分明,促进科 学进步与文明发展,如说明书。 有的是表述学习心得,促进交流,拓展眼界,开阔视野。 如学术论文。有的陈述事理,明断是非。有的是操作式的 帮助。也是受体意识的表现形式。
我们淮阴产生不少知名之士,是否也可以让我们沾沾光辉? 这很多,比如那位袁术,曾当了两年短命皇帝,但即位于寿春, 在淮阴不过是过路客,而且名声很坏。又比如南宋的抗金名将 韩世忠,曾在淮阴的清河口抗拒金兵,但他有名的抗金战役是 在黄天荡,硬拉关系,也不妥切。想来想去,最为确切而且是 如今妇孺皆知的,莫过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了。淮阴河北十里 长街西头陈家花园有他读书的书房,书房的窗外,有株古腊梅, 淮阴人曾请植物学家来鉴定,说她已逾百年,确是总理当年读 书时的旧侣!而从那时起,就有一位退休老工人,当起义务的 “护梅使者”来。他终年守护着这株腊梅,不使任何人攀折、 伤害,还为她修剪枝叶,锄草施肥,使她每年严冬中怒放飘香! 如今我书案旁墙壁上就有一幅她的“倩影”,花枝布满画面, 背景就是那古老的书房,这是淮阴人送我的珍宝!可惜它是张 黑白片,看不出那朵朵的嫩黄。但这也好,当年“四·五运动” 中朵朵小花不也都是白色的么?即使读书处不开放,就凭这张 照片,还有那“护梅使者”退休工人,不也足以为我的故乡夸 耀了么?
写作是一项高尚的精神劳动,是写作主体按照美的规 律进行的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写作主体, 一定会通过文本传达对真、善、美的发现与颂扬,对假、 丑、恶的揭露和鞭笞。对各种是非曲直爱僧分明,对各种 悲欢离合感同身受。纵使自已身处逆境,遭遇不幸,也向 读者宣示乐观精神和美好愿望。这就能使受体在阅读接受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操上的陶冶。
2、写作受体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
作品是作者与读者接受双向作用的结果。被人诵读的诗才 是诗,被人接受的小说才是小说,否则它们仅仅是一堆印刷 符号。这些印刷符号具有潜在价值,当它与读者的意识共同 作用,被读者感知并引起反应时,其中潜在的写作主体的思 想感情才会得以显现和激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和效果。 3、写作受体是文章的再生产者 接受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写作受体的接受活动不 是一种简单的还原、再现、复制的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写 作主体的观点,而是一种积极、能动、建设性的活动。写作 受体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凭自己的经验去还原并丰富 原文的含义,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所以,通过读者的阅读, 文章的价值不仅没有损耗,反而不断出新。所谓“一千个读 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丰富了原作的底蕴。
2、间接传授知识、趣味
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展示过程,但支持写作行为 发生与完成的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各种知识的综合作用 对写作主体发生影响,诸如政治、历史、科学、文化、美 学、逻辑、语言等。写作主体不仅可以直接地将某种内容 或某个观点诉诸文字,而且可以隐性地将自己掌握的其他 知识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文章一旦与受体见面, 受体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能够从中获得教益。 EP:陈白尘《我的故乡》